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0张PPT)
7 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屠呦呦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加来道雄
知识性读物:相较于记叙性文本,带有明确的阅读目的。
文题解读
(1)《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
(2)《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
(1)两个并列的名词作为标题。
“青蒿素”:点明屠呦呦的研究发现
“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点明青蒿素的重大意义
一小步:
①用词准确、严谨
②谦逊淡泊
(2)人物简介类说明文
“物理学家”:加来道雄
“历程”:经历的过程。可见叙述的顺序是历时性。
(在本文不仅指“教育历程”,也包括“教育内容”)
这里的教育不是受教育或者教育别人,而是自主教育,自主发展。
点明说明对象。
《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
知人论世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
——《诗经·小雅·鹿鸣》
屠呦呦,女,药学家,于1930年生于浙江宁波,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
屠呦呦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开创性地从中草药中分离出青蒿素应用于疟疾治疗。1972年成功提取分子式为C15H22O5的无色结晶体,命名为青蒿素。
资料链接
青蒿素并不来自青蒿
有一种野草叫青蒿,青蒿素的含量微乎其微。提取青蒿素的原植物,在植物学上叫“黄花蒿”。青蒿长相和我们涮火锅吃的蒿子杆极其相似,叶子很难分别,只是茎杆不是滚圆光滑的,而是棱形杆状。另一个分别就是我们吃的蒿子杆有淡淡的清香,而青蒿则基本无香气。黄花蒿结籽,细叶羽状,茎杆较细,株高一米左右,最关键的是其香气有点类似苦艾的味道,但比苦艾好闻。
01
人物评价:以屠呦呦研究员为代表的一代代中医人才,辛勤耕耘,屡建功勋,为发展中医药事业、造福人类健康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评)
02
人物风骨:青蒿一握,水二升,浸渍了千多年,直到你出现。为了一个使命,执着于千百次实验。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华,深深植入当代世界,帮人类渡过一劫。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今有嘉宾,德音孔昭。(2015年度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
人物
风采
03
人物贡献:屠呦呦的研发对人类的生命健康贡献突出。她的研究跟所有其他科研成果都不同,为科研人员打开了一扇崭新的窗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委让·安德森评价)
拉斯科医学奖是美国最具声望的生物医学奖项,也是医学界仅次于诺贝尔奖的一项大奖,其得奖者通常会在随后的一年得到诺贝尔奖,该奖项在医学界又素有“诺贝尔奖风向标”之称。
该奖项于1946年,由被誉为“现代广告之父”的美国著名广告经理人、慈善家阿尔伯特·拉斯克(Albert
Lasker)及其夫人共同创立,旨在表彰在医学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医生和公共服务人员。
诵读正音
青蒿(hāo)素
疟(nüè)疾
目睹(dǔ)
精髓(suǐ)
相悖(bèi)
肆虐(nüè)
羟(qiǎng)
基
衍(yǎn)生物
拯(zhěng)救
砒(pī)霜
繁衍(yǎn)
瑰(guī)宝
hāo
nüè
dǔ
suǐ
bèi
nüè
qiǎng
yǎn
zhěng
pī
yǎn
guī
理清文章理清思路
1.
结合文章里的小标题,思考:这篇文章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①屠呦呦和自己的团队是如何发现青蒿素的抗疟功效的
②屠呦呦和自己的团队是如何把青蒿素从分子变成药物的
③青蒿素的发现是如何影响世界的
④关于青蒿素的发展与超越
⑤中医药学的贡献
本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试简要分析。
①
小标题领起各部分内容,简明概括。
小标题的作用
1.便于组织材料、条理清晰
2.吸引读者,印象深刻
3.高度概括,便于把握
4.快速理解内容,准确了解意图
②
采用了“总—分—总”、由一般到特殊再到一般的顺序行文,过渡自然,条理清晰。
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
概述提取青蒿素一事
介绍科研的关键里程
中医药学的贡献
发现
提取
传播
超越
总
分
总
一般
特殊
个别
一般
引言部分(第一部分):
1.
哪些因素促成屠呦呦发现并提取出青蒿素?
①自己热衷于中草药研究。
②领悟了有关人体和宇宙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
③运用现代科学和技术,继承了中国传统医药学的精髓。
研读课文
第二部分
2.
为什么先写研究工作的背景而不直接写研究工作的过程?
①
写疟疾重新肆虐,突出研究工作的使命感。
②
写“523
项目”和中医研究院的任命,突出了国家规划和院所领导的作用。
③
强调团队的作用,不独自贪功,客观公正。
思考:以下文段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在第一阶段,我收集了2000个方药,挑选出可能具有抗疟作用的640个,从其中的200个方药中提取了380余种提取物,在小白鼠身上测试抗疟效果,然而进展甚微。”
列数字。
①这些具体的数字让发现青蒿素的艰难这种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②让人们更加了解科研工作者研发新药物的不易;
③也更能表现屠呦呦等不怕吃苦迎难而上的精神。
第二部分
4.
把引用的内容“又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删掉好不好?
原因:不好。
①通过引文,读者可以更直观地领悟“渍”“绞”等古方要领对研究工作带来的启发,更形象地反映传统医书的价值。
②
省去引文,减弱了文章的可读性和说服力。
第三部分
5.
发现青蒿素的初期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①
研究者做志愿者,尝试提取物。
②
在海南对病人进行临床治疗。
③
分离提纯抗疟的有效成分。
第四部分
6.
作者为什么把“几个报告”和自己的报告并提?
谈及对传播青蒿素的贡献时,肯定其他报告引起的“热烈反响”,不片面强调题为《青蒿素的化学研究》的报告,
反映了作者谦虚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第五部分
7.
青蒿素的“发展和超越”具体指的是什么?
双氢青蒿素有哪些优势?
将双氢青蒿素发展成新的药物。
2002年世卫组织推荐使用青蒿素作为一线药物治疗疟疾。
①
比青蒿素疗效更果高。
②
病人复发率很低。
③
在分子中引入羟基,也给发展新的青蒿素衍生物创造了更多的机会。
④
可尝试用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治疗其他疾病。
第六部分
8.屠呦呦为什么会这么推崇中医以及传统医学呢?请大家仔细阅读文章,到文章里找一找依据。
①青蒿素属于中医药。
②作者发现青蒿素的过程中,查阅了大量的文献,其中尤以中国传统文献《肘后备急方》对她的帮助最大。
③青蒿素不是中医药智慧的唯一果实(白血病、老年性精神障碍、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及生物药理学等都受益于中医药)。
9.中国医学对人类有哪些贡献?
第六部分
中国医学的贡献
药名(治疗方案)
治疗病症
青蒿素
疟疾
砒霜
白血病
石杉碱甲
老年痴呆
活血化瘀
心血管疾病
芍药苷
防止经皮冠状动脉
介入治疗后的血管再狭窄
保健运动联合使用
某些活血中药
防止动脉粥样硬化
目的:为了证明像青蒿素一样的中国医学对世界的贡献,希望引起人们关注传统医学、研究传统医学的兴趣。
①文章第二部分,写20
世纪50
年代的国际抗疟现实,写中国政府的“523
项目”。
疟疾肆虐的国际背景,国家规划的国内背景,作者临危受命,把个人的事业追求和家国情怀连接在一起,充分体现了作者的使命感和爱国情怀。
②第四部分写到,作者及其团队研究的成果得以公布和普及,被授予“国家发明奖“。
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国家、集体的感恩和感激。
2.本文写科研的同时,不忘提及科研环境,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观点一:同意。
较之科研过程的枯燥,具体的描写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丰富,更生动感人。比如,可以选取青蒿素在中国和在非洲的两幅治疗画面,描写疟疾肆虐的场景、病人的痛苦和企盼、服用青蒿素后的变化等,突出细节刻画。也可以用对比的手法,同时描写其他药物和青蒿素的治疗效果以及病人为此付出的医疗成本。这样写,把实用文本的严谨和文学作品的感性相结合,可以更好地突出“发现之美”,更好地突出青蒿素研制者的治病救人的情怀,更好地体现青蒿素的研制对医学的贡献。
3.有人说,本文对青蒿素治病救人的具体描写太少,影响了文章的生动性和吸引力,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说明理由。
观点二:不同意。
首先,本文是一篇获奖感言,对举世瞩目的奖项,人们更关注获奖者的研究过程,作者更应该去表现严谨的科学精神。从接受研究任务,到发现、提取青蒿素,再到普及和超越,这是一个严谨的科研过程,表述要严谨简洁,让读者(听众)清楚地了解研制的艰辛和意义。其次,文章开头已有对科研背景的叙写,后面也专门用一部分内容写中医药学的贡献,没有必要再通过具体的画面表现研究的意义,反而是像本文“这里所举中医药对人类健康的贡献,不过沧海一粟”这种谦虚更感人。
主题归纳
本文通过对青蒿素的发现、临床实验和实际应用的叙写,表现了屠呦呦及其团队勇于探索、坚持目标、不畏艰难的科研精神,同时也反映了传统中医精华在现代技术条件下,必将得到有效利用,造福全人类。
写法探究
①从演讲主题的角度来看,
演讲稿的开头部分首先表达了感谢之意,并概括了青蒿素发现的重大意义;演讲稿的主体分别从“发现青蒿素的抗疟疗效”“从分子到药物”“影响世界”“发展与超越”四个方面,以时间为纵线来介绍发现、提取以及研发青蒿素的过程与经历。演讲稿的结尾以“中国药学的贡献”为题总结全文,突出了中医药学为维护世界人民的健康与福祉而做出的新贡献,主题鲜明突出。
本文是一篇演讲稿,作者是如何根据演讲主题与听众情况来选择材料的?
写法探究
②从听众的角度来看,
作者演讲所面对的听众大都是专业人士,因此演讲稿里面选用了很多专业术语,如“熔点”“无色晶体——C15H22O5”“羟基”“衍生物”“芍药苷”等。
但是在保证科学性与严谨性的同时,作者还善于运用具有浓厚文学色彩的语言,如“青蒿素的发现是人类征服疾病进程中的一小步”“疟疾重新开始肆虐”“这里所举中医药对人类健康的贡献,不过沧海一粟”等等,把抽象深奥的科学道理表达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给听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主题拓展
屠呦呦和她的团队为什么能发现青蒿素,并一步一步
影响全世界呢?
明确:
1.大量地试验,从成百上千种方药中提取了上百中提取物;
2.大量地阅读文献,具备深厚的学术支撑;
3.献身精神:新药临床试验难以开展,屠呦呦和自己的团队自己做志愿者;
4.严谨的科学态度;
5.其他科研单位的协作;
6.国际交流与合作。
……
(体会并学习科学精神)
作业本P37
1.叙述立场不同、
叙述人称:
课文屠呦呦自述,第一人称介绍。因为亲自参与全过程,所以能将重要的数据和成果复述,对《肘后备急方》内容进行具体呈现。
新闻第三人称叙述,客观立场。对人物成就进行客观展示。
2.表达态度不同。
报道是从国家角度对屠呦呦获奖的意义的肯定和认识、屠呦呦提到成就,只是表达“衷心感谢评委会对我在发现青蒿素及其治疗疟疾方面贡献的肯定”,而且再三强调“我的团队运用现代科学和技术,继承了中医学的精髓,成功地从青蒿素发现并提取出青蒿素”,表现出客观和谦和。
(2)《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
文题解读
《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
人物简介类说明文
“物理学家”:加来道雄
“历程”:经历的过程。可见叙述的顺序是历时性。
这里的教育不是受教育或者教育别人,而是自主教育,自主发展。
超弦理论的奠基人——加来道雄
生平:加来道雄,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获得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学位。后任纽约城市大学研究生中心的理论物理学教授,世界著名理论物理学家,超弦理论的奠基人。
成就:主要研究超对称以及万有理论,他是弦理论的参与者,超弦理论的奠基人
代表作品:《超越时空》《构想未来》《平行宇宙》
背景介绍
现代理论物理学认为,统一四种力的前景,在于高维空间(如十维或更高)理论的确立。比如
对于古人来讲,风暴是怎样产生的,风暴会袭击什么地方,什么时候袭来,什么时候结束,他们是一无所知的,因为他们生活在平坦的大地上,只能靠肉眼从近似于二维平面的角度来观察,即使有简单的预报,也都是靠经验来推测的。现在有了气象卫星,从太空这样三维角度观察地球,在地面上看来神秘莫测的风暴被看得一清二楚,可以精准地预报风暴的动向。同样,理论物理学家认为,
传统的四维(空间三维加上时间)理论太“小”,不能解释宇宙中的四种力。
当他们超越四维而在更高维(如十维或更高)中寻求统一这四种力时,就能得到一种简单、漂亮的解决模型(科学家认为
宇宙应该是简单、和谐的)。
高维空间理论认为,宇宙大爆炸后10-43秒,十维宇宙分解成四维宇宙和六维宇宙,四维宇宙暴胀,经过近一百五十亿年,演变成今天我们生活的宇宙。大爆炸后10-35秒,大统一力分开。但是高维空间理论很难在实验室中得到证实,因为要模拟当时的环境,需要的能量太大,根本无法做到,所以现在高维空间理论只能是“理论”。
鲤鱼世界的幻想(想象)
爱因斯坦故事(兴趣)
建立实验室(实践)
作者开头就说“童年的两件趣事极大地丰富了我对世界的理解力,并且引导我走上成为一个理论物理学家的历程。”而“童年的两件趣事”是什么?除了这两个趣事,作者还写了成长中的哪个事例?
鲤鱼世界的幻想
?????
(想象)
爱因斯坦故事
(理论,乐趣)?
童年
青年
成年
(实践)
建立实验室
理论物理学家
教育历程
教育
内容
3.
“鲤鱼科学家”对“世界”的认识是怎样的?
(3)“鲤鱼科学家”的“消失”和“重现”——它们认为是“奇迹”,是“可怖的事情”,而不肯去探究原因。
主要有以下几点:
(1)“水池之外看不见的世界没有科学意义。”
(2)“它们为睡莲自己能够运动而困惑不解”——它们以神秘的“力”来掩盖自己的无知。
(4)“鲤鱼科学”的“传奇故事”,真实地证明另一个世界的存在,而它们却认为“胡说八道”,荒谬绝伦,违背它们的“自然规律”。
说明“自以为是”的人类和“鲤鱼科学家”有相似之处。
(1)人类“一生就在我们自己的‘池子’里度过”,只要“超出我们的理解力”的自然存在,他们就“拒绝承认”。
(2)“科学家发明像力这样一些概念……”,是因为他们只愿意承认“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不肯改变思考问题的方式。
(3)“不能在实验室里便利地验证”的理论,他们就加以“鄙视”,表现出思想上的保守和固执。
4、作者想通过“鲤鱼科学家”对世界的认识说明什么?
探讨(开放性)
作者的成长历程给你什么启示?成为一名科学家需要哪些素质?请你举出几个和作者成长历程相似的科学家?
作者进行艰苦枯燥的工作,体现了他对科学的热爱以及踏实的性格,显露出一个科学工作者的潜能:人要想有所成就仅仅空想是不行的,要有严谨、踏实、务实的工作作风,从基础做起,重在实践。
应具备下列品质:奇特的想象力;探究的精神;实验的精神;自主创新精神;奉献精神;要耐得住寂寞;不要固步自封;坚定的信念,坚持不懈的努力。例如华罗庚、爱因斯坦、钱学森、牛顿、瓦特、居里夫人等。
小结
一名理论物理学家的成长历程,给了我们很多的启示:
①大胆的想象、怀疑和猜测,不要固步自封;
②兴趣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但要达到成功的彼岸离不了坚定的信念、坚持不懈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