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七年级语文(下)《第一堂课》学案
主备:马中人 审阅:袁泰清、刘道学 时间:2012.04.10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和能力 : 掌握本课的生字及重点词语、相关的文学知识。了解作品的社会背景。2、 过程和方法: 分析小说中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重要词语的深刻含义。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作品中的悲痛情绪和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等各种描写方法的作用;探讨本课与《最后一课》的异同。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资料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著有《骆驼祥子》等四部长篇小说。抗战爆发后,投入主要精力组织广大文艺工作者参加抗日宣传活动,并坚持创作,写有20多部以抗日为题材的作品。解放后历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北京市文联主席等职,1951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称号。“文革”开始时因受到迫害而死。
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骆驼祥子》《四世同堂》,中篇小说《月牙儿》,短篇小说集《樱海集》,剧本《龙须沟》《茶馆》,另有《老舍剧作全集》《老舍散文集》等。老舍以长篇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他的作品大都取材于市民生活,为中国现代文学开拓了重要的题材领域。他所描写的自然风光、世态人情、习俗时尚,运用的群众口语,都呈现出浓郁的“京味”。
写作背景一九三七年“七 七事变”之后,侵华日军的铁蹄践踏着古老的北京城。故事描写的是小羊圈胡同的十几户居民的生活。身为四世之尊的祁老太爷是一个倔强、正直,令人尊重的长者。儿子祁天佑是一个正派的生意人,结果反被日本人逼得投河自尽。长孙祁瑞宣,是一位中学英文教师,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也不为日寇做事,同贤妻韵梅维持一家老小生计。次孙祁瑞丰当了汉奸。三孙祁瑞全出城当了八路军。祁老太爷的曾孙小妞妞在日本投降前夕被活活饿死。小羊圈胡同的其他人或抗争、或被出卖,弄得家破人亡;或苟且偷生,认贼做父;有人被屠杀,有人被逼疯……这条胡同发生的一切,成为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缩影。
三、导入、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 :《第一堂课》选自 ,作者 ,原名 ,字 , 作家。
2、给加点字注音
悦耳( ) 质( ) 问 管辖( )
绑( )赴 镇( )定 堵塞( )
糊涂( ) 利落( ) 门坎( )
装聋( )作哑 耻辱( )( )
2、词语解释
绑赴:
装聋作哑:
利落:
四、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上课前——
上课中——
上课后——
五、合作探究,提升能力
1、平时的祁瑞宣表现怎样?今天表现如何?作者通过什么手法,想要表现什么?
2、第一段最后一句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3、第2段着重刻画祁瑞宣老师上课前的动作和外貌,作用是什么?
4、怎样理解“凭着几年的习惯,他的脚把他领到讲堂上去”?
5、3——5自然段写什么?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6、怎样理解“城亡了,民族的春花也都变成了木头。”?
六、 把本文与《最后一课》作比较,说说你对下列问题的想法。
1、祁瑞宣老师显得很紧张,而哈墨尔先生看来很从容。为什么两者的表现截然相反?
2、“真正的苦痛是说不出来的!”《第一堂课》似乎从头到尾都在表现这种“说不出”。而哈墨尔先生在“最后一课”即将结束时,面色惨白,话说不下去。这是不是和祁瑞宣老师的“说不出”一样。
3、这两课都强调课堂气氛的“静”。“静”的原因一样吗?
七、比较阅读,列表归纳:
最后一课 第一堂课
作家
事件
背景
中心情感
人物
人称
描写方法
写作手法
八、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