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过洞庭》教案 2020—2021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念奴娇·过洞庭》教案 2020—2021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2.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6-28 22:32: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念奴娇·过洞庭》教案
教学目标
(一)通过对文本的诵读与细读,把握月、天、水等核心意象的内涵,感知本词呈现出的两种不同意境特征
(二)通过对细节的讨论与探究,掌握描绘本词意境的主要表达技巧如想象、比喻、夸张、象征、映衬手法
(三)基于对全词意境及主要表达技巧的理解,结合类似题材的诗文,总结归纳作者的思想感情与本词主题
教学过程
导入:昨天我们简要讲了下《念奴娇·过洞庭》的字词以及行文结构,今天我们简要赏析了一下这首词的表达技巧与思想主题,现在,请同学们再次诵读全词,感受一下这首词的意境特征。
(一)问题1:古往今来,有很多文人骚客都曾写过与洞庭湖有关的诗文,请大家回忆一下自己以前学过的诗文
1.有哪些谈到了洞庭湖?
2.这些诗文的题材是什么?
3.其作者的人生经历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1)提示:《望洞庭》、《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登岳阳楼》、《岳阳楼记》
《望洞庭》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登岳阳楼》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岳阳楼记》范仲淹(略)
(2)提示:本词属于借景抒情的题材
(写这些诗的目的是什么?描写景色,抒发怀抱)
(3)提示:刘禹锡、孟浩然、杜甫、范仲淹都因直言犯谏而受谗被贬至湖南
(二)材料1:本文的作者张孝祥与上述这些作家有相似的人生经历,下面我们来简单了解一下
张孝祥,南宋人,是继苏轼之后宋代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由于上书为岳飞伸冤,为奸臣秦桧所忌,秦桧遂诬陷张孝祥与其父张祁谋反,将其父下狱,张孝祥也被贬到广西,并在不久后因谗言而被免职。此词作于他从桂林罢官北归途经洞庭期间,属于即景抒情之作。
(三)问题2:本词有3个核心意象贯穿全篇,每句都直接或间接地提到了
1.大家觉得这3个意象是什么?
提示:明月、天空、湖水
(词人中秋节在洞庭湖干什么?在什么地方干这件事?)
(四)问题3:上片第1句写到“更无一点风色”
1.风有颜色吗?这样写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
2.有何表达效果?
(1)提示:风是空气,本身没有颜色也是看不见的,只能通过听觉、触觉或其他东西感知,故此处运用了通感
(2)提示:侧面表现了天空的纯净、月光的透亮、湖水的宁静、心情的平静
(任何诗文写景都是在写意,意象是诗歌的核心表现对象,这样写对表现本文的意象有何作用?)
(五)问题4:上片第2、3句“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
1.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
2.表达效果如何?
(1)提示:“玉鉴琼田”是比喻、“三万顷”是夸张,湖水与扁舟属于映衬与点面结合,“表里俱澄澈”属情景交融
(2)提示
A.“玉鉴琼田三万顷”不仅正面表现了湖的浩瀚、透亮,还侧面表现了月光及天空的洁净无暇
B.同时,正因“更无一点风色”,所以水面无波,加之“素月分辉”,水、天两个面才能实现“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的融合,扁舟是这个面上的点,二者点面结合,相互映衬,面愈是阔大,点就愈显得渺小,点越微小,面就越显得广袤无垠
C.“表里俱澄澈”一指外界物质环境的澄澈,二指词人内在心理环境的澄澈
(“玉鉴琼田”指什么?洞庭湖真的有“三万顷”吗?“明河共影”说明什么?为什么要把湖写得那么大?)
(六)问题5:本词下片“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
1.联系作者的人生经历,分析“孤光”、“自照”、“冰雪”所使用的表达技巧与蕴含的思想感情?
2.结合“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与“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分析“素月”与“冰雪”、“明河”间的内在关系以及这两句运用的手法和作用?
(1)提示
A.作者以月亮象征自己高洁的品格
B.“孤光”寓意作者在官场受到冷落,被贬到远离家乡的南方,作者借月光之清冷表达落寞怀乡之情
C.“自照”中的“自”表现了作者积极乐观的心态与对自身高洁人格的自信
a.即便仕途坎坷沉浮,但还有月光为伴,这是词人借自然风物聊以自慰
b.即便遭受谗言,但“清者自清,明者自明”,这凸显了词人品格的高尚与精神的自足
(作者为什么会罢官北归?“孤光”指什么的光?为什么月亮是孤独的?孤独的仅仅是月亮吗?“自”是什么意思?)
(2)提示
A.本句运用了映衬的表现手法
B.作者将自身心胸喻作“冰雪”,而“冰雪”的特征是洁白无暇,“素月”的特征则是素淡纯净,“明河”的特征是澄澈透亮,三者的特征是类似的,“素月”的“孤光”越是明亮,“冰雪”、“明河”就愈是光洁澄澈,反之,二者的光洁澄澈又能反衬“素月”之“孤光”的明亮,三者相互映衬
C.词人将自身内在的“冰雪”一般的心胸、品格与外在的“素月”、“明河”类比,这二者互为“表里”关系,“素月”、“明河”是词人心境的外显,目的是标榜自身为人的光明磊落与表里如一,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素月”、“明河”、“冰雪”有什么外在的共同点?谁是光源?为什么三者要并置?“表”与“里”指什么?)
(七)引申1:解读至此,你觉得本文的意境具有什么样的风格特征?你还能联想到哪些表现类似意境特征的诗文?
提示:深邃、浩渺、空明
《赤壁赋》苏轼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岳阳楼记》范仲淹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滕王阁序》王勃
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湖心亭看雪》张岱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桂枝香·金陵怀古》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雨霖铃》柳永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雪》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琵琶行》白居易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八)问题6:下片第2、3句“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
1.“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象征着什么?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蕴含了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提示
A.“襟袖冷”与“沧浪”暗示夜间刮起了大风,湖水开始汹涌翻腾,自然环境从平静转为激荡,象征仕途生涯的凶险,人生旅途的坎坷,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凄凉惆怅情绪
B.“稳泛”则体现了词人内心情绪的波澜不惊,波涛越是汹涌,外在现实世界越是凶险,越能反衬作者的安然自若的淡定心态、放浪形骸的不羁性格、自由主义的进取精神,塑造了一个“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宠辱皆忘、傲岸不羁的迁客骚人形象
(“短发萧骚”说明什么?作者为什么会觉得冷?为什么湖面会起浪?作者面对汹涌的“沧浪”,凭什么能做到“稳泛”?结合作者人生经历理解“沧浪”的象征意义)
(2)提示
A.运用了想象、比喻、夸张、拟人,词人夸张地挹尽西江,将北斗比喻为斟酒的勺子,将万象人格化为宾客,都处于对自然丰富进行自由想象的浪漫主义情怀
B.表现了词人包举万物的宽广胸怀、囊括宇内的豪迈意志,实现了精神世界对物质现实的超越
(“西江”能否挹尽?作者将北斗比作什么?万象本身有人格意识吗?作者能包容万物,这体现了什么样的胸怀?)
(九)问题7:下片的末句“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1.运用了什么抒情方式?
2.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1)提示:“扣舷独啸”为直抒胸臆,说明作者无法压抑满怀的豪情壮志,激动拍打船舷,发出响彻夜空的歌声
(2)提示:“不知今夕何夕”从侧面表现了词人高涨的情绪,以至于忘怀了自我,超脱了时空,臻于至真、至善、至美的大化之境
(作者“扣舷独啸”是有意识的还是不由自主的?为什么作者会连时间都忘记了?这说明他此刻的心情如何?)
(十)引申2:解读至此,你觉得本文的意境具有什么样的特征?你还能联想到哪些表现类似意境特征的诗文?
提示:雄浑,壮阔,激昂
《赤壁赋》苏轼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赤壁怀古》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岳阳楼记》范仲淹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观沧海》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沁园春·长沙》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毛泽东
会当击水三千里,自信人生二百年。
《行路难》李白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旅夜抒怀》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十一)问题8:经过对本词表达技巧的详细探究
1.总结本词的意境特征
2.归纳本词的思想主题
(1)提示:本文通过月、空、水三大意象的相互映衬,表现了深邃、浩渺、空明、凄清与雄浑、壮阔、激昂的两种与众不同的意境特征
(2)提示:两种风格迥异的意境相互映衬,既表达了作者官场受谗含冤的不满情绪,又表现了作者纵情自然声色的豪迈之情,不仅反映了作者一尘不染的高洁品格,还突出了作者傲岸不羁的性格特征,更彰显了宠辱不惊、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至真、至善、至美的人生理想
收束:张孝祥通过这首《念奴娇·过洞庭》向我们展示了他崇高的美学理想与多彩的人生价值观,也希望各位同学也能在漫漫生命的长河中探寻独属于你自己的人生路径,像张孝祥一样,乘长风,破万里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