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北伐战争
2021-2022学年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课件
检查预习:黄埔军校的建立
创办时间:
1924年5月
创办地点:
广州黄埔
主要负责人:
孙中山、蒋介石、廖仲恺、周恩来
历史作用:
培养了一大批军事和政治人才,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和随后的北伐战争做了准备。
北伐战争
开始时间
1926年
目的
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
主要对象
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主要战场
湖南、湖北
英雄部队
叶挺,第四军独立团
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把国民革命推向高潮。
意义
汀泗桥战役、贺胜桥战役
检查预习
(铁军)
结果
珠江流域—长江流域,胜利进军
第一篇章
兄弟相逢三碗酒
第一杯酒:孙中山
反对北洋军阀斗争的失败后,认识到必须改组国民党,为它注入新鲜血液.
第二碗酒 中国共产党
二七惨案
中 共 三 大
2、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3、把国民党改组为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同盟
1、正式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国共合作的根本原因
1、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情
2、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孙中山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存在目标的一致性:反帝反封建
第三碗酒:国民党一大
新三民主义
民族:
民权:
民生:
对外反帝;对内反民族压迫
民主自由权利,“一般平民所共有”
“平均地权”、“节制资本”
三大政策
联俄
联共
扶助农工
国民党一大的主要内容
对比国民党一大内容,憧憬国共关系未来?
中共二大确定党的最低纲领:
即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是: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立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的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然后再进一步创造条件,以实现党的最高纲领: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共产主义社会。
合作探究一、
第二篇章
兄弟齐心 秣马厉兵
贪生畏死勿入斯门
升官发财请往他处
革命者来
孙中山说:中国革命之所以迟迟不能成功的原因,就是没有真正的革命武装队伍;开这个军官学校,独一无二的希望,就是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
诸位已看到校门上的对联“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怕死勿入斯门”,横批“革命者来”。请诸位谨记!
根据材料分析:
1、孙中山为什么要创办黄埔军校?
2、对联说明黄埔军校的办学宗旨是什么?
廖仲恺:国民党代表
李济深(广西梧州市人):教练部主任
李宗仁 (广西临桂县人 ):桂系军阀、国民政府代总统 )
杜聿明 胡宗南 张灵甫 李弥 毛人凤 戴笠 关麟征 谢晋元
徐向前(十大元帅) 林 彪(十大元帅)
聂荣臻(十大元帅)
左权 陈赓 萧克 刘志丹 陶铸 赵一曼 赵尚志
黄埔军校名人录
学习先烈 爱我家乡
黄埔四期,1925年夏加入中国共产党,北伐战争时期,赵尚志在东北地区组织和从事反帝反军阀的革命活动。“九一八事变”后赵尚志被任命为中共满洲省委常委、军委书记。1942年2月12日,赵尚志在战斗中身负重伤后牺牲。
第三篇章
打虎亲兄弟
我不牺牲,
国将沉沦。
我不流血,
民无安宁。
国既沉沦,
家孰与存。
蒋介石在北伐誓师大会上的誓词
蒋介石
吴佩孚20万
孙传芳20万
张作霖35万
1926.7.
广州
叶挺
长沙
广州
上海
南昌
南京
杭州
济南
北京
南京
武汉
武汉
贺胜桥
汀泗桥
1927.3. 上海工人起义
1927.1.迁都
叶挺独立团
叶 挺
贺胜桥战役(油画)
你认为北伐军胜利进军的原因有哪些?
合作探讨二
参考:北伐胜利进军的原因:
1、北伐方针正确
2、国共两党齐心协力
3、工农大力支持
4、将士英勇奋战
5、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第四章
兄弟阋墙 天下大乱
蒋介石
1927年4月18日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五单元
第15课 北伐战争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
时间
建立者
地点
1927年
南京
蒋介石
政策
在“分共清党”、镇压工农运动的同时,继续北伐。蒋介石,1928年6月,北伐军进至北京、天津一带。
统一全国
1928年,张学良发表通告,宣布“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 。南京政府在名义上统了一全国。
蒋 宋 联 姻
军事独裁者 买办资本家 帝国主义的结合
南京国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
“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7月15日。
汪精卫。
口号:“宁肯错杀一千,不可使一人漏网”的反动血腥口号。
明确:大革命由于蒋介石和汪精卫集团的叛变而失败。
北伐胜利进军,为什么国民大革命失败了呢?
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合作探究三、
大革命失败原因和教训?
1、客观原因: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
2、主观原因:中共领导人陈独秀犯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
失败教训:
必须独立自主地掌握革命领导权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第五篇章
兄弟重聚 共御外辱
国民党一大召开
国共第一次合作
建立
黄埔军校
北伐战争
孙传芳
吴佩孚
张作霖
北伐胜利进军
蒋介石、汪精卫等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张学良东北易帜,南京政府统一全国
本课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