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 六国论 课件-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部编版(2019)必修下册2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6.2 六国论 课件-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部编版(2019)必修下册2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6-29 12:27: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六国论
苏洵
一门三父子,
都是大文豪。
诗赋传千古,
峨眉共比高。
苏洵
仕途不顺,不受重用
洞察时弊,潜心著述
苏洵天资聪颖,但青少年时终日嬉游,不爱学习句读、属对和声律,然而这却是当时文人考取功名的主要途径,这为他今后屡试不第的遭遇埋下了伏笔。第一次参加科举落第后,苏洵终于开始自我检讨,发奋读书,欧阳修在《苏允明墓志铭》中说道:“大发愤,谢其素所往来少年,闭户读书为文辞。”数年后,苏洵进京参加科举,再次落第,次年举茂才异等不中,此后苏洵继续闭门苦读。直到47岁时,苏洵带着苏轼和苏辙进京应试,欧阳修非常赞赏他的《权书》《衡论》等文章,后来二子同榜应试及第,轰动京师。1060年,苏洵已经51岁,才由韩琦推荐,担任秘书省校书郎(正九品上,刊正文章),后为霸州文安县主簿(从八品,掌管文书),官职低微,远离政治中心,壮志难酬。
仕途不顺,不受重用
苏洵接触社会较多,多次进京,眼界开阔,这使得他得以更深刻地洞察时弊和朝廷内部的矛盾,提高自身的政治认识,思想也更加独到。初次科举失败后,苏洵转而闭门研读《论语》《孟子》和韩愈等人的文章,此后的科举之路依旧不顺,他便潜心著述,写下了《权书》《衡论》《几策》等著名论著,《六国论》就出自《权书》,是苏洵的代表作品之一。苏洵的文章以论说文数量最多,成就最高,在思想上有独立见解,很少因袭前人,在艺术风格上格调高古,雄健奔放。但同时也存在着夸大不当,强词夺理之处,学习时应辩证看待。
洞察时弊,潜心著述
理解字词 疏通文意
1.非兵(兵器)不利
2.弊在赂(赠送财物)秦
3.赂秦而(连词,因而)力亏(使动用法,使……亏损)
4.破灭之道(原因)也
5.六国互(交互)丧
6.不赂者以(介词,因为)赂者丧
7.盖(因为)失强援,不能独完(形作动,保全)
8.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判断句)
9.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判断句)
1.秦以(介词,用)攻(动作名,攻占的方法)取之外,小(形作名,小的地盘)则获邑,大(形作名,大的地盘)则得城。
2.其实(古今异义,它的实际数目)百倍
3.诸侯之所亡(丢失),与战败而亡者
4.思厥先祖父(古今异义,祖辈和父辈),暴(通“曝”,暴露)霜露,斩荆棘,以(连词,才,表结果)有尺寸之地。
5.然后(古今异义,这样以后)得一夕之安寝
6.而(表转折,但是)秦兵(军队)又至矣
7.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
8.至于(古今异义,以致)颠覆,理(名作状,按道理)固宜然
9.以(介词,拿)地事秦,……此言得(合适)之
理解字词 疏通文意
省略句:
1.较秦之(受赂)所得
2.暴(于)霜露
3.举(之)以予人
4.省略句:(诸侯)奉之弥繁,(秦国)侵之愈急
理解字词 疏通文意
1.终(副词,终于)继五国迁灭
2.始(最初)有远略……义(名作动,坚持正义)不赂秦
3.是故燕虽小国而(表转折,却)后(方位名词作状语,在……之后)亡,斯用兵(军事行动)之效也
4.至丹以荆卿为(作为)计,始(才)速(招致)祸焉
5.后秦击赵者再(两次),李牧连却(使动用法,使……退却)之
6.洎牧以(介词,因为)谗诛,邯郸为(成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形作动,坚持到底)也
7.可谓智力(古今异义,智谋和力量)孤危
8.向使(假使)三国各爱其(自己的)地
9.当与秦相较,或(或许)未易(轻易)量
10.洎牧以谗诛(被动句)
11.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判断句)
12.赵尝五战于秦(状语后置句)
李牧
1.以事(名作动,侍奉)秦之心礼(名作动,礼待)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名作状,向西)向
2.日削月(名作状,一天天,一月月)割
3.为(治理)国者无(通“毋”,不要)使为(被)积威之所劫哉
1.而(表转折,可是)犹有可以不赂而(表转折)胜之(代秦国)之(助词,的)势
2.苟以(凭借)天下之(定语后置的标志)大
理解字词 疏通文意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六国都是“赂秦者”吗?作者是如何补充的?
请找出文章的分论点并分析文章结构。
1 提出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2 赂秦者丧
3 不赂者以赂者丧
4、5 总结教训,借古喻今
第二段围绕赂秦者丧这一分论点进行了论述,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找出并分析。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对比论证
小则获邑
大则得城
赂秦者丧
秦得百倍
诸侯亡百倍
秦之大欲
诸侯之大患
先辈得难
子孙失易
割城求安
秦兵又至
地有限
欲无厌
引用论证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薪不尽,火不灭。
齐国是最后一个灭亡的国家,燕赵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保全了自己的国土,但是三国仍然没有逃脱灭亡的命运,直接原因是什么呢?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
不赂者以赂者丧



与嬴而不助五国

荆轲刺秦失败

诛杀李牧,用武不终
根本原因:智力孤危
论证方法
对比论证:把正反两方的论点或论据加以对比,引起巨大反差以论证观点,论证效果鲜明。
引用论证:引用名言警句作为论据来论证观点,有理有据,增加论证的可信度。
举例论证:用具体典型的事例来证明论点,更加生动形象,便于读者理解。
论证语言
逻辑严密:论点严谨周密,论证方法多样,论证角度多样。
气势充沛:多用短句,紧凑有力;情感态度鲜明强烈。
重用谋臣
礼贤下士
六国联合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所劫哉
北宋建国后,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由皇帝直接控制禁军,将地方的政权、财权、军权都收归中央,派遣文官做地方官,武将的权力被大大削弱,因此导致军事上的衰颓,北宋军队与契丹、西夏军队大小六十余战,败多胜少,于是统治者决定上贡金钱与商品以维持表面的和平。到了苏洵所处的时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20万两,绢30万匹;向西夏纳银10万两,绢10万匹,茶3万斤。北宋内部积贫积弱已久,外部又有群狼环伺,而统治者不思反抗,贿赂敌人以求苟安,苏洵基于这一现实写下了《六国论》,以六国赂秦代指北宋赂敌,以六国破灭一事暗指北宋面临的危局,目的是借古讽今,规劝当今统治者。
“夫贿益多,则赋敛不得不重;赋敛重,则民不得不残。故虽名为息民,而其实爱其死而残其生也。名为外忧,而其实忧在内也。”
——苏洵《审敌》
作者以六国赂秦以致破灭一事借古讽今,你赞同他的观点吗?
1.清·沈德潜《唐宋八家文读本》:“六国所以不能自强者,一在贪近利而互相侵伐,一在苟安而不肯用兵,此从事赂秦以至于亡也。”
2.清·浦起龙《古文眉诠》:“而警时则比较激切。以地赂,以金缯赂,所赂不同而情势同。”
3.清·储欣:“谓此悲六国乎?非也。刘六符(契丹使者)来求地,岁币顿增,五城十城之割,如水就下,直易易耳。借古伤心,淋漓深痛。”
4.清·孙琮《山晓阁选宋大家苏老泉全集》:“蔡九霞云:‘起手立一断案,中间考核六国之所以亡,后幅区处六国之可以不亡,逼出赂之失,战之得,以射时事。’”
1.清·林云铭《古文析义》:“厥后赂者先亡,而不赂者后灭,本以地之远近递及,非以赂不赂故分先后,亦自然之势也。”
2.张正耀《“确然正议”的推本之论——苏洵〈六国论〉重读札记》:“六国中的韩、魏、楚三国贿赂秦国的是土地,所丧失的是国家主权。而宋王朝用以‘贿赂’契丹、西夏的主要是银币、丝绸、茶叶等,属于战争赔偿性质,而不关涉主权。”
“洵草茅贫贱者也,愚朴自负,不识忌讳,惟知天下之事有不便民者,辄抗言之。言之不足以快愤懑,奋笔而书之。近所著《几策》一篇,《权书》十篇,凡二万言。虽不知王公大人可以当其意否,而自谓尽古今之利害,复皆易行而非迂阔浮诞之言也。”
——苏洵《上张文定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