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谏太宗十思疏 教学设计-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部编版(2019)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5 谏太宗十思疏 教学设计-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部编版(2019)必修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6-28 14:34: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
学科


教材名称
高中语文下册
教材出版社
人民教育出版社
教学内容分析
本单元作品文体多样,有直言进谏、警示君主的奏疏,有据理力争、剖白心迹的书信,有立足现实、评说盛衰的辞赋,有借古讽今、以史为鉴的史论。这些作品思路缜密,表达技巧高超,可以激发我们关注现实,深入思考。
学习本单元,围绕“倾听理性的声音”这一核心人物展开。要注意领会作者观点及其现实正对性,把我其解决问题的理性思维方式,鉴赏文章的说理艺术,学会在辩证分析与合理推进的基础上进行理性判读那,养成胆大质疑、缜密推断的批判性思维习惯。
《谏太宗十思疏》谢雨唐王朝国力上升的阶段,侧重建议君主如何“守成”。课外搜集相关资料,了解文章写作的北京,从课文的论述出发,与同学讨论“创业与收成”“善始与克终”等问题。
魏征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魏征以敢谏善谏著称,《谏太宗十思疏》是唐太宗贞观十一年(637)魏征的奏章,劝谏皇帝居危思安、善始虑终。学习本课,要注意诵读本文,把握其主要观点,体会作者对国家大事的担当精神,领略文章骈散结合的行文特点,学习其思虑周详的说理艺术。
学生情况分析
经过前阶段的高中语文的学习,该阶段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与虚词,可以凭借自己自如地运用工具来进行文言的学习,在读懂文章大意,理清文章,脉络的基础上可以掌握作者的行文逻辑、思路,体会古代臣子的人格魅力。
教学
目标
学习并掌握奏议的一些特点。
掌握文中重点的实词和虚词,“浚、殷、冲、牧、壅、谬、董、振”等文言词的义项。
通读全文,理清文章的基本脉络,理解“十思”内容及领悟“十思”在当时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鉴意义。
掌握作者用比喻说理,反复开异,循循善诱的高超的劝谏艺术,体会作者在遣词造句上整齐而富于变化的风格特徵。
教学
重点
1.掌握文中重点的实词和虚词,“浚、殷、冲、牧、壅、谬、董、振”等文言词的义项。
2.通读全文,理清文章的基本脉络,理解“十思”内容及领悟“十思”在当时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
难点
掌握作者用比喻说理,反复开异,循循善诱的高超的劝谏艺术,体会作者在遣词造句上整齐而富于变化的风格特徵。
主要教学方法
讲授法、问答法
环节
师生活动
一、
导入
导入1
【师】(展示唐太宗及魏征的图片)古代有很多很多的谏臣,像比干、屈原,他们为了国家安定发展,直言敢谏,但是最后比干被纣王挖掉了心,屈原被放逐最后郁郁投江而死,但是有的名臣却深受君王的赏识,唐代的魏征是一个成功的谏臣。在他从政的六七十年间,有过两百多次的劝谏的经过,长达数十万言的奏疏。他死后,唐太宗悲痛不己,亲自为他写了碑文,并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徵没,朕亡一镜矣。”谏臣的成功与否和君王的开明与否有关,但是劝谏君王是一门学问和艺术,就让我们今天走入魏征写给唐太宗众多奏疏中的名篇《谏太宗十思疏》,体会一下魏征的劝谏艺术。
导入2
据说唐太宗李世民非常喜欢鸽子,有一天,有大臣给他孝敬了一只非常可爱的鸽子,他自己也非常地喜欢,当他正玩得高兴的时侯,魏徵求见,急得他把鸽子左放右藏就是找不着合适的地方,无奈之下就背过双手,抓在手里,不想一翻长谈之后鸽子不幸捂死,留下他独自感伤。唐太宗可是一国之主一人之上,万人之下,他却这么怕魏征,为什么?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问题?
【提示】太宗怕、敬重魏徵。
【学生自由表达】
二、作者、背景
本文选自《贞观政要集校》魏征写此文的时候,正值唐朝的繁荣时期,太宗在政绩面前,开始娇奢起来。魏征从封建利益的长远出发,清醒地认识到了繁荣盛世背后隐藏着的危机,在群臣高唱赞歌的时候,他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解读题目
《谏太宗十思疏》
【谏】指的是旧时规劝君主或者尊长。
【十思】我们知道这是魏征劝谏太宗的内容。
【疏】有“分条陈述”的意思,在此处是一种文章体裁,是引申义,指臣下给皇帝的奏疏、奏章、奏议。
二、
整体
感知
通读全文,把握文章脉络。
默读课文,请在文章中圈点勾画出重要的虚词实词,并给文章划分段落。
【师】通读了全文之后,请大家说一下,“谏太宗十思疏”的重点内容是魏征所提出的十思,那么魏征是一开始就说到了十思吗?
【生】不是的。在文章的第三段才谈到了十思。
【师】再读课文,弄清楚文章的主要内容,在谈到十思之前,魏征还谈到了什么呢?
【生】默读课文
【明确】第一段:魏征用了形象的比喻提出自己的观点,引出劝谏的意图:君主必须是“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整篇文章也围绕着这个中心主题来进行论述。第二段中,说明作为君王为什么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强调“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重要性。第三段提出“十思”,这“十思”也正好回答了作为君王要怎么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三、
分段解读,掌握文章的行文脉络。
第一段
1、明确重点词语、句子
【师】请大家一起朗读第一段,并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或者句子。
【生】提出自我疑问
【师】除了大家所提到的这些,大家还需要注意这几个重点的词语、
【明确】
①固:培土加固。根本:树的根。
②浚:疏通水道。
德义:德政与信义。
④明哲:明哲的圣人。
⑤无疆之休——休:喜庆。福禄。这里的休与休戚相关的休同义,同为形容词,喜庆、欢乐。
⑦不胜:不堪。
2.分析其比喻论证。
【师】魏征的开篇引用了比喻论证,作者用了什么来做比喻呢?请在原文中找到依据并分析。
【明确】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作者为了要引出君王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观点,作者用了形象生动的比喻,深入浅出地阐明尽人皆知的道理,先说树木生长必须加固它的根本,本固枝荣,根深叶茂,再用河流的源与流的关系来打比方,源深流长。道理非常浅显,紧接着提出“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师】如果你是唐太宗,如果魏征一上来就告诉唐太宗你作为君主你要怎么做,你的心里会舒服吗?开头的设喻有何好处呢?
【明确】首先,谈话更为有层次,由浅入深,让读者更好地明确“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这一个中心观点。再者,唐太宗作为一个君王,开头的设喻让劝谏更为委婉,也更能让唐太宗去接受魏征的劝谏。
第二段
1.解读重点词句
【师】请大家集体朗读第二段,圈出文中的重点词语或者句子,并提出自己的疑问,大家一起解答。
【学生】提出自我疑问,共同探讨。
【师】我们还需要注意以下的字词。
①元首:古义——帝王、君王;今义——国家的最高领导人。
②景:大。景命:大命。
殷:深。殷忧:大忧。
④行路:路人
⑤董:督责。
⑥振:同“震”威吓。
⑦苟免:苟且免罪
2.重点分析文章
【师】作者在第二段的时候用了怎样的方式来说明为什么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在原文中找出依据再作答。
【明确】第二段概括举出历史教训,“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古代的众多帝王,能“善终”的多,能“克终”的少。
【师】为什么魏征没有举出具体的例子来说明呢?
【明确】1.概括出的历史教训能让文章具有更强的说服力;2.可以让行文更为简洁,不拖沓;3.唐太宗是一位难得的明君,隋炀帝奢侈王国的历史教训,般鉴不远,唐太宗是不会忘记的。魏征一说他就知道了。
【师】魏征在文中提出“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答案是什么呢?
【明确】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师】在这里魏征对创业和守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结合该文,提出你自己的想法可以是对魏征观点的补充,也可以是对魏征观点的反驳。
【生】集体讨论并分享
第三段
重点词语解答
【师】集体朗读第三段,并解决重点字词句
【明确】
高危:居高位的危险。谦冲:谦虚。自牧:自立调养。
简能:选拔人才。
垂拱:垂衣拱手。
④盘游:游乐。这里指的是田猎。
⑤豫游:出游、游乐。帝王秋天出巡为“豫”,春天出巡为“游”。

2.解读十思。
【师】第二段,魏征已经明确地说出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重要性,那怎么样才能做到“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呢,十思很自然的就引出来了。请大家依据原文,用自己的话说出十思的内容。
【明确】
一、二两“思”是劝诫在经济生活上要知足安分,适可而止,不要追求享乐,大兴土木,劳民伤财,浪费奢侈;
三,四两“思”是劝诫从思想修养上要戒骄戒躁,宽以待人。越是地位高,越要谦虚谨慎。这正是“居安思危”所应有的正确态度,责已严,待人宽,就会团结更多的人,共同维护国家安定局面。
五、六两“思”,紧承前四“思”,进一步强调更要国君游乐射猎要有一定限度;主持国政要“慎始”更要“敬终”。这两“思”都是针对国君生活与思想特点来说的,也是从“凡百元首”的历史教训中阐发出来的重要借鉴。
七、八两“思”是劝诫对臣民正确的意见,要虚心纳谏,但要防止偏听偏信,尤其不要听谗言谄语,要斥退邪恶的人。
九、十两“思”是从奖赏处罚方面劝诚斐秉公奖惩,不要以国君自己的一时感情冲动来滥赏滥罚。七至十“思”归纳起来就是劝诫国君要虚心纳谏,明辨是非,赏罚严明,采公处事。这正是“居安思危”应有的态度。综上所述,这十“思”,,是“积德义”的具体内容,它使“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具体化为十条:贤己待人处事的规范,便于国君身体力行,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
四、文本细读,各个突破。
1.再析比喻论证
【师】除了第一段中的比喻论证还有哪些地方运用了该手法呢?
【明确】文章第一段用木长须固本,流远须浚源,设喻论证了国安须积德义的道理,引出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这一中心论点。在第二段中又用“胡越”关系比喻隔绝、疏远;用“骨肉”比喻亲密关系;用“覆舟载舟”比喻民心向背。在第三段中用“江海下百川”比喻宽以待人的胸怀;但是第二、三段中的比喻,都是只提喻体来提本体,与一段用法有所不同,应加辨析。
2.分析文中的引经据典
【师】引经据典可以看出一个作者的文化内涵,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也用了经典中的话。请大家在原文中找出引经据典的地方,并说出引自那里。
【明确】1.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这里的域中出自《老子》第二十五章:“故道夫,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载舟覆舟,所宜深慎。语出《荀子·王制》“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语出《老子》第三章:“不可见欲,使民心不乱。”
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语出《老子》第四十四章的“知足不辱”与“知止不殆”。
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语出《周易·谦卦》“谦谦君子,卑以自牧。”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语出《周易·比卦》:“王用三驱。”
【师】请大家看一下,魏征是直接将原句引用到自己的文章中吗?
【生】不是的,是经过了他自己的加工而成的。
【师】是的,魏征这种通过自己的加工而将原句引用在文章中的方法叫做间接引用。除了间接引用还有直接引用。直接引用标明原话的出处,间接引用不提原话的出处、把引用的语言溶化在自己的行文之中,文中的都是间接引用。
【师】这种间接引用的方法有什么优点呢?
【明确】这种援引方法除了具有一般引用的优点,可使文章立论有据,内容充实,用语精炼,还具有和直接引用不同的优点,可使行文简洁,流畅。例如,本文中引用《老子》上篇:“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王居其如果引用全文,则显得冗赘,不如文中间接引用的方法,使之浓缩为“居域中之大”与上句“当神器之重”形成对偶句,使行文简洁,句式整齐,字字对当,语调铿锵,富有节奏感,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又如引用《尚书》和《荀子》的话,也用间接引用的方法,杓成“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这样整齐的语句,既精炼又生动,而且“人”“慎”谐韵,富有音乐感,读起来琅琅上口,形成千古传诵的警句名言。本文作为奏疏,力求简洁流畅,言短意深,这也是大量使用间接引用方法的一个重要原因。
品味魏征的劝谏艺术
A.行文构思
【师】我们在前文的时候,谈到文章不是一开始就谈到十思,第一个部分里,作者运用形象的比喻,哲理式的说明,引出劝谏的意图:君主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在第二个部分里,作者结合具体史实,在正反论证的基础.上,引出对唐太宗的告诫——“载舟覆舟所宜深慎”,从而指出潜在的危险所在。在第三个部分里,才在水到渠成的基础上提及自己的“十思”。明确劝谏的目的,才能使唐太宗认真地阅读魏征的奏疏,从而使唐太宗知晓自己所作所为中潜在的危险,从而听从魏征的告诫;听从魏征的告诫,才能使唐太宗仔细地分析奏章中所提到的“十思”。对这样的构思还可以进行更为简练的概括,从而使其环环相扣,使自己的劝谏体现出艺术性。除了我们之前所述的行文构思体现了劝谏艺术,还有哪些地方呢?
【明确】1.讽谏的艺术方法。具体而言,方法层面上的艺术性可以简单地概括为“排喻”,即比喻论证与排比修辞的结合。比喻论证可以使自己要表达的观点更加形象化,进而避免说理的枯燥,使行文具有趣味性;排比的修辞可以用论说的语气,不给被劝谏者以辩驳的机会。例如,在开篇伊始,魏征以“求木之长者、欲流之远者、思国之安者”构成了全文之中首个“排喻”,进而又通过“德不厚而思国之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来构成反面意义的“排喻”。
骈散结合的语言艺术。从语言的层面上讲,骈文的语言华丽,散文的语言自然流畅。两种不同语言的有机结合,既能彰显奏疏的庄严,读起来也朗朗上口。
透彻的说理艺术。因为奏疏的阅读者非常特殊,所以它讲究以理服人。为了透彻地说理,作者多处运用了正反论证的方法。例如,在文章的伊始,魏征首先结合流水、树木这样的简易生活现象,从正同谈及“固本浚源”的重要性,接着又谈及了违反这个规律的现实危害;在第二段总结历史规律的时候,既有“善始者实繁”“”这样的正面说明,也有“克终者盖寡”这样的对比;既有对“载舟”的诠释,也有对“覆舟”危险的思考。
总结
唐朝的繁荣,不仅仅是唐太宗的贤明在发挥着作用,为离不开众多直言善谏的臣子,魏征的敢言能谏为唐朝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谏太宗十思疏》文中语言真诚谦虚,委婉而又通达,合情而又合理,极富艺术魅力,怎能不让太宗动容呢?其中的行文构思、艺术方法、语言艺术、说理艺术都值得我们学习和领悟。
作业设计:
1.再次复习文中的十思,结合自己的生活,十思对我们现今有何借鉴意义。
2.魏征所写的《十渐不克终疏》被称为《谏太宗十思疏》姐妹篇,请大家回去自行阅读《十渐不克终疏》,对比以下两篇文章在结构、内容、劝谏艺术等方面的异同,并简要的回答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