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上册第六单元10.1劝学课件1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上册第六单元10.1劝学课件18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7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6-29 12:27: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8张PPT)
劝学
荀子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继孔孟之后最著名的儒家学者,也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主张“人性本恶”,但强调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性中的“恶”,因此,他特别重视人的学习,重视教育的作用。
荀子思想体现在《荀子》一书中。《荀子》是荀子及其门人所著。(共32篇,前26篇为荀子所作。)
《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荀子的文章说理透彻,气势浑厚,多用比喻排比,这些在《劝学》中有所体现。


劝勉,鼓励
劝,本义:劝勉。《说文解字》:劝,勉也。
后来,逐步发展成“劝告、劝说”的意思。
《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通假字
通假字就是古人在写文章,用到某个字或词时,舍弃本字或词不用,却选择一个相同或相近的字或词来代替本字、词的现象。本来要用的字我们称之为本字,临时用到的字我们称之为通假字。虽然本字和通假字在读音上相同,有些在字形上也非常相似,但是在意义上是丝毫不相干的。
词的小知识
【于】
1.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译作“在”“从”。
如: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2.表示动作的对象,译作“对,对于,向”等。
如: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3.用在被动句中,介绍行为主动者,可译为“被”。
如:受制于人
4.用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作“比”。
如:皆以我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词的小知识
【判断句】
1.?“……者,……也”
2.?“……者,……”
3.?“……,……也”
4.?“……,……者也”?
5.?无标志判断句?(刘备天下枭雄)
6.?“乃、必、亦、即、诚、皆、则”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用副词“非”表否定判断。?
7.?用动词“为”表示判断。用“为”联系主语和谓语,表示判断?
8.?用动词“是”表判断。此现象出现较晚,且较少见。
词的小知识
比喻论证
比喻论证也叫设喻,是议论中说明事理的方法,用于论证。其基本原则是“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也就是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论证观点的正确。
如寓言也是比喻论证的一种,刻舟求剑、守株待兔等,同样也有深入浅出的效果。
词的小知识
【句子成分】
(定)主
//
[状]

<补>(定)宾
主语:动作的发出者,由名词、代词充当
谓语:人或事物的动作、情态,说明主语如何。一般由动词充当,也有的由形容词充当。
如:花真多。
宾语:在动词后,是动词的支配对象,由名词、代词充当。
词的小知识
【句子成分】
(定)主
//
[状]

<补>(定)宾
状语:在谓语前对其修饰和限制的成分。标志为“地”
如:狠狠地打
多么美丽
补语:谓语后起补充作用的词。标志为“得”
他跑得很快
定语:在主语或宾语前对其进行修饰和限制的成分。标志为“的”
如:我的书
美丽的花
词的小知识
练习:
1、我【悄悄地】披了大衣。
2、它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
3、山上闪出(疏落的)灯光。
主语
状语
谓语
宾语
主语谓语
定语
宾语
主语
谓语
定语
宾语
(先找出主谓宾)
词的小知识
状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位于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没有补语。所以往往要后置状语充当补语。
在谓语后有出现由“于/以/乎”+名词构成的介词结构,一般为状语后置。
例: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词的小知识
定语后置
定语出现在主语或宾语之后,一般为定语后置。
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隐逸之花”。可译为“具有隐逸气质的花
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词的小知识
【而】
连词,连词的功能是表示前后两个词的关系。
“A而B”的结构
1.表并列,可译为“并且”。
A、B之间无主次轻重之分。在地位和作用上是平等的。
如何判断:A、B两词能否互换位置。互换后不影响句意表达。
例子: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溪深而鱼肥。(欧阳修《醉翁亭记》)
词的小知识
2.表示承接、瞬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
A、B之间有一种动作行为的前后相承关系。
A先发生,B后发生。A、B之间不能调换。
例子:
临溪而渔。(《醉翁亭记》)
3.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而且”

B的语意比A更进一层
例子: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词的小知识
【而】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后项B结果是在前项A假设的基础上产生的。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词的小知识
【而】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译为“……地样子”
。也可不译。
面山而居(《愚公移山》)
吾尝跂而望矣(《劝学》)
“而”
顺口溜
左右平等表并列,?
前后动作表承接,?
后面意深表递进,?
后面意转表转折,?
动作未发表假设,?
前面条件表假设,?
前因后果表因果,?
连接状谓表修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