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下第8课 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 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下第8课 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 教案(表格式)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6-28 15:45: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向何处去?
——欧洲文明的轨迹
(教学设计)
学科 高中历史 课题 《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
课时 1 课时 授课对象 高一
章节 名称 人教版《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四单元第 8 课
教学理念 历史学是在一定历史观指导下叙述和阐释人类历史进程及其规律的学科。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以社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发展为主线,展现历史演进的基本过程以及人类在历史上创造的文明成果,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大趋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笔者主要围绕以下三个基本教学理念展开:
1、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
历史课程最基本最重要的教育理念,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切实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使历史教育成为形成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通过本科学习, 发挥历史课程立德树人的教育功能,使学生能够从历史角度关注世界发展。
2、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
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对人类历史发展进行科学阐释,将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融入对历史的叙述和评判中;增强学生的世界意识, 拓宽国际视野。
3、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
帮助学生拓展历史视野,发展历史思维,提高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历史观。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培养创新精神。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经过初中三年的学习,具备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但是高中历史知识在难度上有深化,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用深入浅出的方法实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此外,高一学生在史料阅读分析能力上有所欠缺,需要加强学生对材料的阅读分析能力,同时落实学
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教学内容 《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外历史纲要》(下)第四单元“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第 1 课的教学内容。本单元的主题线索为“资本
主义制度的确立”,本课为第 2 课《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作了重要的知识铺垫。
本课共四个子目,第一子目“文艺复兴”主要介绍文艺复兴运动的发源地意大利,这一时期人文主义的内涵,巨人时代的中坚力量, 文艺复兴的扩展和影响。第二子目“宗教改革”主要介绍了宗教改革的序幕、路德教的改革内容、宗教改革的扩展与影响。第三子目“近代科学的兴起”主要介绍了 16、17 世纪科学革命中的成就、科学革命产生的思维方式、科学方法,以及科学革命的影响。第四子目“启蒙运动”主要介绍了启蒙运动的核心内容、启蒙思想的政治主张、启蒙运动的扩展以及启蒙运动的影响。
本节课教材容量大,教材辅助材料多,图文并茂,例如历史纵横中“科学在与神学的艰难斗争中前进”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又比如学习聚焦中“启蒙运动表达了资产阶级的政治和经济诉求,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这段资料将启蒙运动与资产阶级革命联系起来,启发了教师的教学设计,在组织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对本节课和本单元主题线索“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的呼应。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了人的解放,也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从封建社会走向资本主
义社会。
教学目标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了:唯物史观(核心理论)、时空观念(核心思维)、史料实证(核心方法)、历史解释(核心能力)、家国情怀(核心价值观)
根据本课的知识内容,围绕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笔者确定了
具体教学目标如下:
素养目标及层次划分 具体教学目标
唯物史观水平层次 4 通过欧洲思想解放运动,认识人类社会
发展的客观规律
史料实证水平层次 3 多角度全面认识文艺复兴以来人文主
义的内涵
史料实证水平层次 2 通过神权与王权的关系演变、科学与封
建特权的关系演变,来厘清欧洲文明的轨迹,准确把握人的发展方向以及社会的发展方向
家国情怀水平层次 3 通过启蒙运动对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殖
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的影响,理解世界历史发展的进步历程
历史解释水平层次 2 以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概念解析入
手来认识这两场运动的实质和进程。
历史解释水平层次 4 通过对比分析不同时期的艺术作品的
人物细节把握艺术发展趋势
时空观念水平层次 2 利用历史时间轴梳理欧洲思想解放运
动中人从“过去”走向“未来”的进程 时空观念水平层次 4 运用年代尺分析比较资产阶级新文化
需求、资产阶级新政治诉求的形成和内容
教学重难 点 教学重点:欧洲思想解放运动的内容和影响
教学难点:欧洲思想解放运动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之间的逻辑关联
教学思路 本课的教学立意为通过对欧洲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来探寻欧洲文明的轨迹。围绕“人向何处去?”(明线)和“社会何以发展?”(暗线)两条课堂主线展开。将教材的四个子目分别提炼成四个主题作为
主要的四个教学环节:“世俗”人生(文艺复兴)、“信仰”人生(宗
教改革)、“科学”人生(科学革命)、“政治”人生(启蒙运动) 其中“世俗”人生(文艺复兴)和“政治”人生(启蒙运动)是
本节课的教学中心环节,重点解析这两场思想解放运动对资产阶级新文化需求、资产阶级新政治诉求形成的影响。以此达成两条教学主线中的两大问题的解决,最后结课环节进行总结,梳理出人之所向和社会发展的轨迹。
历史由细节组成,因细节而鲜活。因此,对历史细节的把握和处理直接影响历史教学的成效,笔者主要将这节课中存在的疑难问题作为切入点:神权与人性的关系、教权与王权的关系、神权与科学的关系、人权与特权关系的演变,精选材料,精心设问,以历史细节教学的手段来“组成”历史,“鲜活”历史,以环环相扣的历史逻辑推演,
最后形成客观的历史解释。
教学 【新课导入】
过程 材料呈现:
“复兴”意味着重生,那是要重新找回一个伟大的过去,即恢复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辉煌。而这也意味着,在伟大的过去和复兴的现代之间,曾经历一个“黑暗时代”——中世纪。
——朱邦造《欧洲文明的轨迹》
师:什么是文艺复兴?文艺复兴要复兴什么?为什么要进行文艺复兴?
生:复兴古典文化,走出中世纪……
师:中世纪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时代?欧洲人又是如何走出黑暗的中世纪走向光明的欧洲,带着系列问题,让我们回到历史现场,沿着欧洲思想解放运动的轨迹,来探寻欧洲文明的轨迹……
【设计意图】
从“文艺复兴”概念解释入手,由表及里,抛出关键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驱动课堂探究力,以欧洲文明的轨迹来引出课题。同
时引出两条课堂主线:人向何处去?社会何以发展?
【讲授新课】
环节一:“世俗”人生(文艺复兴)
材料呈现:
1550 年欧洲女王地图(德国数学家塞巴斯汀缪斯特)
教师讲解: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就是这幅彩色女王形象的欧洲地图,图中,欧洲大陆被绘制成女王形象,头戴王
冠,身穿长裙,左手持权杖,右手持天球,表现出君临天下的威仪。
用红黄黑绿几种色彩生动描绘出当时欧洲主要的山脉、河流、国家、城市以及周边的海洋和亚非两大洲的部分地区。而“女王”欧洲地图源自古希腊神话中宙斯化身公牛诱拐腓尼基公主欧罗巴的故事。
学生思考:文艺复兴时期,为何出现许多“拟人化”的欧洲地图?
【设计意图】:
通过观察文艺复兴时期颇具影响力的彩色女王形象欧洲地图,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通过“女王”欧洲地图源自古希腊神话故事来引导学生思考并得出结论:文艺复兴时期出现许多“拟人化”欧洲地图是因为古希腊文化中的“人文主义”精神得到了复兴。
材料呈现:
材料 1:中世纪是从粗野的原始状态发展而来的。它把古代文明、古代哲学、政治和法律一扫而光,以便一切都从头做起。它从没落了的古代世界承受下来的事物就只有基督教和一些残破不全而且失掉文明的城市。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材料 2:中世纪的本质,是北方的日耳曼人取代了罗马帝国的地位,
按照他们自己的方式,同西欧的大部分人民融合起来,接受了被他们征服的罗马帝国的文化,皈依了基督教,把基督教变成了西欧的宗教, 同时也接纳了希腊在哲学、文艺等方面的遗产……就是日耳曼民族的神圣罗马帝国
——陈乐民《欧洲文明十五讲》
学生思考:中世纪时,欧洲“女王”的人生之路为何迷失?
【设计意图】:
通过两段材料让学生感受中世纪的黑暗,体会人性受基督教神权束缚,因而欧洲“女王”的人生之路迷失。
材料呈现:
材料 1:意大利是古罗马文化的中心和继承者,较多地保留了古罗马文化,他在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在地中海贸易中特殊的地位,有利于
直接吸收、或通过拜占庭和阿拉伯人吸收希腊文化。这也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发生的一个有利条件
——孔祥民《世界中古史》
材料 2:
学生思考:意大利在古罗马帝国中所处的位置有何优势?
【设计意图】:
通过一段文字材料和一张地图材料,让学生明确意大利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文化环境,引导学生归纳出意大利在古罗马帝国中的优势在于它便于吸收继承古希腊古罗马文明。
材料呈现:
材料 1:

学生思考:欧洲“女王”的人生之路迷失千年,为何至此时、此地想要重新找寻迷失的自我呢?
【设计意图】:
通过一张 14—15 世纪的意大利地图,认识当时意大利兴起的众多工商业城市,以此体会意大利工商业繁荣发展中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从而引导学生得出当时意大利人的财富观:热衷追求财富。
材料呈现:
材料 1:
1562《死神的胜利》(彼得·布鲁盖尔)
材料 2:彼特拉克在信中写道:我宁愿自己从未诞生:没有天庭的闪电,没有地狱的烈火,没有战争或任何可见的杀戮,但死亡弥漫。有谁见过如此可怕之事吗?
教师讲解:这幅油画通过描绘骷髅过境时的恐怖景象,以天灾亡灵军团的隐喻,记录了这次让人类历史陷入绝望的黑死病瘟疫。黑死病的盛行,使得人们逐渐意识到,死亡来临时,上帝对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
学生思考:黑死病前后人们的心态有何变化?
【设计意图】:
培育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通过油画《死神的胜利》让学生直观感受黑死病来临 对人们心态的影响,极具感染力,而彼特拉克在信中对黑死病的描述又将这种变 化以内心语言转述出来,引导学生逐步归纳出社会心理的变化:
教师讲解:14c 中叶,瘟疫的阵痛让迷失的人开始反思宗教神学。至此,我们可以梳理出,欧洲人的人生从“迷失”到“回归”,主要归结为思想、经济、社会、文化四重因素,其中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是根本原因,这也就意味着文艺复兴不只是单纯地复兴古希腊古罗马的古典文化,它同时也是一次文化“重生”,它的实质是符合资产阶级需要的新文化。
学生思考:资产阶级需要的新文化和古典文化的内涵上有何关联,
它和中世纪的基督教神学之间又有什么区别?我们以时间轴来进行梳理和对比:

【设计意图】:
通过时间轴,梳理出古希腊、古罗马文明与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新文化之间的继承与发展关系,再通过中世纪时期基督教神学内涵与资产阶级文化内涵的对立,让学生感悟人的发展历程:人的“过去”,人的“迷失”再到人的“回归”。
材料呈现:
这是一个需要巨人并且产生了巨人——在思想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
——恩格斯
教师讲解:文艺复兴正是一个如恩格斯所说的巨人时代,这场运动发展的时期分为三个阶段,认识这个时代涌现出的巨人:

材料呈现:
1285 年契马布耶圣母像 1513 — 1514 年拉斐尔 1503 — 1517 年达芬奇
《草地上的圣母》 《蒙娜丽莎》
学生思考:对比分析三幅美术作品的人物细节,表现了怎样的艺术发展趋势?
【设计意图】:
通过三幅美术作品的人物细节的分析对比,引导学生归纳出艺术发展趋势:神的视界→人的视界→世俗化的现实视界(蒙娜丽莎来自现实生活中的人物)
材料呈现:
材料 1:
天堂:贝特丽丝(银行家的女儿)
地狱:卜尼法斯八世(还在世的教皇)
——但丁《神曲》
材料 2:
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 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 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莎士比亚《哈姆雷特》
材料 3:
达芬奇《维特鲁威人》
达芬奇依照维特鲁威的描述画了《建筑人体比例图》,在代表宇宙秩序的方和圆中,放入了一个人体。
学生思考:综合以上的材料,你对人文主义有什么认识?
【设计意图】:
借助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呈现,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学生对“人
文主义”有了丰富饱满的认知:
提升人的地位,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反对禁欲主义,抨击教会腐败;
追求现世社会的幸福生活; 提倡探索人与自然的奥秘。
教师讲解:其中达芬奇的《维特鲁威人》传达了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新文化的内涵之一:崇尚理性探索人与自然奥秘,这也是对古典文化中的人文主义精神的一种继承与发展。
材料呈现:
材料 1:文艺复兴的艺术家和知识分子仍然深情地关注宗教和神学问题。即使像马基雅维利(卒于 1527 年)那样的人,也没有公开宣布放弃基督教信仰
——威廉麦克尼尔《世界简史》材料 2:文艺复兴于 1350 年左右肇始于意大利。由于拥有对强大
的罗马帝国的记忆,所以复兴古代对意大利人自然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此外,意大利城市孕育了具有世俗思想的平民和把注意力投向尘世事务而非宗教事务的王公贵族赞助人
——威廉麦克尼尔《世界简史》
学生思考:综合以上材料,你认为文艺复兴给欧洲人的生活带来了怎样的改变?
【设计意图】:
透过材料的分析,防止学生走入认知误区,以马基雅维利为例, 以史料实证到形成正确的历史解释,即文艺复兴再生的资产阶级新文化虽然冲击基督教神学,但并不意味着人放弃基督教信仰,最终形成正确的认识,文艺复兴对欧洲人的生活改变:
神权下无自我

神权下有自我
过单一的宗教生活

不放弃基督教信仰过丰富世俗的生活
环节二:“信仰”人生(宗教改革)
材料呈现:威廉·曼彻斯特曾如此评价中世纪:“这是统一的基督教世界逐渐分裂为不同文明体的时代,这是一个现代欧洲就此诞生的时代。”
——《黎明破晓的世界,中世纪思潮与文艺复兴》
师:同学们,根据你所理解知道的基督教知识来解释“基督教世界分裂成了不同文明体”这句话?
生:基督教的分支有东正教、新教、天主教……
师:那么,基督教为何会迎来分裂,现代欧洲为何就此诞生呢? 这离不开文艺复兴的衍生物——宗教改革,让我们走进宗教改革,看它如何改变欧洲女王的信仰人生。
材料呈现:
材料 1:
当教皇卜尼法斯八世(1294—1303)想把自己的权威强加于法王菲利浦四世时,便惨遭失败。卜尼法斯八世威胁革除菲利浦四世的教籍,菲利浦四世则派兵绑架了卜尼法斯八世,并另立新教皇。尽管卜尼法斯八世被释放,但他遭到法王代表的公开羞辱,不久便郁郁而死。
——朱邦造《欧洲文明的轨迹》
材料 2:

学生思考:综合两段材料,你有什么发现?
【设计意图】:
教皇卜尼法斯八世被法王的压迫这段史料说明教权(神圣)趋于世俗化,而教皇逐渐走下神坛,王权逐渐上升。辅以中世纪的西欧政教二元格局图,让学生清楚看到资产阶级身处政治格局的底层,由此引导学生归纳出封建等级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从而,明晰当时的西欧社会形势。
材料呈现:
材料 1:
“这笔交易在当时看起来平淡无奇,但其影响极其深远。因为由此可得出结论:王位的授予和废黜都属于教皇的职权范围。”
——沃尔克《基督教会史》
材料 2:
1077 年 1 月,德皇亨利四世冒着风雪严寒,前往意大利北部的卡诺莎城堡向教皇格列高利七世“忏悔罪过”。三天三夜后,教皇才给予亨利四世一个额头吻表示原谅,而这位教皇出身于皮鞋手工制作之家,这就是“卡诺莎之辱”。
材料 3:
13 世纪末时基督教(实指罗马教廷)己成为欧洲最大的政治势力和经济集团,尤其是罗马教皇的权势更不可一世。到了“阿维尼翁教宗”时,西欧各国世俗政权与罗马教宗之间的权力争夺十分激烈,教廷也由罗马迁往靠近法国边境的城市阿维尼翁,教皇势力受到极大的冲击。后世的历史学家将此时的教皇称为“阿维尼翁之囚”(Prisoner of Avignon)。
教师讲解:教俗之争是一条贯穿于中世纪西欧封建社会的政治红线,即代表神圣权力的教权与代表世俗权力的王权之间的斗争。其中丕平献土这一历史事件是中世纪世俗王权与罗马教会之间的第一笔政治交易,它为教俗权力以后的相互勾结和明争暗斗开了先河。知名教会史家沃尔克在《基督教会史》中评价道:"这笔交易在当时看起来平淡无奇,但其影响极其深远。因为由此可得出结论:王位的授予和废黜都属于教皇的职权范围。
学生思考:归纳教权与王权关系演变有何特点?
【设计意图】:
选取了教权与王权关系演变中三个重要的历史片段,增强历史场景的画面感,梳理教权与王权关系演变的特点,为后面做知识铺垫, 引出德国宗教改革前后教权与王权关系演变。
材料呈现:
材料 1:到了 16 世纪初,教会的改革却显得愈益必要。此时的教会已日益衰落,教会尤其是其教士制度的种种弊端更加明显地暴露出
来,不仅教皇生活奢华腐败,而且教规废弛,教士大多素质低下,生活糜烂,甚至对神学和《圣经》基本一窍不通,不会用拉丁文作弥撒。
——朱邦造《欧洲文明的轨迹》材料 2:由于神圣的罗马帝国大一统梦想是包含了意大利的,所以
德国皇帝必然要和教会合作,教会的力量非常大,每当罗马教皇出现财政问题时候,就会想方设法从德国联财聚敛财产,以至于德国被人们戏称为“教皇的奶牛”。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 3:当时的德意志帝国,疆域很大,但内部诸侯林立,四分五
裂。教会占有的土地占全国的 1/3。七大选侯国中,有三个国王是主教。
——《世界五千年》
学生思考:文艺复兴后欧洲的天主教权威被进一步削弱,王权勃兴,那么宗教改革为何会在当时的德意志爆发?
【设计意图】:
选取反映当时的德意志形势的史料,和前面同时期欧洲的形势形成对比,共性之处在于:天主教会专制腐败,严重阻碍德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同之处在于:德意志四分五裂,王权虚弱
材料呈现:
材料 1:16 世纪初的欧洲,教皇和大主教基本上被美第奇、波吉亚等几个显赫的家族所垄断。整个教会从顶层开始腐败堕落,教皇们横征暴敛,买卖圣职,各个生财有道。1513 年,马基雅维利控诉道: “越是靠近罗马教廷的人,越是教会顶层的人,他们的表现就越不像基督徒。”
材料 2:

1517 年,罗马教皇派人到德意志兜售赎罪券
教师讲解:“只要买赎罪券的钱币落进钱柜叮当一响,买主挂记的那个罪人的灵魂会立刻从炼狱直飞天堂。”此举点燃了教廷的毁灭之火。
【设计意图】:
通过 1513 年马基雅维利对罗马教廷的控诉表现教会的腐败,从而
引出 4 年后罗马教皇派人到德意志兜售赎罪券这一事件,揭示了此举出现点燃宗教改革导火线的必然性,强化学生的历史逻辑。
教师讲解:综合以上所学,我们可以得知宗教改革是在思想、政治、经济以及兜售赎罪券这一导火线点燃背景下诞生的一场思想解放运动,1517 年,路德在维滕堡教堂大门张贴《九十五条论纲》,公开否定赎罪券的价值,拉开了改革的序幕。
材料呈现:
师:综合以上材料,对比天主教和路德教的主要内容,新生的路德教相对于旧有的天主教更追求哪些层面的新精神?
生:路德教更强调个人自由、信仰平等、简化仪式、民族自由等新精神。
材料呈现:
师:对比宗教改革前后的宗教流程图,同学们发现最大的区别? 生:改革前有教会,改革后只有上帝和教徒。
师:教会承担了什么角色? 生:中介人
教师讲解:因而马丁路德在评价宗教改革后的情形时这样说“每
个信徒都是自己的牧师”。
学生思考:宗教改革前后,教权和王权呈现出怎样的变化?
【设计意图】:
通过路德教和天主教的主要内容一一对应式的比较,更清晰的寻找两者的不同,深入浅出,体会新的宗教精神。从而引出宗教改革前后教权和王权的变化这一问题。再通过宗教改革前后的流程图,来寻找区别,从而发现教会中介人角色的消失,继而归纳出教权和王权呈现的变化,改革前:教权>王权,改革后:王权>教权。
材料呈现:
材料 1:
材料 2:文艺复兴企图恢复古希腊古罗马文学与艺术的辉煌,宗教改革则要重新找回《圣经》和早期基督教的教义。两者不无关联,“人文主义之王”伊拉斯谟就与这两场运动均有关联……文艺复兴是一场精英运动,贵族运动,而宗教改革则涉及包括平民在内的所有人,其对社会的影响也更加深刻。
——朱邦造《欧洲文明的轨迹》
教师讲解:在基督教的演变过程中,16 世纪迎来了第二次分裂, 也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基督教世界分裂成了不同的文明体,新生的新教又扩展为:路德教、加尔文教、英国国教。基督教文明分裂后的信徒比例图上,天主教:50%,新教:40%,东正教:10%。
学生思考:材料中提到文艺复兴是一场精英运动,宗教改革是一场社会运动,结合前面所学,你认为宗教改革是一场什么样的运动?
它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设计意图】:
通过地图直观地感受“统一的基督教世界分裂成不同的文明体” 这句话。并且通过文字材料对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不同定位,启发学生的深层思考,透析宗教改革运动的影响。它是一场政治运动:推动民族国家形成。它也是一场社会运动:进一步解放人性,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教师讲解:宗教改革进一步解放了人性,丰富了资产阶级新文化的内涵,它主张反对宗教特权、追求个人自由。宗教改革后,王权战胜教权,也意味着文艺复兴运动在宗教领域的成功。
学生思考:宗教改革后,欧洲人的信仰人生发生了什么变化?
【设计意图】:
通过对宗教改革运动的学习,检验学生对这一知识的理解程度,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宗教改革促进了欧洲人的信仰人生从受教会压迫到走向自由,自己就是自己的牧师,无需借助赎罪券等手段来拯救自己的灵魂。
环节三:“科学”人生(科学革命)
材料呈现:
16—17 世纪,欧洲的自然科学研究取得重大突破,近代科学兴起, 被称为“科学革命”。
师:科学革命中涌现出了哪些重大的科技成就? 生:哥白尼“日心说”、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 师:你知道哪些科学与神学之间展开的斗争呢? 生:布鲁诺、伽利略……
材料呈现:
材料 1:牛顿将科学革命中产生的数学、天文学和物理学知识结合,对宇宙作出了综合全面的解释。
材料 2:哥白尼的“日心说”否定天主教“地心说”,建立一种新的宇宙观。
材料 3:
处以火刑的布鲁诺
材料 4:
终身监禁的伽利略
教师讲解:从宇宙观看科学与神学的斗争,天主教支持“地心说”,因此哥白尼“日心说”违背基督教教义,拥护日心说的布鲁诺、伽利略都被认作“异教徒”,受到了教会的迫害。
【设计意图】:
通过宇宙观看科学与神学间的斗争,提供了一个清晰的视角,借助哥白尼“日心说”为突破口,延伸到拥护他的“日心说”的两位科学家布鲁诺和伽利略的悲惨结局,激发学生的共情力,感受科学革命在与神学的斗争中前行之不易。
材料呈现:
材料 1:宗教改革期间,少数但重要的人物没有让追求神学确定性掩盖对其他世俗事务的关注。例如,伽利略·伽利雷(1564—1642 年) 一生几乎经历了宗教冲突的高潮,但是他更喜欢献身于物理学和天文学研究。他以望远镜观察和数学推理为基础而为哥白尼天文学所做的辩护,为了把仔细记录和天文观察数据给予数学表达而进行的创造性努力等,开创了物理学和天文学至今仍未穷尽的探索途径。
——威廉麦克尼尔《世界简史》材料 2:许多新仪器的发明,特别是望远镜(约 1608 年)、显微
镜(约 1590 年)、钟摆(约 1656 年)等,为少数自然哲学家的观察和实验提供了比以前更精准的工具。加上从海外大量流入欧洲的各种信息 ,都为那些更喜欢这种研究而不是神学辩论的人提供了丰富的营养。
——威廉麦克尼尔《世界简史》
学生思考:17、18 世纪的科学家身上有什么品质? 科学革命产生了什么新的探究方法?
【设计意图】:
通过材料归纳出 17、18 世纪的科学家具备理性精神、探索力、创造性。科学革命还产生了用从观察、实验和推理得来的新知识代替既定知识的科学探究方法,这是对从《圣经》中获得关于物质世界的知
识的传统求知方法的一种冲击。提升了学生对科学革命的进步性的理解和学生的思维品质。
材料呈现:
材料 1:在伽利略时代,科学家仍是独自展开研究,最多有一些赞助者向他们提供支持和保护。而此时,国王和君主等统治者开始越来越关注科学家和学者们的研究工作。1662 年,在查理二世国王的支持下,在伦敦成立了英国皇家学会……到了 18 世纪,在斯德哥尔摩、哥本哈根、柏林、圣彼得堡等地也出现了许多由君主赞助或支持的科学研究机构。
——朱邦造《欧洲文明的轨迹》材料 2:笛卡尔在欧洲思想史上的重要性,就在于他第一次在欧洲
历史上建立了一个不是为基督教作解释的完整的哲学思想体系……他深信人类理性的力量,人类只要把自己的思想应用于周围世界,就可以获得科学的知识,使自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
——朱邦造《欧洲文明的轨迹》
学生思考:17、18 世纪的科学与王权关系有什么显著的特征?
【设计意图】:
通过材料引导学生归纳出科学与王权的关系:科学为王权服务, 理性依附于王权。科学与王权的关系和前面科学与神学的斗争关系形成了对比,但同时也启发了学生的感悟:科学虽然具备了理性精神, 但仍然只是依托王权在发展。为后面启蒙运动时期理性成为思想武器与王权等封建特权斗争做知识铺垫。
学生思考:科学革命后,欧洲人的科学人生发生了什么变化?
【设计意图】:
通过对科学革命的学习,学生顺理成章得出结论:欧洲女王的人生历经从原先迷信《圣经》等既有知识,到崇尚以理性精神去发现自然科学的人生转变。
环节四:“政治”人生(启蒙运动)
材料呈现:
此时,牛顿理论的影响已远远超出了科学领域,人们开始认为, 理性分析应用于人类行为和制度应当同样有效,因此,希望能够像牛顿发现万有引力一样,找到统治人类社会、规范社会制度的法则。
——朱邦造《欧洲文明的轨迹》
师:科学家的理性精神除了引领人类走出迷信,走向科学社会, 同时还可以帮助欧洲人找到一套怎样的“统治人类社会、规范社会制度的法则”?
生:资本主义民主制度
师:哪些人“像牛顿发现万有引力一样”去找到这套法则? 生: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
师:你知道这些思想家的哪些代表作或者思想吗?
材料呈现:
教师讲解:在 17、18 世纪欧洲人的思想星空中,闪耀着这些影响人类社会未来进程的思想家,他们留下了熠熠闪光的思想照耀人类社
会前行,他们的思想产生的影响绝不亚于科学家为人类找到自然法则, 按照启蒙运动发展的三个阶段和国别将他们梳理如图。
【设计意图】:
由“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在科学领域产生深刻影响巧妙地推及到政治领域,唤起学生对启蒙思想家如何找到人类社会法则这一事件的求知欲。在欧洲思想解放运动这一历史脉络上,上承科学革命,下引启蒙运动。
材料呈现:
学生思考:启蒙运动中心为何在法国?
【设计意图】:
以法国封建三登记制度辅助学生认识法国社会的弊端:社会等级对立严重,阶级矛盾尖锐。与此同时,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进一步壮大,但由于王权、教权、贵族特权的压迫,资产阶级有钱无权。由此,学生得出结论:封建等级制度阻碍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因此,资产阶级才有了新的政治诉求。深入浅出,帮助学生彻底厘清
启蒙运动中心为何在法国这个问题的历史逻辑。
学生活动:启蒙思想家以理性之光绘制出一幅怎样的政治蓝图? 学生思考:启蒙思想家的理性与王权关系有什么显著的特征?
【设计意图】:
以表格梳理出启蒙思想家的主要思想,观察他们描绘出的政治蓝图,归纳出启蒙思想家的理性在功能上作为挑战王权的思想武器,这和科学革命科学家的理性在功能上服务于王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由此可以进一步体会启蒙思想家的理性已经逐渐冲破封建等级特权的束缚,人类正在向更自由、平等的社会前行。
学生活动:启蒙思想家的理性之光描绘出了政治蓝图,又是如何引领社会从封建等级特权压迫的黑暗中走向光明的呢?提示:从国家权力的来源、构建、归属三个角度来说明。(归纳如下表)
材料呈现:
学生思考:理性之光引领社会从黑暗走向光明的过程中,人和社会发生了什么变化?
【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活动以表格梳理出理性之光如何照耀社会,再以一张美国自由女神像图片为切入点,引出 1776 年美国《独立宣言》,辅以 1789 年法国的《人权宣言》两部重要文件,揭示出启蒙运动带来人和社会的变化:人治社会→法治社会,臣民→公民。呼应了本节课的两条课堂主线:人向何处去?社会何以发展?提升课堂的教学立意。
材料呈现:
教师讲解:启蒙的法文原意为光明、智慧。这道启蒙之光不仅点亮了欧洲社会,也点亮了全世界,它以理性和科学的光芒照耀全人类, 泽被世界。启蒙运动是新兴资产阶级发动的一场以理性和科学为思想武器反对封建专制和等级特权的思想解放运动。
【设计意图】:
通过启蒙之光点亮全世界的地图, 解释“ 启蒙” 一词“ The Enlightenment”,揭示启蒙之光的深刻寓意,升华课堂。
学生思考:启蒙运动对欧洲人的政治人生起到什么影响?
教师讲解:启蒙运动在科学革命基础上将理性精神继续发扬,科学革命用理性精神发现了自然科学方法,而启蒙运动则以理性和科学为思想武器发现了规范社会的法则。随着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在封建专制和等级特权的压迫下为了争取自身的政治权利而努力,提出了资产阶级新的政治诉求:
自由、平等、法治理性为思想武器
反对封建专制和等级特权建立资本主义民主制度
教师讲解:这里借由这张时间轴梳理欧洲人的人生轨迹,在这几场思想解放运动的共同作用下,在人文主义的引领下,欧洲人从“过去”走向了“未来”,现代化的欧洲逐渐诞生。
【设计意图】:
通过时间轴和文字坐标对比和解释欧洲思想解放运动中资产阶级如何以人文主义为核心的新文化需求和以理性主义为武器的新政治诉求带领欧洲人从“过去”走向“未来”,途中经“迷失”再“回归”,
历史脉络清晰可见,强化时空观念,同时帮助学生顺理成章地建立起本节课的核心知识体系。
【结课】
总结:本节课我和同学们一同回到了黑暗的中世纪,见证了神权对人性的禁锢,也跟随欧洲“女王”来到了巨人时代,在人才辈出的意大利,领略了充满人性光辉的艺术作品,重新找回了“迷失”的自我。也随马丁路德去往了被罗马教廷压迫的德意志,目睹了统一的基督教文明分裂成不同的文明体,新教让我们体会了信仰的自由。科学家以理性精神发现的自然科学法则与教权对抗,却依附于王权,直到17、18 世纪的启蒙运动,资产阶级提出全新的政治诉求,勇敢追求: 自由、平等、法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同样有这些宝贵的精神,今天,我们在自己的国土上践行着欧洲文明的思想成果,它有着超越时空的永恒价值……
【设计意图】:
结课环节,以两条课堂主线问题的总结呼应主题,总结欧洲文明的发展轨迹,学生认识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进步历程,通过回答“人向何处去?”“社会何以发展?”两个问题,不仅检验了学生的历史知识掌握程度,同时也升华了课堂主题,最后将资本主义国家追求的“自由、平等、法治”精神推及到社会主义国家中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提升了学生的家国情怀。
板书设计
人向何处去?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
科学革命启蒙运动
王 权
战 胜教权
人 权
战 胜特权
未来社会: 资 本 主 义制度确立
教学反思 师生互动
在整堂课的各个环节设问上能够做到贴近学生,但是学生潜在的学科能力没有能够得到充分的展现,因此有必要安排学生自主学习, 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例如在“光耀世界”的讲解过程中,可以试着把课堂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感受到自我价值。
评价方式
对学生学习效果不够了解,评价方式较为单一,不能了解各个层次的学生对本堂课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因此可以在课前安排学生做一份预学案,充分了解学生课前预习情况和基本学情,结合课堂提问中通过对学生实际反应的了解,有梯度地引导学生展开学习,最后可以学习成果展示的方式来评价学生,这样既能贴近学生,也能鼓励学生
真正参与进课堂。
教学评价
根据学科核心素养水平层次,展开了以下具体教学评价:

素养
水平层次
具体评价

1 能够认识到资产阶级提出新的文化需求和新的政治诉求是封建等级制度阻碍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能够辨识欧洲思想解放运动材料中的时间与空间表达方式;在叙述欧洲思想解放运动发展进程时,能够运用恰当的时间和空间表达方式。在解答问题时,能够根据史料尝试从多种渠道获取信息;能够理解人权最终战胜封建特权的结果,并同资产阶级革命和世界其他国家地区的历史进程联系。能够辨别教学中对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历史解释,比如“复兴”的原意为“再生”,“启蒙”法文原意为“光明”“智慧”。能够将这些历史解释与自己的课前认识相比较;能够对欧洲思想
解放运动的内容和结果加以分析。能够表现出对欧洲文明的


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认同,认识本课的学习价值。

2 能够认识到人权战胜封建特权、资本主义制度取代封建等级制度是资本主义发展的结果,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该时期政治经济的反应,因此欧洲思想解放运动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在精神文明领域的体现。能够利用年代尺、历史年表来描述欧洲文明的发展轨迹;能够理解封建等级制度对资本主义发展的阻碍,认识欧洲思想解放运动对资本主义发展的推动作用;在论述问题的过程中,能够尝试运用材料作为证据论证自己的观点。比如:能分析出人权最终战胜封建特权是建立在以神权下有人性、王权战胜教权、科学与理性挑战特权为线索的曲折进程基础上的缓慢结果。能够在对材料的解读中,依据权力博弈的特点理解人与社会地位的变化; 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认识欧洲社会的变化。能够选择、组织和运用相关材料并使用相关历史术语,例如对文艺复兴的起源地在意大利的原因、人文主义内涵与古典文化、基督教文化的关系作出自己的解释,并能够在叙述中将史实陈述与历史解释结合起来。能够通过本课的学习,增强对欧洲文明成就的认同感,对世界历史进程的进步的认同;促进学生公民
意识的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深化。

3 能够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来解读物质文 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发展间的联系,以此来理解欧洲文明的变化与延续极其意义。能够把握相关史事的时间、空间联系,并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术语对较长时段的史事加以描述和概括。比如,从古希腊古罗马文明讲述人的“过去”, 中世纪人的“迷失”到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时期人的“回归”,
再到科学革命、启蒙运动后人走向“未来”,以不同时空下


“人”的成长轨迹梳理出欧洲文明发展的整体历史脉络。能


够利用不同类型史料的长处,对所探究的问题进行互证,形


成对该问题更全面、丰富的解释。能够分辨材料中不同的美


术作品对人物细节的不同刻画,材料中对宗教改革运动实质


的不同的历史解释;能够判明欧洲文明发展轨迹中的精神文


明价值,体会优秀的精神文明价值。

4 能够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来理解欧洲文明发展的轨迹,理解世界历史上的变化与延续及其意义。在对欧洲思想解放运动的分析过程中,能够将其置于具体的时空框架下;能够选择恰当的时空尺度对其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在此基础上作出合理的解释。比如,资产阶级新文化汲取了古典文化的智慧,用人文主义反抗基督教文明的神本主义、禁欲主义。在对“人向何处去”和“社会何以发展” 两条线索的独立探究过程中,能够恰到运用材料作出自己对探究问题的论述;能够在尽可能占有史料的基础上,阐述以往的观点或提出新的解释。从欧洲文明发展的轨迹中作出自己对欧洲文明发展历史特点的叙述。比如,神权战胜教权, 人权战胜特权等。能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对欧洲文明发展的反思,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更全面、客观地认识现实
社会问题;能够在对历史的叙述中体现出正确的历史观。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