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新课导入
我国西南边陲是块神奇而美丽的地方,那里的山美水美人更美。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驿路梨花》,讲述的就是西南少数民族学习雷锋、助人为乐的故事,读完它,你会被那里的山水、人物所感染,你一定会深深地爱上它。
15驿路梨花
彭荆风
1.略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理解“梨花”的含义及文章的立意。
2.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学习本文设置悬念、运用插叙表明原委和运用间接描写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3.感受人物的高尚品质,学习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
学习目标
走近作者
【彭荆风】(1929-2018),江西萍乡人,作家。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边寨亲人》《驿路梨花》,长篇小说《鹿衔草》,与人和写电影文学剧本《边寨烽火》《芦笙恋歌》等。
写作背景
这篇文章写于1977年。20世纪70年代后期,党中央重新发出了学习雷锋的号召。作者曾随军在云南生活多年,有感于这里的淳朴民风和人们热情好客、乐于助人的精神品质,写下了于此有关的人和事。
驿路
陡峭
竹篾
简陋
撵走
修葺
字词积累
yì
dǒu
qiào
lòu
niǎn
miè
qì
【简陋】形容简单而鄙陋。
【折损】因过分尊敬或优待而承受不起。
【陡峭】指山势高而陡峻,比喻不平坦。
【修葺】整理(建筑物)。
【迷茫】广阔而看不清的样子。
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找出本文的线索。
本文以“梨花”为线索。
2.画出文章中描写梨花的句子。
第一处:第4~6段(文章的开头)
第二处:第27段(文章的中间)
第三处:第37段(文章结尾)
3.这几处的描写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
第一处:实写;第二处:虚写;第三处:望梨花(实写),想梨花诗句(虚写)。
4.依据“我们”的行止和见闻,本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部分主要写了什么?
可以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1~8),写“我”和老余正在焦急地赶路时发现了小茅屋。
第二部分(9~36),写小茅屋主人的热情周到,引发“我们”对小茅屋主人的猜想。
第三部分(37),赞美西南少数民族人民学习雷锋、助人为乐的精神就像洁白的梨花,开遍神州大地。
文章的核心事物是什么?写了哪些人物?
核心事物:小屋。
人物:“我”、老余、瑶族老人、一群哈尼小姑娘、解放军战士、梨花。
本文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小屋的主人是谁?
细读感悟
“我”和老余发现小茅屋后,围绕“小屋的主人”设置了几个悬念,请在文中找出来,并进行概括。
设置悬念:是在文章的某一部分设置一个疑问或矛盾冲突,以造成读者某种急切期待和热烈关心的心理的一种写法。
(1)行走在深山里的“我”和老余正愁天晚无处落脚,小屋的出现解除了困境,我们产生“这是什么人的房子”的疑问。
三个悬念
(2)“我”和老余误以为送米来的瑶族老人是小屋的主人,误会消除,继续疑惑“小屋的主人是谁”,瑶族老人的讲述让我们都以为主人是哈尼小姑娘。
(3)当我们见到哈尼小姑娘后才知道小屋是解放军盖的,进而产生“解放军战士为什么要盖小屋”的疑问。
两次误会
第一次:“我们”认为瑶族老人是“主人”时,他说不是。第二次:“我们”和瑶族老人认为哈尼小姑娘是主人,然而又不是。
悬念作用:在结构安排上,采用一连串的布疑,一环套一环地设悬与释念,以形成一股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文势。在故事情节发展上,带有浓郁的扑朔迷离、波谲云诡的神秘色彩。在读者心理上,造成疑团顿生、捉摸不定而非寻根究底不可的情绪。
误会作用:两个误会都带有喜剧色彩,而且又是人物交替误会,波澜迭起,别有情趣。在这双重误会中,迸发出雷锋精神的灿烂光辉。
三个悬念、两次误会,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最后“我们”知道了事情的原委。请结合文章说说你认为小屋的主人是谁。
解放军战士为了方便过路人,学习雷锋精神建造了小屋;
梨花姑娘受感动,要用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帮助过路人,一直照料小屋;
梨花姑娘出嫁后,她的妹妹就接着照顾小屋;
瑶族老人、“我”、老余等过路人,受到照料,都很感激,也都尽力照料小屋。
他们都是小屋的主人
人物
事情
目的
时间
“我”和老余
给屋顶加草,挖排水沟
向哈尼小姑娘学习
现在
瑶族老人
送粮食,
给房顶加草,挖排水沟
方便,
向哈尼小姑娘学习
现在
一群姑娘
照料小屋
向解放军和姐姐学习
姐姐出嫁后
略读课文,填写。
人物
事情
目的
时间
解放军
砍树
割草
盖小屋
向雷锋学习
方便过路人
十多年前
梨花
照料小屋
用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来帮助过路人
解放军盖小屋后
以“我”和老余对小茅屋的所见所闻为顺序,文章的情节是怎样的?如果以小茅屋出现、发展的过程为顺序,文章情节又是怎样的?
以“我”和老余的所见所闻为顺序;发现小茅屋→投宿小茅屋→遇见瑶族老人,听他讲述发现小茅屋的过程→修葺小茅屋→遇见梨花的妹妹,梨花的妹妹讲述小茅屋的来历。
以小茅屋出现、发展的过程为顺序;解放军盖小茅屋→哈尼小姑娘梨花照料小茅屋→梨花出嫁后,妹妹接替梨花照料小茅屋→瑶族老人借住小茅屋→“我”和老余投宿小茅屋,遇到来送米的瑶族老人→“我们”和瑶族老人修葺小茅屋→“我们”和瑶族老人遇见梨花的妹妹,梨花的妹妹讲述小茅屋的来历。
文中的人物梨花并没有出场,但其形象却突出鲜明。请分析本文是如何描写刻画梨花姑娘的。
本文主要是通过间接描写从侧面表现梨花姑娘的形象的。
一是通过自然景物描写衬托哈尼小姑娘梨花。文中多次描写梨花,用自然美衬托人物美,赞美了梨花姑娘的美好心灵。
二是通过描写茅屋及其物品,侧面表现梨花的精神品格。文中详细描写小屋内部的环境和陈设的生活用品,其实也是虚写人物,从侧面表现了茅屋主人梨花的热情、细心、周到,以及乐于助人的品质。
三是通过其他人物侧面烘托。首先通过瑶族老人讲述自己发现茅屋的经历,从侧面突出了梨花学雷锋的缘起。
语言赏析
1.赏析下列句子。
(1)山,好大的山啊!起伏的青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
好大、起伏、一座挨一座、延伸、消失等几个词描写山势,由近及远,突出了山的高、大、多,衬托出“我们”的焦急心情,为下面小屋的出现给“我们”带来的惊喜做铺垫。
(2)过路人受到照料,都很感激,也都尽力把用了的柴、米补上,好让后来人方便。
两个“都”字反映了山区人民心灵的美好,社会主义祖国多民族大家庭温暖如春。
2.下列句子中“梨花”所指不尽相同,请解释各自的含义,并说说这几次出现对全篇结构的作用。
找出课文写梨花的语句并分析作用。
(1)“白色的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身上。”
实写自然界的梨花,描绘了一幅“梨林月色”图,带来“有人家”的希望,烘托了此时内心的欣喜与期盼。
点题,为故事情节的展开做铺垫。
(2)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实写淡淡月光下轻轻飘落的梨花瓣,营造了美的意境。
(3)原来对门山头上有个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她要用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来帮助过路人。
梨花是哈尼小姑娘的名字。由此,景物“梨花”和人物“梨花”建立起关联。
(4)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还看见一个身穿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
虚实映衬,香气四溢的梨花林与梨花姑娘相映生辉,为全文营造了一种景和人融合的意境,也表达了作者对小屋“主人”助人为乐精神的赞美之情。
照应文题的同时,产生了第二个误会,推动故事情节纵深发展。
(5)“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与洁白梨花融为一体,花美人更美。“处处开”展示了雷锋精神不断发扬光大的旺盛生命力,升华了文章主题。
再次点题,题文相映,首尾呼应,使作品结构严谨,浑然一体。
合作探究
试探究本文用“驿路梨花”做标题的妙处。
“驿路”指过往行人所走的道路。文中是“我”和老余在边疆行走的道路,是雷锋助人为乐精神长盛不衰的地域见证。
“驿路梨花”是盛开在边疆路上的梨花,在作者笔下,这既是自然界开满枝头、洁白芬芳的梨花;又是助人为乐、充满朝气、热情淳朴的梨花姑娘;还是雷锋同志助人为乐精神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的象征;也是边疆民族知恩图报、从善如流、朴实热情的民风的体现。
“驿路梨花”将标题与主题,内容与形式,梨花的自然美和人物心灵美,巧妙联系,和谐一体;同时,“驿路梨花”语出陆游的诗,为文章增添了文化韵味。
写法探究
1.巧设误会与悬念,使情节波澜起伏。
文章以“我”和老余一晚一早所见所闻为顺序,围绕“小茅屋的主人到底是谁”,设计了两次误会、三个悬念。作者在构思上巧设悬念和误会,使故事情节一波三折,引人入胜。
2.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
文中的“我”和老余、瑶族老人、哈尼小姑娘(梨花妹妹)都是通过语言、动作、肖像等方面的直接描写反映其精神面貌的人物。而梨花、解放军没有出场,是通过梨花妹妹、瑶族老人口头描述他们的感人事迹进行的间接描写。
本文通过叙述云南边疆哀牢山地区一间小茅屋的建造和受到照料的故事,生动地表现了雷锋精神在少数民族地区生根开花、不断传递的动人情景,热情地歌颂了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
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驿路梨花
瑶族老人
哈尼小姑娘
解放军
雷锋精神
助人为乐
感到、赞美
猜测小茅屋主人
发现小茅屋
随堂练习
这篇小说所写的朴实民风是否让你感动?读完后,你对“公德”这个概念有什么想法?
联系现实,和同学讨论这个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