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商业贸易
【课程标准】
1.了解商业贸易的起源和古代商贸活动与贸易通道
2.知道货币、信贷、商业契约等在日常生活中的角色
【学习目标】
运用唯物辩证史观及有关理论,认识商业贸易的条件和商业发展的影响。
认识古代的商业贸易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运用文献资料,探究古代商业贸易的起源。
认识古代东西方商业贸易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特点。
认识丝绸之路的发展概况及其影响,联系当前的共建“一带一路”,培养家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商业贸易的起源和古代的商贸活动与贸易通道
2.难点:货币、信贷、商业契约等在商业贸易中的作用
【学习过程】
一、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
(一)商业贸易的起源
1、时间:原始社会后期:
2、原因
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产品剩余、私有制产生,交换——商业贸易
3、范围:部落交换
知识链接:人类社会三次社会大分工
1、第一次社会大分工
原始社会后期,畜牧业与农业分离;这次大分工,有力推动了商品交换的发展,也为私有制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
2、第二次社会大分工
原始社会末期,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这次大分工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生产规模的扩大,使直接以交换为目的商品生产开始出现,并使商品交换范围进一步扩大,从而加速了私有制的产生和原始社会的瓦解。
3、第三次社会大分工
原始社会瓦解、奴隶制社会形成时出现的一个不从事生产而专门从事商品交换的商人阶级。
商人阶级的出现,缩短了商品买卖的时间,扩大了商品的销路,又一次推动了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发展。
(二)商业贸易的发展概况——商业贸易在不同地区内部的发展
1、古代中国
(1)商代:职业商人的出现;商业贸易范围扩大;掌握在官府和贵族手中(工商食官)
(2)春秋战国:工商食官制度被打破,出现大量私商;商业都会;货币广泛流通; 重农抑商政策。
(3)秦汉:货币、车轨、度量衡的统一,促进全国的商品流通;强化重农抑商政策。
(4)隋唐:严格的坊市制;柜坊与飞钱的出现; 中唐以后,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5)两宋:商品经济繁荣;坊市界限打破,街市、夜市、草市等;出现纸币 ;商业税成为主要税源。
(6)元明清: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商品化成都高;全国性的商业贸易网络; 地域性的商人群体;白银广泛应用;工商业市镇大量兴起;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政策等
【归纳总结】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趋势:
贸易范围不断扩大:地区性——全国性
商业活动的场所的变化:城市到农村;固定(坊市制)到不固定。
商人组织的变化:官商到私商到区域性商人(宗族血缘到地缘和业缘)
交易媒介的变化:物物交换—贝壳等一般等价物—金属—纸币—白银
交易内容的变化:土特产品、奢侈品到普通农副产品和手工业品。
商业政策变化:重农抑商持续始终
中国古代货币的演进历程
中国货币的演进规律
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演变
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
由多元货币向统一币制的演变
由金属货币向纸币向白银的演变。
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演变
-952538100
中国古代城市
-2857562865
唐代长安城行业示意图
你能解读出哪些历史现象?
现象:①存在严格的坊市界限(市处于城中特定位置)
②政府重视对市的管理(市属、常平仓、平准属)
③存在中外商品贸易外来(胡姬、波斯等)
④存在一定的居住(邸店)、金融(柜坊)、饮食与娱乐功能
-47625698503624580-256540
师:你又发现两者的异同?
生:同:都位于城中特定位置;商业区布局基本相同;都有政府管理机构;都有经营各类商品的商铺;都有提供客商使用的邸店。
不同:西市比东市商铺密集;东市常供皇室、宦官采办货物;西市经营波斯、西域商品店铺众多。
30949906667547625161290外 郭 城
外 郭 城
唐长安城 宋汴京
师:与唐代长安城相比,宋代汴京城有何特点?
生:特点:1.突破坊市空间(街市、草市); 2.突破时间限制(晓市、夜市)3.出现娱乐场所 4.城市经济功能增强
唐代城市:恢宏大气、整齐划一;体现强大的人力规划;宋代汴京城有更多是经济发展的结果。
唐代长安城与宋代汴京城有何相似点?
都体现了皇权政治在城市中居于核心地位;都依水而建,满足生活需要。
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规律:
1.城市功能:从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到商贸经济功能加强并出现了工商业市镇。
2.商业活动:由严格限制到逐渐放宽。
3.数量规模:数量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
4.地区分布:与经济重心的转移紧密相连。
-145415193675
西汉的商业城市 唐代的商业城市 明清商业城市
古代商业城市发展变化的趋势是什么?影响因素?
趋势:由北方的黄河中下游地区逐渐向南方、向沿海和运河地区发展
因素:经济重心逐渐南移;运河的开通及发展;海外贸易的发展等
中国古代商人发展历程及规律
商:职业商人 的出现
周:工商食官
春秋战国:私商取代官商成主体
隋唐:外来商人云集
明清:区域性商人群体
发展趋势?
趋势:①由官商向私商为主的演变。
②商人的经营由独立经营向商帮发展
③宗族血缘到地缘和业缘
商帮是中国一种特殊的经济形态,它是以地域为中心,以血缘、乡谊为纽带,以“相亲相助”为宗旨,以会馆、公所为其在异乡的联络、计议之所的一种既“亲密”而又松散的自发形成的商人群体。
9525146685
山西商帮--义中取利,学而优则贾
徽州商帮--贾而好儒,务实精明
龙游商帮--海纳百川,宽以待人
洞庭商帮--审时度势,稳中求胜
江西商帮--广泛从业,小本经营
福建商帮--自强不息,爱拼会赢
广东商帮--敢想敢干,敢为人先
陕西商帮--追求厚利,既和且平
山东商帮--重土乐安,诚实守信
宁波商帮--灵活善变,开拓创新
晋商与票号 徽商与文化
商帮的产生的背景、特点、影响?
背景: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商品经济的发展,跨区域长途贸易的发展;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白银货币化;商业观念的变化。
特点:以地域为中心;以血缘、乡缘、业缘为纽带;以会馆为活动场所;活动地域不断扩大;经营范围不断扩大;创新生产经营方式;资本雄厚;拥有政府的特许经营权;受儒家义利观影响。
影响:促进跨区域长途贸易的发展;促进商品经济;促进地域文化;促进社会观念、社会风气的变化 植根于自然经济基础上的封建性商业集团,无法发展为近代商业
2、古代埃及:历史悠久;国家控制商业
3、古代希腊:城邦商业贸易中心(雅典为代表);海外贸易活跃。
——发展商贸的有利条件?商贸的发展如何影响古希腊的发展?
4、古罗马:商贸繁荣;海外航线四通八达。
——古罗马的商贸如何促进罗马的发展
5、拜占庭帝国(东罗马帝国):垄断商路
6、阿拉伯商人:亚非欧中介贸易;活动范围遍及世界主要文明区域
结论:商贸活动各具特色;都促进各自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
(三)商业贸易之商路—丝绸之路—不同地区的物品交流(国与国、洲与洲)
1、丝绸之路——古代贯通亚、欧、北非的重要贸易通道
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传到欧洲、中亚等;欧洲、中亚的奇珍异宝等传入中国
2、发展历程
(1)汉代:开辟陆上丝绸之路繁荣
-136525190500
-193040165100
(2)唐宋:海上丝绸之路繁盛
路线: 东南沿海各港口——南洋各地、波斯湾、阿拉伯海和红海沿岸
商品:瓷器、纸张、茶叶等
管理机构:市舶司
-112395154305
20447062865
(3)明清:朝贡贸易繁盛
地位: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重要方式之一
管理:朝廷对均有严格规定1757年,十三行的成立。
080010
朝贡贸易含义:中国政府与海外诸国官方的进贡和回赐关系
原则:厚往薄来
评价:加强中外交流;但不利于正常商品贸易的发展;加重政府财政及人民的负担
重点:十三行
材料:1686年,清政府设立广州十三行。从官府的角度来说,十三行是外商的代表;从外商的角度来说,十三行又是清政府的代表。行商是得到官府承认的唯一合法机构,从行外买进的商品,如果不通过行商此无法外销。因此,“通过行商采购的货物,必须由行商抽取一部分手续费,然后以行商的名义办理出口报关”。在广州作为唯一通商口岸后,粤海关的税收成为皇家的重要财源。康熙六十年(1721年),进入粤海关的船舶附加税为3%,雍正六年(1728年)增加到10%。“咸丰六年(1856年),亚罗船期事起,英军再攻广州,居民愤慨外人频年横暴,不问黑白,烧夷馆,洋行被殃及”,十三行的命运遂告终结。
——摘编自王询等《清代广州通商及其十三行制度》
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概括广州十三行的特点并评价?其走向终结的原因有哪些?
特点:是政府设置的对外贸易特许商行,垄断对外贸易;代官府管理外商和外贸;是闭关锁国的产物
评价:是政府设置的对外贸易特许商行特定历史条件下推动对外贸易的发展;十三行实质是闭关锁国政策的产物,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阻碍资本主义萌芽,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走向终结的原因:苛税繁重;人民的反抗斗争;五口通商失去外贸垄断权。
(四)商业贸易的作用
促进不同地区、国家间的交流;丰富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二、货币、信贷、商业契约——商业贸易的重要工具
(一)货币
1、货币产生原因:生产力发展,商业规模扩大
2、在各主要地区的出现:中国——贝币;古埃及——铜块与银块;小亚细亚——金属
3、货币的作用:一般等价物;商品交换与流通;财富的象征;
促使商业功能的变化由互补余缺到逐利增财
探究:1、课本 学思之窗——拜占庭帝国的金币.根据材料,指出金币的史料价值?
拜占庭帝国的金币属于实物史料,史料价值高,可用于研究魏晋时期中国与拜占庭帝国及西方国家的商贸往来状况。
探究:2、课本 史料阅读——总结作者的观点
(二)信贷:信贷即信用贷款,是指以借款人的信誉发放的贷款。
1、世界信贷:
(1)前22—前21世纪,两河流域——商人、神庙、宫廷经营从事放贷
(不同借贷利息不同;存在免息)
(2)前16—前11世纪,古埃及——借贷合约(证人、程序、法律)
(3)前4世纪,古希腊——货币经营(兑换、保管、汇兑)行业,汇票
汇票:出票人签发的,委托付款人在见票时或在指定日期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持票人的票据。
2、中国信贷:
(1)《周礼》——借贷纠纷的记载;
(2)春秋——实物借贷普遍,开始出现货币信贷
(3)唐代——存货款发展到汇兑(飞钱的出现)
(4)宋代——纸币(逐渐取代汇兑业务)
(5)明朝中后期——钱铺新式金融机构
(6)清——资本性借贷显著发展,出现本票性质的庄票
[拓展】借贷的发展历程
原始有无相济互助
有借有还的借贷
有息贷款
重点把握:中国古代的汇兑业务
1、古代最早的汇兑——唐代的飞钱
唐代商业颇为发达,当时在首都长安做买卖的外地商人很多,他们出售货物后,如果随身携带大量钱币回去,不但不方便,而且不安全。因此,许多商人都把货款送到自己家乡所在道的驻京进奏院,进奏院为商人开出一张票券,上面写着金额、日期、姓名等,并把这张票券分成两半,半张交给商人,半张寄回商人家乡所在地。商人回去后,凭着半张票券到指定部门兑钱,只要两半票券能够吻合无误,就可以如数领回钱款。票券上的钱好像在飞来飞去,所以人们把此类票券叫做「飞钱」。
-952585725
2、明中后期的钱铺 (清前期发行庄票)
钱庄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出现的一种金融组织。最初业务主要是货币(银钱)兑换,后渐增加存款、放款和汇兑业务。
1527175-1433195庄票:钱庄发行的本票(不记名、不挂失,可代替现金流通)
商帮票号
2700655217170票号亦称“票庄”、“汇票庄”或“汇兑庄”。经营汇兑业务到存放款业务
票号 汇票
(三)契约——财产转让、借贷、雇佣等领域
1、世界契约:
(1)古埃及——广泛使用
(2)两河流域——古巴比伦(《汉谟拉比法典》)
2、中国契约:
(1)商周——出现
(2)汉代——几乎都要立契约
(3)唐宋以后——契约应用广泛
思考:契约应用的广泛原因及影响
原因:商品经济繁荣;土地私有制的发展;租佃关系的发展等
影响:保证商业贸易等行为的顺利进行,促进经济发展;稳定社会;诚实守信的契约精神。
课堂小结
04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