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导入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无题》(其一)]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无题》(其二)]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夜雨寄北》)
贾 生
李商隐
贾 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
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
不问苍生问鬼神。
李商隐(约813一约858),字义山,号玉谿生,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晚唐诗人。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与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温李”。代表作有《夜雨寄北》《登乐游原》《无题》《锦瑟》等。
作
者
简
介
贾 生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贾 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
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
不问苍生问鬼神。
诗
词
解
读
即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政论家、文学家,力主改革弊政,提出了许多重要政治主张,但却遭谗被贬,一生抑郁不得志。
被贬谪的大臣,这里指曾被贬到长沙的贾谊。
汉代中未央宫前殿的正室。
才华,这里指贾谊的政治才能。
可惜。
徒然。
指百姓。
指汉文帝向前移动坐席,靠近贾谊,以便更好地倾听。
诗意:
汉文帝在宣室求问被贬谪的贤臣,贾谊的政治才能更是无人能比。谈至深夜汉文帝挪动双膝靠近他,可惜他不关心百姓只是询问鬼神之事。
宣室/求贤/访逐臣,
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
不问/苍生/问鬼神。
朗读指导
诗人借吊贾谊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慨,同时批判了当时晚唐统治者醉心于求仙访道、不顾国计民生的社会现实。
主
旨
归
纳
品味赏析
“可怜夜半虚前席”中的“可怜”一词是什么意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可怜”是“可惜”的意思,也有“可悲”的意味在其中。
表达了诗人对文帝不顾百姓苍生疾苦的批评之情,嘲讽了封建统治者求贤的虚伪,也寄寓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鉴赏评价
试从写作手法和表情达意的角度赏析《贾生》一诗。
《贾生》第一句从正面着笔,“求”“访”二字仿佛热烈颂扬文帝求贤意愿之切、之殷,待贤态度之诚、之谦,可谓求贤若渴,虚怀若谷。
次句隐括文帝对贾谊的赞叹之词,表现了文帝对贾生的器重。
三句承转交错,是全诗的枢纽。承,即所谓“夜半虚前席”,把文帝当时那种虚心垂询、凝神倾听以至于“不自知膝之前于席”的情状描绘得惟妙惟肖。
末句紧承“可怜”与“虚”,郑重求贤,虚心垂询,推重叹服,乃至“夜半虚前席”,但他不是为了征询治国安民之道,而是为了探究“鬼神”的问题。
这首咏叹贾生故事的短诗,词锋犀利,讽刺辛辣,感慨深沉,极具抑扬吞吐之妙。其着眼点不在个人的穷通得失,而在于指出封建统治者不能真正重视人才。诗中的贾生,正有诗人自己的影子,慨叹贾生的不遇明主,实际也是在感喟自己的生不逢时,自伤之意尽在言外。
总结
古诗中常有托古讽今、感慨国家兴亡的主题,像《泊秦淮》这首诗,就将对历史的咏叹与现实的思考紧密结合。阅读时要注意寓情于景的手法,体味那种兴亡之忧融入悲凉意境的沉重感,而对于《贾生》这首诗,则应注意欣赏它先扬后抑、议论精警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