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课题 远去的路 教师 
 第 1课时 课型  造型表现 
教学目标 1、了解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宽远窄的透视变化规律,通过透视现象描绘一幅远去的路 
2、学习、了解视平线和消失点的透视概念。观察道路的不同角度产生的不同视觉现象。 
3、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感受风景的美,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和观察大自然的习惯。 
教学重点 1.过观察了解生活中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教学难点 ⒉能运用绘画或拼贴的方法创作一幅有路的风景画。 
教学具 准备 教师:课件 
学生:绘画彩笔、画纸、彩纸、剪刀、胶水等。 
教 学 过 程 教学过程与活动内容 活 动 方 式 设 计 
意 图 
 
 教学过程 
引导 
出题 
发展阶段 
深入知识 
 欣赏一些图 
观察这些路有远近有什么变化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变化呢?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远去的路的视觉奥秘。 
远去的路? 
课件欣赏乔托的作品《逃亡埃及》,(乔托是文艺复兴时期第一个画面出现透视关系的开创者。)并出示古埃及的画面,通过比较,引导学生学习乔托在画面中通过明暗等绘画手段表现了人物及景物的透视感,是透视学的奠基人。 
看看画面近处和远处的区别: 
生:这幅画画面出现的透视现象近处很清晰。远处比较小和模糊 
看一看道路的图片, 
生:所有路近处都——大,远处的都——小 
再看一幅图 
生:柱子近处的——高 ,远处的——矮 
总结:近处的东西都会很大,高,远处的都比较小,矮 
再通过多图欣赏,让学生更加确定这个知识点。 
通过这些原来越远的路,大家发现了最远的地方变成了什么? 
生:点 
在这个点之后还有路吗?点之后是什么呢? 
生:没有路,是天空或者什么都没有 
是的,这个点被称之为消失点。 
如当你沿着公路线去看两条边, 简单的和问题引起学生的注意 
了解一些原理的绘画理论支撑,几百年前所掌握的知识 
近大远小的透视理论知识理解 
教 学 过 程 去看两边排列整齐的树木时, 
两条平行的路边和两排树木连线交与很远很远的某一点, 
这点在透视图中叫做消失点 
小练习:几个同学在黑板的透视线上画上 大小不一的树子,房子,等。大家看是否表现出了透视感。 
在消失点的地方,我们假定一条线,这一条线以下是:生:路 
以上是:生:天 
所以这条假定的线我们也称之为视平线。视平线也是:与画者眼睛平行的水平线 
观察物的人所处的位置不同, 
视平线的位置就不同。 
观察到物的角度就不同。 
物位于视平线之下是俯视 
物位于视平线之上是仰视, 
视平线落在物上是平视。 
教师示范:绘画一幅远去的路提示学生注意的近大远小,以及消失点的寻找,不同角度的视觉效果。 
学生创作 
作业要求: 1.画一张远处的路。 2.能够表现透视其中一种仰视、俯视、平视。 
 
作业讲评: 
作业展示,介绍。相互点评绘画作品。 
课堂总结:同学们今天你们收获到了什么呢? 
 生:透视的近大远小关系。以及消失点,和仰视,俯视 平视的方法 
 艺术家通过观察生活能够开创人类的绘画历史,孩子们生活给我们很多可以学习的东西,我们要多用眼睛去观察多用脑筋去思考。相信你们一定会很棒的,今天的课就到这里。感谢大家的学习。 
 
板书设计 远去的路 
 
教学反思 在本课中,学生互动比较好,课题活跃,学生知识掌握牢固。可在后面的透视不同视角上面多让学生理解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