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变色龙》教学设计 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 九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变色龙》教学设计 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 九年级下册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6-28 21:57: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变色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奥楚蔑洛夫这一人物形象。(重点)
2.理解奥楚蔑洛夫这一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难点)
教学策略:
????? 读演课本剧、小组竞赛法、谈话法、自主、小组合作探究法 讨论法等。
?教学准备:
??? ?学生准备:查阅资料,熟悉背景;组织、排练课本剧。
???? 教师准备:制作相关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导入
重温三年之约——让我们成为彼此幸福的源泉!
(5班的孩子有着极强的集体荣誉感,情感的呼唤和激发,会很好地促进课堂各项活动的开展。设置情景,为课的开展预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说说“变色龙”(是一种怎样的小动物?有何特点?)
认识作者——
@俄国短篇小说家。与莫泊桑、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
@契诃夫写本文时,只有24岁。
@列宁和斯大林都很喜欢契诃夫的作品。在他们的经典著作中,都借用过契诃夫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鲁迅先生说:“我以为契诃夫的作品,没有一篇是可以一笑就了的。”
(通过此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大家”之作,“大家们”交口称赞,所以一切值得期待。)
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
学生齐读加以明确。
三.分享时刻:
课前,同学们已预习了课文,一起分享你的预习所得吧!
请你说说,在环境和故事情节方面,自己解决了哪些问题?
(借此环节,培养学生回家认真读书,用心预习的好习惯,再给学生以展示的舞台,培养表达的能力。通过师生互动交流,明确学生学习难点在哪里?!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明确文章故事情节的划分。培养学生阅读小说的习惯并提升阅读能力。)
三.我思故我在:
1.小说塑造了哪些人物形象?主人公是谁?
2.作者为什么称主人公为“变色龙”?
3.奥楚蔑洛夫判案过程是怎样的?判案过程中,他变了几次色?
4.他变来变去,围绕什么而变?
5.你认为奥楚蔑洛夫是个怎样的人?请找出文中描写他的语段(读一读,演一演。)
(有人说,人物是小说的灵魂,读懂了人物,也就读懂了小说。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进人物!)
(师生互动,逐一完成问题探讨,运用表格,完成故事情节的提炼,在此基础上,体会奥楚蔑洛夫“变”的外在以及“不变”的本质。)
(变色龙》是一篇讽刺小说,作者通过漫画似的讽刺艺术刻画了奥楚蔑洛夫的形象。对初三学生而言,此文最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是讽刺艺术的绝妙运用。通过六次断案,五次变化,体会交流明确——我们读出一个见风使舵,媚上欺下、趋炎附势、阿谀奉承、溜须拍马……的奥楚蔑洛夫。)
四.再走一步——多角度看人物:
1.有人说,人性是复杂的,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好人,也没有绝对的坏人!你认同这种说法吗?请你以奥楚蔑洛夫为例,阐述理由。
(认识奥楚蔑洛夫身上除了刚才分析的缺点外,还有人性的善良之处。借此理解人性的复杂性,体会名家名篇人物的真实性和典型性……)
既然奥楚蔑洛夫有着善的一面,狗咬了人,也理应赔偿,所以这案子很好判。那他不这样变来变去,直接判小狗有罪行不行?为什么?
(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从学会思辨开始,并明确:由此看来,沙皇制度下的警官是为维护有权有势之人服务的。)
我思故我在:
1.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讽刺奥楚蔑洛夫这个人吗?
写作背景助读——《变色龙》写于1884年,当时因亚历山大二世刚被刺杀而死,所以亚历山大三世一上台,就豢(hu à n)养了一批走狗,专为其镇压人民服务,同时还搞了一些掩人耳目的法令,给残暴的专制主义蒙上一层面纱。这时的警察,打着遵守法令的官腔,干着献媚邀功的勾当。本文刻画的警官奥楚蔑洛夫,正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在当时沙皇制度下,军官分十八等,法律规定:以下犯上者降职;重者将受到军事法庭严厉的惩罚。
原来如此——马克思曾说过:“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2.通过师生、生生探讨后明确:
@奥楚蔑洛夫作为国家的一个小人物,为了生存,不得不丧失人格和尊严来换取生存空间。这样的人物虽可恨,但作者批判的锋芒,其实更多的是指向当时腐朽专制的社会,指向孕育这种奴性人格的土壤。
@社会意义:本文通过对警官奥楚蔑洛夫的刻画,形象地揭露了沙皇制度下警察制度的虚伪和反动,辛辣地批判了它反人民的本质。
3.法制的虚伪还表现在文中哪些地方?
4.作者对当时社会的批判,还体现在文中的哪些地方?
(设计此题目,意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并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
欣赏时刻:
1.看视频,再来感受契诃夫作品的魅力。
(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再来段小视频,既可以调节紧张的思绪,又可以在进一步体会名家名篇的魅力。)
对自己不满足,是真正有天才的人的根本特征。(契诃夫)
课后餐:(布置作业)
1.再探——@以小见大的写法。@.个性化的语言,成功的对话。
@对比、夸张手法的运用。@.细节的锦上添花。@巧妙的构思、辛辣幽默的讽刺。
(再读文章,进一步体会文章的妙处,学名家之长。)
请你当编剧——文章最后写奥楚蔑洛夫“裹紧大衣,接着穿过市场的广场径自走了”,请设想一下奥楚蔑洛夫离开广场后去了哪里?(要求设计的情节符合人物的性格特征。)
一点感叹:
契诃夫为我们呈现了一篇经典之作,它让在我们在笑过之后,都会不禁陷入沉思。
反观现实:生活中,我们不能做变色龙一样的人,也不能做现实版的孔乙己!我们要学会变通,要活出自我。我们提倡真诚友善,我们提倡做好自己!我们倡议写好“人”字的一撇一捺!让我们用心做大写的人!!
(黑格尔说过:“遇到一件艺术品,我们首先见到的是它直接呈现给我们的东西,然后再追究它的内容。”事实上,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如此。只有新颖的课堂教学形式,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堂语文活动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精神。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找到了自信和乐趣,个性得以张扬。这恰好印证了教育家杜威提倡的“从做中学”的教学基本原则。一堂好课不是依靠老师讲得认真细致,而是让学生独立前进,给他们提供炫示自己的舞台。这节课,力求教学设计做到与众不同的,有新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