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培优练习(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培优练习(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9.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6-29 10:42: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一课发达的古代农业培优练习
一、单选题
1.据罗马时代《克洛米拉农书》记载:粮食收获量与播种量之比为4~5倍,据十三世纪英国的《亨利农书》记载为3倍,而从《齐民要术》看,我国六世纪粟的收获量为播种量的24~200倍,麦类则为44~200倍。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古代
A.农业的精耕细作技术发达 B.科学技术领先世界
C.水利灌溉技术先进 D.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居世界领先地位
2.考古工作者在战国七雄的疆域内普遍地挖掘到战国中、晚期的铁农具,河北石家庄一处遗址出土的铁农具即占同一地点出土的全部农具的65%,河南辉县固围村的五座魏国墓葬中就掘出了58件铁农具,河北兴隆及磁县都发现有用来制造锄、镰、镢等各种农具的铁制型范。这些发现表明,战国时期
A.农业生产进步推动社会分工 B.牛耕技术得到推广
C.铁农具在中原各国普遍使用 D.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
3.黄梅戏《天仙配》的唱词:“你耕田来我织布,我跳水来你浇园。”反映了我国古代小农经济具有的特征是
A.农业重要 B.男耕女织 C.生活丰富 D.夫妻恩爱
4.唐朝出现了结构更为完备,可根据实际需要,改变牵引点高低,控制耕土深浅的农业生产工具。它是
A.筒车 B.曲柄锄 C.曲辕犁 D.翻车
5.如图是有关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方式示意图,推断空缺方框中最有可能填写的是
A.铁犁牛耕 B.男耕女织 C.土地私有 D.自给自足
6.林则徐给英国女王的信中写到∶"洪惟我大皇帝抚绥中外,……窃喜贵国王深明大义,感激天恩,是以天朝柔远绥怀,倍加优礼,贸易之利垂二百年,该国所由以富庶者,赖有此也。"导致上述观念的根本原因是
A.自然经济长期占据主导 B.闭关锁国政策实施
C.传统文化长期领先世界 D.专制主义空前强化
7.考证“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最可信的史料是
A.半坡居民的房屋复原图 B.神农氏画像石刻
C.河姆渡遗址的稻谷遗存 D.西汉的耧车模型
8.下表为中国古代粮食总量及人均占有量的数据统计,据此可以推知
秦汉
隋唐
宋辽金元
明代
清前期
粮食总量
417.6亿斤
626.4亿斤
825.4亿斤
1392亿斤
2088亿斤
人均占有量
985.75斤
988.7斤
1457.87斤
1192.94斤
780斤
A.农业经济没有发生本质变化 B.政府对土地兼并的态度摇摆不定
C.两宋时期经济发展水平最高 D.明清时期已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9.北宋苏洵说:“耕者之田资于富民……,而田之所入,已得其半,耕者得其半。”这反映当时实行的经营方式是
A.租佃式经营 B.田庄式经营 C.自耕农式经营 D.井田制经营
10.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有了重大的发展,其中具有深层意义的是
A.铁犁牛耕的使用 B.水利工程的修筑
C.中原市场的形成 D.井田制度的崩溃
11.距今约7000至5000年前,黄河中游地区进入仰韶文化时期,这时已经出现粟等农作物的栽培。最能够证明当时栽培粟的依据是( )
A.神农能植嘉谷的传说 B.《淮南子》“天雨粟”的记载
C.遗物出土几十斤粟的实物 D.《史记》关于古代文明的记载
12.下图生产工具在唐朝普遍流行于
A.黄河流域 B.东北地区
C.西北地区 D.江南地区
13.中国古代小农经济有其自身的基本特点,下列不属于其特点的是
A.刀耕火种的耕作方式 B.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组织形式
C.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D.农民家庭容易失去土地或破产
14.“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诗中“此河”是指:
A.汴河 B.灵渠 C.邗沟 D.大运河
15.据考证,战国时期燕、赵、秦三国营建的北长城建造不在三国原有疆界之内,而远在向北数百里乃至上千里的农牧分界线上。这一状况
A.有利于小农经济发展 B.说明三国国力最为强盛
C.反映了国家统一趋势 D.不利于封建制度的确立
16.商鞅认为户籍“上有通名,下有田宅,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按比户口,课植农桑,检察非违,催驱赋役”。此材料不能说明古代户籍
A.是朝廷征收赋役的依据 B.是基层管理的重要手段
C.与土地私有制度相适应 D.是严刑峻法的重要体现
17.有学者指出:”小农经济一锄、一镰(或者再加上一犁)、一个主要劳力再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该观点意在强调小农经济
A.具有落后性 B.具有再生性 C.具有脆弱性 D.具有稳定性
二、材料分析题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必须社会地控制自然力,善于利用它,并依人手的劳作,大规模地占有它或驯服它。这种必要在产业史上,有最决定的作用。例如:埃及、朗巴底、荷兰等处的治水工作。印度与波斯的治水工作,也是如此。这些国家借人工运河所行的灌溉,不仅供土地以不可缺少的水,并在淤泥的形式上,由山上流下矿物性肥料。阿拉伯人统治下的西班牙与西西里的产业繁荣的秘密,就是在灌溉工事上面。”
——《资本论》第1卷
材料二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当具,有者丰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
——西汉·晁错《论贵粟疏》
材料三 白居易诗《朱陈村》描写了唐代农村生活景象:“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氤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 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请回答:
(1)战国、秦汉时期的中国统治者在“控制自然力”方面非常重视水利工程建设。结合所学知识各举一例并说明其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概括自然经济的特征。
(3)根据材料二指出自然经济对中国古代王朝统治起到的作用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两宋时期,传统农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新发展,水稻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进行精耕细作的集约化经营。宋初,从越南引进早稻优良品种占城稻,在江南普遍种植。水稻单位面积产量提高。农村中开始出现专门种植经济作物(蚕桑、蔬菜、漆树、花卉、果树、甘蔗)的专业户,从事个体小商品生产,为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1)根据材料,概括两宋时期农业经济发展的变化。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变化”的影响。
20.从西周到战国,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思想领域发生了一系列的重大变革,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1)观察材料一中的地图,图一主要体现了我国古代的什么政治制度?图二反映出当时社会出现了什么现象?这一现象的出现产生了什么历史影响?
(2)依据材料二中图三和图四说明当时我国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什么新现象?
(3)结合秦汉两朝的相关史实,说明“百家争鸣”对后世所产生的社会影响。
参考答案
1.A2.C3.B4.C5.A6.A7.C8.A9.A10.A11.C12.D13.A14.D15.A16.D17.B
18.(1)战国:郑国修建的郑国渠使关中平原成为沃野,(或秦国蜀守李冰修筑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为秦的统一奠定了物质基础。
秦朝:开通了灵渠,联系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
(2)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封闭保守;负担较重,容易破产。
(3)保证政府控制赋税,控制人民。
19.(1)水稻种植面积扩大,讲究精耕细作,集约化经营;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迅速推广,单位面积产量提高;农村中出现了专门从事小商品生产及种植经济作物的专业户。
(2)为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料和产品;推动了两宋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
20.(1)分封制。诸侯争霸。影响:消极:给社会带来了种种灾难;积极:诸侯国数量减少,客观上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
(2)新现象: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3)秦始皇依据法家思想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