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赏析》3.1 《将进酒》 课件共5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赏析》3.1 《将进酒》 课件共55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6-27 23:15: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篇目通览】 《将进酒》《阁夜》《李凭箜篌引》《虞美人》《苏幕遮》《国殇》《燕歌行》《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菩萨蛮》《般涉调·哨遍 高祖还乡》
【主题悟读】
“因声求气”,出自唐朝韩愈的《答李翊书》:“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皆浮。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这里的“气”就是说话时的气势或语气。
古人的写作讲气,词句的短长与声调的高下,说话时的婉转或激昂都是由气势决定的。这个气势里就含有作者的感情在内。作者由气盛决定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读者则从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中去求“气”,得到了“气”,就能体会到作者写作时的感情,这就是因声求气。
“吟咏诗韵”,“吟咏”,有节奏的诵读诗文。“诗韵”,做诗所押的韵。指的是有节奏的诵读诗歌,体会诗歌的声韵美。
“因声求气,吟咏诗韵”,告诉我们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应放在诗歌的诵读上,要学会诵读诗歌。通过诵读感受作品的音韵美,进而体会诗歌的意趣。
优秀的文学作品,莫不生于至诚,从而错落成长长短短的音节,高高低低的音调。读者歌而咏之,立刻就会感受到言辞的音韵之美,获得快感。通过诵读感受作品的意象的美,进而理解作者谴词造句的意图。
音乐艺术可以通过各种声音手段来表现意象传达感情,诗歌虽无声音这种诉诸于听觉的手段,但可以通过诵读化文字为声音,进而利用声音手段的丰富性、暗示性,使读者产生视觉形象感,感受到作品形象的美,领悟作者的情感。诵读有助于陶冶性情,诵读有助于培养语感。
【文本钩玄】
本单元的设计意图就是培养学生诵读诗词的习惯。通过诵读进入诗词的语境,体会作者创作时的情感状态,真正融入诗词的情感世界。
本单元自主赏析部分选了四首作品:
《阁夜》为七言律诗,格律严整,声韵铿锵;
《李凭箜篌引》为七言歌行,篇幅较长,句句用韵,节奏很快;
《虞美人》和《苏幕遮》为词,都是长短句相间,前者以长句为主,声韵流转自然,后者以短句为主,押仄韵到底。
此外,推荐作品部分除诗词外,还选了楚辞体的《国殇》和散曲《般涉调·哨遍 高祖还乡》。
这样设计,可以让学生通过诵读不同体裁的作品,体会其声韵节奏的不同特征和其中所蕴含的不同韵味。
【学法导引】
“因声求气,吟咏诗韵”,是在诵读诗词方面对我们提出的基本要求。
“因声求气”是指通过感受诗文语言的节奏来把握作品的精神,“吟咏诗韵”是指通过吟咏诗文的音韵来体味其中蕴含的情感。古人学习古诗文尚且重视“因声求气”和诵读,对于今人来说,这些方法更为重要。
现代人的生活已经失去了古代诗词流行时期的语言氛围和文化环境,如果想通过古代诗词进入古人的情感世界,就必须养成诵读的习惯。只有通过反复诵读,才能够形成语感,达到和古人相感应、相契合的境界。
这种境界是默读所不能达到的。周振甫先生在《文章例话,顺声求气》中说,“专以沉思力索为事者”的默读虽然可以得到启示,但跟诵读时“心凝形释,冥合天言”的状态还是有所区别的。
将进酒
————————————————————
□ 李 白
知识与能力
了解相关的咏酒诗篇及酒文化
过程与方法
体味诗歌颇具特色的起兴和夸张手法的运用,领会李白淋漓畅快的浪漫主义诗风
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清诗歌情感变化线索,理解貌似消极行乐实则渴望用世的复杂情感
峨眉山月歌
□ 李 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赏析] 这首诗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明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 次句景中有人,“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能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境。 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三、名句填空
(1)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________________。
(2)人生得意须尽欢,________________。
(3)古来圣贤皆寂寞,________________。
(4)天生我材必有用,________________。
【自我校对】
一、qiānɡ jiānɡ zūn Cén zhuàn zì xuè ɡū qiú pēnɡ dànɡ
二、(1)请 (2)应当 (3)暂且 (4)替,给 (5)吃喝 (6)即、就 通“酤”,买或卖,这里指买 (7)放纵、无拘束 玩笑 (8)毛色斑驳的马,极言马的名贵 (9)拿 (10)“消”,消除,排遣
三、(1)朝如青丝暮成雪 (2)莫使金樽空对月 (3)惟有饮者留其名 (4)千金散尽还复来
一、作家档案
李白,见《梦游天姥吟留别》“作家档案”。
二、背景回放
《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短箫铙歌的曲调,题目意译即“劝酒歌”,故古词有“将进酒,乘大白”云。作者这首“填之以申己意”(萧士赟《分类补注李太白诗》)的名篇,约作于天宝十一载(752),他当时与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三人尝登高饮宴(《酬岑勋见寻就元丹丘对酒相待以诗见招》:“不以千里遥,命驾来相招。中逢元丹丘,登岭宴碧霄。对酒忽思我,长啸临清飙。”)。人生快事莫若置酒会友,作者又正值“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萧士赟)之际,于是满腔不合时宜借酒兴诗情,来了一次淋漓尽致的抒发。
一、重点突破
1.有人说本诗有“一个惊心动魄的开端”,应如何理解?
【参考思路】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一从空间夸张,一从时间夸张。真是“巨人式的感伤”。
2.指出两处用典。
【参考思路】 (1)烹羊宰牛且为乐。(语出曹植《箜篌引》)
(2)陈王昔时宴平乐。(语出曹植《名都赋》)
3.文中的三种主要情感具体指什么?
【参考思路】 (1)显示了诗人对未来充满无限的信心。(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2)流露出人生苦短,及时行乐之意。(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3)表达诗人蔑视权贵,尽吐郁积在胸的不平之气。(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4.试指出本文中感情脉络的四个层次。
【参考思路】 (1)感伤之情:如“君不见”两句。
(2)欢乐之情:如“人生得意须尽欢——会须一饮三百杯。”
(3)愤激之情:如“钟鼓馔玉不足贵——斗酒十千恣欢谑。”
(4)狂放之情:如“主人何为言少钱——与尔同销万古愁。”
二、疑难辨析
1.我们该如何正确看待李白嗜酒如命的放浪行为呢?
【参考思路】 李白嗜酒,是他人生不得志的体现。他曾经两次进入京师,与达官贵人相伴,但是不久就因为他傲岸的个性、出众的才华而触怒权贵,遭到谗毁排挤。借饮酒来反抗黑暗的现实社会,寄托情怀,是不得志的知识分子处世的常用方法。魏晋人喜欢饮酒,认为酒能引人入胜,陶渊明则更独特地领悟到了酒能使人“忘天”的境界。酣饮时,俗念没了,思虑没了,天就是人,人就是天,物我两忘,尽情尽兴,然后于醉意中写诗自娱,排遣愁闷。李白也继承了这种做法,借酒消愁,发泄情感,写了许多借酒咏怀的诗,以表达自己心中的郁闷。嗜酒其实是诗人的一种无奈的排遣内心苦闷的方式。
2.这首诗的基调是什么?试结合诗人感情发展的脉络作具体分析。
【参考思路】 所谓基调,指的是一篇作品整体上的感彩或氛围。基调常常可以凭直观被感知,但只有经过分析才能得出确切的结论。例如这首诗,初读会觉得它豪气十足,但弄清诗人的感情发展脉络以后,就会看出诗人的愤激之情是占主导地位的。确切地说,豪放只是它的外壳,愤激才是它的内核。所以,这首诗的基调应该是愤激。诗的开头悲叹人生短促,转眼即是百年;接着因悲而生寻欢之意,准备痛饮一场;然后转入正题,借酒抒发其愤世嫉俗之情;到结尾更将这种种复杂的心绪统一为“万古愁”,使抒情达到了高潮。
3.“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钟鼓馔玉”的意思就是富贵生活(富贵人家吃饭时鸣钟列鼎,食物精美如玉),可诗人以为不足贵,并放言“但愿长醉不愿醒”,为什么作者会产生这样的想法呢?
【参考思路】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李白刚刚崭露头角时就曾写下“事成拂衣去,深藏身与名”,作为一个儒生,他有着强烈的实现理想和抱负的愿望,然而,这首诗写成之时他却已经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李白觉得以自己的能力,原本能够做成一番事业,现在却只能借古人酒杯,浇自己胸中块垒,他说“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这分明是得不到重用的一种愤慨。
一、文脉梳理
二、意旨探微
《将进酒》这首诗笔墨酣畅,情极悲愤而又狂放,语极豪纵而又沉着。从诗的主要内容看似乎写的都是及时行乐、看透人生、只愿长醉不愿醒的情感,相当消极。但深入理解李白的内心深处,就会发现李白不是真正消极颓废,而是胸怀伟大的抱负却不能施展,便借酒发泄,以此来排解心中的苦闷,来表现对权贵和世俗的蔑视。但与此同时作者也流露出人生易老、及时行乐的消极情绪。
雄奇的夸张 磅礴的气势
《将进酒》篇幅不长,却五音繁会,气象不凡。诗篇具有震动古今的气势与力量,这与夸张手法的运用有着密切的关系。
1.反向夸张,时空震撼
诗篇发端就是两组排比长句,前两句是空间范畴的夸张,气势磅礴;后两句则是时间范畴的夸张,将人生由青春至衰老的全过程说成“朝”“暮”间即可发生之事,把本来短暂的事物说得更短暂。这两组排比长句是“反向”的夸张。
2.数字夸张,气势磅礴
诗中有些夸张是凭借数字来表现的。诗人笔下描绘的盛筵,不是“菜要一碟乎,两碟乎?酒要一壶乎,两壶乎?”而是整头整头地“烹羊宰牛”,不喝上“三百杯”决不罢休。诗人内心的愁绪,自然也与众不同——“万古愁”。诗人以“千金散尽”形容破费的豪情,用“斗酒十千”表现美酒的昂贵,这些数字都饱含着豪迈的诗情,同时,又不给人空洞浮夸之感,其根源即在于那潜在酒话里的如波涛汹涌般的愤激情绪。
3.想象奇特,豪放飘逸
这首诗的基调是愤激,诗人感情的发展变化极快。开头四句写悲,诗人展开丰富想象,用比喻向人们暗示时光流逝迅疾,一去不返。又用反衬——以黄河的伟大永恒衬托生命的渺小脆弱,极具震撼气势和力量。
4.句式多变,参差错落
全诗以七言为主,而以三、五、十言句“破”之,极参差错综之致;诗句以散行为主,又以短小的对仗语点缀(如“岑夫子,丹丘生”“五花马、千金裘”),节奏疾徐尽变,奔放而不随性,《唐诗别裁集》谓“读李诗者于雄快之中,得其深远宕逸之神,才是谪仙人面目”,此篇足以当之。
5.用典精当,耐人寻味
诗人恰当地使用了曹植宴平乐之典,用曹植来自况。通过曹植的放旷来写自己,又把曹植的诗句,化为自己的诗句,用得恰当、自然、耐人寻味。
练规范、练技能、练速度
□ 古乐府诗
李白的乐府诗大量沿用乐府旧题,或用其本意,或翻案另出新意,创新意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借古题写现实,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如《丁都护歌》《出自蓟北门行》等。与《古风》诗一样,表达的是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另一方面,用古题写己怀,因旧题乐府蕴涵的主题和曲名本身,在某一点引发了作者的感触和联想,用它来抒写自己的情怀,如《蜀道难》。
唐人以乐府古题写诗的,当推李白的成就最为突出。他的某些歌行和绝句,虽不用乐府旧题,但也富有乐府诗的风味。他诗歌语言的最大特色就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主要得力于学习汉魏六朝的乐府民歌,而且在学习的基础上加以提高,使之更加精练、优美。
李白将自己的浪漫气势带进乐府,从而使古题乐府诗获得了新的生命,把乐府诗创作推向了无与伦比的高峰,李白把自己的个性气质融入乐府诗的创作中,形成了行云流水的抒情方式。
□ 酒的名句
1.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曹操《短歌行》)
2.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清明》)
3.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凉州词》)
4.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范仲淹《渔家傲》)
5.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李清照《醉花阴》)
6.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江南春绝句》)
7.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8.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幕遮》)
9.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李白《客中行》)
10.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 李白捉月
李白流放途中遇赦,虽然活着回来了,但穷愁潦倒,贫病交加。然而,高傲一世的李白并不屈服命运的摆布,依然保持着洒脱、豪放的性格。当他住在安徽采石矶时,有一天夜里,他兴致勃勃地穿上当年在宫中的锦袍绣服,踏着月光来到江边,登上钓鱼小船,倒了两杯酒,邀请天上的明月来对饮。 明月似玉盘,沉浸江水中。李白痛饮一杯,神思飞扬,再饮一杯,热血奔涌。他朦胧地看到水中圆月对自己含笑点头,就俯身用手去捉,不料“扑通”一声翻进了江中。后来宋朝时,有人针对此事作诗道:“采石月下访谪仙,夜披锦袍坐钓船。醉中爱月江底悬,以手弄月身翻然。”
唐诗如酒
有人说,唐诗是一幅工笔的花鸟,写意的山水,散透的人物画卷,灵气而耐看,将气质的华丽隐于朴素的文字之后,简约的表达,勾勒着耐人寻味的意境。
但我要说,唐诗是一罐酒,引天上来的黄河水,采楚国的香花美草,吸日月江河之精华,贯天山云海之气势,蘸几滴边塞征人的离泪,切几片少妇回首时眼波的忧愁,让贵妃素雅的纤手封装,包裹上宫廷的霓裳玉衣,然后洒上千树万树的梨花,埋在时间的尘土之下,千年后的今天,诗香熏得饮诗的人酣睡不起。
历史远去了刀光剑影,时间销蚀着一切繁华,盛唐气象渐渐成为隐在人们心底的梦想,华美的诗句闪烁着大唐的光芒。卷帙浩繁的唐诗成为一个时代的缩影,诉说兴衰哀乐。在紧张的尘世生活中,选一个古典的黄昏或浪漫的春夜,独处僻静之隅,捧一本古籍,在清茗的氤氲烟气和书香之中,倾听那自远古而来却清晰的声音,让心也随同它飞越时间的沟壑。
我们可以看到唐诗在马嵬坡下的长恨歌中哀悼,在成都草堂的茅草上飘扬,在长安酒家的杯盏中出售豪情,在浔阳江头琵琶女伤感的眼睛中停留,在霓裳羽衣舞的奢华中掠过,在哀鸿遍野的战场上空徘徊,在势拔五岳掩赤城的天姥山中漫步,在床前的明月光中结成细细的霜……唐诗是历史火化后珍贵的舍利子,闪放着那一时代的强光。没有唐诗就没有盛唐,就没有中华诗词最亮丽的瑰宝。
可以想象,如果没有了张继“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意境,今天的寒山寺钟声将淡泊索然;如果没有了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那痛彻心扉的忧郁,今日的秦淮河可能就少了一份醉人的伤感;没有了“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浪漫,今夜的月光将失去动人的想象;同样,若没有“会须一饮三百杯”的豪放和“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的欣喜,今朝的美酒就只是酒精与水的混合;若没有了杜甫颠沛流离中“安得广厦千万间”的呐喊,草堂就失去了广阔的胸襟和沉郁顿挫的风韵。唐诗是诗化的中国,读唐诗恰似与古人的一次情感对话,一次穿越时空的绿色交流,在诗句垒起的世界里寻找生命的真谛。
世事沧桑,时间的距离阻隔不了诗香的蔓延。张继的寒山寺虽然寄托着他个人科举挫败和羁旅生活的凄凉,但今天的人们依然在寒山寺的钟声里,感受到忧伤在空气中平平仄仄地飞翔;秦淮河在诗人笔下是繁华掩盖不住的苍老,是歌舞升平中掩盖不住的时事哀怨,是一个时代留给知识分子心灵的伤痛,但今天的人们在流光溢彩、游人如织的秦淮河里,依然承继着关于繁华与衰亡的忧患与思考,耳畔依然有千年不散的后庭花在缠绵;走进草堂,就走进了唐朝最伟大而贫寒的殿堂,一个瘦弱的身躯撑起了唐诗的半壁江山,一副伟大的胸襟,一声震撼千年的“呜呼……”,在今天依然哺育着文化的成长。诗是不变的,唐诗的明月光依然寒彻着中华游子的心灵,让整整一个民族不敢把目光露在夜里太久。
王维的清泉,岑参的早雪,杜甫的伤别,李白的青崖白鹿,王昌龄的秦汉明月……依然在文化里发酵,在民族的血液里奔流。
唐诗是酒。边塞诗是白酒,田园诗是米酒,爱情诗是香槟,婉约诗是茅台,豪放诗是六十度的老白干,送别诗是五粮液,写景诗是啤酒,咏史诗是二锅头,咏物诗是鸡尾酒……
饮诗之后,就踏上了与古人沟通的文化高速路,唐诗丰富的内涵和深远的意境是重要的文化驿站,温柔地啜,或是细细地品,或是豪爽地饮……醉了,就让心灵在李白的山水边或是王维、孟浩然的田园中,感受着远古而浪漫的宁静与安详,自由地呼吸、睡觉、做梦。
“惟有饮者留其名”“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多饮些唐诗,多储蓄些醉人的意境,在平平仄仄的命运中,会多一些洒脱多一些情致。
[赏析] 中国古代诗歌是中国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而唐诗代表着中国古代诗歌的最高成就,面对唐诗,我们为之自豪,为之心醉。本文作者豪情满怀,熟练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诠释了唐诗的魅力,抒发了对唐诗的膜拜礼赞之情;旁征博引又让读者领略了唐诗的魅力,叹服作者深厚文化底蕴的同时,也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