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赏析》4.1 《过小孤山大孤山》 课件共5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赏析》4.1 《过小孤山大孤山》 课件共55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6-27 23:18: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篇目通览】 《过小孤山大孤山》《庖丁解牛》《项羽之死》《阿房宫赋》《方山子传》《大铁椎传》
【主题悟读】
本单元从散文的形象性方面勾勒散文的风格。散文咀嚼生活,感悟人生,面对现实,往往是详细的现实。好的散文应该言之有物,是主客观撞击的火花照亮散文的境界。诗的表现讲究集中,凝炼,结构严谨,节奏显明,带着镣铐跳舞,艺术氛围在规矩里形成。而散文的特点是散,自由地袒露心灵,任情任性,随其自然,文无定格,章无定法。如果给散文套了规矩,散文就失去了自由,失去了个性。
诗要虚,允许浪漫、夸张,允许折射、变形,讲究神似不一定形似,虚而不假。而散文则要求朴实、明白,神似形也似。如果把散文也写得像诗一样神乎其神,虚无缥缈,费解难猜,就形成了虚假,失去了感染力量。
散文和诗歌虽然都具有形象性,但各有特点。清代学者吴乔曾以做饭和酿酒分别比喻作文和写诗,说:“‘意喻之米,文喻之炊而为饭,诗喻之酿而为酒。’诗歌常用比兴,展现的形象跟具体事物之间距离较大。即使是直接描写,诗歌的语言意象也更注意提炼和升华,上下前后之间的联系一般不像散文交代得那样着实具体,有许多跳跃和省略。 ……诗歌让我们的想象飞得更高更远一些,而散文则给我们更为具体逼真的感受。”
学习本单元应从散文创造的形象中,理解作品所表达的思想。自然的山水,被作家看过,写下了,已经不是自然的山水了,而是作家的山水了。原因是作家凭自己的好恶对山水进行了删改——扩充或压缩——再以他所喜欢的样子,将零星的真实景物,以及他所梦想的景物,拌和起来,这已经不客观了。缪塞曾说:“我的杯子不大,但我用我的杯子喝水。”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所有景物,都饱含了审美情感。规律藏身于具体事物中,庄子《庖丁解牛》写解牛,实际上是说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观规律,只要反复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就能像庖丁一样,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做到“游刃有余”。
作家在描写历史时,也不是纯客观的写实,往往寄予了对于历史的认识或情感。杜牧写《阿房宫赋》,对秦亡原因的阐释,旨在借古讽今。司马迁《项羽之死》中的项羽选择乌江自刎,也蕴含了对人生的认识。
【文本钩玄】
在散文中,好的艺术形象一定能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能够给人以美的享受。本单元所选的六篇散文都以形象取胜。
1.《过小孤山大孤山》是一篇游记散文,描写了饶有韵味的山川景物形象。
2.《庖丁解牛》是一篇哲理散文,通过庖丁解牛的故事,形象生动地阐述了养生的道理。
3.《项羽之死》是一篇传记散文,通过语言、行动描写,刻画出项羽这一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4.《阿房宫赋》是一篇史论散文,通过对阿房宫的建筑群和宫内奢华生活的形象描绘,说明国家兴亡的道理。
5.《方山子传》和《大铁椎传》都是人物传记散文,前者通过生动曲折的事件塑造人物,后者通过充满悬念的记述表现人物的传奇色彩。
【学法导引】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都很重视形象,但是二者的形象性又有差别。中国古代诗歌是一种高度凝练的艺术,常常“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因而,诗歌的形象非常发达,象外之象、味外之旨需要仔细品味。中国古代散文相对于诗歌来说是一种比较舒展的艺术,句式散体化,篇幅可长可短,表情达意不受格律限制,可以兴之所至,自由挥洒,因而散文的“意”表达得更为明白显豁。不同的散文类别中,艺术形象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山水游记类散文的形象主要表现为具有独特风貌韵味的山水风物,人物传记类散文的形象主要表现为生动传神的人物形象,说明类散文的形象主要表现为真挚感人的情感和鞭辟入里的分析。
1.通读全文,了解作者写了什么事、什么人,作者有什么写作意图,对人物要表达什么感情。
2.把握文章的人物、顺序、线索,分析人物描写方法,从而较全面地认识和理解所写人物。
3.通过阅读和对文章的思想感情、抒情方式、表现手法、语言风格的感悟揣摩,发现作品的丰富内蕴和深层意义,从而提升阅读兴趣,拓展文化视野,提高文学审美能力、批判质疑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
过小孤山大孤山
————————————————————
□ 陆 游
知识与能力
了解陆游生平及创作特点,掌握并积累文言字词知识
过程与方法
学习游记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的手法,写景和历史轶闻古迹考释相结合的写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本文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情趣和韵味,感受陆游的审美情操
卜算子 咏梅
□ 陆 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
[赏析] 作者自注“咏梅”,全词却以托物言志的手法,描绘了梅的纯洁自爱,不同流俗。作者以梅自喻,意在言外。上阕着重写梅花的处境困难,“外”“断”两字,写出梅的所在,乃无人问津的荒凉偏僻之处。下阕则托梅寄情,表现陆游性格孤高,即使遭受打击,也决不与争宠邀媚、阿谀逢迎之小人为伍的高洁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傲骨。
咏物传神,比拟贴切,寓意深远,表现了作者的信念和品格。
一、古今异义
 若稍饰以楼观亭榭,与江山①相发挥②
①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多指国家或国家的政权
②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把内在的性质或能力表现出来
二、一词多义
四、特殊句式
(1)①此山当是其一也
②信造化之尤物也
③东坡先生所谓“舟人指点岸如赪”者也
以上句子是____________。
(2)若稍饰以楼观亭榭
以上句子是____________。
(3)①及抛江过其下
②复以小艇游庙中
③南唐为奉化军节度,今为定江军
(4)其间一日阻风不行
以上句子是____________。
【自我校对】
一、①水光山色 ②衬托,辉映
二、(1)副词,又,再/动词,回,返回/动词,恢复/动词,重复/形容词,双层的/副词,重新/动词,通“覆”,遮盖 
(2)动词,经过/动词,超过,越出/副词,过分,过于/名词,过失,错误/动词,责备/动词,拜访,过访 (3)名词,胜景,美景/名词,胜利,与“败”相对/形容词,优美的/动词,胜过,超过/动词,战胜/副词,尽/动词,能承受,禁得起 (4)动词,从高处往低处看/动词,来到,到达/动词,面对,对着/副词,将要,快要 (5)介词,用/连词,因为,由于/介词,从,在/连词,来/连词,表修饰 (6)语助词,表感叹语气/语助词,表祈使语气/语助词,表判断语气/语助词,表疑问语气
三、(1)下雨 (2)①用宝石 ②向东南 ③像墙壁一样
四、(1)判断句 (2)状语后置句 (3)省略句 (4)被动
一、作家档案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爱国诗人。绍兴中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即位,赐进士出身,曾任镇江、隆兴通判。乾道六年(1170)入蜀,任夔州通判。乾道八年,入四川宣抚使王炎幕府。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工诗、文,长于史学。与尤袤、杨万里、范成大并称“南宋四大家”。其诗今存9 000余首,清新圆润,格调恢弘。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二、背景回放
陆游幼年时经历过北宋末至南宋初的战祸,对故土沦丧,人民涂炭极感痛心。曾参加科举考试,因谈论恢复中原而被罢官。宋孝宗乾道五年(1169),陆游被起用为夔州(今重庆奉节)通判。第二年闰五月,他由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出发,至十月二十七日抵达任所。他一路上观秀丽山水,探幽奇绝境,访先贤遗迹,采民俗风情。且行且记所见所闻,感慨万千,精于抒情的他写成日记体游记《入蜀记》。本文是他路过小孤山和大孤山时所写的两篇日记。
一、重点突破
1.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游记,作者依次记叙了哪些主要景点?记叙的重点是什么?
【参考思路】 这篇散文,作者依经历的景色逐渐展开,顺次写烽火矶、孤石、澎浪矶、小孤山、大孤山。重点写峭拔秀丽的小孤山。写大孤山,则突出它四周江水的浩渺无际,重点写湖口分开的两江水浑浊与清澈的不同。
2.本文的景物描写有哪些特点?试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参考思路】 (1)多角度写景。在写景的过程中,作者善于改变观察角度和观察点来进行描绘,将一幅幅立体可感的山水风景画展现在读者面前。如写烽火矶时,有舟中的远望,有“抛江过其下”的近观,又有一石“杰然特起”的特写镜头。写小孤山亦有“自数十里外望之”的远望,“愈近愈秀”的近观,“冬晴夏雨”不同时刻的变化。特别是对小孤山的描写,观察角度和观察点的灵活多变,充分地展现了山水景物的千姿百态。
(2)写景物重点突出。写小孤山着墨最多,作者借登临览胜的机会,较详细地描写景物,而且还写庙宇传说,前人诗咏,近人事迹,内容丰富。
(3)运用对比法、比较法,如写小孤山,则以金山、焦山、落星山比较,写大孤山则以小孤山比较,写水,则动静、缓急、清浊,对比鲜明,写出江与山的特色。
(4)语言洗练,用字恰切,风格清丽,给读者很好的艺术享受。
二、疑难辨析
1.本文所写景点很多,但不是孤立地写出特征,而是注意了景点间的联系。结合文章分析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参考思路】 一是各处景物虽千姿百态,但又均有山与江水交相辉映的描写,构成整体背景,使景物在多样中见统一。
二是注意了各景点地理位置上的联系。文章屡次写江流和船行,即在分散的景点中贯以线索。写澎浪矶和小孤山,“二山东西相望”,写大孤山时又与小孤山作比,更见出其间的联系,从而由各景点共同组成一幅完整的长江山水图。
2.陆游是在先遭到罢免官职,后又被重新起用的人生际遇中写这篇文章的。联系时代背景,解读作者所描绘的山川景物中蕴涵的韵味和深意。
【参考思路】 陆游此次出任夔州通判,是从一个罢官家居的人重新被起用的,因此,在一路跋涉之中,尽管山川景物奇绝,也不能不在山川登临中深寓感慨,有所寄托。文中融情于景,足见作者心迹的地方有两处。一是写孤石。“又有一石,不附山,杰然特起,高百余尺……”山有万状,石有万种,作者为什么偏写“不附山,杰然特起”之石呢?一种孤傲之情,油然而生。
二是写“俊鹘抟水禽”而去。“俊鹘抟水禽”这本是一很自然的生存现象,算不上是怪异景色,而作者却将其作为一景写入文中。“甚可壮也”一句中,作者所伤怀的恐怕不仅仅是俊鹘抟水禽吧?联系陆游的抱负及其前半生的经历,这种心情是不难理解的。
一、文脉梳理
二、意旨探微
本文通过描绘小孤山大孤山的景物特色,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以及对国家的破败、故园风雨如磐的痛绝,也流露出作者对军幕生活的渴望以及爱国忠君之情。
1.引用典故,化用诗文
在记述山川景物、名胜古迹的过程中,将有关的传闻轶事、前人诗句都信手拈来,还随笔写出郡县沿革、地形防戍等情况,丰富了作品的内容,同时亦为景物添彩生色,使一景一物似乎都带有诗的灵气、文的雅致、神话的氛围和历史的积淀,诗文传说与胜景,相互映衬,更为引人入胜。
2.妙用对比,特征鲜明
主要是小孤山与大孤山的对比。通过对比,使所写景物的特征更为鲜明,如“大孤状类西梁,虽不可拟小姑之秀丽,然小孤之旁,颇有沙洲葭苇,大孤则四际渺弥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
3.抒情议论,融为一体
在记述山川景物、名胜古迹的过程中,随时融合抒情和议论,使写景记游具有思想深度。
4.情景结合,爱国情深
由自然景色转向庙宇,破败的景象让作者联想到江山破碎。国家的破败,故园的风雨如磐,令作者痛心。作者在描绘欣赏美景的时候,郡县沿革的情况、地形防戍也没逃过作者的眼睛,这是爱国之心的自然流露。
练规范、练技能、练速度
□ 小孤山简介
位于宿松县复兴镇境内,与江西省彭泽县城隔江相望。山高百米,方圆一里,被誉为“长江绝岛”,素有“海门天柱”“海门第一关”之称。相传大禹治水在此刻石记功,秦始皇刻“中流砥柱”于石上。由于山形像一位云髻高绾的美女,人们又将此山称为小姑山。而与之相对的长江南岸的澎浪矶,不知何时起,也改名为彭郎矶。由此,宋代大文豪苏轼便在其诗中写道:“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
小孤山山体独特,无处不景,无景不奇,“东看一文笔,西望太师椅,南观似悬钟,北看啸天龙”。千百年来,以其秀、奇、险、独而著称。主要胜景有:“龙耳洞”“先月楼”“弥陀阁”“天妃殿”“半边塔”“界潮祠”“梳妆亭”“御诗碑”等。
□ 大孤山简介
大孤山,其状如鞋,俗称鞋山。大孤山是两百万年前第四纪冰川时期形成的小岛,它高出水面约90米,周长千余米,大孤山三面绝壁,耸立湖中。山上有丰富的人文景观。明代建有普陀寺、宝塔、天后宫和梳妆台等建筑。自宋到清,大孤山文人估客荟萃,游山逛景。山下游船,桨声灯影,喧闹若市;山上暮鼓晨钟,梵乐悠扬。现在已成为鄱阳湖旅游线上一个重要景点。
□ 山水诗名句
1.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江雪》)
2.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4.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王维《鹿柴》)
5.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独坐敬亭山》)
6.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李白《望天门山》)
7.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
8.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曹操《观沧海》)
9.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
10.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杨万里《小池》)
□ 陆游一生
陆游的一生是在激烈的民族斗争中度过的。面对金兵的南下,宋朝的山河为金人所占有,他心急如焚。他对朝中以秦桧为代表的投降派痛恨入骨。为此,他十分重视对子女做人的教育。他告诫儿子们说:但愿你们长大成人之后,乡亲们称赞你们是有道德的人。即使做一个老百姓,与那些高官显爵相比,也是无愧的。
他要求儿子们时常检查自己,有错必改;看到别人有好的行为,要主动自觉地学习。他的二儿子陆子龙要到吉州去任地方官,他特意写了一首长达52句的诗来为儿子送行,要求儿子要清清白白地做官,做一个为民众欢迎的清官。他还告诫儿子说,在吉州有我的一些朋友,他们不但有学问,而且品德也好。你到那里后,可以去拜访他们,但不要向他们提出什么要求,可以同他们相互勉励。
心弦上的焰火
轻轻扫拂着覆盖在心房上的薄薄尘埃,幽幽地打开心的透亮的水晶盒,一束火蓝的焰火犹如精灵般跃动,映照着整个剔透无瑕的世界。而正是这灵动的焰火,闪烁着多少激荡的灵魂,成为我永生的不可磨灭的纪念。
舟摇摇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一片晨曦雾霭中他醒悟着以往之不谏,犹如来者之可追。樊笼里的荣华富贵岂能让自由飞翔的小鸟甘心折断双翼,戴上金银打造的枷锁?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远离世俗喧嚣,醉倒在南山里的悠悠菊香,与飞鸟相与还,临清流而赋诗,独守高洁也很写意——纪念靖节先生,让我懂得了在浮躁纷扰中独守心中一方乐园和净土……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孟德在赤壁低吟悲歌,周瑜在赤壁谈笑风生,而真正带给赤壁完美壮烈的是苏轼。官场上的险恶风波并没有消磨他坚定的意志,生活上的清贫并没有销蚀掉他那乐观向上的心。伴着涓涓细泉,聆听习习古风,故园神游中,苍银白发与皎洁月光交相辉映。一尊还酹江月,多么豪迈的举杯,淡逝了多少哀伤及生活磨难——纪念苏轼,让我懂得了在逆境中应保持奋勇向前的心……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如此凌云壮志却被昏庸皇上的十二道金牌召回临安,英雄难以再倾力保家卫国。纵然是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的惆怅哀痛令人心酸,也敌不过朝野中奸佞小人的流言飞语,最终只能背负着“莫须有”的罪名饮恨长辞。但那句“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的豪言壮语激情四射,永远震荡人们的心灵,回响在大地河山之间——纪念岳飞,让我懂得了何谓“精忠报国”的铁骨铮铮,澎湃着我爱国的血液……
还有在边疆飞驰的将军李广,还有在沿海抗倭的戚继光,还有那横渡长江的百万雄师,等等等等,都在我心中浇铸成一座心灵的丰碑,大写着他们如高山般巍峨,如海水般深邃的精神,成为我人生航海路上永不灭的灯塔……
没有铺满玫瑰花的红地毯,也没有震耳欲聋的掌声,历史悄悄地落下帷幕,而我却用清纯的心灵去装载这群君子的幽雅淡香,澎湃激情,去深深纪念他们,让他们永远似火凤凰一般不断涅槃重生,如荆棘鸟般在尖刺刺破心脏时唱出世上最美妙的歌,让他们的价值追求在熊熊烈火中燃放,也点亮我的生命,化为我生命中那扣人的心弦……
心弦上的焰火,我永生守候……
[赏析] 本文在布局谋篇上别具一格。先以抒情性的笔调入门开篇,“闪烁着多少激荡的灵魂,成为我永生的不可磨灭的纪念”,不但及时点题,而且自然引出下面三位历史人物。在写这三个人物时,都是先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他们特立独行的人生轨迹,而后紧接着用一个破折号表达他们对作者人生的意义和影响。三个人物按历史顺序一路写来,且独立成段,结构一致,层次感强。到了后面,又一笔带过,写了李广、戚继光和现代历史上横渡长江的百万雄师。这样,文章就显得材料丰富,有点有面,重点突出了。最后,再以抒情性笔调总结全文,呼应开头,首尾圆合,水到渠成。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