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反复诵读,引导学生体会文言文语气词的作用。
引导学生了解掌握古文学习方法(如了解出处、借助注释等)
引导学生体认孙权终身学习的坚持精神以及吕蒙虚心向学的刻苦精神。(重难点)
【教学设想】
《孙权劝学》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的第一单元的第四篇课文,本文讲述的是孙权劝说吕蒙学习的故事,表现出孙权终身学习的坚持精神以及吕蒙虚心向学的刻苦精神。七年级的学生能够较为容易地了解文章大意,但对于学习的目的以及学习的态度认知不明确,未能感受到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的乐趣,所以本课设计主要通过反复诵读,引导学生体会文言文语气词的作用以及体认孙权终身学习的坚持精神以及吕蒙虚心向学的刻苦精神。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讲授法
【教学手段】
黑板、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3个课时
第一课时
凡事先讲原则,我的原则是你遵守我的原则,那么我也尊重你的原则,我先说一下我的几点原则,大家竖起耳朵听清楚了,如果违背了这些,别怪老师不给你面子。首先在课堂上一定要准备好一本小测本(厚点的单行本,我们以后课前五分钟都要检测上一堂课的学习内容)一本作业本(生字词抄写,默写,积累素材),还有练习册,这几样东西是一定要工工整整地放在桌面,第二点是上课时我讲的时候你不要讲话,这是礼貌问题,如果你有表达的欲望,我可以把讲台让给你,你来上面讲给大家听,讲得精彩老师也会给你奖励。那如果讲得不好,就还是收敛点吧。第三点是作业问题,我会在课后给大家留一些小作业,作业量不多,但如果你不及时完成,那么就会翻倍,所以还是按时交作业比较好,不要让我催你交作业,这个作业问题希望你们每个人以后都要牢记注意。 强调背诵问题、定目标分数
初次见面,你好。老师特别喜欢这几个字,这几个字多么美好,人们在初次见面的时候往往想要展现自己最好的一面。同学们,你们还记得第一次见你们最要好的朋友时的场景吗?那个时候的你们有想过你们之后会变得如此要好吗?你还记得那一声小心翼翼的打招呼吗?那种期待认识别人,也期待被别人认识的心情你们还记得吗?老师正是怀着这样的心情走进我们一班,我期待认识最好的你们,也希望带给你们一个最好的我。中国人讲究礼尚往来,既然老师先有礼在先了,你们今后也要回馈给老师哦。
情境导入
此情此景老师想起了一句诗“人生若只如初见”,同学们知道“人生若只如初见”的下一句是什么吗?出处是什么吗?(何事秋风悲画扇。纳兰性德《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柬友》)
“人生若只如初见”这句话出自清代著名词人纳兰性德(纳兰容若)(1655-1685,满族)的《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柬友》,意思是说“与人相处,如果能像刚刚相识的时候美好又淡然,没有后来的怨恨、埋怨,一切还是停留在初见时的美好就好了。”同学们要珍惜每一次相遇啊。
读古诗词要注重字眼,什么是字眼呢?(诗文中精要的字)
“若”和“悲”字(无奈、叹息,人生如果像第一次见面那样就好了啊!)(朗读)
注:何事句:此用汉班婕妤被弃典故。班婕妤为汉成帝妃,被赵飞燕与_è???????·_谗害,退居冷宫,后有诗《怨歌行》,以秋扇为喻抒发被弃之怨情。南北朝梁_????????°_《班婕妤怨》诗又点明"妾身似秋扇",后遂以秋扇见捐比喻女子被弃。这里是说本应当相亲相爱,浮生萦云,但却成了今日的相离相弃。
问:同学们我们在学习古诗词的时候要注意出处、背景和它的内在含义,通过出处我们可以知道纳兰性德是在什么情景下写下这首诗?根据出处我们可以更好地走进作者,体会作者的细腻情感。
起名《_??¨??°è?±?·?????¤??????è????????_》,写于康熙二十四年春,而纳兰性德在这一年的五月去世。由"柬友"可知,此诗是对顾贞观等好友的"诀别",是表达对人与人聚散离合的感慨和对朋友的不舍。
问:1、“吴下阿蒙”和“刮目相待”是什么意思?
这两个成语出自哪里?(《资治通鉴》中的《孙权劝学》)
明确:
吴下阿蒙
_??????_:长江下游_?±????_一带,以三吴地区为核心的一片区域。
阿蒙:即吕蒙,吴人极喜加"阿"字,至今依然如此。吕蒙原本出生行伍、没有文化,经孙权劝学后渐有学识,以_???è??????±?_战胜关羽而名扬天下。
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吴国名将吕蒙,意思是泛指缺少学识才干的人,比喻人学识尚浅。多用于他人有了转变,学识大进,地位由低攀高,从贫穷到富有。
刮目相待:(引导学生关注注释)
拭目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刮:擦拭。
《资治通鉴》:(引导学生关注注释)
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司马光
司马光, 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
看图片,引出司马光砸缸故事
小时候的司马光聪颖过人,长大后的他更是成就斐然,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篇他写的《孙权劝学》,看看他会告诉我们些什么。
辨字正音
原文: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_??????_,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_é??è??_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卿 邪 涉猎:粗略地阅读、浏览 遂:于是 更:重新
三、反复诵读,疏通文意。
全班朗读。
个人朗读,同学评点。
语气词讲解,再次朗读。
明确: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称谓语“孤”、“卿”、“大兄”
卿:古时君对臣,长辈对晚辈或朋友之间的爱称。
孤:古时君王的自称,我。
大兄:长兄,这里是对同辈年长者的尊称。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通“耶”,语气词,表示反问或疑问的语气。)
译文: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学识渊博的人吗?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语气词,表示限制语气,罢了。)
译文:我只是让你泛览书籍,了解历史罢了。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啊。表感叹或反问语气。)
译文:长兄你认清这件事为什么这么晚呢?
分角色朗读(现代语)
分角色朗读(古文)
四、课堂练习
1、孤岂欲(qing)治经为博士(ye)!
2、但当(she lie),见往事(er)!
3、士别三日,即(geng)刮目相待,(da xiong)何见事之晚(hu)?
4、肃(sui)拜蒙母
第二课时
同学们,谁知道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呢?(孙权劝说吕蒙学习,吕蒙因此大有长进的故事。)
认识孙权
孙权 (大名鼎鼎,响当当的人物)
吴太祖大皇帝孙权(182年-252年5月21日),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生于下邳(今江苏徐州市_é???·?_)。三国时代东吴的建立者。
吕蒙
阿蒙:即吕蒙,吴人极喜加"阿"字,至今依然如此。吕蒙原本出生行伍、没有文化,经孙权劝学后渐有学识,以_???è??????±?_战胜关羽而名扬天下。
鲁肃
鲁肃(172年-217年),字子敬,中国东汉末年杰出战略家、外交家。
品读对话
孙权:“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学习的重要性。语重心长,谆谆教诲)
孙权:“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强调学的目的,有责怪的语气)
孙权:“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学习的要求)
“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否定吕蒙托辞的理由。要重读强调。)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亲近,关心,期望的语气)
蒙乃始就学。
及_é??è??_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惊讶赞叹的语气。)
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感叹句,带有自豪的语气。)
疏通文意
文章大意: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我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务繁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己觉得获益很多。”吕蒙于是开始学习。当鲁肃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一起谈论议事,鲁肃十分吃惊地说:“你现在的军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能和谋略,不再是原来的那个吴县的(没有学识的)阿蒙了!”吕蒙说:“志士(君子)分别几天,就重新另眼看待了,长兄你认清事物怎么这么晚呢?”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朋友后分别了。
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板书)
分角色扮演
孙权、吕蒙、鲁肃
孙权:你现在当权管事,不可以不学习啊!
吕蒙:哎,我军中事务繁多,没有时间啊。
孙权: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学识渊博的人吗?我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务繁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己觉得获益很多。
吕蒙开始学习,当鲁肃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一起谈论议事
鲁肃:你现在的军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能和谋略,不再是原来的那个吴县的没有学识的阿蒙了!
吕蒙:“君子分别几天,就重新另眼看待了,长兄你认清事物怎么这么晚呢?
三、合作探究
《孙权劝学》是一个著名的劝学故事。题目中最关键的词是“劝”。请找出孙权“劝”吕蒙学习的语句。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揭示学习的必要性)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学习的目的、方法)
卿言多务,孰若孤?(学习的可能性)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现身说法,读书的益处)
问:孙权劝吕蒙学习的目的何在?(用文中的原话作答)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孙权劝蒙的技巧: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施加压力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消除疑虑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施展诱惑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现身说法
三、揣摩人物
孙权:严格要求下属、循循善诱、关心下属、以身作则
吕蒙:知错就改、虚心好学、才干和谋略大有长进
鲁肃赞学
问: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是因为鲁肃被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
鲁肃:敬才、爱才
四、总结
回顾:
本文通过什么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
本文通过对话描写来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
2.孙权如何现身说法,劝吕蒙学习?(用原文回答)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3.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因为情况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问:孙权劝学这个故事给你有什么启示呢?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
本文以对话为主,用不多几句话,就使人感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