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第一单元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随堂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第一单元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随堂练习(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0.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1-06-28 17:13: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随堂练习
一、选择题
下列变化中,前者属于物理变化,后者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酒精挥发、蜡烛熔化
B.水的电解、蔗糖溶解
C.牛奶变酸、木炭燃烧
D.干冰升华、钢铁生锈
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①氢气用于填充气球
②氧气用于气焊
③氮气为原料制取氨
④利用液态空气中各成分的沸点不同,可以分离出氧气、氮气等
⑤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A.①②
B.②⑤
C.②③
D.④⑤
下列物质的用途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A.手术麻醉时用液氮作冷冻剂
B.急救病人时用氧气供人呼吸
C.电解水时用石墨作电极材料
D.稀有气体制作电光源
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在口中咀嚼米饭或馒头时感到有甜味
B.沙里淘金
C.稀有气体在通电时发出五颜六色的光
D.用干冰进行人工降雨
物质世界充满了变化。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
B.
C.
D.
下列属于物质化学性质的是
A.可燃性
B.导电性
C.挥发性
D.密度
下列成语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积沙成塔
B.釜底抽薪
C.百炼成钢
D.死灰复燃
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蜡烛燃烧
B.冰雪融化
C.酒精蒸发
D.水果榨汁
下列课外实验与物质的化学性质无关的是
A.用石墨做导电实验
B.用灼烧法区分棉纤维与羊毛纤维
C.用白糖、小苏打、柠檬酸等自制汽水
D.用紫甘蓝的酒精浸取液检验苹果汁与石灰水的酸碱性
日常生活中的下列做法,没有利用化学变化的是
A.食醋除水垢
B.生石灰作干燥剂
C.
消毒液漂白织物
D.汽油洗除衣物上少量油污
下列物质的用途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A.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
B.铁粉用作食品保鲜吸氧剂
C.铜用于制作导线
D.小苏打用于治疗胃酸过多

月,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召开,古丝绸之路是将我国的发明和技术传送到国外。下列古代生产工艺中主要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A.粮食酿酒
B.纺织纱布
C.烧制陶瓷
D.冶炼生铁
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A.氧气用于气焊
B.焦炭用于冶炼金属
C.氮气用作保护气
D.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导电性
B.熔点
C.还原性
D.密度
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水结成冰块
B.海水晒盐
C.空气液化
D.可燃冰燃烧
下列物质的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颜色
B.可燃性
C.密度
D.沸点
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石墨导电
B.木炭燃烧
C.蜡烛熔化
D.纸张破碎
下列有关酒精的事例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葡萄酿酒
B.酒精挥发
C.酒精杀菌
D.酒精燃烧
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稀有气体通电发光
B.分离液态空气得到氧气
C.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
D.露置于空气中的浓盐酸质量变小
下列各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A.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B.氮气用于作保护气
C.液氮用作制冷剂
D.稀有气体可制电光源
二、综合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后,指出氢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在通常状况下,氢气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在
时,氢气在
变成无色的液体,在
时,能变为雪状的固体。它难溶于水。氢气能充填气球,它是密度最小的气体。但是氢气遇火时会燃烧,所以大型的气球都改用不会燃烧的氦气充填。氢气燃烧时,跟氧气化合生成水。氢气还能跟氯气()反应,生成氯化氢()气体。
(1)
物理性质。
i
颜色:

ii
气味:

iii
熔点(
时):

iv
沸点:

v
溶解性:

vi
密度(跟空气相比):

(2)
化学性质。
i
氢气



ii
氢气
氯气


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传染病流行期间,医用口罩和医用酒精起到了防护作用。
(1)
口罩在阻挡飞沫、粉尘等进入口鼻的过程中起
作用(填“过滤”或“蒸发”)。
(2)
医用酒精可用于皮肤消毒,酒精消毒属于
变化(填“物理”或“化学”)。
二氧化碳
在常温下是一种无色、无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密度比空气大,
能溶于水,
降温加压后变成固体,
固体二氧化碳易升华,常用于人工降雨,
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
可用于灭火,
与澄清石灰水反应生成白色沉淀。请用序号填空。
(1)
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2)
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3)
属于用途的是

氧气是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物质,下列性质属于其化学性质的是
A.无色
B.无味
C.供给呼吸
D.
常见的锅有陶瓷锅、铁锅、铜锅等。
(1)
与陶瓷锅相比,用铜锅加热更快,利用的金属性质是

(2)
铁锅清洗后如未擦干,容易产生红色铁锈,该过程中发生了
(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3)
铜锅加热后,锅底容易产生一层黑色的氧化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
用钢丝球清洗铜锅时,用力过大容易在铜锅上产生划痕。说明钢的硬度比铜
(填“大”或“小”)。
答案
一、选择题
1.
【答案】D
2.
【答案】C
【解析】①氢气用于填充气球,利用的是氢气的密度比空气小,属于物理性质,故①错误;
②氧气用于气焊,利用的是氧气的助燃性,属于化学性质,故②正确;
③氮气为原料制取氨,有新的物质生成,利用了它的化学性质,故③正确;
④利用液态空气中各成分的沸点不同,可以分离出氧气、氮气等,沸点属于物理性质,故④错误;
⑤干冰用于人工降雨,利用的是干冰易升华吸热,属于物理性质,故⑤错误;
故选C。
3.
【答案】B
【解析】A.液氮气化要吸收大量的热量,使周围温度降低,所以常用作医疗手术中的冷冻剂,是利用它的物理性质,故A不符合题意;
B.呼吸是缓慢氧化的过程,是化学变化,氧气能供人呼吸是通过这一变化表现出来的,为化学性质,故B符合题意;
C.电解水时用石墨作电极材料,是利用的石墨的导电性,是物理性质,故C不符合题意;
D.稀有气体通电能发出有色光。常用于制作电光源,利用了稀有气体的物理性质,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4.
【答案】A
5.
【答案】D
【解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A选项:光合作用过程中有新物质氧气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A错误;
B选项:钢铁生锈过程中有新物质铁锈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B错误;
C选项:葡萄酿酒过程中有新物质酒精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C错误;
D选项:冰川融化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D正确;
故选D。
6.
【答案】A
【解析】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稳定性等;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物理性质;物理性质经常表现为: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熔点、沸点、导电性、导热性、溶解性、挥发性、吸附性等。
A选项:可燃性属于化学性质,故A正确;
B选项:导电性属于物理性质,故B错误;
C选项:挥发性属于物理性质,故C错误;
D选项:密度属于物理性质,故D错误;
故选A。
7.
【答案】A
8.
【答案】A
【解析】A、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属于化学变化,故A正确;
B、冰雪融化是由固态变为液态,只是状态的改变,属于物理变化,故B错;
C、酒精挥发是由液态变为气态,只是状态的改变,属于物理变化,故C错;
D、水果榨汁只是提取其汁液,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D错。
故选:A。
9.
【答案】A
【解析】A、用石墨做导电实验是石墨的导电性,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正确;
B、用灼烧法区分棉纤维与羊毛纤维,可燃性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
C、用白糖、小苏打、柠檬酸等自制汽水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
D、用紫甘蓝的酒精浸取液检验苹果汁与石灰水的酸碱性,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
故选A。
10.
【答案】D
11.
【答案】C
12.
【答案】B
【解析】A、粮食酿酒,酒精是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
B、纺织纱布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正确;
C、烧制陶瓷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
D、冶炼生铁中碳和氧气在点燃等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碳,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
故选:B。
13.
【答案】D
【解析】A.氧气用于气焊,利用了氧气的助燃性,是化学性质,故A错误;
B.焦炭用于冶炼金属,利用了碳的还原性,是化学性质,故B错误;
C.氮气用作保护气,利用的氮气的化学性质稳定,是化学性质,故C错误;
D.干冰用于人工降雨,利用了干冰升华吸热,是物理性质,故D正确。
14.
【答案】C
【解析】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导电性、导热性、挥发性等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因此,都属于物理性质;故选C。
15.
【答案】D
【解析】A.水结成冰是由液态变为固态,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错误;
B.海水晒盐,是物理变化,故B错误;
C.空气液化是由气态变为液态,只是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故C错误;
D.可燃冰的燃烧是化学反应,故D正确;
故选D。
16.
【答案】B
【解析】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岀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等;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物理性质;物理性质经常表现为: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熔点、沸点、导电性、导热性、溶解性、挥发性等;因此题干中所给选项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可燃性”。
故选B。
17.
【答案】B
【解析】木炭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B。
18.
【答案】B
【解析】A、葡萄酿酒过程中生成了酒精,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B、酒精挥发过程中只是物质的状态发生改变,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符合题意;
C、酒精杀菌,生成了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D、酒精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生成了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9.
【答案】C
20.
【答案】B
【解析】A、干冰用于人工降雨,是利用了干冰升华时吸热的性质,是利用了其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B、氮气用于作保护气,利用了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的性质,是利用了化学性质,故选项正确。
C、液氮可用作冷冻剂,是利用了液氮温度低的性质,是利用了其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D、稀有气体用于霓虹灯,是利用了通电时它们会发出不同颜色的有色光,是利用了其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故选:B。
二、综合题
21.
【答案】
(1)
i
没有颜色
ii
没有气味
iii
iv
v
难溶于水
vi
比空气小
(2)
i
氧气
ii
氯化氢
22.
【答案】
(1)
过滤
(2)
化学
23.
【答案】
(1)
(2)
(3)
24.
【答案】C;能支持燃烧
25.
【答案】
(1)
导热性
(2)
化学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