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制度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思考:汉、魏晋、隋唐的选官制度、选官的标准和影响是什么?
朝代
选官制度
标准
影响
汉
魏晋
隋唐
朝代
选官制度
标准
影响
先秦
秦
汉
察举制
品德
巩固了汉的统治,后期严重干扰了人才选拔
魏晋
九品中正制
门第
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中央集权,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隋唐
科举制
才学
公平公开公正,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
补充知识完成表格的知识空缺处
材料:《史记》记载,秦国规定“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即依军功大小定贵族身分之高低。
问题:材料中反映了哪些选官制度?这些选官制度有什么特点?(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并进行反向推理)
答案:世卿世禄制和军功爵制。前者以血缘为标准,在宗室中世袭,后者以军功为标准,等级明确。
朝代
选官制度
标准
影响
先秦
世卿世禄制
血缘
维护了特权阶层的垄断地位
秦
军功爵制
军功
打破的血缘世袭的垄断地位,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
汉
察举制
品德
巩固了汉的统治,后期严重干扰了人才选拔
魏晋
九品中正制
门第
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中央集权,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隋唐
科举制
才学
公平公开公正,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
深入探究
材料一 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策三道。……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材料二 曹魏黄初元年,魏文帝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
材料三 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唐人杨绾云:“近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优试策而已。”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进士科为新设科目。
问题1:材料二反映了哪种选官制度?结合所学概括,这种选官制度有什么特点?
问题2: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三,概括在察举制和科举制中考试所起的作用有何不同?
答案1:九品中正制。由中正官评定等级,前期重视才能,后期重门第,看家世。
答案2:察举制:考试并不决定取舍,而只决定高下。科举制:主要以考试成绩决定取舍。
知识补充
明朝之前的科举制度推动了我国教育和文化事业的发展,积极性占主导地位;但明朝之后的科举制度消极作用占据主导地位,成为一项愚民政策,阻碍了社会进步和文化事业的发展。
明朝中叶,形成八股文。八股文每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等固定段落组成。八股文不仅体制僵死,而且要“代圣贤立言”,即揣摩圣人孔、孟和贤人程、朱的语气说话,因而八股文多半含混生涩、似通非通。八股文没有诗、赋、论、策等文体的佳作那种熠熠文采和酣畅气势,而是晦涩枯燥,有些词句甚至难于准确把握其意义。
思考:这段材料反映了科举制的什么?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变化的规律
1、古代选官和用人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社会兴衰。因此,选官制度是保证和巩固统治者统治的重要举措;历代选官制度在执行初期都主要起到巩固统治的积极作用,但这些制度在执行的后期,逐渐影响和阻碍社会的发展。
2、 选官制度的主要标准由家世、财产、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选拔方式渐趋严密科学,标准逐步趋向公开、公平、客观;影响我国时间最长的选官制度是科举制度,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选官方式。
思考:三省六部制的发展演变和历史意义?
1、演变:尚书省——三省六部制
2、职权:中书省草拟,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
3、意义: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
材料一
秦朝三公九卿示意图
唐朝三省六部示意图
材料二 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 《贞观政要》引唐太宗语
问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三公九卿和三省六部的异同点?
答案:相同点:
(1)都是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过深远影响的中央行政制度;
(2)都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的表现。
不同点:
(1)确立和盛行的时代不同:前者确立于秦,盛行于汉;后者确立于隋,盛行于唐。
(2)内部结构不同:前者是综合性的中央行政机构,其中行政、军事、监察等权力融为一体,皇帝的家政、国政混为一谈;后者则是集决策、审议、行政为一体的中央行政机构。
(3)丞相的组成和地位不同:前者中的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有相对独立的决策权、审议权和行政权;后者由于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使相权一分为三,从而加强了皇权。
(4) 作用和地位不同:前者的确立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并趋向巩固;后者的确立则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思考:魏晋到隋唐的赋税制度的演变和历史意义?
1、演变:租调制——租庸调制——两税法
2、意义: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材料一 每州各取大历中一年科率钱谷数最多者,便为两税定额,此乃采非法之权令以为经制,总无名之暴赋以立恒规。
——陆贽《翰苑集》卷22《中书奏议· 均节赋税恤百姓第一条》
材料二 国家定两税,本意在忧人。厥初防其淫,明敕内外臣: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浚我以求宠,敛索无冬春。织绢未成匹,缫丝未盈斤,里胥迫我纳,不许暂逡巡……昨日输残税,因窥官库门。缯帛如山积,丝絮似云屯,号为羡余物,随月献至尊。夺我身上暖,买尔眼前恩,进入琼林库,岁久化为尘!
——《白居易集》卷2《重赋》
问题:根据材料并结合课文资料,谈谈你对两税法利弊的认识。
答案:利: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松弛;多少改变了贫富负担不均的现象;两税法的推行大大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弊:在推行两税法的过程中,腐朽的统治者想尽办法搜刮,增添了许多苛捐杂税,再加上其它原因,人民的负担成倍增加,生活比以前更加困苦。
教学板书设计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一、选官制度
1、演变:汉朝察举制——魏晋九品中正制——隋唐科举制
2、意义:加强了中央集权
二、三省六部制
1、演变:尚书省——三省六部制
2、职权:中书省草拟,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
3、意义: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
三、赋税制度
1、演变:租调制——租庸调制——两税法
2、意义: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公务员考试制度是一种现代的选官制度,它是怎样发展而来的呢?又该如何评价它呢?
发展历史:中国的公务员制度借鉴了西方的文官制度,西方的文官制度又借鉴了中国的科举制度,说到底还是由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发展而来。
公务员录用制度建立起始于1980年,正式建立于1989年,到2009年止经过了20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比较稳定的人才录用选拔体系。
评价:利:公务员系统通过向社会公众招考,从社会环境吸取“新鲜血液”,实现了人员更新和素质更新的双重功能,提高了政府运转效能。
弊:公务员招考成本太高;在考试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如对高学历、高职称人员免考;随意简化考试科目和程序;考试作弊且手法五花八门;对选拔真正的人才不利;社会资源配置严重失衡等等。
1、《儒林外史》中有一则故事,屡试不中的穷书生范进,得知中举后,竟高兴得发了疯。这反映出作者认为科举制
A、扼杀人才和压抑人性
B、选拔人才注重德才兼备
C、体现社会公平和正义
D、考试程序繁杂试题艰涩
2、唐朝三省各部门、各官吏之间相对独立又相互制约。中书省草拟政令,门下省有审议、封驳权,但都必须绝对听命于皇帝。下列对三省六部制的表述正确的是
A、中书省独享决策权,门下省独享裁决权
B、它是奴隶主阶级内部的权力分享
C、三省分权能够制约皇权,保障体制内民主
D、能减少但不能杜绝决策失误和官僚腐败
3、唐前期继续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唐中期以后,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急剧崩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公元780年,唐推行两税法。这一变化表明唐代中期
A、赋税改革能够有效缓解土地兼并
B、土地制度变化影响赋税制度变化
C、抑制兼并是政府增收的主要途径
D、赋税制度变化影响土地制度变化
4、两税法是唐代赋税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其主要内容:量出制入;取消租调制和一切杂徭、杂税,但丁额不废;分别按照垦田面积和户等高下摊分,两税户以户等纳钱,以田亩纳米粟。此改革
A、保障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B、适应了土地占有状况的变化
C、保障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D、有效抑制了土地兼并现象
答案:是魏晋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前期打破门第,唯才是举,有利于选拔优秀人才管理国家,有利于社会各阶层青少年积极上进。后期以门第出身作为评定等级的标准,使九品中正制走向衰落。
5、材料一 魏文帝(曹丕)延康元年,吏部尚书陈群以天朝选用不尽人才,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又制:郡口十万以上,岁察一人,其有秀异,不拘户口。……其言行修者则升进之,倘或道义亏缺,则下降之。
——《通典·选举》
材料二 清代历史学家赵翼在评价魏晋九品中正制时写道:“九品访人,唯问中正。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即当途(当朝为官)之昆弟。真所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高门华阀,有世及之荣,庶姓寒人,无寸进之路。选举之弊,至此而极。”
——赵翼《廿二史札记》
问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九品中正制。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