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第五单元

文档属性

名称 10.2《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第五单元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6-28 22:51: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
1、新课标考纲对实用类文本的考查要求是:阅读和评价中外实用类文本。了解新闻、传记、报告、科普文章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并能准确理解文本,筛选整合信息,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需要学生具备理解能力、分析综合能力、鉴赏评价能力和探究能力等。
2、作为初进高中的学生,他们基本具备阅读实用类文本的能力,但欠缺对文本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感悟,这就需要老师设计相关的情境活动引导学生去感悟;同时高一的学生已具备初步的理解能力,但鉴赏评价和探究能力还有有待加强。
二、教材内容分析
1、本单元是演讲辞。单元教学要求是:要善于抓住文章的主旨,明确作者的主要观点,同时注意理清文章的结构,把握其深刻透彻的说理方法。另外,还要注意体会演讲辞的情感力量和多样化的表现手法,揣摩其中的感情、语气和表达技巧,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2、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一篇情感真挚的悼词;是一篇逻辑严密、气势畅达的演讲辞,
是研究马克思贡献的重要文献;是学生提高读写能力的经典范例。
三、设计思想
坚持立德树人的核心目标,充分利用文本内容发挥育人功能。落实语文核心素养,通过情景式课堂的设置,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提升探究、思辨意识,培养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寻求精准的语言表达的新路径,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思维品格的全面成长。
四、教学目标
结合单元教学目标,根据文本特点,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1)把握主旨。概括马克思的伟大贡献,感悟其宽广胸怀和非凡气度。
(2)理清结构。了解悼词结构的特殊性,体会演讲辞结构的严谨性。
(3)品味语言。感悟本文语言的艺术魅力,揣摩字里行间真挚的感情。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1、?了解伟人贡献。2、?感悟伟人品格。
难点:梳理主体部分的结构。
六、资源与工具:PPT、希沃
七、教学策略:多形式朗读;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相结合
八、教学过程
(一)本文背景及文体介绍:
1、背景导入: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在伦敦逝世,
17日葬于伦敦城北的海格特公墓,在葬礼上,与马克思共同奋斗40年的亲密战友恩格斯发表了一篇讲话,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板书: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2、解题:①展示马克思墓:(出示课件图片)这是英国伦敦海格特公墓的马克思墓。碑身上的马克思,目光深邃,凝视远方。这里绿树葱茏,幽静肃穆,和伟人生前的波澜壮阔、轰轰烈烈恰形成鲜明的对比。100
多年前,就是在这里,恩格斯发表了这篇后来闻名世界的悼词
②过渡:讲话,说明这是一篇演讲词;墓前,又说明这是一篇悼词。
3、悼词:悼词是指向死者表示哀悼、缅怀与敬意的悼念性文章。
悼词从结构形式上一般分为三部分:
开头——介绍死者逝世的时间、地点、原因、身份等。
主体——死者生前的事迹及评价。
结尾——对死者的悼念之情。
(二)、整体感知,扫清字词障碍
1、自由朗读,圈出成语和不会读的词语
2、读后检测
①生字新词注音
悼词(

诽谤(

嫉恨(

诬蔑(

诅咒(

即使(

繁芜丛杂(

不可估量(

浅尝辄止(

卓有成效(

②成语释义:
繁芜丛杂:原指草木繁密茂盛、杂乱没条理。此处为错综复杂意。
浅尝辄止:略微尝试一下就停下来,比喻不深入钻研。
坚忍不拔:(在艰难困苦的情况下)信念坚定而不动摇
豁然开朗:从黑暗狭窄变得宽敞明亮。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
(三)、研读文本:
1、自主思考
梳理文章结构:
根据悼词的一般结构特点,将文章划分为三个层次并概括层次大意。
第一部分:描述马克思逝世时的情况。
第二部分:评价马克思的功绩
第三部分:论述马克思的影响
2、研读第一部分
过渡:马恩相识于巴黎,40年间,他们志同道合,不离不弃,一起面对艰辛生活,经历政治风雨。当亲如兄弟的战友突然去世,恩格斯是什么样的心情呢?
①师范读
②生自读。揣摩字里行间的情感——悲痛:
提问:你从哪些词语感受到恩格斯的悲痛?
A、两点三刻:对时间交代的具体,可见作者对这个时刻的永志不忘,刻骨铭心,可见悲痛之情。写明具体时刻,表明马克思的逝世对于恩格斯来讲,对于整个世界来讲是多么的非同寻常,在这一时刻恩格斯没有在马克思身旁,终生的挚友就这样静静地走了,恩格斯抱憾终生。这一时刻更是令世人万分悲痛和无法忘记的。
B、最伟大的思想家:高度评价,可见崇敬,由崇敬自然哀伤。最在这里是程度副词,突出了马克思在哲学界的无与伦比的地位。
C、停止思想:不说去世,是不忍。亲人去世,谁忍心说去世呢?可见悲痛之深。讳饰的修辞。也切合马克思的身份,暗含了对战友生命不息,思想不止的崇敬。
D、还不到两分钟:“还”流露出在马克思临终时未能陪伴在他身边的无限惋惜和遗憾的感情。两分钟,强调时间短暂,可见去世之突然,饱含了作者对战友溘然辞世未能见最后一面的深深遗憾。
E、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
表达了作者由马克思逝世所引起的感情上的悲痛;同时也表明了马克思遗容的安详。
3、研读第二部分:
过渡:朴素的语言,深沉的情感,可谓语淡情浓。接下来,凭着对战友的深刻了解,恩格斯高屋建瓴的回顾总结了马克思奉献的一生、创造的一生。
①阅读3-7段,请同学们概括马克思的主要功绩。(用文中句子回答)
(单独提问为宜。学生回答时,师板书学生答案,预备引导学生将马克思贡献分成“科学”和“革命”或者“思想”和“行动”两大类。从而为明确第二段的总纲作用做铺垫;学生回答不出时可适时将第二步“梳理主体部分语言标志”提前讲,以做引导)
②梳理主体部分语言标志,体会本文作为演讲辞的条理性和整体感。
过渡:同学们能找得这么快,不仅因为大家思维敏捷,更重要的,我们得感激一一个人——演讲者恩格斯。是他,及时树立有声的语言标志,时时提醒我们注意马克思一项又一项的贡献,提醒我们文章的思路。同学们,你能找到这些提醒思路的语言标志吗?
明确:大家看,这些句子一直在提醒作者的思路。提醒我们注意一项又一项的贡献。(正像达尔文发现……发展规律;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第五段;第六段开头一句;第二段作为总纲等)这是演讲的特点决定的。想要听众听得懂,听得全,就需要及时提醒思路,帮助听众理解思路。所以演讲辞必须要有条理性,有整体感。
③合作探究:在文中,恩格斯对马克思的身份有多种不同的说法。A思想家B科学家C革命家。你认为,恩格斯其实最想强调的是马克思的哪一种身份?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
明确:思想家。资本论就是马克思思想的结晶。文章开头就说,马克思是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的确,马克思不是那种闭门裹足于书斋的思想家,他不仅是第一个发现革命真理的人,还是第一个点燃无产阶级革命的星星之火的人!恩格斯从革命理论到革命成就这样安排马克思的功绩,其实就是为了突出马克思作为思想家的勇于实践的精神。
4、研读第三部分
过渡:这就是马克思,他是最伟大的思想家,并且用他的革命思想进行了伟大的革命实践。一个这样的伟人在当时那个时代会有着怎样的影响力呢?
生齐读第8
段,合作讨论:马克思有这么怎样的影响力?他自己又是怎么面对的呢?请找到相关的句子进行分析。
①原文: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嫉恨和最受污蔑的人。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和共和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活极端民主派,都竞相诽谤他,诅咒他。
对比。和下文千百万革命战友的尊敬、爱戴和悼念,和下文马克思的毫不在意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马克思的伟大和无畏。
②原文: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做蛛丝一样轻轻拂去,?只是在万不得已时才给以
回敬。
比喻。对比。充分表现了马克思对政敌的极大蔑视,表现出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充分表现了马克思的人格魅力。由此可以领略伟人在政治迫害的疾风骤雨中巍然屹立的伟岸与无畏。
③原文:而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对比。有许多敌人和无一个私敌形成鲜明对比。私敌是以“我”为中心的。以我的利害区分敌友,没有私敌,说明没有私念。体现出马克思的大公无私。可能、?未必,语气委婉,表意坚定。
板书:
功绩贡献
人格魅力
历史规律
伟大无畏
剩余价值
大公无私
其他发现
办报宣传
创立协会
四、拓展延伸
掩卷深思。马克思何以成为一代伟人?贫穷疾病困扰,他不曾停步;驱逐,污蔑,诅咒,他不曾彷徨。是什么力量,支撑他穿越风雨,走向伟大?不必翻阅浩如烟海的马列文献,一篇小小的短文就包含了所有的秘密:请同学们齐读:?(课后研讨与练习三)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同学们,写下这段话的时候,马克思17岁。在这样一个充满梦想和希望的季节,他对自己的人生、未来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规划。此后的一生中,不论遇到什么艰难困苦,马克思都坚定不移地实践了他的诺言。无独有偶,我们的伟大领袖毛泽东16岁离家时留给父亲一首诗: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课件展示,学生齐读)
这首诗道出了少年毛泽东非凡的志向,博大的胸襟。从此,少年的毛泽东闯荡天涯,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成长为一名纯粹的马克思主义者,缔造了崭新的新中国。比较青年马克思选择职业的博大胸襟,青年毛泽东指点江山的豪情壮志;联想马克思在大英图书馆的废寝忘食,毛泽东的在北大阅览室的如饥似渴。两位伟人的青春年华颇有神似之处。我想恰同学少年的你,对此一定也有很多感慨吧?
五、周记布置——《伟人从少年走来》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