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京口北固亭怀古》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上册第三单元课件2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9.2《京口北固亭怀古》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上册第三单元课件22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6-29 12:34: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C
所谓用典,就是引古事、古人来比喻今事、今人以抒发情怀,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统称“用典”。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诠释“用典”,说是“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即是用来以古比今,以古证今,借古抒怀。
C
(1)有几个典故?
(2)在文中分别是哪一句话?
(3)它们分别与谁有关?
(4)请分别用一句简练而完整的话来概括这些典故!
(1)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孙权击败曹操,建太平伟业)
(2)寄奴曾住。
(刘裕北伐收中原,气势如虎)
(3)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刘义隆北伐,因草率败北)
(4)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拓拔焘击败宋文帝)
(5)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廉颇虽老仍不忘报国)
C
“近岁放翁、稼轩,一扫纤绝,不事斧凿,高则高矣,但时时掉书袋,要是一癖。”
——刘克庄《跋刘叔安感秋八词》
王辉斌也在《唐宋词史论稿》指出辛词用典过多,有“掉书袋”之诟病。
掉书袋:讥讽人爱引用古书词句,卖弄才学。
C
典故一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1)孙权做了什么事值得作者怀念他?
(2)三国时期英雄辈出,作者为什么如此推崇孙权?
C
典故一
(1)京口是孙权开创基业的地盘;
(2)孙权的东吴与当时的南宋王朝有着惊人的相似,同样位于东南一隅,同样面对强大的北方入侵之敌,同样有长江天堑。孙权打败了曹操,并且开疆拓土,最终促成三足鼎立的历史局面。但南宋王朝却……
南宋与金长期对峙,先后有绍兴和议,规定每年向金贡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
隆兴年间,不仅把与金作战失败的韩的首级函封送给金,还要增加岁币。这些和议的内容,从始至终贯穿着妥协退让、甚至屈膝求和的特点。
不思进取,偏安苟且
C
典故二
(1)刘裕有何表现呢?
出身低微,但这并不妨碍英雄建功立业。
曾经两度率兵北伐,收复中原。
(2)孙权和刘裕两个的共同点是什么?
他们的事业都是在京口起步的,国家都位于东南一隅,面对强大的北方入侵之敌。
都是能够建立功业的英雄人物。
C
典故二
(3)词人写这两位英雄人物寄托了什么情怀?
表达了对孙权与刘裕的赞叹,
表现他想抗金,收复中原的愿望。
借古代帝王来讽刺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偏安江南的无耻行径。
“无能王朝”----南宋,虽然当朝面临严重的内忧外患,但主政者们仍然苟且偷生,只求保住自己的那点既得利益而不顾民族存亡。而辛弃疾恰恰是一位力主抗金的英勇斗士,即主战派。这便注定了辛注定郁郁不得志的悲剧的一生。虽然满身是胆,虽然满腔热血,虽然文武全才,但终究与当政的主和派格格不入。
C
典故三
“元嘉”是南朝宋文帝年号。
“草草”指的是草率;轻易的仗。
刘义隆的性格特点?
好大喜功,行事草率。
C
典故三
宋文帝刘义隆听信王玄谟
[mó]北伐之策,打没有准备的仗,结果一败涂地,北魏军队一直追到长江边,声称要渡江,都城震恐。
“仓皇北顾”,是看到北方追来的敌人而张皇失色的意思,宋文帝有“北顾涕交流”诗句记此次失败,本想建立战功,结果却落得个大败而还,北顾追兵,仓惶失措。
作者借用他的典故有何深刻用意?
借鉴历史,伐金必须做好准备,不能草率从事。
“仓皇北顾”,是看到北方追来的敌人而张皇失色的意思,宋文帝有“北顾涕交流”诗句记此次失败,本想建立战功,结果却落得个大败而还,北顾追兵,仓惶失措。
作者借用他的典故有何深刻用意?
借鉴历史,伐金必须做好准备,不能草率从事。
C
典故四
1、“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描写的是什么时候的什么场面?
2、“烽火扬州路”指什么?
二者对比表现了作者什么情感?
今昔对照,不堪回首。体现了他对国运的担忧之情。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若不迅速谋求恢复,人民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
C
典故五
1.作者运用这个典故有何深刻寓意?
①希望像廉颇一样,重新被朝廷起用,为国效力
②廉颇终究因为谗言而未被启用,作者也一样,因此又用廉颇自况,暗示了自己的处境
2.作者借这个典故表达了什么感情?
C
写这首词是辛弃疾已经65岁了,辛弃疾从42岁到60岁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得不到皇帝的重用,后来被当时执掌大权的韩侂胄
tuō
zhòu
起用,任浙江东路安抚史,翌年改任镇江知府。韩侂胄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草率北伐,二镇江濒临抗战前线,是北伐的重要基地。
C
辛弃疾到任后,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但是韩侂胄把持朝政,只想侥幸求逞,不愿认真准备,他听不进辛弃疾的劝告,并把他调离了镇江。
这首词是辛弃疾被起用又降职时,登上北固亭,满怀悲愤所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