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册《明亮与黑暗》活动设计
教材要点:研究光是一件让二年级学生着迷的事情,他们每天都在感知光的存在。本节课围绕光亮这个核心展开,经历四个活动,让学生意识到“有光才能看见物体”、不同的场景对明暗的要求不同、会选择合适读书的地方、探究手电筒直射桌面时光斑大小和远近的关系。
教学目标:
1.能够想办法让光进入封闭纸盒,会用“有光才能看见物体”表述光的作用。
2.知道不同的生活场景对亮和暗的要求不同,学会保护眼睛的方法,会选择适合读书、学习的地方。
3.通过探究手电筒光斑的变化,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学情分析:二年级学生年龄较小,他们活泼好奇、对新事物充满了兴趣,但是注意力不稳定、集中时间比较短、范围较小。他们乐于表达和分享,但是语言的发展水平并不高,以短句为主。有感知外界事物的能力,可以简单地描述观察到的现象,有初步的思考能力,以直观、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特点,
因此在二年级的科学课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口语表达,训练学生的思考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光是看见物体的重要条件之一。
教学难点:
学会探究手电筒放置位置的远近与光斑的关系。
教法学法:
活动探究法、实验法、讨论法。
教具学具:
纸盒、视频、手电筒、彩色卡纸、实验记录表
教学环节
教师的组织和引导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一、
导入新课
激趣导入,老师带来了神秘礼物,你想知道盒子中有什么吗?在不打开盖子的情况下,有什么办法能看到?
2.小组动手试一试,怎么做能看清楚盒子里的东西。
小结:有光,生活变得多彩,有光,世界会更明亮。而没有了光,就会一片黑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明亮与黑暗》
小组合作,一起想办法看到盒子里的图案,汇报交流操作方法,共同研究原因。
1.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探究热情。
2.在活动过程中理解光是看见物体的重要条件。
3.提高学生的小组合作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
生活中光的事例
生活中,什么情况下需要亮一些,什么情况下需要暗一些?
2.你们找到了这么多,老师这里还有一些补充。
小结:不同的场景对明暗的要求不同,我们要学会选择不同的光线。
学生先思考,
再和同桌交流,
最后汇报结果。
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知道在不同的情况下人们对光亮度要求是不同的。
补充对光线有要求,但是学生不熟悉的场景。
在交流活动中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
保护眼睛不受光的伤害
一些特殊的工作和环境中,会遇到过强或过暗的光线,这时该怎么办呢?把书翻到P33,自己阅读内容。
小组PK赛,通过这几幅图,你知道了什么?
如果在室外,你会选择在哪里看书?为什么呢?
小结:在光线太强或太暗的环境中看东西,都会伤害我们的眼睛,你知道怎么选择了吗?
自己阅读课本P33内容,并思考。
全班共同交流探讨。
1.锻炼学生自己阅读资料,主动思考的能力。
2.让学生知道在一些特殊情况下要怎么保护眼睛,以及这样做的原因。
2.帮助学生学会选择合适的光线进行生活学习。
四、
手电筒位置与光斑的关系
介绍实验器材。
手电筒放置的高低和光斑的大小与亮度有关系吗?先来学习实验要求。
介绍小组合作要求。
4.你们知道为什么光斑越大,亮度会越暗吗?谁来猜一猜?
总结:手电筒放置的越高,光斑越大,亮度越暗,手电筒放置的越低,光斑越小,亮度越亮。通过刚才的实验,大家都得出了一致的结论,你们已经能像科学家一样探究了!
学生先认识实验材料,理解实验要求后按照合作的要求进行操作,并填写实验单,汇报自己的发现。
1.让学生经历一个初步的、比较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2.知道手电筒放置位置的高低和光斑的大小与亮度关系。
五、
总结与延伸
1.你有什么收获想和大家分享吗?
2.观看手影舞
3.
大家在课后也可以找一找更多和光有关的有趣的事。
回顾所学,
畅谈收获。
1.帮助学生回忆整节课,巩固所学知识。
2.激发学生对光的好奇,鼓励学生将科学与生活联系起来。
板书设计
明亮与黑暗
没有光就无法看见物体。
亮
暗
看书、学习、画画、
看电影、睡觉、洗照片……
手术、剪纸
……
合适
实验记录单
我们的发现:
手电筒离得越远,光斑越
(大、小),亮度越
(暗、亮),
反过来,手电筒离得越近,光斑越
(大、小),亮度越
(暗、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