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老王》教案 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1《老王》教案 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6-28 22:00: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老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细节描写,进而领悟老王这一社会底层人物的人性光辉。(重点)
引导学生品味精准的言语表达,进而体认作者对老王的尊重和愧怍。(难点)
【教学设想】
《老王》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四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爱”,本课讲述的是一个社会底层人物老王与著名作家杨绛之间的一些往事,通过二者的对比,表现出老王和杨绛“双向的善良”以及杨绛对于老王的尊重和愧怍。八年级的学生能够较为容易地把握老王的性格特点和杨绛对于老王的个性化感受,但是对于文章最后一句话“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不能很好地感受到作者的情感。所以本课设计将从“老王如何对待杨绛”和“杨绛如何对待老王”这两方面进行分析对比,通过文中的外貌、动作、神态、细节描写,具体感知作者和老王的情感体验,进而理解作者的“愧怍”。
【教学方法】主要以学生为主,通过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来引导学生感知作者的情感。
【教学手段】黑板、PPT课件
【课时安排】两个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作者简介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叙事散文——著名作家杨绛的《老王》。读现代散文,读写人的散文,不仅要关注文章所写的人,还要关注文章中的“我”,也就是作者。我们来了解一下作者。
杨绛(1911—2016),中国著名的作家、戏剧家、翻译家。1935年与钱钟书先生结婚。杨绛通晓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由她翻译的《堂吉诃德》被公认为是最优秀的翻译佳作。她的代表作品有《我们仨》散文随笔、《干校六记》、《洗澡》等。
【过渡语】当然,这是现代人对杨绛的评价,我们认为她是伟大的作家,肯定她的才华与成就,但是在那个特定的年代——文化大革命时期,杨绛遭受了什么呢?
在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中,杨绛和同时代的知识分子所遭受的赤裸裸的精神强暴和灵魂虐杀,一时间达到了空前绝后、登峰造极的极限境地。她先是被“揪出来”挂牌认罪扫厕所;接着挨打受罚剃“阴阳头”;再接着是戴高帽子挂牌“游街”;后来干脆被下放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改造、再教育。
初识“老王”
杨绛是在文革的时候认识了老王,老王是谁呢?“老王”这个称呼很亲切,我们只有对熟识的人才会这么称呼。那么杨绛与老王的关系是怎样的呢?老王又是怎样的人呢? 从哪些事情可以看出来呢?
善:老实、善良、忠厚、知恩图报
据老王自己讲:北京解放后,瞪三轮的都组织起来,那时候他“脑袋慢”,“没绕过来”,“晚了一步”,就“进不去了”。
送冰——
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胡同口蹬三轮的我们大多熟识,老王是其中最老实的。他从没看透我们是好欺负的主顾,他大概压根儿没想到这点。
送钱先生去医院——
老王帮我把默存扶下车,却坚决不肯拿钱。他说:“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我一定要给他钱,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我笑着说有钱,他拿了钱却还不大放心。
送香油和鸡蛋——
瓶子里是香油,包裹里是鸡蛋。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我的记忆里多得数不完。我也记不起他是怎么说的,反正意思很明白,那是他送我们的。
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他只说:“我不吃。”
苦:不幸
没有亲人、孤苦伶仃
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有什么亲人。
明确: “哥哥”与“侄儿”后的逗号是作者有意为之,诵读时一定要注意停顿。“有个哥哥”,让人心头一热,可惜“死了”,又让人心头一冷。后面的“有两个侄儿,‘没出息’”,也是让人心头从热到冷。“此外就没什么亲人”说明老王的孤苦伶仃。
身体残疾
老王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乘客不愿坐他的车,怕他看不清,撞了什么。
他那只好眼也有病,天黑了就看不见。
失去组织、经济贫困
老王常有失群落伍的惶恐,因为他是单干户。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
明确:这段话交代了老王的身体状况和生存状态,老王是个失去组织的单干户。他的身体是有缺陷的,也就是有一只眼瞎了,身体的残疾对他的谋生造成了阻碍。乘客不愿意坐他的车,怕撞了什么。祸不单行,命运不会因为人的弱小而放过任何人。这种情况下他的另一只眼也有病,天黑了就看不到。这就直接导致了他生活的艰难,所以文中用了一个词来形容老王的生存状态:活命。

问题:老王最大的不幸是什么?他心中最渴望的是什么?
第四段:后来我在坐着老王的车和他闲聊的时候,问起那里是不是他的家。他说,住那儿多年了。
明确:在被问到是不是他的家时,老王只说住那儿很多年,说明在老王心中那个地方只是他暂住的地方,并不是他的家。因为在那个地方老王感受不到家的温暖,享受不到天伦之乐。所以老王最大的不幸是没有亲人,孤苦伶仃。他心中最渴望的是一个温暖的家和家人的关心。
第二课时
解读“老王”
【过渡语】文中讲了老王为作者做的三件事:送冰、送钱先生去看病、送香油和鸡蛋。作者如何运用大量的动作、语言、细节描写来刻画老王这一人物呢?
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胡同口蹬三轮的我们大多熟识,老王是其中最老实的。他从没看透我们是好欺负的主顾,他大概压根儿没想到这点。
明确:老王送的冰总是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老王为什么要这样做?(一方面是老王他忠厚老实,不会欺负主顾,另一方面老王把作者一家当亲人,他想报答作者一家。)“他大概压根儿没想到这点”可以看出老王的淳朴善良的本质。
老王帮我把默存扶下车,却坚决不肯拿钱。他说:“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我一定要给他钱,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我笑着说有钱,他拿了钱却还不大放心。
明确:“我送钱先生去看病,不要钱。”这句话的重音应该在“钱先生”,而不是“钱”,说明在老王心中,钱先生是十分重要的人。“你还有钱吗?”这是老王的担心,他知道作者的处境,也深知作者生活的不易,担心她没有钱给钱先生看病,在那样的时代,老王自身已难以顾全,他还处处关心着作者一家,说明在他心里杨绛一家人已经胜似亲人了。这里我们也可以感受到老王善良的人性。
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内。
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
明确:“直僵僵”表现老王最后一次登门时的身体虚弱,四肢不能灵活地活动的样子,“镶嵌”突出老王像是门框内嵌入的一个器物一般瘦弱无力,身体僵直的形态,表明他已病得很严重,完全失去了活力和力量,行动已经不便了。“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这是夸张的描写,强化老王临终前的形象,表现他生活上的苦境,从侧面体现了他的善良。
品味语言,体悟“愧怍”
问题:面对老王的这番情义,杨绛一家又是如何对待老王的呢?
照顾老王的生意,坐他的车。(文章第一段)
女儿送鱼肝油,治好了老王的夜盲症。(文章第三段)
关心老王的生活(文章第四段)
老王再客气也付给他应得的报酬。(文章第五、六段)
老王送来香油和鸡蛋,不让他白送,也给了钱。(文章第十三、十四段)
明确:我们可以看出来杨绛一家很关心、照顾老王,经常给予他帮助,尤其是物质上的,从中我们感受到作者的善良和对底层人民的同情。
【品味语句】
瓶子里是香油,包裹里是鸡蛋。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我的记忆里多得数不完。我也记不起他是怎么说的,反正意思很明白,那是他送我们的。
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他只说:“我不吃。”
问题1:作者为什么要“强笑”?
明确:这里要注意前后的具体内容,前一个句子“我也记不起他是怎么说的,反正意思很明白,那是他送我们的。”后一句“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前一句的重音在“送”字,后一句的重音在“给我们”。作者“强笑”的原因是老王将“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送给我们吃”,这里要特别注意是“送”,而不是“买”或者“换”,想想那个时候的物质匮乏,香油和鸡蛋都是很珍贵的东西,老王自己舍不得吃,全都给了“我们”,所以作者很意外,很尴尬,很为难,所以只能“强笑”。
问题2:作者感到为难,于是她做了什么事?(给钱。)
问题3:作者所给予的金钱方面的帮助,是老王想要的吗?
老王帮我把默存扶下车,却坚决不肯拿钱。他说:“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我一定要给他钱,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我笑着说有钱,他拿了钱却还不大放心。
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明确:很明显,老王为作者一家所做的事情并不是为了钱,他只是真心地把作者当做了亲人,很自然地对作者好,尽自己所能帮助作者一家人。
问题4:老王不要钱,为什么后来又接受了“我”的钱呢?
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
(学生讨论老王此时的心理活动)
明确:老王在这一生中,觉得只有“我”是他的亲人。香油、鸡蛋,在那个物质匮乏、粮油限购的年代,珍贵程度可想而知。他要将最珍贵的东西留给世上最亲的人。而“我”却要给他钱,这让他很为难,但他不想让杨绛因欠人情而不安,所以收下了钱。“攥”、“滞笨”体现的是一个将死之人却依然替他人考虑的善良。
问题5:老王把作者当做了亲人,那么在作者眼中老王是什么人呢?
明确:在“我”眼中,老王仅仅是一个熟人。“我”常坐老王的车,“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说明我们之间仅仅是熟人,感情的交流仅说“闲话”而已。因为是熟人,所以在钱钟书得了病的时候,“我”才请老王送他去医院。也因为有了这种熟人关系,出自同情心,“我”的女儿送了鱼肝油给老王治夜盲症。而老王生病了,我不知他得了什么病,也没有去看望他,也不知他什么时候死的。这些说明老王在“我”心中并不是亲人,充其量只是一个相处得较融洽的熟人。
但是,熟人不等于亲人,反映出老王和“我”的交往的不对等,情感的不对等。这样的不对等让作者在后来想起老王时,常常感到“愧怍”。
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
明确:
渐渐:说明作者在慢慢反思,当时并不明白自己对老王的做法有什么不妥,只是在后来,每想起老王,总觉心上不安,这是慢慢反思的结果,也是愧怍的原因。“幸运的人”自然指我,“不幸者”自然指老王。联系“我们”一家在“文革”中的遭遇,“我”应该是“不幸的人”,而作者却说自己是“幸运的人”,是因为“我”虽然遭遇不幸,但相对于老王这样最苦难的下层百姓来说,无论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都要“幸运”得多。对“愧怍”的理解:结合前面的分析,我们明白了“我”与老王在对方心目中的地位。对方把“我”当亲人,“我”却把对方当熟人,感情交流极不平等,这令“我”愧疚。
【小结】
当善良遇到善良是双向的善良,这的确很难能可贵。老王与杨绛即便是在饱受生活与命运的折磨的情况下,也依旧怀着一颗金子般的心,闪烁着人性的光辉。虽然人与人之间隔着阶层、身份、地位的鸿沟,但是那最真挚的情感是相连的。杨绛在后来写了《老王》,或许是因为她的愧怍,令她内心不安,她得做些什么来弥补这份愧怍,但这也恰恰体现了她坦然而善良的心。
板书设计
亲人
不幸者:老王 愧怍 幸运的人:“我”
熟人
作业布置
杨绛的散文选取都是生活中的小事,语言的特点是简洁质朴的,好比一杯清茶,值得我们细细品味。请同学们课后去阅读《杨绛散文集》,了解她的其他作品,体味其风格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