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节 汽化和液化
第1课时 沸腾
题组1 汽化和液化现象
1.下列现象中,属于汽化的是
( )
A.夏天加入饮料中的冰块变小
B.擦在皮肤上的酒精很快变干
C.冬天水结成冰
D.用铜水铸造成精美的青铜器
2.[2020·百色]
在抗击“新冠肺炎”工作中,医护人员常会遇到护目镜“起雾”的现象,如图1所示,护目镜内侧产生“雾气”的现象属于
( )
图1
A.汽化
B.液化
C.熔化
D.汗水
3.[2019·孝感改编]
寒假,小华一家人驾车出去旅行时,小华发现汽车的前窗玻璃出现了一层水雾。打开除雾开关后,不一会儿玻璃上的水雾消失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水雾的形成是汽化现象
B.水雾出现在前窗玻璃的内表面
C.水雾是空气液化形成的
D.水雾消失是熔化现象
4.冬天某地的“回南天”现象特别严重,室内的墙壁上、地板上出现了大量的水滴,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不变,这些水滴的形成属于 现象,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室内温度比室外 。?
题组2 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
5.某实验小组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
(1)小刚在实验过程中,判断水是否已经发生了沸腾的根据是 (选填“A”或“B”)。?
A.观察到的现象
B.温度计的示数
图2
(2)实验中他们观察到水沸腾前和沸腾时,水中气泡上升的情形如图2甲和乙所示,则图_________是水沸腾前的情况,图 是水沸腾时的情况。?
(3)下表是小刚记录的实验数据: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温度/℃
88
90
92
94
96
98
98
98
请将图3中的坐标系补充完整,并根据上表数据绘出水温与时间的关系图象。
图3
(4)由数据及图象可知,水沸腾时,继续加热,水的温度 。?
(5)通过学习,小刚终于明白妈妈用炉火炖汤时,在汤沸腾后总是 (选填“保持大火”或“调为小火”)的道理。?
6.在“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的实验中,甲、乙两组同学在相同的环境中,分别在烧杯中装入适量的热水,用如图4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
图4
(1)安装实验器材时,应按照 (选填“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
(2)关于烧杯口上纸板的作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填标号)。?
A.减少热损失
B.有助于固定温度计
C.减少“水雾”的干扰,方便读数
D.减小杯内气压,使水沸腾得更快
(3)甲组同学根据实验数据绘制了如图5(a)所示的图象,由图象可知水的沸点为 ℃,可能的原因是当地的大气压 (选填“高于”“低于”或“等于”)标准大气压。?
图5
(4)乙组同学的实验中,烧杯内水的质量和初温与甲组均相同,所使用酒精灯的火焰比甲组大些,则乙组同学根据实验绘制的大致图象应是图 [选填“(b)”或“(c)”]。?
(5)撤掉酒精灯后,水不会立刻停止沸腾,原因是 。?
(6)实验后,甲组同学进一步探究了沸水自然冷却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并将实验数据记录在下表中:
时间/min
0
5
10
15
25
35
45
55
65
70
温度/℃
98
71
55
45
35
28
24
22
22
22
根据表中实验数据可知,做上述实验时的环境温度(即室温)应在 ℃左右;沸水在自然冷却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特点是 。?
题组3 液体沸腾的条件
7.生活中有“扬汤止沸”和“釜底抽薪”的说法。扬汤止沸是指把锅里沸腾的水舀起来再倒回去,釜底抽薪是指从锅下抽掉燃烧着的木柴。应用热学知识分析,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扬汤止沸”和“釜底抽薪”都只能暂时止沸
B.“扬汤止沸”和“釜底抽薪”都能彻底止沸
C.“扬汤止沸”只能暂时止沸,“釜底抽薪”能彻底止沸
D.“扬汤止沸”能彻底止沸,“釜底抽薪”只能暂时止沸
8.周末,小华在家中烧开水煮饺子。当水烧开准备下饺子时,妈妈提醒她锅里的水量太少了,于是,小华又往锅里迅速加了一大碗冷水(水量比锅里的少)。图6中最能大致反映整个烧水过程中水温随着时间变化的图象是
( )
图6
9.某兴趣小组用相同的烧杯盛等量的水,用相同的热源同时加热。如图7所示,甲杯为隔水加热,乙杯为隔油加热,丙杯为隔砂加热,加热足够长的时间后,分别测得水温为100
℃、油温为300
℃、砂温为600
℃,则甲、乙、丙三杯中的水能沸腾的有 ,最终三杯水的温度t甲 t乙 t丙。(后两空均选填“>”“=”或“<”)?
图7
10.[2019·赤峰]
某综合实践活动小组用如图8甲所示装置做“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特点”的实验时,其中一个组员误把盐水当成清水,在相同的条件下,获得了与其他同学不同的沸点值。为了探究盐水的浓度与沸点的关系,同组同学用水与不同浓度的盐水做了实验。
图8
(1)某同学通过实验得到了盐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乙所示。则他测得的盐水的沸点是 ℃。?
(2)同学们通过实验得出水与不同浓度的盐水在标准大气压下的沸点,数据记录如下:
盐水的浓度
0%
2%
4%
6%
8%
10%
12%
14%
沸点/℃
100.0
100.3
100.6
101.0
101.3
101.6
102.0
102.3
分析表中数据可知,当盐水的浓度增大时其沸点 (选填“降低”“不变”或“升高”)。?
(3)根据以上探究得到的结果可知,我们煮食物时要想让汤汁尽快沸腾,最好选择_________
(选填“先”或“后”)放盐。?
参考答案
1.B
2.B
3.B [解析]
在冬天,车窗玻璃的温度较低,车内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液化形成小水滴,附着在玻璃的内表面形成雾气。打开除雾开关,对着玻璃吹暖风,玻璃上的小水滴会汽化为水蒸气,水雾消失了,车窗玻璃就清晰了。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它们都很难液化。
4.液化 低
5.(1)A (2)甲 乙 (3)如图所示
(4)保持不变 (5)调为小火
6.(1)自下而上 (2)D (3)98 低于 (4)(c)
(5)石棉网和烧杯有余热供给水吸收
(6)22 先快后慢
7.C
8.C [解析]
水沸腾之后,温度保持不变,当向锅里迅速加了一大碗冷水后,锅内水的温度降低,然后在加热过程中,水吸热温度上升,达到沸点继续沸腾,在此过程中,水面上方的气压不变,所以水的沸点与原来相同。据此分析可知图C符合题意。
9.乙、丙 = = [解析]
(1)甲杯中的水温等于100
℃,但由于不能继续从外面烧杯中吸收热量,所以不会沸腾;乙、丙两烧杯外的物质分别达到了300
℃和600
℃,而水的沸点为100
℃,故乙、丙两烧杯中的水能达到沸点且能够继续吸热,故乙、丙两烧杯中的水能沸腾。
(2)甲杯中的水温等于100
℃。因为液体沸腾后温度保持不变,所以乙、丙两烧杯中的水温也同为100
℃,最终三杯水的温度t甲=t乙=t丙。
10.(1)103 (2)升高 (3)后
[解析]
(1)液体沸腾的特点是吸收热量,温度不变,由图乙可得盐水的沸点是103
℃。
(2)根据表中数据知,盐水的浓度增大时,盐水的沸点不断升高。
(3)根据盐水浓度增大时其沸点升高可知,我们煮食物时要想让汤汁尽快沸腾,最好选择后放盐。第2课时 蒸发和液化
题组1 蒸发
1.关于蒸发和沸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蒸发和沸腾都属于汽化现象
B.蒸发能在任何温度下发生,沸腾只能在一定温度下发生
C.蒸发和沸腾都只在液体表面发生
D.蒸发和沸腾都要吸收热量
2.如图9所示是一款热风干手器,打开它就有热风吹到手上,使手上的水很快蒸发掉,使水快速蒸发的原因正确、全面的是( )
图9
A.加快了水面空气的流动并提高了水的温度
B.提高了水的温度并增大了水的表面积
C.加快了水面空气的流动并增大了水的表面积
D.加快了水面空气的流动,提高了水的温度并增大了水的表面积
3.下列措施中,能使蒸发减慢的是
( )
A.给湿头发吹热风
B.把湿衣服晾在通风、向阳处
C.把盛有酒精的玻璃瓶盖严
D.将玻璃板上的水滴向周围摊开
4.[2019·昆明]
2019年5月,昆明市气温连续10天达到30
℃左右,让“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昆明人着实体验了一下什么叫“酷暑难耐”。往室内地面上洒水、打开窗户通风、尽量穿短衣短裤等避暑手段纷纷登场。这些措施为什么可以使人感觉到凉爽?小林同学准备了滴管、水、两块玻璃片、吹风机(有加热和不加热两挡),请你加入进来一起探究蒸发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1)小林用滴管把两滴水分别滴在两块玻璃片上,并将其中一滴水摊开,把它们放在室内,观察蒸发情况,这是探究蒸发快慢与 的关系。?
(2)如果要探究蒸发快慢与液体表面空气流动快慢的关系,应该 ,然后用吹风机(不加热挡) ,观察蒸发情况。?
(3)为了探究蒸发快慢与温度的关系,小林用滴管把两滴水分别滴在两块玻璃片上,然后用吹风机(加热挡)去吹其中一滴水,观察蒸发情况,这样做是 的,原因是 。?
(4)该实验将水滴在玻璃片上而不滴在木板上,这是为了 。?
(5)发烧病人使用酒精擦拭身体降温比用水擦拭效果好;一滴油和一滴水掉在玻璃上,水很快就不见了,而油还在。由此,你的猜想是? 。?
(6)小林同学上公共厕所洗完手后,用如图10甲所示的烘干机(手一放进去自动吹暖风)使手上的水快速蒸发。当他把干燥的左手和沾水的右手,同时放进烘干机内,如图乙所示,左手感觉吹的是暖风,而右手感觉吹的却是凉风,这是因为 ?。?
图10
题组2 液化
5.眉山市瓦屋是著名的风景区,远远望去,云雾缭绕,显得神秘而美丽。关于云雾的形成,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从山中冒出的烟
B.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
C.从山中蒸发出来的水蒸气
D.水蒸气凝固形成的小水珠
6.[2019·常州]
夏天,向盛有牛奶的杯内充入少量液态氮,可以快速制成一杯看似“热气腾腾”的冰淇淋,贸然食用易冻伤食道。看似“热气腾腾”,其实是
( )
A.液氮汽化后形成的氮气
B.液氮凝固后形成的固态氮
C.冰淇淋中的水汽化后形成的水蒸气
D.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后形成的小水滴
7.小芳吃雪糕时,看到雪糕周围冒“冷气”,由此她联想到烧开水时壶嘴里冒“热气”的情景。以下是她对“冷气”和“热气”的思考,正确的是
( )
A.“冷气”和“热气”本质是相同的,都是液化形成的小水珠
B.“冷气”和“热气”本质是不同的,前者是小水珠,后者是水蒸气
C.“冷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热气”是热水的汽化形成的
D.“冷气”是雪糕中冒出的水蒸气,“热气”是热水中冒出的水蒸气
8.夏天,小丽将冰水和热水分别注入常温下的两只透明烧杯中,如图11所示,一会儿她发现两只烧杯的杯壁上都有一部分出现小水珠,变得模糊了。针对这一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图11
A.甲、乙两杯都主要在内壁出现了水珠
B.甲、乙两杯都主要在外壁出现了水珠
C.甲杯主要在内壁出现了水珠,乙杯主要在外壁出现了水珠
D.甲杯主要在外壁出现了水珠,乙杯主要在内壁出现了水珠
9.如图12所示,针筒中充满了气态乙醚,当向左压活塞时,会有液态乙醚出现,这是_________
(填一种物态变化名称)现象;使气态乙醚发生这种物态变化的另一种方法是_________
(选填“降低”或“升高”)温度。?
图12
10.如图13所示,用水壶烧开水,水烧开时,在离壶嘴较远处冒出大量“白气”,这些“白气”实际是 (选填“水蒸气”或“小水滴”);而在靠近壶嘴处却没有“白气”冒出,这是由于此处 。?
图13
11.[2019·雅安]
如图14所示,在炎热的夏天,当我们吃冰棒的时候,常常看到在冰棒的周围有“白气”冒出,“白气”的形成属于 (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冒出的白气”将会 (选填“向上飘”或“向下落”)。?
图14
题组3 汽化吸热和液化放热
12.如图15所示,医学上针对外伤的疼痛常用“冷疗法”治疗。喷雾剂使用的材料是氯乙烷,通常是采用 的方法使其在常温下液化装入瓶中的。使用时,对准人的伤口处喷射,液态的氯乙烷在皮肤表面迅速 (填物态变化名称)同时 (选填“吸收”或“放出”)大量的热,起到镇痛的作用。?
图15
13.吹气和哈气都是从人口中出来的气,夏天对着手“吹气”使手感到凉快,这是因为“吹气”加速了空气流动,使 加快,手温度降低;冬天对着手“哈气”使手变暖,这是因为水蒸气 ,使手的表面温度升高。?
14.室内温度为20
℃,此时用浸有少量酒精的棉花裹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随着酒精的迅速蒸发,图16中能正确反映温度计示数随时间变化的图象是
( )
图16
15.(多选)过去常用的电冰箱利用了一种叫做氟利昂的物质作为热的“搬运工”,把冰箱里的“热”“搬运”到冰箱外面,因为氟利昂既容易汽化又容易液化。有关这种电冰箱的工作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氟利昂进入冷冻室的管子里迅速液化吸热
B.氟利昂进入冷冻室的管子里迅速汽化吸热
C.氟利昂被压缩机压入冷凝器后,会液化放热
D.氟利昂被压缩机压入冷凝器后,会汽化放热
【能力提升】
16.如图17所示,在两个相同的试管甲和乙中分别装入质量和初温相同的水,然后将水沸腾时产生的水蒸气通入试管甲的水中,水蒸气在甲中几乎全部液化,待甲中的水面上升到一段高度后,停止通入水蒸气,测出此时甲中水温为t,以下能验证水蒸气液化放热的操作是
( )
图17
A.测出乙中的水温并与t比较
B.测出烧瓶中的水温并与t比较
C.将烧瓶内开水倒入乙中直至与甲中水面相平,摇匀后测出乙中水温并与t比较
D.将另一杯开水倒入乙中直至与甲中水面相平,摇匀后测出乙中水温并与t比较
参考答案
1.C
2.D
3.C [解析]
给湿头发吹热风从提高液体温度和加快空气流动两个方面加快了头发上水分的蒸发,故A不合题意。把湿衣服晾到通风、向阳处,从提高液体温度和加快空气流动两个方面加快了衣服上水分的蒸发,故B不合题意。把盛有酒精的玻璃瓶盖严,减慢了酒精周围的空气流动,从而减慢了酒精的蒸发,故C符合题意。将玻璃板上的水滴向周围摊开,增大了水的表面积,加快了水分的蒸发,故D不合题意。
4.(1)液体表面积
(2)保持两滴水的质量、温度和表面积相同
对其中一滴水吹风
(3)错误 没有控制水表面空气的流动速度相同
(4)防止因材料吸水而影响实验效果
(5)液体蒸发的快慢与液体的种类有关
(6)水蒸发吸热,有制冷的作用
5.B
6.D [解析]
常温常压下氮是气态的,向牛奶杯内倒入液态氮,液态氮迅速吸热汽化,导致周围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为小水滴。
7.A [解析]
吃雪糕时,看到雪糕周围冒“冷气”,它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较冷的雪糕液化形成的小水滴,这一过程放出热量;而烧开水时壶嘴里冒“热气”,它是由壶中热水汽化成的高温水蒸气遇到外界较冷的空气液化形成的小水滴,这一过程放出热量。故“冷气”和“热气”的本质是相同的。
8.D [解析]
甲杯中放的是冰水,杯外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杯的外壁;乙杯中装的是热水,杯内温度高,杯内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杯的内壁。
9.液化 降低 [解析]
针筒中充满了气态乙醚,当向左压活塞时,会有液态乙醚出现,这是通过压缩体积的方法使乙醚蒸气液化为液态;另一种液化方法是降低温度。
10.小水滴 温度高 [解析]
水烧开时,壶嘴就会喷出大量温度较高的水蒸气,水蒸气上升,遇到温度较低的空气就会液化,形成“白气”,所以这些“白气”是小水滴;壶嘴处温度比较高,从壶内出来的水蒸气在此处不能液化,在离壶嘴较远处,空气的温度比较低,从壶内出来的水蒸气会遇冷液化形成小水滴。
11.液化 向下落
12.压缩体积 汽化 吸收
13.蒸发 液化放热 [解析]
“吹气”能加快手上方空气的流动,从而加快蒸发,蒸发吸热,可使手的温度降低;“哈气”时,从口中哈出大量的水蒸气,这些水蒸气遇到比较冷的手就会液化,液化要放热。
14.B
15.BC [解析]
氟利昂这种物质在冷冻室中迅速汽化吸收热量,降低冷冻室的温度。当气态的氟利昂被压缩机压入冷凝器后会液化放出热量。
16.C [解析]
水沸腾时产生的水蒸气在甲试管中遇冷发生液化,放出热量;水蒸气液化时放出的热量被甲试管中的水吸收,水的温度升高。将烧瓶内开水倒入乙中直至与甲中水面相平,摇匀后测出乙中水温并与t比较,根据甲中水温t高于乙中水温,可得出水蒸气液化放热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