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话
人间
王国维
一代国学大师—王国维
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号观堂。他“体素羸弱,性复忧郁”。幼年接爱传统的封建文化教育,15岁考中秀才。青年时代在进步思潮影响下,努力学习西方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把西方美学和文艺思想与中国古代美学和文艺思想融合起来,成就了他主要的美学文艺理论著作《人间词话》。
王国维早年追求新学,接受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的影响,把西方哲学、美学思想与中国古典哲学、美学相融合,研究哲学与美学,形成了独特的美学思想体系,继而攻词曲戏剧,后又治史学、古文字学、考古学。郭沫若称他为新史学的开山,不止如此,他平生学无专师,自辟户牖,成就卓越,贡献突出,在教育、哲学、文学、戏曲、美学、史学、古文学等方面均有深诣和创新,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留下了广博精深的学术遗产。 1927年6月2日,王国维于颐和园中昆明湖鱼藻轩自沉。
《人间词话》是王国维所著的一部文学批评著作。《人间词话》作于1908~1909年,最初发表于《国粹学报》。该作是作者接受了西洋美学思想之洗礼后,以崭新的眼光对中国旧文学所作的评论。全书融贯中西,承前启后,既有对传统词学的继承和突破,也有对西方理论的接受和融通。他运用的是中国传统词学的批评形式,却体现了现代的审美意趣和批评精神。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开宗明义提出“境界”说,并高度概括境界的意义。
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之故也。
第二则从什么角度谈“造境”“写境”的?二者有何区别与联系?
第二则从什么角度谈“造境”“写境”的?二者有何区别与联系?
从创作方法角度:
“造境”是“虚构之境”,“写境”是写实之境,二者相互渗透,艺术境界既要描写自然又要表现理想,是理想与写实(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统一。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第三则阐述了几层意思?
三层:
1.例举什么是”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2.二者的观物方式
3.二者的创造有难易之别
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第三、四则谈论什么问题?
从主客体关系角度谈“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什么是“有我之境”“无我之境”?
情在景上,寓景于情。?
情在景下,寓情于景。
“有我之境”
“无我之境”
以物观物
一己之主观情感观物之境界
一己之情融于万物之理观物之境界
偏重情感的外显,主观性强
偏重理性的描述,客观性较强
以我观物
宏壮
优美
“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有我之境”偏重情感的外显,主观性强;“无我之境”偏重理性的描述,客观性较强。
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
为什么说一“闹”境界全出?一“弄”字,境界全出?
炼字类题型的回答技巧
A:解释字词在诗词中的意思;
B:把该字词带入原句分析意境:一般格式为用了什么手法,描绘了一幅什么画面。
C:表达效果:景语即情语,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为什么说一“闹”境界全出?一“弄”字,境界全出?
①“闹”字:“闹”,热闹。用通感的手法,把视觉感受变成听觉感受。逼真刻画出红杏怒放的蓬勃生机,又满含着诗人喜迎春色的欢愉之情。
②“弄”字:“弄”,抚弄。拟人手法,细致描绘出微风中,月色下,花儿婆娑摇曳的情状,表达对美好春夜的喜爱留恋,及对春光即将逝去的感伤。
第五、六则从作者感受、作品表现的角度谈“境界”。包含三层含义:
1.写真景、真情:景真,写出自然神韵,不只求形似;情真,发自肺腑,诚挚深切,而非虚情假意,无病呻吟。?
2.出境界需情景交融。?
3.除了以上内容、形式两方面之外,还需炼字的技巧。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种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欧阳永叔)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辛幼安)此第三境界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遂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第七则以形象化的比喻描述艺术创作或学术研究的历程,把“境界说”与人生体验结合起来 。
第一步,要志存高远,广泛涉猎,吸取前人的经验,独辟蹊径;
第二步,要苦思苦想,孜孜以求,无怨无悔;
第三步,才是在上下求索中顿悟,犹如在人海中突然找到朝思暮想的心上人般豁然开朗,在艺术上或学术上做出独有的贡献。
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无二人之胸襟而学其词,犹东施之效捧心也。
以苏东坡、辛弃疾为例,指出苏词之所以好,在于超旷的襟怀;辛词之所以好,在于豪放激荡的气度。从中肯定了创作者内在的胸襟气度对诗词境界的决定作用。
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装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诗词皆然。持此以衡古今之作者,可无大误。
作者怎样才能写出有境界的作品呢?
开阔的胸襟和卓越的见识
“大家”之作
沁人心脾——情深而动人
写景豁人耳目——景物特征分明,生动形象,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其辞脱口而出——言语的自然真切
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美成能入而不能出。白石以降,于此二事皆未梦见。
王国维认为诗人对自然人生要做到:
(重视外物与轻视外物的统一)
入乎其内,即重视外物:才能获得丰富的创造材料,细致体察感受外物,作品才有生气。
出乎其外,即轻视外物:跳出自然人生之外,才能纵观生活的整体,作品才能内容深刻,情致高远。
入乎其内与出乎其外的统一
整体把握
第一则:总纲,开宗明义提出“境界”说,并高度概括境界的意义。
第二至六则:从不同角度论述“境界”问题。
第七至十则:谈论诗人的思想和艺术修养。
重点知识回顾——境界的分类
“造境”与“写境:
“造境”是“虚构之境”,“写境”是写实之境,二者相互渗透,艺术境界既要描写自然又要表现理想,是理想与写实(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统一。
判断下列诗句是属于“造境”还是“写境”。
1.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3.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4.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
重点知识回顾——境界的分类
“有我之境”: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情感(内心不宁静或喜或悲)观察外物,并把这种感情投射到外物之上,景物披上明显的情感烙印,情显在景上。
“无我之境”:作者的心境完全融入客观景物之中(内心宁静平和),为外物所吸引达到忘我的境界,外物以本来生机勃勃的面目呈现在诗人眼底,情隐于景下,景物上没有明显的情感烙印 。
谈谈你对王国维所说的”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的理解。
拓展延伸
1.在创业治学的开始阶段,必须高瞻远瞩,视野开阔,耐得住寂寞孤独,而有所追求,有目标。同时认清前要走过的道路,理清前人已有的成果。
2.创业治学的过程中,要坚忍不拔,坚定执著,具有不怕艰难险阻,不惜殚精竭虑无怨无悔的献身精神。
3.经过艰辛的探索和追求,终于获得事业成功,学业有成,理想实现的无比喜悦和快慰。
谢谢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