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3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随堂清练习(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选择性必修3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随堂清练习(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2.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6-29 10:52: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历史新教材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随堂清练习:第六单元第14课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一、单选题
1.下列关于博物馆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①大英博物馆是第一个具有近代特征的博物馆 ②故宫博物院是中国最大的古代艺术博物馆 
③中国国家博物馆是世界上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③
2.15世纪中期,德国人谷登堡发明了一种可以成批浇铸字模的手工浇铸机,用活字与机械来印制书籍,并建立了印刷厂。他的发明很快得到推广,到1500年德国有60多个城市有印刷厂,欧洲已有上千家印刷厂。这反映出当时(  )
A.毕昇活字印刷术传入欧洲 B.科学技术推动政治新变革
C.宗教改革推动了信息传播 D.社会需求与商业发展结合
3.“中国”是一个3000余年前形成且一直沿用至今的历史概念(见下表)“中国”一词内涵的不断发展变化反映了
时期
“中国”的内涵
西周
最高统治者天子的居住之地。
战国
势力强大的诸侯称自己的国都为“中国”。
秦一清
中原王朝的代名词。分裂状态下各分裂政权都认为自己是“中国”,都以实现统一“中国”为目标。
1912年后
“中国”成为国家正式的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A.疆域的不断扩大 B.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
C.文化认同的加强 D.近代以来国家意识的产生
4.下图汉字字体的正确排列顺序是
A.①楷书——②草书——③行书——④隶书
B.①隶书——②草书——③行书——④楷书
C.①隶书——②行书——③草书——④楷书
D.①楷书——②行书——③草书——④隶书
5.下表是中国近代中小学课程的设置。据此可知
A.清政府的学校教育全盘西方化 B.民国时期的基础教育重文轻理
C.新文化运动全盘否定中国传统 D.课程的变化反映了时代的变迁
6.新中国初期,在发展全日制学校教育的同时,建立了大量半工半读的学校。改革开放后,九年制义务教育逐渐普及。对这一变化的合理解读是
A.我国的教育模式发生了变化
B.我国的基本国情发生了变化
C.我国的教育体制发生了变化
D.我国的教育方针发生了变化
7.下表中的电影作品反映出(  )
表 1935年上海联华公司出品的三部儿童电影
电影名称
主要内容
《小天使》
在恶劣的社会环境下,造就一个理想的健全的儿童
《迷途的羔羊》
在残酷的现实环境中,流浪儿童的挣扎与奋斗
《幼年中国》
在整个民族求生存的背景下,儿童如何训练使用自己的力量来为新中国造就一线曙光
A.大众传媒注重塑造儿童的价值观 B.政府致力于改善儿童的生存环境
C.上海成为中国电影的制作中心 D.电影创作表达作者的艺术想象
8.古代的文人画,又称“士大夫画”,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于一体,表现出与风俗画截然不同的特点,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相较于风俗画,文人画
A.在理学的影响下逐渐兴起 B.反映市民阶层的文化需要
C.强调借物抒情和表现个性 D.艺术成就远远超过风俗画
9.在大萧条来临前夕,每20个成年人中大约有19个人是报纸的读者。1933年,美国图书馆协会估计,自1929年以来新增的借书人数大约在200万~300万之间,总的图书流通增长了将近50%。这一现象反映出美国当时(深度解析)
A.民众精神世界渴望慰藉 B.文化产业拉动了经济增长
C.国民素质得到大幅提升 D.科技革命推动出版业发展
10.下表是我国高考录取率 ( 指当年报考人数与录取人数之比),这反映我国
A.建立起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B.实现了普及的目标
C.高等教育逐渐走向大众化 D.践行了“科教兴国”战略
11.中国民间每逢春节都要贴年画、道“吉祥”,寄托人们对来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美好愿望。这种习俗源于我国古代的
A.小农经济 B.商品经济 C.市场经济 D.计划经济
12.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13.关于民生主义,孙中山指出:“预料此次革命成功后,将我祖宗数千年遗留宝藏次第开发,所有人民衣食住行四大需要,国家皆一定经营,为公众谋幸福。至于此时,幼者有所教,壮者有所用,老者有所养。”这反映孙中山的民生思想
A.是对传统儒学思想的矫正 B.是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C.目的是赢取更多革命同情 D.是对大同社会美好设想
14.古时婚姻标准是“门当户对"“门第不合,不许轻婚”,“今有受教育及有新思想之青年于此,其求配偶也,必求知识相当、情性契合之人”...婚姻“宜以爱情结合,而不容夹人他种之观念”。这反映近代择偶标准注重
A.门第和家庭的经济状况 B.知识和感情综合素质
C.社会家庭伦理观念认知 D.婚姻自由和思想解放
15.明清时期,随着徽商的崛起,许多具有徽派建筑艺术特色的古村落涌现出来,其中有一个被称为“科学与诗意最完美结合”的古村落。该古村落
①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发展起来的胡氏宗族村落
②拥有被誉为“中华一绝”的人工水系工程
③保存着徽派石雕艺术的代表作﹣﹣刺史牌坊
④动静相宜,空灵蕴藉,处处是景,步步入画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卢浮宫的历史始于13世纪初,起初是一座存放王室档案和珍宝的城堡。14世纪,查理五世将其改为王宫并进行扩建。然而,在路易十四看来,即便扩建,卢浮宫仍不足以体现王权的尊严与荣光。于是,他斥巨资新建凡尔赛宫,卢浮宫不再是法国政治中心,但依旧是王室收藏艺术珍品的地方。1791年,国民议会宣布卢浮宫既是王室居所,也是汇集科学、艺术的纪念物以及进行公共教育的场所。
1792年,国民议会宣布,卢浮宫将属于大众,成为公共博物馆。1793年,卢浮宫正式向公众开放。19世纪初,卢浮宫的扩建规模空前,在拿破仑的东征西伐中,被征服国家的大量艺术珍品变为卢浮宫的藏品。滑铁卢战役失败后,约有5000件艺术品物归原主,但仍然有很多掠夺而来的艺术珍品留在了卢浮宫。第三共和国时期,共和派特别重视利用各种平台与途径开展公民教育。为此,他们通过收藏并展示《自由引导人民》之类的作品,将卢浮宫打造为公民教育的重要场所。
——摘编自吕一民《卢浮宫:“法国的象征与骄傲”》
材料二 辛亥革命后,大量珍贵文物以各种方式流出皇宫。后来成立的清室善后委员会在组织点查清宫物品时,发现清室复辟的企图。为杜绝这一妄想,委员会认为必须迅速成立故宫博物院。1925年,故宫博物院宣告建立,皇宫成了故宫,终于向平民百姓开放。此后,国民政府组织人员整理、刊布清宫档案,共出版各类档案书刊达50余种,300多册,1200万字,同时也产生了我国近代第一批从事历史档案工作的专业队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19世纪卢浮宫博物馆的主要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故宫博物院成立的意义。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魏晋以来,佛道两教在哲理及人精神安顿方面有很强的优势,社会影响力广泛,儒学面临严重挑战。唐末五代,政权更迭,割据势力混战,违背儒家伦常的行为层出不穷。宋朝的建立,重新确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体制,但传统的儒家纲常礼教并未得到相应的恢复。于是,宋统治者倡导尊儒读经。而当时儒学沉溺于训诂考据,已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这就要求对儒家经典加以重新阐释,理学孕育而生。
——摘编自许总《论宋明理学的形成及其历史必然性》等
材料二 朱熹编著《四书集注》,用理学思想重新解释《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使理学透过四书而深入人心。他编《小学集注》,教育青少年遵循三纲五常的道德规范,他编《论语训蒙口义》《童蒙须知》,对儿童的衣着、语言、读书、写字、饮食都作了道德规定。
——樊树志《国史概要》
(1)根据材料一概括理学产生的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朱熹在推广理学方面所做的努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朱熹推广理学的社会条件。
三、论述题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唐朝
书院的名称最早见于唐朝,民间书院传道授业,教化公众,得到朝廷鼓励。唐中期以后书院多集中于长江流域,较著名的有衡阳石鼓书院、白鹿洞书院等
宋朝
民间书院获得重大发展,书院与理学的一体化,注重探讨义理,注重人格修养。教学方式多采用问难辩论式,注意启发学生思维,书院主要分布在南方,著名的书院有: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嵩阳书院、石鼓书院等
元朝
官学化是元朝书院的一大特点,将书院山长列为各地儒学提举司下属官员的编制,由行省任免,书院财权也由官方掌管。学生通过考核也可以进入仕途。这样,书院完全被纳入官方教育体制
明朝
明初一百年间,书院一直处于沉寂状态。成化年间,书院逐渐恢复,到嘉靖年间兴盛。明朝最著名的书院是位于江苏无锡的东林书院。书院盛行“讲会”制度,允许不同的学派讲学,百家争鸣;明中叶后政治日趋腐败,书院品评朝臣,批评时政,政治性倾向加强,朝廷屡次禁毁书院
清朝
清朝初年,统治者推崇科举和官学,对书院加强抑制和控制。光绪年间,改书院为学堂,晚清书院衰落
——摘编自邓洪波《中国书院史》等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两则或两则以上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
1.B2.D3.C4.B5.D6.B7.A8.C9.A10.C11.A12.A13.D14.B15.D
16.(1)主要变化:从凸显王权的政治中心到成为公共文化教育的场所;馆藏规模扩大(藏品日益丰富)。
原因: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殖民扩张与掠夺;民族主义观念的影响;公民教育与大众文化的发展。
(2)意义:消除帝制残余,弘扬民主共和精神;培育自由平等的公民意识;弘扬和传播优秀传统文化。
17.(1)儒学受到佛道两教的挑战;传统的儒家纲常礼教遭到破坏;统治者维护大一统的需要;儒学自身的局限。
(2)努力:重新解释经典,使理学普及化;注重道德规范教育,推动理学的生活化。
社会条件:印刷术的发明和应用;宋朝社会经济的发展;宋代私学(书院)的发展。
18.参考示例一
论题:君主专制的强化对书院发展的影响。
论述:唐宋以来,随着君主专制的强化,政府日益加强对文化教育的控制。唐朝时期,民间书院尚能得到朝廷鼓励;两宋时期,随着理学的兴起和发展,书院逐渐成为宣扬儒家忠孝节义,维护封建专制制度的场所;元朝时期,书院负责人由官府任免,财权也受到官府节制,民间书院完全被纳入官方教育体制;明清时期,厉行文化专制,实行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政府屡次禁毁民间书院,大力干预书院建设,书院日渐衰落。
小结:综上所述,由于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的影响,民间书院发展由盛转衰,日益被官办书院所取代。
示例二
论题:民间书院开辟了一种独特的教育模式。
论述:在培养目标上,书院追求学生人格的完善,强调道德与学问并进,而不像官学那样以科举入仕为主要目标;在教学方式上,师生之间注重质疑问难,注意启发学生思维;在学术氛围上,书院倡导并推行“讲会”制度,注重学术研讨,倡导不同学派之间的学术交流。
小结:综上所述,书院的教育实践,与汉代以来太学所形成的官办教育风格迥然不同,其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灵活多变的办学方式,为历代教育家所取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