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明与不透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能按照物体的透光程度对物体进行分类。
科学知识目标:
1、能说出将物体分为透明,半透明和不透明物体的依据。
2、正确说出光照到不透明的物体上会产生什么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愿意把本组的发现与其他组进行交流。
STSE目标:能分别举例说出透明材料和不透明材料在生活中的用途。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实验了解一些材料的性质,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亲自实验发现影子的形状随光源与物体之间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手电筒、一瓶矿泉水、玻璃杯、书本、黑色布料、报纸、卡片纸小玩具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物体时会怎么样?
1、我们知道,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如果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物体会怎么样?
学生猜测(光会被挡住;光会透过去;也可能一部分被挡住,另一部分透过去)
2、(课件出示课本25页的三幅图)先观察,说出图中的三种物体有什么不同。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透明与不透明的知识。板书课题:透明与不透明
二、活动一:光能透过哪些物体
,根据物体的透光程度进行分类。
1、实验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那么就让我们利用手中的材料动手试一试,看看哪些物体光能透过去,哪些物体光不能透过去。
教师布置活动要求:(课件出示)
(1)小组的同学要进行分工,一位同学站在桌边,将一张白纸立在桌子上当屏幕。
(2)另一个同学拿着手电筒,电筒距白纸平面大约十厘米。
(3)第三位同学分别将桌子上各种物体放在手电筒与白纸之间,并观察白纸上的情况。
(4)第四位同学记录观察结果。
(学生活动时,教师应注意提醒学生,将手电筒与桌面平行,同时,还应提醒学生使手电筒与物体保持适当的距离,并在更换被测物体时,保持这一距离不变。)
2、由于学生判断的差异性,分类结果可能会有所不同,教师要帮助学生弄明白分类的标准。难点可能会出现带透明材料和半透明材料上。教师可根据出现的问题,选用不同材料的物体进行演示。(如玻璃与毛玻璃等。)使学生认识到透明物体能让光通过;半透明物体只能让部分光通过;不透明物体不能让光通过。
三、认识透明、半透明、不透明物体的实际用途
1、我们如何让透过的光线更符合我们的要求,更好地为我们服务呢?
人们充分发挥透明、半透明、不透明物体的特征,制造了许多产品。例如:(课件出示)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教材中的灯罩的三幅图,
这些灯罩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他们的透光效果一样吗?把自己的发现与同学交流说明灯罩有在不同的用途。
2、日常生活中,什么地方用了透明、半透明、不透明的物体?利用透明、不透明的性质,采用不同的材料,达到预期的透光效果。
学生发言
教师演示(课件出示)
四、活动二:影子
1、光照在不透明的物体上,会有什么现象?
2、将蜡烛前后、左右、上下移动时,小兔的影子有没有变化?
3、学生操作,并做好记录。
五、总结全课
1、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2、学生总结。
让光全部通过的物体是透明物体,让光部分通过的物体是半透明物体,不让光通过的物体是不透明物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