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课件(23张PPT 含2视频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课件(23张PPT 含2视频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6-29 15:41:07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1、了解红军长征的原因、过程和历史意义。
2、知道遵义会议的内容,认识其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
3、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理解长征精神,认识中国革命历程的艰难曲折。
学习目标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井冈山
瑞金
一、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
1.战略转移的背景
震惊
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
对革命根据地
进行“围剿”
中央根据地五次反“围剿”敌我力量对比表
 项目
次数
时间
军队人数对比
领导人
战略战术
反围剿
结果
国民党军队
中央红军
第一次
1930.10
10万
4万
第二次
1931.4
20万
3万
第三次
1931.7
30万
3万
第四次
1933.2
30万
7万
第五次
毛泽东
胜利
避敌主力诱敌深入集中优势各个击破
游击战
运动战
失败
分散兵力冒险进攻保守防御
博古
李德
8万
50万
1933.9
周恩来
朱德
2.被迫战略转移的原因
博古、李德的“左”倾错误路线的领导,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利用毛泽东的
正确战略战术
博古、李德的“左”倾错误路线的领导
005
瑞金
冲破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
1934年10月
开始长征
遵义
《血战湘江》
渡过湘江冲破敌人的四道封锁线,但是中央红军损失惨重的代价(仅剩3万人)
3.初期的斗争
《十送红军》
时间:1934年10月
开始地点:江西瑞金
(中央革命根据地)
目的:被迫战略转移
保存革命力量
强渡乌江
渡过湘江后,博古等人想去湘西,而敌人已去湘西的路上布置重兵。
毛泽东提议进军贵州,于是红军强渡乌江,攻克贵州北部重镇遵义。
时间
地点
内容
1935年1月
贵州遵义
纠正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
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三人军事指挥小组
4.遵义会议
遵义会议旧址内部
遵义会议旧址
(1)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2)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一个核心,三个挽救,一个转折点,一个标志
4.遵义会议——意义
蒋介石把70万军队投入“围剿”共产党的战争中,迫使他们从农村据点走上著名的长征之路。天天行军打仗,加上连续不断的政策失误,使得红军损失惨重。……在危急关头,共产党召开会议牢固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内的正确领导,最终取得了军事和政治两方面的巨大胜利…
中共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的会议









遵义
三、过雪山和草地——遵义会议后的军事行动
1935年1月19日至1935年3月22日,毛泽东指挥中央红军转战川贵滇三省,巧妙地穿插于国民党重兵围剿之间,不断创造战机,在运动中大量歼灭敌人,牢牢地掌握战场的主动权,取得了红军长征史上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光辉战例。
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
巧渡金沙江
急行军到皎平渡口,用7只小船,经9天9夜,将部队全部安全地渡过了金沙江。
——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
005
瑞金
冲破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
遵义会议
四渡赤水
1934年10月
开始长征
巧渡金沙江
强渡大渡河
1935年5月,中央红分左右两路北进。
红一团一营二连17名勇士,强渡天险大渡河杀出一条生路,为红军北上夹击泸定桥守敌创造了有利条件。
飞夺泸定桥
1935年5月,红四团22名突击队员沿着枪林弹雨和火墙密布的铁索夺下泸定桥,红军主力顺利过河。
005
瑞金
冲破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
遵义会议
四渡赤水
1934年10月
开始长征
巧渡金沙江
强渡
大渡河
飞夺泸定桥



“那天是农历五月初四,他们从山上下来时,穿的衣服五颜六色,什么样式都有。人都很瘦,差不多皮包骨头了。”92岁的张绍全至今记得很清楚,“来自南方的红军战士身着破烂的单衣,打满血泡的脚上缠着干树皮”
1935年6月12日,全军先遣队来到夹金山下,
拉开了长征路上
最为悲壮的行程的序幕。
老红军刘承万提起过雪山,仍忍不住悲痛的泪水:好多战友一坐下去就再也起不来了。许多人冻僵了,滑倒后像炮弹一样飞出去,在冰崖下没了踪影。”
“实在冷得不行,大家就人靠人挤在一起。继续行军时,总有一些战友再也不能起来。”当时19岁的郝毅实在走不动了,朦胧间看见前面有一块大石头,就把小包袱放在上面,想坐下来歇息一会儿。谁知,刚一坐下,大石头就歪倒了――原来是前面部队牺牲的战友,身子已经僵硬了。
过草地
部队进入草地后,由于环境、气候非常恶劣,最要命的是缺衣少食,不少红军因此长眠在了草地上。
眼看掉队、牺牲的同志越来越多,朱总司令令人将自己的坐骑也杀了,分给同志们做口粮,还向身边的同志发出了“尝百草”的号召,以使大家在茫茫草地上,寻找出一些无毒、可以食用的野菜、野草,渡过饥饿的难关。
然而,要尝出一种能吃的野草、野菜,是要冒中毒的危险的,然而总是有那么多的战士把生的希望让给同志们,把牺牲的危险留给自己。
005
瑞金
冲破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
遵义会议
四渡赤水
巧渡金沙江
强渡
大渡河
飞夺泸定桥
爬雪山
过草地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
1934年10月
开始长征
1936年10月
会宁会师
突破腊子口
会宁会师楼
红军三大主力会宁大会师
四、红军胜利会师陕甘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甘根据地的吴起镇,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和红四方面与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的会师。三大主力会师,宣告了长征胜利结束。
1.结束标志
材料一 红军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不是战役,它不是胜利,它是一曲人类求生存的凯歌,长征却使毛泽东及其共产党人赢得了中国。本世纪中没有什么比长征更令人神往和更为深远地影响世界前途的事件了。
——美国作家哈里森?李尔伯
材料二 倒下的是一座座丰碑,活着的是一面面旗帜。人数虽少些,但留下的都是中国革命的精华。……我们说,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
——毛泽东
结合上述材料,分析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
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2.意义
……总而言之,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谁使长征胜利的呢?是共产党。没有共产党,这样的长征是不可能设想
——毛泽东
3.长征胜利的原因
①毛泽东(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②红军将士的英勇战斗
③崇高理想和革命必胜的信念以及革命乐观主义的支持。
长征精神的内涵
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的精神;
乐观向上、紧密团结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4.长征精神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


毛泽东
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如何继承发扬长征精神
开始:1934.10
瑞金出发
遵义会议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原因
过程
意义
“左”倾错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时间:1935.01
课堂小结
内容: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
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等
意义:转折点、成熟的标志
胜利:1936.10,会宁会师,
保存骨干,转危为安
转折:
过程(重要事件)
中国革命转危为安,铸就了长征精神
1.1934年,中央红军进行长征的主要原因是(

A.将革命形势推向全国
B.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
C.建立新的革命根据地
D.北伐战争的失败
2.
毛泽东于1935年10月著诗《七律?长征》:“……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诗中表达了红军哪一次胜利会师的喜悦心情( )
A.
遵义会议
B.
会宁会师
C.
井冈山会师
D.
吴起镇会师
B
B
课堂小练
4.
遵义某校准备开展一场“纪念遵义会议召开82周年”合唱音乐会,演唱《长征组歌》中的四首:①《四渡赤水出奇兵》、②《过雪山草地》、③《遵义会议放光辉》、④《到吴起镇》。如果按红军长征路线依序演唱,其顺序应该是(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②④
C.
②④③①
D.
③①②④
D
3.红军长征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是(

A.红军指战员英勇善战
B.日本加紧侵略中国,国民党力量受到牵制
C.长征路上地势险要,便于红军作战
D.遵义会议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