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3.4 积的变化规律 苏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3.4 积的变化规律 苏教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1-06-28 13:34: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与反思
?
一、 教学目标:
?
1、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感受发现教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
2、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
3、初步获得探索规律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
二、 教学重、难点:
?
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规律,概括规律,进而运用规律。
?
三、教学过程:
?
导入:智力快车——“走出屏幕,走进校园”
?
师:“少儿频道有一个节目叫“三星智力快车”最近这个栏目举办了一次“走出屏幕,走进校园”的活动。看!今天智力快车就开来了我班,大家想参加吗?”
?
好了,让我们用“智慧”一起来打开“快乐”的大门吧!
?
口算训练:对密码,来开锁
?
新授:——“规律,我探索我发现”
?
师:次的活动主题是围绕着“积的变化规律”开展的,活动名称是——规律,我探索我发现!
?
(出示活动内容)
?
活动一:身体器官共合作,再难规律也发现
?
探索一:
?
计算下面的这组题,你有什么发现吗?把你的发现写下来。
?
6× 2=( )
?
6 ×20=( )
?
6 ×200=( )
?
1、小组讨论,说说自己的发现
?
2、学生在教师的提示下能说出:20是2的10倍,积120是12的10倍;200是2的100倍,1200是12的100倍。
?
3、学生总结:
?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10倍,积也扩大10倍。
?
师提问:如果扩大5倍、30倍呢?讨论你的想法!
?
4、全班交流,总结规律
?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几倍,积也扩大相同的倍数!
?
5、运用规律,练习
?
12×5=60
?
12×20=( )
?
14×5=70
?
14×( )=210
?
探索二:
?
完成下一组题,你又有什么发现?同桌说说你发现的规律!
?
20×8=( )
?
10×8=( )
?
5×8= ( )
?
仿照探索一用一句话来总结下:
?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缩小几倍,积也缩小相同的倍数!
?
运用规律,练一练
?
80×4=320
?
40×4=( )
?
20×4=( )
?
自我探索成果:
?
(两规律合并成一个规律)
?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几倍,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
活动二:脑筋转转转,快乐编题你来答
?
同学们安静地各写一组算式,每组写3个,展现积分别随一个因数扩大、缩小的变化情况。(仿照例子)
?
活动三:智力啪啪啪,幸运使者我来做
?
一啪:秘密武器在手中
?
快速说出123
?
1、8 ×50=400,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积。
?
16×50=
?
24×50=
?
32×50=
?
2、算一算,想一想
?
18×24=432
?
(18÷2)×(24×2)=
?
(18×2) ×(24÷2)=
?
得出结论
?
二啪:秘密武器在手中
?
生活中问题易解决
?
课本练习九第一题
?
三啪:秘密武器在手中
神奇缺8数来挑战
?
? 12345679×9=111111111
?
? 12345679×18=222222222
?
? 12345679×27=333333333
?
? 12345679×36=444444444
?
? 12345679×45=( )
?
? 12345679×( )=666666666
?
? 特别好玩,动脑想一想!
?
活动结束:
?
评出本次活动的幸运使者!
?

?
教学反思:
?
《积的变化规律》是人教版教材数学四年级上册第3单元的内容。它是在学生掌握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主要引导学生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情况,从中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
?
“探索规律”是数与代数领域要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探索因数变化引起积的变化规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口算、计算、交流等活动,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学生在探索活动过程中兴趣很高,交流得也很积极,但是让学生总结出积的变化规律还是有些困难的。因而,我想到我们平时的课堂在学生的总结能力上还有待于教师进一步关注。让学习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体验和积极的情感体验过程。这样,学生自然就敢于自信地说出自己的想法了。
?
另外,对于积的变化规律的运用,学生对于基础的练习能够运用自如,但是灵活度较高的练习却有些困难。因此,教师在选择练习时应该关注练习的广度和新鲜度,让学生见多识广、灵活运用。
?
不足之处:教学设计任务量较大,尤其是练习,有些难度,学生做起来吃力费时,导致教学内容未完成。其次,教学内容的设计有些不恰当,浪费时间,如:活动一、活动二二者可合一,在活动一的基础上,活动二可让学生自学!这样效果还会更好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