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2 《宇宙的边疆》教案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第四单元

文档属性

名称 13.2 《宇宙的边疆》教案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第四单元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0.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6-28 22:20: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
13.2
宇宙的边疆
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的说明层次与说明顺序。
2.理解解说词中议论与抒情的作用。
3.了解作者对宇宙和人类的思考认识。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了解解说词的特点。
思维发展与提升:把握解说词的文体特点,了解文中关于宇宙的基础知识。
审美鉴赏与创造:梳理文章的说明顺序,归纳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宇宙,培养宽广的胸怀。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梳理文章的说明顺序,归纳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难点:
品味文章在说明过程中加入的议论、抒情语句,理解作者对宇宙和人类的认识。
课前准备
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十九世纪法国伟大的浪漫主义作家维克多·雨果有句名言:世界上虽宽广的是大海,比大海更宽广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广的是人的胸怀人的胸怀到底有多么宽广?请让我们先来了解天空——宇宙的宽广。
今天我们学习卡尔·萨根的科普名篇《宇宙的边疆》。
二、写作背景
20世纪80年代,卡尔·萨根主持拍摄的13集电视片《宇宙》,被译成10多种语言在60多个国家上映,数亿观众观看了这部片子。20世纪末,我国开始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影响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的影响下,学科技、用科技、发展科技的热潮渐起。为了吸收世界先进的科研成果,一大批学者相继介绍、翻译了大量的国外科技著作。于是,《宇宙》被翻译介绍到我国。
作者介绍
卡尔·萨根(1934-1996),美国天文学家、科普作家。曾任美国康奈尔大学行星研究中心主任,被称为“大众天文学家”和“公众科学家”。他以对科学的热忱和个人巨大的影响力,引领几代年轻人走上探索科学之路。他主持过电视科学节目,出版了大量科普文章和书籍,其《伊甸园的飞龙》曾获得普里策奖,电视系列节目《宇宙》在全世界取得热烈反响。主要作品有:《宇宙》《布鲁卡的脑》《魔鬼出没的世界》等。
题目解说
本文是一篇讲述关于宇宙的探索问题的科普说明文,是一部电视片的解说词。宇宙是无边无际的,而本文的题目是“宇宙的边疆”,意思是要说明宇宙的范围、构成等问题。
五、层次结构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6段),介绍宇宙的广阔并说明人类探索宇宙的原因及意义。
第二部分(第7-16段),漫游宇宙。对星系、银河系、太阳系做了解说。
第三部分(第17-18段),回到地球。解说人类与地球及宇宙的关系。
六、全文分析
1、第四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请简要分析。
明确:
打比方。作者将整个宇宙比作“大海”,将地球表面比作“海滨”,形象地写出了宇宙的深广;将人类开始重视对宇宙的探索比作“开始向大海涉足”,并用“海水……溅湿我们的踝节”比喻目前我们的认识与研究还很浅显,亟待深入。语言表达生动形象,富有趣味性。
2、第九段介绍了“星系”的哪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明确:
内容:①介绍了星系的构成与数量。②由星系中“行星的数量跟恒星的总数大概样多”,推测除地球外,“宇宙里很可能到处都充满着生命”。
作用:丰富读者的科学知识,引发读者的好奇心与探索兴趣。
3、由“本星系群”到“M31”再到“M31以外”,这属于哪种说明顺序?这种结构安排有什么好处?
明确:
说明顺序:由远及近的空间顺序。文中先介绍本星系群的构成与形状;其后将镜头聚焦于其中的M31上,较全面地解说它的位置、构成和具体形状;最后再转到M31以外的银河系——我们所在的星系。
好处:便于镜头拍摄和画面呈现,同时也使相关部分的内容解说易被观众接受与理解。
4、第十二段作者从哪些方面对宇宙中的恒星做了详细的说明?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
明确:
主要从密度和体积、存在形式、亮度、亮度的稳定性及光的色彩等方面对宇宙中的恒星做了详细的说明。
主要运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如不同的恒星有着各自的特点,最典型的是写不同“年龄”的恒星发出不同颜色的光:蓝光——年轻、黄光——中年、红光——老年、白光或黑光——奄奄一息等。分类说明,深入浅出,有助于观众迅速了解恒星的相关知识,容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5、最后一段文字表达了作者对地球及整个宇宙哪些丰富的情感?
明确:
①“有幸”一词表明对人类生于地球的庆幸与感恩。②“这里有……有……有还有……”,用排比句表达作者对地球的热爱、赞美之情。③“许多这样的星球”指像地球一样存在的星球,这其中应该有无穷的秘密,引发了读者的好奇心。④“家园”在这里指宇宙,它表明作者对自己作为人类一员充满了自豪感,并产生了认识字宙、探索宇宙的强烈愿望。
6、从全文看,作者对宇宙有怎样的认识?
明确:
作者对宇宙的认识包含五个方面:①宇宙辽阔无垠,神秘莫测。“它有典雅的事实,错综的关系,微妙的机制”,它是个无限永恒的时空。任何行星、恒星或星系只是它的一个地方,而绝不可能是“典型”的。②宇宙真空中,广袤、寒冷、荒芜而又一片黑暗。③整个宇宙中的自然法则都是一样的。④宇宙里很可能到处都充满着生命,必定有许多像地球一样的星球散布在整个宇宙空间中。⑤宇宙有无穷的奥秘等待着人类去探索。
7、文中有大段的议论和抒情,这是否干扰了对宇宙的说明?
明确:
课文介绍了大量关于宇宙的知识,但作者为了抒发自己的感情,运用了大量的议论和抒情,如开篇三段和结尾两段都有深刻的哲理与浓郁的感彩,并且和文章主体简洁易懂的说明性文字相得益彰,表达了作者对宇宙和人类的认识与热爱。作为电视片的解说词,不仅要让观众了解宇宙的客观构成和相关知识,还要表达人类对宇宙的主观认识和人类探索宇宙的意义,这样才能感染观众,激发他们对宇宙的兴趣。所以议论和抒情不仅没有干扰对宇宙的说明,反而使说明更具科学意蕴和人文内涵。
七、中心思想
《宇宙的边疆》是一部电视片的解说词,也是一篇讲述关于宇宙探索问题的科普作品。文章主要向读者介绍有关宇宙的知识。作者以形象、优美而又严谨的语言向人们展示了宇宙的浩瀚无边和神秘莫测,激发人们探索宇宙的兴趣。
八、写作特点
①思路清晰,结构严谨。
文章按照空间顺序,由广阔的宇宙穿过无尽的空间,最终回到人类的家园,这是探索和发现的过程,表现了人类对宇宙的敬畏和“掌握我们自己的命运”的热情。
②说明中融入议论、抒情。
作者用通俗浅易的语言、轻松愉快的笔调,向我们展示了宇宙的浩瀚无边、无穷奥秘和久远历史,使本来枯燥乏味的解说变得生动有趣,更能激发人们探索宇宙的欲望。如“可见天体是多么宝贵”“或许是珊瑚——大自然在宇宙的汪洋里创造的永恒的产物”。
③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
a.列数字。如“宇宙间有若干千亿(10^11)个星系。每个星系平均由1000亿个恒星组成”。列数字可以使人对事物的大小、数量有比较清晰的了解。
b.作比较。如“一束光每秒钟传播18.6万英里,约30万千米,也就是7倍于地球的周长”。作者把光每秒传播的距离和地球周长作比较,使我们对光的传播速度有了具体可感的认识。
c.举例子。如“在那里有红色行星——火星”。作者举这个例子是为了说明“在气体行星及其冰冻卫星的内侧就是充满岩石的温暖的内太阳系”。
九、补充资料?
解说词
解说词是对展览、实物、影视、图片或历史文物等进行解释说明的一种文体。根据被解释的对象的不同,解说词可分为文学性解说词和平实性解说词。用于吸引游客参观游览的导游解说词和用于电影电视风光片的解说词,多用散文手法,既有抒情又有解释说明,语言绚丽多彩,情感真挚浓郁。用于科普影片、新闻纪录片的解说词,则多运用朴实真挚的语言。
解说词有以下几个特点:
(1)语言通俗、平易,读起来顺只听起来顺耳。因为解说词是对画面内容的补充,是通过语言表达来宣传教育或传播知识的。
(2)紧扣实物和形象进行解说。实物和形象是解说词写作的依据,忠于实物和形象是解说词写作的基本原则。围绕实物、形象这一中心点,安排结构,组织段落,绝不能偏离具体的解说对象。
(3)注重文艺性。解说词不是空洞的说教,必须通过形象的语言对实物进行描绘,就像报告文学是报告事实和文艺创作的结合一样,解说词是说明和描写的结合,兼有文艺作品的特点,好的解说词是一支感人的歌,一首动人的诗。
十、总结全文
《宇宙的边疆》是一部电视片的解说词,也是一篇关于宇宙探索问题的科普说明文。文章采用空间顺序,主要向读者介绍了宇宙的广阔、星系的组成、恒星的性质、太阳系及其行星等知识,推测宇宙生命的存在,作者向人们展示了宇宙的浩瀚无边和神秘莫测,激起了人们探索宇宙的强烈欲望。
布置作业
学习了《宇宙的边疆》,你有哪些感触和思考?请谈谈。
课后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每一个生命,甚至每一个小小的细胞中,都包含着一个无穷无尽的宇宙。庄子曾道:“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而大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亚原子世界的精度和深远宇宙的广度通过量子力学的理论融会贯通,庄子的思想竟与现代科学暗自相合,不得不令人______。
探索广袤宇宙的星辰大海和研究精巧的细胞内原子运行规律是人类扩展认知的两个基本方向。人们一方面利用空间天文卫星来观测大尺度时空维度中的奇观,另一方面也运用冷冻电子显微镜来探索细胞内部微观世界各式各样复杂而又精巧的结构。随着人们的认识不断深入,细胞内部丰富的物质结构和有序的协调机制令人______。据估计,一个普通的动物细胞内,各类蛋白质分子机器的总数超过十的十二到十三次方数量级,其他各类功能性的小分子更是______。这些大大小小的生物分子或穿梭于各种功能迥异的细胞器之间,或锚定于某一特定的膜结构浮游其上,如果化身为一个原子置于其间,(??
?
)。即便物质结构纷繁复杂,但细胞内所有的生命活动都受到精致的调控,从物质代谢到能量供应,再到细胞分裂、分化、自噬等整体水平上的行为,无不___________,其中的奥妙令人神往。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啧啧称奇????
叹为观止????
不计其数????
井井有条
B.交口称誉????
叹为观止????
不胜枚举????
顺理成章
C.啧啧称奇????
望洋兴叹????
不计其数????
顺理成章
D.交口称誉????
望洋兴叹????
不胜枚举???
井井有条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这奇景瀚如星海,会令你慨叹它的壮阔
B.这壮阔的奇景瀚如星海,一定会令你慨叹
C.你一定会慨叹这壮阔的奇景,瀚如星海
D.你一定会慨叹这瀚如星海的奇景,如此壮阔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物质结构尽管纷繁复杂,但细胞内所有的生命活动都受到精致的调控
B.虽然物质结构纷繁复杂,但细胞内所有的生命活动都受到精致的限制
C.物质结构虽然纷繁复杂,但细胞内所有的生命活动都受到精细的限制
D.尽管物质结构纷繁复杂,但细胞内所有的生命活动都受到精细的调控
4.下图是中国探月工程的标志,名为“月亮之上”,请写出该标志中除文字、字母以外的构图要素及其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110个字。
答案及解析:
答案:
A
C
D
4.标志以书法的笔触,勾勒出月亮的轮廓;一双脚印踏在月亮上.象征探月的终极梦想是登月;圆弧起笔处自然形成龙头,象征中国航天如巨龙腾飞。整体图形由一弧两点巧妙形成古文“月”字,彰显中国特色,象征了中国人的探月梦想。
解析: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先看第一空:
“啧啧称奇”表示不停地咂着嘴,称赞它的奇妙:“交口称誉”指异口同声地称赞。前面说“亚原子世界的精度和深远宇宙的广度通过量子力学的理论融会贯通,庄子的思想竟与现代科学暗自相合”,“竟”字表示出乎意料,可见此处是说前面的情形让人感觉奇妙,故应用“啧啧称奇”,再看第四空:“井井有条”形容条理分明.整齐有序;“顺理成章”指写文幸或做事,顺着条理就能做好,也指某种情况合乎情理.
自然产生某种结果,文中强调“从物质代谢到能量供应,再到细肢分裂、分化、自噬等整体水平上的行为”条理分明.故应用“井井有条”。
采用排除法,可确定正确答案为A。
2.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前面说“这些大大小小的生物分子或穿梭于各种功能迥异的细胞器之间,或锚定于某一特定的膜结构浮游其上.如果化身为一个原子置于其间”,其中“如果化身为一个原子置于其间”中“化身”的主语蒙后省略,应是假设人化身其间,据此可排除A、B两项;“瀚如星海”是对“壮阔的奇景”的形象化表述,应该放在后面,据此可排除D项。故选C.
3.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本题中的画线句有两处语病:一是关联词搭配不当,“即便”表假设关系,“但”表转折关系,“即便……但……”搭配不当;二是定语与中心语搭配不当,“精致”与“调控”不搭配。
“精致”指精巧细致,“精细”指精密细致,修饰“调控”
应用“精细”。故选D。
4.本题考查图文转换和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注意以下两点:题干提示此图为中国探月工程的标志,名为“月亮之上”;挖掘变形图标“月”的内涵。通过认真观察可知,该标志的主体部分是一双脚印图形镶嵌在“月”形图案中,预示着中国人登月的梦想。分析构图要素时,要抓住月、脚印、圆弧这几处标志;分析寓意时,要结合“中国探月”这一标志名称进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