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下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课件(共16张PPT)+视频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下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课件(共16张PPT)+视频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6-28 16:04:01

文档简介

(共16张PPT)
巨星陨落叹历史
20世纪开始不久,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许多东方国家带来了希望和振奋,他们似乎看到了新世界的曙光。然而,到20世纪接近尾声的时候,苏联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竟画上了句号!像苏联共产党这样一个具有93年历史、拥有1900万党员、执掌国家政权达74年之久的超级大党、像苏联这样一个占有世界版图1/6的领土、享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拥有一批“社会主义大家庭”卫星国成员、领导世界社会主义阵营的超级大国,竟然神话般地消失了!
历史要向人们说明的究竟是什么?社会主义国家应该何去何从呢?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学习目标: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理解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只要坚持正确的发展道路社会主义制度一定会焕发强大的生机与活力。
辉煌与问题瑕瑜互见
材料一
苏联模式的产生与俄国的政治文化传统和特殊环境有关。第一,俄国政治文化的特点是专制。沙皇是国家的核心和象征,在日常生活中起着重大作用。第二,俄国经济发展与西欧相比非常落后。从
1861年农奴制改革开始,俄国的现代化就是在沙皇政府的推动下进行的。第三,现代化的迫切需要。面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张,像俄国这样的落后国家若是不实行工业化,就会沦为西方大国的附庸。因此,客观上讲,俄国社会主义革命肩负的是实现现代化的历史使命。第四,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面临的国际形势非常险恶。虽然击败了帝国主义国家的武装干涉,但是,苏联一直被战争的阴影所笼罩,一切社会生活都以战备为轴心的发展思路得到了广泛的认同。这四个产生条件决定了苏联模式担负着维护国家独立和实现社会现代化的历史使命,以及实现这些任务的方式是高度集中的。
——孔寒冰《苏联模式的特征及其与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关系》
材料二
高度发展重工业使人民为之付出了沉重的代价。1949年,当苏联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成为世界第二核大国,其钢铁和电力发展水平也跃居世界前列之时,而皮鞋产量仅163.6百万双,全国一亿七千万人口平均每人不到一双皮鞋。
——《苏联国民经济》
1.请阅读教材及材料一的有关内容,联系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苏联模式担负着维护国家独立和实现社会现代化的历史使命”的理解。
2.苏联模式适用于其他的社会主义国家吗?请说明你的理由。
3.材料二反映了什么问题?如果你是苏联人民,你会向苏维埃政权提出怎样的建议和意见?如果你是东欧国家的人民你会对所在国家的政府提出怎样的意见和建议呢?
改革与迷失积重难返
4.请阅读教材120页——123页内容填写下列表格内容,并对比表格内容谈谈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和东欧国家改革的异同。
改革
内容
影响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东欧国家改革
5.材料三至材料八是苏联解体后部分国家政要对其原因的分析,请选取一种或几种观点结合课前收集的史料谈谈你的看法。
材料三
马德琳·奥尔布赖特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性国务卿。2009年9月,在华盛顿举行的中美议会交流研讨会上,奥尔布赖特分析了苏联解体的原因——全国上下都失去了信仰。
材料四
2013年4月,在莫斯科举行的俄罗斯论坛上,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非洲裔国务卿科林·鲍威尔谈到了他所认为的苏联解体的最大原因——盲目扩张,被军备竞赛拖垮。
材料五
作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非洲裔女性国务卿,康多莉扎·赖斯将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归结为领导层的腐败。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在《莫斯科日记》中写道,“共产党的活跃成员利用其他特权(住房、食物、交通工具等)代替金钱,这些特权确保他们能过上舒适生活并拥有特殊地位。更不用说影响,他们利用影响为自己和自己的亲属谋利益”。
材料六
托尼·布莱尔是迄今为止任职时间最长的工党籍英国首相。布莱尔进入政坛已是冷战结束之后,面对全球化的新形势,他在题为《第三条道路:面向新世纪的新政治》的长文中,提出了要以改革与合作的精神应对全球化带来的变化和挑战、重塑冷战后的国际战略格局的主张。2013年4月,在莫斯科举行的俄罗斯论坛上,布莱尔用一句话归纳了苏联解体的原因——经济制度的僵化落后
材料七
自1991年哈萨克斯坦独立以后,纳扎尔巴耶夫一直担任哈萨克斯坦总统,他也是苏联解体的亲历者,在其主导下,哈萨克斯坦成为最后一个脱离苏联、宣布独立的少数民族加盟共和国。作为苏联曾经“最有前途的少数民族干部”,他多次指出,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是不平等的民族政策引发的各加盟共和国的离心离德。
材料八
戈尔巴乔夫任期内,苏联宣告解体。至今,对戈尔巴乔夫的评价依然充满争议,许多俄罗斯人认为他是“民族罪人”,他自己对此声称感到委屈;西方则出于自身利益的需要,于1990年授予他诺贝尔和平奖。2004年,在参加美国前总统里根的葬礼后,戈尔巴乔夫曾应询,用一句话总结了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苏联没有一个邓小平。
6.如果你是戈尔巴乔夫在接受诺贝尔和平奖时,你会发表怎样的获奖感言。
7.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是否说明社会主义道路走不通?
创新体制改革展活力
材料九
建国时,经历长期战乱和压迫的中国,人民缺衣少食,经济基础薄弱,经济呈现一片混乱状态,对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没有任何经验。要想在较短的时间内摆脱这种落后状态,学习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是必然选择。……1950年中苏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动条约》,两国关系日益密切,1952
年举行的“中苏友好月”活动,使中国掀起“全面学习”苏联的高潮。经济上,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政治上,实行无产阶级专政;意识形态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1956
年完成社会主义基本改造后,“全面学习”苏联模式造成的弊端日益凸显,我国开始对苏联模式进行反思,1955
年,毛泽东提出要“以苏为鉴”。1956
年苏共十二大的召开以后,我国开始对社会主义的建设道路进行探索。
——王亚军《苏联模式及其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
材料十
“文革”结束后,在经济基础原本薄弱的中国,畸形的社会生活无法正常进行,政治运动一波接一波。由于各国的历史条件不同,将苏联那一套用到中国所暴露的弊端也日益明显,历经“文革”的邓小平充分认识到社会主义的发展在体制上存在严重问题,只有在体制上加以改革,才能使道路更加顺畅,并由此提出了改革开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得以全面拨乱反正……邓小平认为,市场经济也可以存在于社会主义,只要是为社会主义服务,它就是属于社会主义的,认为社会主义应该有更发达的生产力,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1992
年中共十四大正式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济改革目标,突破了原来计划经济模式的束缚。这一阶段对苏联模式是扬弃,保留了一部分,主要表现在理论指导上坚持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度上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分配制度上坚持公有制的按劳分配等。但是,我国的各方面改革也有突破,主要表现在与苏联的一党专政有别的多党合作制上,经济上将市场放入经济建设体制,并提出了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原则。在不断的探索中,我们党和国家在坚定走自己的道路上充满了信心。
——《邓小平文选》第2卷,2004年版
8.对比材料九、十,谈谈我国对苏联模式的态度经历了怎样的转变,为什么发生这样的变化?
9.根据材料九、十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与苏联和东欧改革相比,中国改革成功的原因是什么?有何启示?
10.阅读教材124页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国社会主义道路探索过程中取得了哪些成果,有何意义?
过渡时期
全面建设时期
194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53年
一五计划开始实施
1954年
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56年
基本完成三大改造
1958年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
1964年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7年
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1970年
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1971年
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1972年
中美关系正常化
文革
时期
改革开放新时期
农村改革为突破口
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010年GDP居世界第二位
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接近30%
外汇储备稳居世界前列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
1.(2019·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35)
表1
苏联1970年计划完成情况(单位:吨)
类别
1961年对1970年的预测或计划任务
1970年实际产量

1.45亿
1.15亿

3.9亿
3.35亿

2500万
1230万
蔬菜与瓜类
4700万
1300万
表1可以说明当时苏联(  )
A.经济发展的问题积重难返
B.经济政策保持了连续性
C.经济改革的重点转向农业
D.社会生活需求发生变化
A
2.(2018·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35)1959年,苏共二十一大讨论通过了七年经济计划,规定7年内工业生产总值提高80%,其中发电量、钢铁产量都要求成倍增长。这反映出七年经济计划(  )
A.未能摆脱斯大林模式
B.是应对马歇尔计划的举措
C.是新经济政策的延续
D.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A
3.(2018·江苏高考·18)1957年,苏联进行工业体制改革,撤销汽车工业部、机器制造部等7个全联盟部,保留了航空工业部、无线电工业部等6个全联盟部,在地方设立了105个经济行政区,把被撤的全联盟部所管辖的企业移交给相应的经济行政区。上述举措的主要意图是(  )
A.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
B.摒弃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
C.适度扩大地方经济自主权
D.削弱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
C
4.(2018·海南高考·11)1956年12月,《人民日报》刊文指出:能否正确的认识和对待斯大林的错误,已经成为影响许多国家共产党及党与党相互团结的重大问题;对斯大林的错误应该批评,但必须在肯定和维护他正确方面的前提下进行。与此直接相关的重大事件是(  )
A.万隆会议召开
B.越南战争爆发
C.苏共“二十大”召开
D.朝鲜战争停战
C
5.(2017·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34)1953年,苏共中央决定,改变集体农庄劳动报酬发放办法,由以前每年发放一次物质报酬改为按季度或按月发放,同时在一些集体农庄试行工资制度,农民可以像工人一样每月领取工资。这一措施旨在(  )
A.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B.改变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C.消除城乡之间的差别
D.推动农民走集体化道路
A
当今社会主义国家:中国、朝鲜、越南、古巴、老挝
作业
请结合本节课所学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献计献策
谢谢指导!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