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课人民解放战争 说课课件(共1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5课人民解放战争 说课课件(共1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6-28 07:57: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八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

第25课 人民解放战争
说课流程
说教材
说学情
说教学目标
说教学重难点
说教法学法
说教学过程
说教材
1、
课程标准
要求了解全面内战的爆发及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分析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统治灭亡的原因,探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说教材
2、
教材地位
本课属于部编版
《中外历史纲要(上)》的第八单
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
战争的最后一课,是中国由顽强抗日战争走向新中国的过度,起到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主要叙述从抗战胜利到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这一段史实,设置了“争取民主和平的斗争”、“全面内战的爆发”、“国民党政权统治危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四目内容。
说学情
从高一学生已有的认知来看,初中历史的教材对解放战争的基本过程以及重要的历史概念有所涉及,学生通过初中历史的学习对本课知识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这为学生深入学习本节课的相关内容奠定了基础。
从能力发展的培养来看,一方面,本课教材编写的内容较多,要在一个课时里掌握整节课的内容对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要求较高;另一方面,本课涉及到部分战场形势图,而学生的时空观念较弱、读图的能力有限、缺乏对战争的直观感知,给深入学习本课带来一定困难。
说教学目标
通过呈现史料和相关地图,让学生了解全面内 战爆发的背景以及战争的进程,知道重要战役的时空定位及其对整场战争的影响,提升学生时空观念的素养能力;
1、
知识与能力
对人民解放战争的整个过程进行宏观分析,并从国统区和解放区人民的微观角度分析国共双方在除了战争以外,在政治上、经济上的不同举措及其作用,让学生了解国民党的腐败统治,进而归纳国民党政权覆亡的原因,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在掌握相应史实的基础上分析土地改革、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团结合作以及第二条战线的形成对于解放战争胜利的意义;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人民抗战的坚强核心;
认识到解放战争的结果是诸多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
从唯物史观出发分析对比国共双方胜负的原因,让学生认识到历史是人民的选择;
能对战争本身进行反思,增强学生珍惜、爱好和平的意识。
说教学重难点
1、
重点
解放战争的过程;土地改革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全国解放的原因和意义
2、
重点
说教法学法
立足于学情的基础上,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凸显在教学设计中;
以多媒体为主的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学为手段,以课堂为依托来实现教学目标;
目标围绕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模式,以教师“教”为主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为主的进行教学。
说教学过程
导入
视频导入法
试图触动学生的内心
历史战争情境
营造课堂氛围
说教学过程
新课讲授
争取和平民主斗争
重庆谈判
政治协商会议
全面内战的爆发
全面内战爆发
从全面进攻到重点进攻
问题探究
小组讨论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蒋介石邀毛泽东到重庆谈判的理由、真正目的及采取的策略
{69C7853C-536D-4A76-A0AE-DD22124D55A5}比较项目
国民党
共产党
军 队
约430多万
127万
武器装备
有装备较好的陆海空军
只有陆军,装备步兵武器和少数火炮
国土占有
占有国土面积76%,主要是大城市和大部分交通线
占有国土面积24%,主要是小城镇、农村、偏远地区
人口拥有
约3.39亿
约1.36亿
面对军队力量的差距,中国共产党该怎么做?
说教学过程
新课讲授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土地改革 战略反攻
三大战役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国民党政权的统治危机经济、社会
政治、“国民大会”
中国近现代的土地革命
人民
视频
共情
说教学过程
课堂小结
当堂习题
中共领导人在解放战争某时期说:“我们好似一根扁担,挑着陕北和山东两个战场。我们要责无旁贷地打出去,把陕北和山东的敌人拖出来。我们打出去挑的担子愈重,对全局愈有利。”当时(  )
A.中共准备进行战略反攻?????????????
B.基本消灭了国民党主力
C.解放长江以南准备就绪????????????????????????
D.东北三省已经全部解放
20世纪40年代后期,美国国务卿艾奇逊会见一批议员,谈及中国事态时说:当森林中有一棵大树倒下,在飞扬的尘埃落定以前,人们无法看清破坏的程度。当时“中国事态”最可能是(  )
A.内战爆发,国民党军队发动全面进攻
B.战略反攻,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C.战略决战,国民党主力已被基本消灭
D.渡江战役,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结束
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谢谢
聆听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