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2020—2021学年高一年级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模拟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南省2020—2021学年高一年级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模拟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43.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6-28 07:24:28

文档简介

高一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证结构上,整体为总分总结构。②先提出论点
《红楼梦》的创作带
来了深刻影响,然后分别从东晋时期、明清时代加以阐述,最后得出江南性情文化传统
楼梦冲体现出集大成的意义的结

如在第
现在物理时间
她自己的房里睡觉;然后又出现在神话
时间,作为警幻仙子的妹妹出现在贾宝玉梦中。而在第13回,秦可卿又给凤姐托梦出现亻

分机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
选并整合文中
迅先生在《
说的历史的变迁》中指
张冠李戴,材料一“我们知道
说故事的元素是人物、情节、线索等,但如何
也就是结构方式
创造,才能
作家的天
红楼梦》叙事结构的组合方式这一点,打破了传
是作者的观
生并没有细说下
既给创作主体留下了二度仓
给读者
艺术创造力纵横驰骋的余地

换概念,材料二说“这就给创作主体留下了极大的艺术创造力纵橫驰骋的余」
为读者留
读与欣赏的艮
D.“研究者一致认为林黛玉的《葬花吟》和唐寅的
酌酒歌》有明显继承关

扩大范围,材
数第二段说的是“不
指出,林黛玉的《葬花吟》
酌酒歌
显的继承关系,而唐寅在生活
C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这说
作品比现实主义作品更具有文学性”,错误,曲解文意
漫主
比现实主义作品更具有文学性”表述不正确,原文没有将浪漫主义作品与现实主义
较的意思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第1页
《红楼梦》中‘宝玉挨扌
明了叛
道的矛盾冲突,这正是全书的情节主线,并
以此融入了书中众多的人物和事
错误,材料一最后一段指
红楼梦》追求时
术的空间化,打破了传统线
方式和思维方
玉挨打”是全书的
主线,且融入众多的人物和事件,这样的解读方法采用的是传统线性的单一的结构方式和
方式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结
材料三第一段“东晋一朝和
江南文化颇具特色,为《红楼梦》
”为开篇的总结,提出观点江南文化对《红楼梦》创作的影响,结构上总领
第四段“当然,从女性角度说,东晋时期江南谢道韫少儿时代咏絮显露的才情也自然会影
红楼女性人物的形象塑
加以阐释
清时
女性诗礻

南文化重要特色”,从明清的角度加以阐释
第七段
晋代开启的江南性情文化传统,在明代得到大大发挥,并在清代《红
楼梦》中体现出集大成的意义”照应开头段,收束全
明确观
文化传统的
价值和意义
材料三使用了总分总的论证结构
本题考查
解语句及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
的见解的能

饮仙醪曲演红楼
睡中觉。贾母命人好
来。贾蓉之妻秦氏便忙笑
叔收拾下的屋子
放心,只管交与我就是
这里的时
物理
秦可卿
让宝玉在她自己的房
便惚惚的睡去,犹似秦氏在前”,宝
作为警幻仙子的妹妹
贾宝玉梦

《秦可卿死封龙禁尉王煕凤协理宁国府》“凤姐方觉星眼微朦,恍惚只见秦
氏从外走来,含笑说道
凤姐进入梦中,秦可卿又给凤姐托梦
现的应是梦
一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第2页绝密★启用前
试卷类型:A

湖南省
2021
年高一年级期末教学质量检测模拟试题


本试卷共
11
页,23
小题,满分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
注意事项:
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
2B
铅笔将试卷类型(A)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
码粘贴处”

2.
作答选择题时,
选出每小题答案后,

2B
铅笔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洗面的答案信
息点涂黑;如需改动,
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
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
域内相应位置上;
如需改动,
先划掉原来的答案,
然后再写上新答案;
不准使用铅
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
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中说:“自有《红楼梦》出来之后,传统
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这是从中国小说发展史的视角进行高度概括的,然而传统
的思想和写法究竟是怎么打破的?
遗憾的是鲁迅先生并没有细说下去。一代又一代
的学者对这个问题苦苦地探寻。
我们知道,小说故事的元素是人物、情节、线索等,但如何组合,
也就是结构
方式,
这才是创造,
才能显示作家的天才。曹雪芹正是在《红楼梦》叙事结构的组
合方式这一点,
打破了传统。
传统叙事的经典作品《三国演义》和《水浒》,其时空表现形态虽各自不同,但
都遵循着一个共同的叙事原则:故事时间和文本时间是一致的,
文本形成的以主要
的人物和主要的事件为枢纽来挽结和创建整体的时空结构,就是故事的时空结构。
所以人们习惯分析叙事的结构方式时常常集中在时间链条上,提炼出叙事的主线和
副线,形成传统线性的单一的结构方式和思维方式。
《红楼梦》追求时间艺术的空间化,打破了传统线性单一的结构方式和思维方
式,使历史、现实和梦幻混合、交织、重组,
小说人物任意穿行在时间的隧道,在
过去、现在和未来三维构成的立体时间体系中来来往往。“现在”不是折射过去的记
忆,
便是投影未来的图像,
有时分不清哪些是现实,
哪些是幻想,
并在物理时间、
心理时间、梦幻时间和神话时间里进进出出。“传统”在被打破,
也体现出现代小说
的叙事特征,即故事时间和叙述时间的分离,创造了小说时间艺术的多维空间形式。
这是我们过去认识不到的层面,也正是《红楼梦》叙事“新变”的内涵。
(摘编自郑铁生《<红楼梦>的故事是怎样讲的》)
材料二:
《红楼梦》是长于写实的。“石头”在全书第一章中答复空空道人说:“其间离合
悲欢,兴衰际遇,俱是按迹寻踪,不敢稍加穿凿,致失其真。”这段写实主义的声明
由“石头”所做,有点令人哭笑不得,也有点中国式的聪明灵活的辩证法。
写实的作品中,
穿插环绕装点一些神话的、魔幻的、匪夷所思的故事,使写实
的作品增添了一些幻化的生动、神秘、奇异,
使写实的作品也生出想象的翅膀,

出浪漫的色彩,
这就比一味写实、除了实还是实的作品更文学了。
一般地说,写实的作品易于厚重,
梦幻的作品易于轻灵,或反过来说,写实的
小说易失之于拙,
梦幻的小说易失之于巧。能不能把两者结合一下呢?厚重中显出
轻灵,
执着中显出超脱,命运的铁的法则中显出恍恍惚惚的朦胧。这是真小说家的
境界,这是人生真味的体验。
荒诞、幻化也是人的精神主体的一种要求,当科学性、必然性、可知性不能完
全满足人的主体要求(包括观赏、享受的要求)
的时候,
荒诞性与梦幻性就应运而
生了。荒诞、幻化也是一种美,
是一种突破了现实的硬壳、摆脱了大地芜杂的美,
就像梦的美,痴的美。荒诞化、幻化是把小说与人生间离的重要手段。《红楼梦》
一开篇,作者就强调“将真事隐去”“假语村言”“经历过一番梦幻”“说来虽近荒唐,

说颇有趣味”,一方面强调不失其真,未敢失其真,一方面又强调不可当真。这就给
创作主体留下了极大的艺术创造力纵横驰骋的余地,
也为读者留下了阅读与欣赏的
即进行二度创作的自由。
小说毕竟只是小说,至少首先是小说,虽然不如起诉书或辩护词那样具有明确
的针对性,却因失去了这种针对性而获得了更普遍更长远的意义。
(摘编自王蒙《红楼启示录》)
材料三:
东晋一朝和明清两代,江南文化颇具特色,为《红楼梦》创作带来了深刻影响。
第三十七回写探春发帖倡议在大观园办诗社,其中有这样几句:
孰谓莲社之雄才,独许须眉;直以东山之雅会,
让余脂粉。若蒙棹雪而来,

则扫花以待。
这里引用前朝四个典故,
如慧远组织莲社、谢安东山雅会、王子猷雪夜访戴、
杜甫迎客扫花,
除唐代杜甫外,
其余三个均出自东晋,
一个发生在东晋的庐山,

个则发生在东晋的江南,
因其知名度甚高,
所以在探春发出的帖子中,
成了大观园
中的人文化追求的效仿或竞争的一种标杆。
当然,从女性角度说,
东晋时期江南谢道韫少儿时代咏絮显露的才情也自然会
影响红楼女性人物的形象塑造。这不但在“金陵十二钗”判词中,直接用“堪怜咏絮才”
来暗示林黛玉的才情,
而且,
元妃省亲时让宝玉写诗,
宝玉反应迟钝,
还是林黛玉
帮宝玉代写了一首《杏帘在望》,得到元妃赞赏,
也让人想起谢道韫在发现小叔子
王献之与客人议论时理屈词穷,
就隔着帷幕代王献之重新论辩,
终于扭转局势,

谓“申献之前议,客不能屈”。而后来,
林黛玉与史湘云联句时的那种自信,林黛玉
和薛宝钗同咏柳絮词的夺人眼球,
似乎把围绕着的谢道韫女性才情,
进一步发扬光
大了。
再看明清,就群体论,
明清时代的诗社,
特别是女性诗社的出现,
是不同于晋
代的一个江南文化重要特色,如清代康熙年间在江南杭州成立的“蕉园诗社”和乾隆
年间苏州成立的“清溪吟社”等,
给《红楼梦》描写女性创作群体提供了基本的现实
依托,
而《红楼梦》的这种创作又反过来激励启发了后续的江南女性创作,
大大挑
战了传统的“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教条。
就个人言,《红楼梦》多次提及明四家唐寅、仇英等人的绘画。特别是苏州才子
唐寅,
在小说中,
如草蛇灰线般若隐若现,
对小说不同人物的个性塑造、言行刻画
等,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比如,
不少学者指出,林黛玉的《葬花吟》与唐寅的《花
下酌酒歌》有明显的继承关系,而唐寅在生活中也有哭花、葬花之举动。
总之,一种由晋代开启的江南性情文化传统,在明代得到大大发挥,并在清代
《红楼梦》中体现出集大成的意义。
(摘编自詹丹《一部<红楼梦>,
是江南性情文化传统之大成》,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中指出,曹雪芹的《红楼梦》在叙事结
构的组合方式方面有创新,打破了传统的思想和写法。
B
.《红楼梦》不仅长于写实,
也具有浪漫色彩,
既给创作主体留下了二度创作的自
由,也给读者留下了艺术创造力纵横驰骋的余地。
C
.《红楼梦》体现出现代小说的叙事特征。其人物在过去、现在和未来三维构成的
立体时间体系中来往,
任意穿行在时间的隧道中。
D
.苏州才子唐寅对《红楼梦》创作产生了一定影响,研究者一致认为林黛玉的《葬
花吟》和唐寅的《花下酌酒歌》有明显继承关系。
2
.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红楼梦》开篇强调故事不失其真,从东晋谢道韫的才情影响了《红楼梦》女性
人物塑造上来看,这一点可以得到印证。
B

写实的作品穿插了神话的、魔幻的故事,便具有了浪漫的色彩,这说明浪漫主
义作品肯定比现实主义作品更具有文学性。
C
.《红楼梦》长于写实,
虽不如起诉书或辩护词那样具有明确针对性,但正是因为
失去这一点而获得了更普遍长远的意义。
D
.《红楼梦》写探春发帖倡议在大观园办诗社,这有现实的影子,而《红楼梦》的
这种创作又影响了后来的江南女性创作。
3.下列说法中,
与材料一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3分)
A
.《三国演义》以三足鼎立的形成、发展和衰亡,直至三国统一的历史进程为主线,
文本结构的基本框架与历史相去不远。
B

《水浒》的叙事方式采用的是单元结构的组合方式,展示了一条“个人反抗——
聚众造反——逼上梁山”的叙事主线。
C
.《红楼梦》中“宝玉挨打”证明了叛逆与卫道的矛盾冲突,这正是全书的情节主线,
并以此融入了书中众多的人物和事件。
D

有红学家认为,
我们读《红楼梦》时,会因其结构的周密、时空的繁杂,有种
仿佛置身大海,
前后左右波浪澎湃的感觉。
4.请分析材料三的论证结构。(4
分)
5.材料一中写到《红楼梦》中的人物“在物理时间、心理时间、梦幻时间和神话时
间里进进出出”,请你结合原著中的一个人物,
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6
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9
小题。
莱茵河(节选)(法)维克多·雨果
(1840

8

28
日至
11

2
日,
雨果畅游了莱茵河地区。在旅途中,
雨果一
般都在当天把自己的印象、见闻与观感写下,
作为信件报道寄给在巴黎的妻子阿黛
尔)
您知道,
我常对您说,
我喜爱江河。江河既可载运货物,也能传播思想。在天
地万物中,任何东西都自有其神奇妙用。江河,
就像是巨大的喇叭,
向着海洋唱颂
着大地的美景,
田野的耕耘,城市的壮丽以及人类的光荣。
我也曾对您说过,在所有的江河中,我最喜欢莱茵河。我第一次见到这条河,
是在一年前,
在凯尔经过浮桥的时候。夜幕降临,
车子缓缓地移动。当我通过这条
古老河流的时候,
我感受到了某种敬仰之情。每当我与这些大自然中的伟物相接触
——我几乎要说是与其心心相印时,
我都被深深地感动。这些大自然中的伟物在历
史上也起着重大作用。我的朋友,您还记得瓦尔斯里纳城的罗讷河吗?1825
年,在
那次愉快的瑞士旅行中,
我们曾共同观赏过它。那次瑞士之行是我一生中印象最为
深刻的一次。那时,
我们都还只有二十岁!
当时,
罗讷河是以怎样的狂啸,
怎样的
怒号翻卷着冲入旋涡的啊!
而那柔弱的木桥却在我们的脚下战栗发抖,
摇摇欲坠。
这一切您还记得吗?从那时起,
罗讷河在我的脑海中便是一只老虎,
而莱茵河却是
一只狮子。
那天晚上,当我第一次看到莱茵河时,我觉得它确实是一只狮子。我长久地注
视着这骄傲而高贵的河流:
凶猛而不疯狂,
原始中却显出威严。当我过河时,
正值
它水涨河满,极为壮观。它那浅黄褐色的浪花如同雄狮的浓发——布瓦洛称之为“黄
泥色的胡须”——拍打着桥面。它的两岸隐没在黄昏中。它的声音是一种有力而沉着
的咆哮。在它身上,我感受到了大海的力量。
是的,我的朋友,这是一条高贵的河流。它目睹了封建社会、共和体制和皇家
帝国。它当之无愧,
既是法国的骄傲,
也是德国的自豪。这条河流既是战争者,

是思想家的见证,
因为它概括了整个欧洲历史的这两大面貌。在那使法国前进的壮
丽波涛中,在那使德国思索的深沉的潺潺水流中,
我们都能找到历史的痕迹。
莱茵河集河流的万般面貌于一身。它像罗讷河一样迅速敏捷,像卢瓦尔河一样
雄浑宽阔,
像缪斯河一样峭壁夹岸,
像塞纳河一样迂回曲折,
像索姆河一样绿水潆
潆,
像台伯河一样历史悠久,
像多瑙河一样庄严高贵,
像尼罗河一样神秘莫测,

美洲的河流一样波光闪烁,像亚洲的河流一样蕴涵着寓言与幽灵。
在史前,
也许在人类存在之前,在今日莱茵河的地域上,曾有两条火山脉在冒
烟,
在燃烧;
火山熄灭了,
在大地上留下了两大堆熔岩和玄武岩,
像两座长城一样
平行排列。同时,
巨大的结晶凝聚了,
形成了今日的原始山脉,
大量的冲击层干涸
了,
成了今日的从属山脉。那慢慢冷却下来的巨大熔岩堆,
就是我们今日所称的阿
尔卑斯山。
据历史记载,最早出现在莱茵河岸边的人类是被称作凯尔特人的半开化民族。
罗马称他们为高卢人。恺撒曾说过:“在他们的语言中,称作凯尔特人,
而在我们的
语言中,
叫作高卢人。”随后,
时机来临,
罗马出现了。恺撒征战了莱茵河。古罗马
的第二十二军团曾扎营在耶稣受难时的橄榄树下。当这个军团从耶路撒冷驻地撤回
时,蒂杜斯便把它派到了莱茵河畔。
后来,北方种族向南方地区的可怕涌入,
在民族生活的某些灾难时期不可避免
地往复重演,
人们将它称作蛮族入侵。它吞没了整个罗马,
正值罗马帝国应改革的
时期,
莱茵河上城堡的花岗岩军事屏障被这股浪潮所摧毁。而在六世纪左右,
曾出
现过这样的时刻:
莱茵河的浪峰冲击着罗马废墟,就像今天冲击着封建遗址一样。
查理大帝修复了这些瓦砾,重建了堡垒,
用来对抗以其他名字再生的古老的日
耳曼游牧部落。但是,尽管查理大帝才华横溢,
毅力超群,
他的所作所为也仅仅是
刺激了一下残骸枯骨。古老的罗马帝国早已寿终正寝。莱茵河的面貌已今非昔比了。
这个时期出现了深刻的崩溃,文明似乎瓦解了,
牢固的传统之链断开了,
历史
好像变得没有痕迹了。这一灰暗时期的人类与事件像幽灵一样通过了莱茵河,
给河
流留下的仅仅是一种幻象,刚一闪现马上就无影无踪了。
由此,莱茵河在经过了一个历史时期之后,进入了一个神奇的阶段。人的想象
力同大自然一样,
不接受空白的存在。在没有人烟的地方,
大自然便使鸟儿们啁啾
不休,
使树叶沙沙作响,使成千上万的声音窃窃私语。而在历史朦胧的地方,
想象
力便使幽灵出现,使幻想和表象共存。寓言在消失的历史空白区生存,成长,结合,
开花,就像英国山楂树和龙胆树生长在倒塌的宫殿裂缝中一样。
文明犹如太阳,
有黑夜,
有白昼,
有圆满,有环食;时而落下,时而升起。
(刘华译,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内容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面对大自然的“伟物”,作者说自己“几乎要说是与其心心相印”,这种“心心相印”
可以看做一种对天地自然的共鸣与感悟。
B
.在莱茵河一条河身上,作者却说“感受到了大海的力量”,主要是因为莱茵河的
惊涛骇浪的凶暴程度能跟大海中的巨浪相比。
C
.在古老的罗马帝国崩溃后,作者认为“这个时期出现了深刻的崩溃”,
这里也隐
含着作者对像古罗马这样辉煌的古典文明陨落的叹息。
D
.“就像英国山楂树和龙胆树生长在倒塌的宫殿裂缝中一样”,
这里的“宫殿缝隙”
与前文中的“历史空白区”含义相近。
7.下列对本文艺术手法的鉴赏,
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作者在文中经常使用第二人称,这既是书信体散文特征的体现,也可以拉近与
读者的距离,引发相同的回忆或共鸣。
B

作者在描写莱茵河时,使用了对比、比喻、拟人等手法,描绘出莱茵河千变万
化、浪漫雄浑的气象。
C
.在本节选中,作者以展现莱茵河雄奇壮丽的自然风光为主,佐以人文历史的追
忆,描绘了一幅自然伟物与历史记忆交相辉映的宏伟画卷。
D

本节选的节奏处理也正如一条河流:
从激烈的爆发中孕育,奔流过跌宕起伏的
高山深谷,最终流入远方,归于平静。
8.你怎样理解“罗讷河在我的脑海中便是一只老虎,而莱茵河却是一只狮子”这句话?
(4
分)
9.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也为我们描绘了他眼中的长江风光。请结合文
本,比较《念奴娇·赤壁怀古》与《莱茵河(节选)》在内容上的异同。(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8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6
小题,23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渊明少有高趣,
博学,
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以
自况,时人谓之实录

家贫亲老,起为州祭酒;
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
躬耕自资,遂抱羸疾。江州
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



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
志不及也。”道济
馈以粱肉,麾而去之。

后为为彭泽令。公田悉令吏种秫,
曰:“吾常得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
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
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

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渊明尝往庐山,弘命渊明故人庞通之赍酒具,

于半道栗里之间要之。渊明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①;既至,欣然便共饮酌。
俄顷弘至,亦无迕也。
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当阳与渊明情款,
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

造渊明饮焉。每往,必酣饮致醉。弘欲要延之坐,弥日不得。延之临去,
留二万钱


与渊明;
渊明悉遣送酒家,
稍就取酒。尝九月九日出宅边菊丛中坐,
久之,
满手把
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
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
卿可
去!”其真率如此。郡将尝候之,
值其酿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漉毕,还复著之。
元嘉四年将复征命,会卒。时年六十三。谥号靖节先生。




(选自萧统《陶渊明传》)(注)①舁,yú,抬;
篮舆:轿子
10.对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
候:
等候

B
.麾而去之
麾:
挥手

C.不能致也
致:
招致,
约请

D.弘欲要延之坐,弥日不得
弥:
整,满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刺史,汉代为一郡长官。刺,
检核问事质疑,
即监察之职;史,“御史”之意。
B.绶,古代用以系佩玉、官印等东西的丝绸,“解绶去职”指解下官印辞去官职。
C.元嘉,南朝宋文帝刘义隆的年号,“元嘉四年”属于按照帝王年号来纪年的。
D
.谥号,古指人死后,
后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并给予褒奖,
如“靖节先生”

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
应束带见之/
B.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
束带见之/
C.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
应束带见之/
D.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
束带见之/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
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陶渊明少年时就有很高的志向,博学多识,擅长写文章;聪颖洒脱,卓尔不群,
任性而率真,清高而自负。
B.州郡召用陶渊明担任州郡的官职,他不忍官场,弃官回家,他亲自耕种,自给
自足,身体瘦弱而患上了疾病。
C.陶渊明曾经去过庐山,王弘让陶渊明的老朋友庞通之准备好了丰盛的酒席,在
半路粟里(地名)邀请他。
D.郡将(官名)曾经来拜访,正赶上陶渊明酿的酒糟熟了,郡将就用头上的葛巾
筛酒,筛完,又把头巾扎在头上。
14.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8
分)
(1)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
(2)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
每酒适,
辄抚弄以寄其意。
15.结合文章,
简单说说陶渊明不与檀道济交往的可能原因。(2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6~17
小题。
梦陈和仲如平生交①有三言觉而记其一曰错后乱
(宋)方岳②
睡残寒月海东头,不起斯人孰与游。
天下事宁堪几错,梦中语亦戒前筹。
江湖浩浩二三字,风雨寥寥十五秋。
莫向断云多感慨,孔颜无命不伊周③

注:①平生交,指向来交好。如平生交,是指在梦里与陈和仲像以前一样相交很好。
②方岳,南宋诗人、词人,
进士出身。因抗直权贵而两遭弹劾罢官,
后经明行修,
隐居不仕,
以诗名世。③孔颜,
孔子和学生颜渊的并称;
伊周,
分别指商代伊尹和
西周周公旦,两人都曾摄政,故并称,后亦借指执掌朝政的大臣。
1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诗人感慨在梦中与友人游兴未尽,突然醒来,
天色未亮,于是写下这首律诗。
B.平生做错过那么多事,在梦里都不断地告诫他人,“宁”“亦”更见内疚之深。
C.诗人将官场比作江湖,将官场中的起伏比作风雨,表现了对仕途沉浮的嘲讽。
D.诗人结句运用典故,
从一味的感慨转至对现实生活的坦然与洒脱,襟怀开阔。
17.颈联巧妙运用“二三”“十五”来表达诗人的精神世界,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屈原列传》中,屈原感受到君王听信谗言的句子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

(2)《答司马谏议书》中表述不为生事的句子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

(3)杜康代指酒,写出带杜康的诗句:___________
,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
3
小题,11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9~21
小题。
漏窗为中国园林普遍采用,仅苏州园林的漏窗就有千余种。漏为透,一窗一洞
天,气息贯通,
使隔帘风月,墙外风烟,
纷至沓来。展厅的设计因为墙的隔,窗的
漏,静止的空间也流动起来,
互为沟通。人们在其间流连对视,
窗里窗外,
谁装点
了谁的风景?
欲露还藏是中国园林的游戏,(
)抑是为了放,
障是在于开。柳暗花明处,
曲径通幽处,
别有洞天处,
让游览者的心中掀起波澜。窗是园林优美曲线运动中的
节点,
由于它的存在,
曲中增加了含蓄,
曲中更富于变化。中国绘画与中国园林异
构同心,异曲同工。古代书画中“窗”的元素随处可见,文人的松窗读易、携琴访友,
乃至生活中实景、小像等均会以窗为画面背景。此次展览着意选择了这类书画,

来古人关于窗的文人情境。同时,不仅观众能看到当代艺术家临窗而立的松树与繁
花,也能看到文人画传统中的《松窗读易图》,古今对望,
相映成趣。
19.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显然,中国园林的意境创造不适合那种开门见山的方式。
B.显然,中国园林的意境创造适合那种开门见山的方式。
C.那种开门见山的方式显然适合中国园林的意境创造。
D.那种开门见山的方式显然不适合中国园林的意境创造
20.下列各句中的问号,
和文中问号作用相同的项是(
)(3
分)
A.一个外国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帮助中国的抗日战争。这是什么精神?这是
国际主义精神。
B.要一个什么样的结尾:现实主义的?传统的?
大团圆的?
荒诞的?民族形式的?
有象征主义的?
C.无名氏古诗里也说:“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可是为什么单单“树叶”就不常
见了呢?
D.肺结核病人躺在床上呻吟的时候,他怎么会想到使他生病的就是那个在马路上
随便吐痰的人呢?
21.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3
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22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
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
珊瑚礁绚丽多彩、物种多样,被人们誉为美丽的“海底花园”。在全球气候变化
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下,_______。调查结果表明,我国目前的珊瑚覆盖率不足
20%

专家预测,到2100
年全球的珊瑚礁将基本灭绝。因此,_______!
珊瑚礁生态系统
的保护和修复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对于轻度受损的部分,
可以通过环境保护的
方式改善珊瑚的生存环境,
促进珊瑚礁的自然恢复。对于严重受损的部分,
可以通
过人工修复重构珊瑚礁生态系统,
加速珊瑚礁良性发育,促进珊瑚礁生态系统跨过
自然恢复的“阈值”
,__________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
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1921
年诞生了“红船精神”:“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
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
1934
年诞生了“长征精神”:“一不怕苦,
二不怕死”;
20
世纪
80
年代诞生了“特区精神”
:“敢闯、敢冒险、敢试、敢为天下先”;
21
世纪初诞生了“载人航天精神”:“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
特别能奉献”;
2020
年诞生了“抗疫精神”:“生命至上,
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

运与共。”
无数种精神汇聚成了“中国精神”
。“中国精神”正是我们民族不断取得进步,不
断超越自我的强大动力。坚守信念,传承精神,是一个民族成熟的标志。传承“中国
精神”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接力。
请结合材料内容,联系现实,以光明中学高三学生代表的身份,发表主题为“传承中
国精神,
共建复兴伟业”的国旗下讲话,
阐述你的观点和思考。
要求:
自拟题目,
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不少于
800
字。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