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孤信印
是研究北朝印玺制度的珍贵实物资料。独孤信是鲜卑贵族,他有7个女儿:
大女儿嫁给了北周的明帝,成为周明敬皇后;
七女儿嫁给了隋开国皇帝杨坚,是历史上以嫉妒著称的隋文献皇后;
四女儿嫁给了唐代开国皇帝李渊的父亲。
所以隋唐两代最高统治者身上都流淌有少数民族的血液,因此大唐盛世吸纳各方精髓、接受异族文化就没有太多的心理障碍,这也成为隋唐两代社会开放、民族平等的前提之一。
第二单元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隋唐时期民族交融、区域经济开发的新成就。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 (上)
学习目标
(1)能够利用隋唐到五代政权的时间年表和疆域版图,了解政权兴衰的史实,明确政权更迭的时序性和疆域变革的情况,认识历史发展的阶段性、曲折性及走向统一的基本趋势。
(2)运用史料梳理概括隋唐盛世的表现,了解隋唐时期封建社会高度繁荣的景象,领会隋唐盛世在中国历史进程中的重要意义。
(3)运用史料分析隋唐兴盛的原因及处理民族关系的措施,汲取治国理政的经验,认识民族融合对国家发展的意义,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历史观、国家观。
高祖
炀帝
太宗
高宗
文帝
武则天
玄宗
唐朝后期
开皇之治
贞观之治
武周政权
前期开元盛世
后期天宝危机
安史之乱(755-763年)
581年
618年
907年
隋唐盛世
唐朝灭亡
东
汉
三国220-280
266西晋316
东晋
317-420
十六国
(前秦统一北方)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宋
齐
梁
陈
北朝439-581
北魏
581隋朝统一618
南朝420-589
灭
淝水之战
618唐朝907
一、政权更迭
五代十国907-960
宋960-1127
东晋
西晋
三国
南北朝
隋朝
唐朝
五代十国
宋朝
古代中华文明发展的巅峰,
人类历史长河中的华彩篇章,
这就是令国人骄傲的隋唐盛世。
·
二、隋朝盛世
大一统格局的再现
二、隋朝盛世
材料一 “古今称国计之富者莫如隋。” 隋文帝杨坚……前后在位不过二十四年。经过他的苦心治理,隋王朝在短期内确实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富庶局面。史载:“隋代资储遍天下” ,“比至(文帝)末年,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
——竺培升:《略论隋文帝时期“国计之富”的原因》
经济繁荣
材料二 贞观十一年,马周对唐太宗说:“隋家贮洛口仓,而李密因之;东京积布帛,王世充据之;西京府库,亦为国家之用,至今未尽。”
——吴兢:论奢纵·贞观政要(卷六)
材料 《礼记.王制》曰:“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隋开皇初年,度之尚书长孙平将这一理论做了与时俱进式的发挥,提出了“古者三年耕而余一年之积,九年作而有三年之储,虽水旱为灾,而民不菜色,皆由劝导有方,蓄积先备者也。”
隋朝时期全国最大的一个仓库,东西有1000米长,南北有355米宽,面积相当于三十个足球场那么大,总共有35万平方米左右,经过估算能存上亿斤粮食。
广设仓库
二、隋朝盛世
回洛仓
兴建洛阳城
洛阳城皇城鸟瞰图
公元605年,隋炀帝下诏令尚书令杨素、将作大匠宇文恺等,于洛阳故王城东、汉魏洛阳城西,营建东京。每月役丁200万人,其中筑宫城(紫微城)者70万人,建宫殿墙院者10多万人,土工80多万人,木工、瓦工、金工、石工共有10多万人。606年东京洛阳建成。“制造颇穷奢丽,前代都邑莫之比焉”。
二、隋朝盛世
隋朝大运河的开凿及其影响
史料一 隋朝统一后,政治中心长安和洛阳人口激增,粮食供应不足,而江浙一带“有海陆之饶,珍异所聚,故商贾并凑”,资源丰富,十分繁华;南方广大地区大小起义又始终不断,隋王朝鞭长莫及。为了进一步控制南方,隋王朝需要修建一条运河来及时运兵以镇压当地的反隋活动。
史料二 十五岁以上的丁男要服役,共征发了360万人,同时又从五家抽一人,老人、少年、妇女,担负供应民工的伙食炊事,隋炀帝派有五万名彪形大汉,各执刑杖,作为督促民工劳动的监工。因为负担重,监工督责太急,动不动就毒打,不到一年死者达250万人。
——《开河记》
开通大运河
二、隋朝盛世
开通大运河
二、隋朝盛世
京杭大运河
中心:洛阳
起终点:北至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
长度:2000多千米,跨越了十几个纬度,纵贯在中国最富饶的华北平原和东南沿海地区,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8个省、直辖市。
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
地位:它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大动脉,在中国历史上产生过巨大作用,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的水利建筑工程。
开通大运河
对隋朝的评价:
材料一:隋室虽祚短运促,然其国计之富足,每为治史者所艳称。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二:隋氏作之虽劳,后代实受其利焉。
——《元和郡县志》
材料三:隋无德而有政,故不能守天下而固可一天下。以立法而施及唐、宋,盖隋亡而法不亡也。
——王夫之《读通鉴论·隋文帝》
材料四:隋朝消灭了其前人的过时和无效率的制度,创造了一个中央集权帝国,在长期分裂的各地区发展了共同的文化意识,这一切同样的了不起,人们在研究伟大的唐帝国的结构和生活的任何方面时,不能不在各个方面看到隋朝的成就,这是中国历史中最引人注目的成就之一。 ——《剑桥中国隋唐史》
承上启下的王朝
庙号
姓名
在位时间
唐高祖
李渊
618-626
唐太宗
李世民
627-649
唐高宗
李治
650-683
唐中宗
李显
684
唐睿宗
李旦
685-689
武周
武则天
690-705
唐中宗
李显
705-710
唐睿宗
李旦
710-712
唐玄宗
李隆基
712-756
贞观之治
贞观遗风
开元盛世
唐太宗
李世民
武则天
唐玄宗李隆基
三、唐朝盛世
《通典》卷第七食货七:正伦奏……末年离乱,至武德有二百馀万户。
政治
任用人才
完善制度
从谏如流
整饬吏治
经济
均田制
租庸调制
宽待商业
丝绸之路
《旧唐书》地理志记载贞观十三年户口大簿分州县的人口数字,翁俊雄著《唐初期政区与人口》一书,对其进行了详细加总,算出户3,003,202,口12,311,698。平均每户4口人。但是,该统计也并不完全准确,因为《旧唐书》脱漏了洛州等要州的人口数字。
轻刑订律
薄赋尚俭
唐太宗的统治
贞观(年号)之治(627-649)
文教
大兴科举
尊崇儒学
大办学校
武则天虽然任用酷吏,诛锄异己,但是在政治上却也能广开才路,不拘一格地 破格用人。她首创“殿试”,亲自面试考生;又开武举,选拔军将。开元名相姚崇、宋璟都是她这时发现提拔起来的,所以史称“当代谓知人之明,累朝赖多士之用”。武周时期的农业生产继续发展,全国人口继续上升,在武则天统治结束时的神龙元年(705年)全国登记户口为615万户。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隋唐辽宋金卷》
贞观遗风(690-705)
“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郭沫若
武则天的统治
①政治上:重用人才,整顿吏治,确立严格的考核制度。②经济上:发展经济,检田括户,加强农田水利的管理。③文化上:重视文教,诗赋取士,重视史馆经籍的修缮。④军事上:开疆拓土,设立藩镇,从府兵制改为募兵制。
史称开元年间“耕者益力,四海之内,高山绝壑,耒耜亦满。”到开元十三年,踌躇满志的唐玄宗东封泰山告成功于天地时,“米斗至十三文,青齐谷斗至五文。自后天下无贵物,两京米斗不至二十文……东至宋汴,西至岐州,夹路列店肆待客,酒馔丰溢……远适数千里,不持寸刃。”全国户口在开元二十七年达到786万户,4543万口,比武周末又增加27%和22%。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隋唐辽宋金卷》
开元盛世(713-741)
民族交融与外交关系
626年(武德九年九月)“王者视四海如一家,封域之内,皆朕赤子。”
647年(贞观廿一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尽管“天可汗”这个新头衔主要是象征性的,但并非无足轻重,而且它证明了太宗的帝国理想既包含中国人也包含游牧民族,他认为这是自己特有的贡献。于是,他声明夷狄与中国人享有共同的天性,统治者的仁慈保护必须包括两者。都护府散布于中国边境:安西(西突厥、西域和吐蕃)、北庭(突厥诸部)、单于(统治东突厥)、安北(回鹘和其他的铁勒游牧民族)、安东(朝鲜、契丹、奚和)和安南(现在为越南的外族人)等六大都护府。与严重胡化且听命于非汉族军事长官的唐代边境军队一起,这些都护府形成了唐边境防卫和治理的基础。
——潘一红,《天子与天可汗》,第197—202页。
唐
归纳整理:阅读教材P33-P35,归纳唐与突厥、吐蕃、靺鞨等民族的关系
唐朝民族政策
突厥
民族战争、设置机构
回纥
册封
吐蕃
和亲、会盟
靺鞨族粟末部
册封
理解三种方式:羁縻、册封、和亲。
注:从隋唐王朝的角度,对自己臣服程度高的地方实行羁縻政策,而在其外围独立性强的地方则适用于册封。和亲则是在君臣关系上再加一层舅甥关系。
唐朝时期民族政策的特点
唐朝时期民族政策的特点
(1)形式多样灵活
(2)因地而治、因俗而治
(3)开明性
材料 ……唐把归附的东突厥人,安置在今陕西佳县、榆林、靖边一带,设立了祐、化、长三州都督府;同时又在辽宁朝阳以南设立了顺州都督府……唐还在旧颉利可汗统治区内,设立了定襄、云中两个都督府,下辖六个羁縻州。这六个羁縻州内的突厥部落,还保持他们原有的部落建制。羁縻州的刺史,也大都由突厥的部落酋长来担任。
——王仲荦:《隋唐五代史(上)》
唐朝时期民族政策的特点
材料三 唐代敦煌地区的农业生产不断发展,敦煌地区的人口也由新旧《唐书?地理志》所载的“户4265,ロ16250”增长为《通典》所载的“户6395,口32234”,人口几乎增长一倍。
通过材料结合所学归纳唐开明的民族政策的历史意义
1.有利于各民族的发展 2.有利于民族融合
3.有利于祖国边疆开发
4.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巩固
材料一 贞观年间,文成公主入藏,带去了蔬菜种子、茶叶、丝绸、工艺品以及佛经、医药、历法、科学技术等方面的书籍。
材料二 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
——陈陶《陇西行》
安史之乱 天宝十节度使分布图
{08FB837D-C827-4EFA-A057-4D05807E0F7C}边镇兵:49万
中央军:9万
唐代藩镇(节度使)的分布
材料 藩镇做为整体,在唐末农民战争之前,是唐朝国家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做为中央的地方行政机构,它的存在,保障了中央王朝的生存,维持了庞大国家机器的运转。但是,自唐末农民战争开始,藩镇的本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或在农民战争中保存实力,或借农民战争之机脱离唐廷自立,做为中央地方行政机构的藩镇已不复存在,变成了瓦解李唐统治的因素,肢解了大唐帝国,使唐廷彻底丧失了对地方的控制。
——程志:《晚唐藩镇与唐朝灭亡》
延续、瓦解唐朝统治
藩镇类型
数量(个)
官员任免
赋税供纳
兵额与功能
河朔型
7
藩镇自擅
不上供
拥重兵以自立
中原型
8
朝廷任命
少上供
驻重兵防骄藩
边疆型
17
朝廷任命
少上供
驻重兵守边疆
东南型
9
朝廷任命
上供
驻兵少防盗贼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 )
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 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
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 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
“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表
D
课堂评价
结合材料探析唐朝衰亡的原因
材料二 唐自穆宗以来八世,而为宦者所立者七君。
——《新唐书》卷九《本纪九》
材料一 安、史乱天下……乱人乘之,遂擅署吏,以赋税自私,不朝献于廷……一寇死,一贼生,讫唐亡百余年,卒不为王土。
——《新唐书》卷二一O《藩镇魏博列传序》
材料三 各分朋党,更相倾轧,垂四十年。
——《资治通鉴?唐纪五十七》
材料四 (黄巢起义)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
——唐?韦庄《秦妇吟》
宦官专权
朋党之争
藩镇割据
皇帝权威下降
中央集权被削弱
地方势力增强
唐朝衰落
朱温篡唐
唐朝灭亡
黄巢起义
公元907年
五代十国时期开始
唐朝衰亡和五代十国
隋唐帝国在其鼎盛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表现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不仅达到中国历史上的新高峰,就世界范围来看也称得上是最富庶、最文明的国度。
——张帆《辉煌与成熟:隋唐至明中叶的物质文明》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隋朝
经济繁荣
广设仓库
兴建大兴城、洛阳城
开通大运河
经济繁荣
社会稳定
开放先进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唐朝
经济繁荣
政治清明
社会稳定,国力增强
开放先进
民族关系融洽
贞观之治
贞观遗风
开元盛世
合作探究
四、隋唐盛世的原因及启示
隋唐盛世的原因及对治国理政的启示
开明君主的知人善用
各族人民的共同创造
统治集团的居安思危
法律制度的坚实保障
基本国策的稳固延续
材料 国家由精力充沛又聪明谨慎的皇帝治理,谦虚耐心地听取精英意见——这样一种施政作风之所以被推崇,不仅由于它的实际成就,还由于它接近儒家的治国理想,体现了君臣融洽互补的理想关系。 ——《剑桥隋唐史》
启示
(1)统治者的个人素养和作为至关重要。
(2)必须正视、重视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
(3)统治清明、社会安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
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