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7课《壶口瀑布》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7课《壶口瀑布》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6-29 12:57: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八年级下册《壶口瀑布》教学设计
教材解析:
《壶口瀑布》是部编版教材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所选的课文都是游记,通过记述游览见闻,描摹山水风光,吟咏人文胜迹,抒发作者的情思。本课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游记散文。文章层次分明,脉络清晰,语言优美,情感真挚,思考深邃。作者视角独特,既有整体观照,也有细节刻画,在文中不仅精细地描摹了壶口瀑布汹涌澎湃之景与壮丽开阔之境,更由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勇往直前的特质联想到人的经历,想到中华民族的艰难历程,由对黄河的歌颂,升华到对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精神的歌颂。描写景物,表达情感,融会贯通且有特色。
学情分析:
学生在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一篇学习了光未然的《黄河颂》,有一定对黄河的认知。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类的文章初二的学生已经学过《三峡》《与朱元思书》《答谢中书书》等,这类文章除了要求学生能对生动的语言赏析外,还要掌握一些写景的方法。八年级的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学习游记,不应当局限于这篇游记写了哪些地方,记了什么景物,而应当先把握作者为什么记这些景,他笔下的景物之间有什么联系,从中可以领略到作者想表达什么情感或思考。我们面对的是黄河岸边的陕西学生,可拓展的地方比较多。本文语言优美、文化内涵厚重,需要教师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走进文章深处。
设计思想: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根据初中生个人身心发展特征,在新课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设计理念下,我以提升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前提进行了《壶口瀑布》的教学设计。本教学设计力求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主的宗旨,关注学生的读书体验,让教师的教学行为的有效性落到实处,强调学生自主探究文本、合作交流,并辅以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提高课堂效率,以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领略壶口瀑布的美。
2.品析语言,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特点,欣赏精妙语言。
3.领会文中所写的黄河的伟大性格,感悟民族精神的美。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通过学习课文,领略壶口瀑布的美。
2.品析语言,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特点,欣赏精妙语言。
难点:
领会文中所写的黄河的伟大性格,感悟民族精神的美。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情境教学法;
3.比较阅读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语言渲染,图片造境:
教师通过语言描绘画面,结合课件中的图片渲染气氛,为学生创设情境。
预设:同学们,壶口瀑布位于陕晋交界之处,是我们陕西人熟知的美丽胜地。壶口瀑布是壮观的,令人震撼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跟随梁衡先生,来一场壶口之旅。(出示图片)
2.出示课题:《壶口瀑布》,并板示。
二、重点研读:进入文本
(一)初读感知,寻美
结合课前预习,掌握学生阅读情况后,选择课上泛读或是直接进入问题。
(1)提问:作者几次前往壶口?各自具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文本用一个四字短语来概括一下)
(2)指名学生回答。
明确:两次,雨水季和枯水季。
雨水季:气势磅礴、惊心动魄、令人心悸……意思接近即可。
枯水季:姿态万千、形态多样、多姿多彩……意思接近即可。
师:同学们,雨季和枯水季的壶口瀑布各有特点,各有美处,我们看看文章中是如何具体描绘的。
(二)精读品析,赏美
(1)学生齐读第2段,找出雨季壶口瀑布的具体特征以及作者的感受。
(2)指名学生品析鉴赏,教师适时补充。
明确:雨季的壶口瀑布只可远观,令人害怕,给作者的感受是“一锅沸水”。
示例:
①车还在半山腰就听见涛声隐隐如雷,河谷里雾气弥漫,我们大着胆子下到滩里,那河就像一锅正沸着的水。
本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涛声比作雷声,把汹涌澎湃的河水比作沸水,突出壶口瀑布惊心动魄、气势磅礴的特点。
②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
运用比喻、拟人、夸张多种修辞手法和一系列动词,写出了瀑布的声响、形状、态势、力量,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使人震撼。突出壶口瀑布波涛汹涌,威武雄壮,大浪裹小浪,翻江倒海,飞流直下的特点,表现了黄河奔腾激越的气势。
③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柔而无形的水比作“一卷飞毯”“一卷钢板”,传神地体现了河水的“凝重”“猛烈”,突出了水势变化之大,将黄河博大的胸怀、壮阔的气势非常生动地表现出来。
(3)师:作者在枯水季看到了怎样的壶口瀑布?作者的感受又是如何的?
①学生自由读3--5段,感受枯水季壶口之美。
②指名学生回答,品析枯水季壶口瀑布之美。
明确:作者在枯水季游览壶口瀑布,得以走到河心,从独特的角度欣赏户口的水与石,河与沟。作者找到了壶口瀑布的来源与成因,欣赏到了它的多姿多彩。
示例:
①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旋。
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写出了河水因地势而纤细柔和的优美形态,其中“钻”“觅”“淌”“夹”等动词,运用得十分贴切,表现了水流的灵动多姿,使人如临其境。
②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而这一切都隐在湿漉漉的水雾中,罩在七色彩虹中,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顺壁挂下的水比作“丝缕”,隐在水雾中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生动写出了挂瀑水的姿态柔美,声音动听。
(4)师:写完壶口瀑布的水,为什么又要写“脚下的石”?
让学生分别朗读文章的第1段和第6段,指名学生回答,小结文章的写作思路。
明确:渗入作者文章的理趣之美,联系《黄河颂》,让学生领悟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品质。
示例:
①人常以柔情比水,但至柔至和的水一旦被压迫竟会这样怒不可遏。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黄河水人的品性,表现了黄河水外柔内刚的品性,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②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
运用排比、拟人的修辞手法,并运用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和借物喻人、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表现了黄河宽厚的雄壮之美,前仆后继、勇往直前的精神,也抒发了对自然的热爱,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赞美之情。
(三)延伸漫谈,说美
问题设置:
你喜欢壶口瀑布吗?(想去/去过)壶口吗?为什么?
如果梁衡先生决定要第三次游壶口,请你帮他选个时间点。
三、课堂小结:把握内容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读了梁衡的《壶口瀑布》,我们不由得会有身临其境之感,在为美景感叹时,也深深被梁衡的语言文字所折服。
四、布置作业:巩固内容
课堂时间有限,请同学们将文中你喜欢的句子进行品析,做3句以上鉴赏。
板书设计:
随文设计(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