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秋天的怀念》导学案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秋天的怀念》导学案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6-29 13:17: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5 秋天的怀念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相关知识,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作者抓住细节刻画人物的方法。
3.感受博大、宽厚的母爱,理解作者对母亲的复杂情感。
4.体会磨难对于人生的意义,学习在磨难中培养坚强品质,激发感恩情怀。
教学重难点
1.感受博大、宽厚的母爱和儿子对母亲的思念、忏悔、自责。
2.体会磨难对于人生的意义,培养学会感恩、热爱生活的情怀。
课前导学
走近作者
史铁生(1951—2010),生于北京,作家。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务虚笔记》,散文《我与地坛》《合欢树》《病隙碎笔》等。
写作背景
此文写于1981年,最初发表于当年《南风报》上,那年史铁生30岁。在史铁生18岁时,也就是1969年到陕北延安插队。三年后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在北京新桥街道工厂工作,后因病情加重回家疗养。在生龙活虎、绚丽多彩的青春年华遭遇到生命的不幸,因而他的脾气变得阴郁无比、暴怒无常。而他的母亲此时肝病相当严重,常疼得整夜睡不着觉,可她将儿子瞒得紧紧的,仍鼓励儿子好好活着。母亲猝然离去后,史铁生写下了这篇文章以纪念他的母亲。
结构图解
“我” 发脾气时,母亲抚慰“我”
秋天的怀念 母亲为了“我”隐瞒病情 伟大的母爱
母亲央求“我”去看花 浓浓的思母情
母亲的临终挂念
主旨点睛
本文讲述了一位虽重病缠身,却仍体贴入微地照顾瘫痪的儿子,鼓励儿子要好好活下去,并在临终前还挂念儿女的母亲的故事。歌颂了伟大而无私的母爱,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怀念,以及对母亲的愧疚、悔恨之情。
字音字形
瘫痪(tān) 侍弄(shì) chuí打(捶)
踩扁(biǎn) 央求(yāng) làn漫(烂)
淡雅(yǎ) 仿膳(shàn) qiáo cuì(憔悴)
暴怒无常(cháng) 整宿(xiǔ) wān豆(豌)
翻来覆去(fù) jué别(诀) 恢复(huī)
泼泼洒洒(pō) 絮絮叨叨(xù)
词语释义
央求:恳求。
诀别:分别(多指不易再见的离别)。
淡雅:素净雅致;素淡典雅。
烂漫:颜色鲜明而美丽;坦率自然,毫不做作。
暴怒无常:脾气非常恶劣,时常极端愤怒,变化不定。
翻来覆去:来回翻身。
喜出望外:遇到出乎意料的喜事而特别高兴。
絮絮叨叨:形容说话啰唆。
泼泼洒洒:水泼洒的样子。课文中形容花开得茂盛。
自主探究
1.“秋天的怀念”这个题目有何妙处(含义和作用)?
答:(1)文中回忆的往事发生在秋天,表达了对母亲的怀念(表层含义),秋天隐喻着生命的成熟、思想感情的沉淀,这个题目暗示着作者在经历了人生的打击和挫折后,走出了低谷,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深层含义)。(2)题目点明了事件发生的时间、背景,揭示了文章的主题(作用)。
2.探究三次“看花”在文章结构以及表现“我”生活态度方面的作用。
(1)“我”暴怒无常,母亲劝“我”看花。
(2)“我”看树叶飘落,母亲央“我”看菊花。
(3)母亲去世后,妹妹推“我”去看了菊花。
答:“看花”为本文中心事件,也是叙述线索,将作品内容贯穿为有机整体。三次“看花” 反映了“我”的生活态度从绝望到颓废,再走向振作、自信、热爱生活、渴望创造美好人生的变化过程。
3.本文语言精美,根据提示赏析下面的句子。
(1)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挡”有何表达效果?)
答:“挡”是母亲有意的动作,形象准确地写出了母亲怕“我”看到落叶凋零的萧条景象,触景伤情,产生痛苦绝望的心情,从而失去对生活的信心,表现了母亲对“我”无微不至的关爱。
(2)“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这属于什么描写?有何作用?)
答: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体现了母亲忍着巨大病痛,却盼望儿子能通过看菊早日摆脱阴影的心理,这蕴含了母亲对儿子深沉的爱。
(3)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这属于什么描写?有何作用?)
答:景物描写。写出了菊花蓬勃的生命力,渲染出悲壮、深沉的氛围,暗示“我”走出了人生的低谷,懂得了生命的意义和真谛。
课后提升
积累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
A.瘫痪(tān) 捶打(chuí) 仿膳(shàn) 絮絮叨叨(xù)
B.侍弄(cì) 诀别(jué) 憔悴(qiáo) 悄无声息(qiǎo)
C.整宿(xiǔ) 淡雅(yǎ) 瞥见(piě) 泼泼洒洒(pō)
D.星宿(xiù) 哽咽(yè) 憎恨(zèng) 随声附和(hè)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C )
A.豌豆 砸碎 素淡典雅 花枝召展
B.玻离 呼吸 小心谨慎 热烈深沉
C.烂漫 央求 无微不至 轻歌曼舞
D.高洁 沉寂 浓墨重采 喜从天降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D )
A.不知什么原因,父亲近来变得暴怒无常,我都不敢和他说话。
B.昨晚晚休时讲话被老师发现,我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
C.我都已经走出门了,妈妈还在絮絮叨叨说个不停。
D.外出打工的爸爸打电话说今天回家,我回家见到爸爸,喜出望外。
4.(2019曲靖中考)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C )
A.璀璨的亚洲文明是世界文明的精彩篇章。
B.扫黑除恶不仅具有现实意义,而且还有长远的政治意义。
C.《经典咏流传》深受观众喜爱的原因是它新颖的内容和独特的风格造成的。
D.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提供了无限可能。
5.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D )
①因为每个人都希望实现自己的梦想,个人梦想的实现又建立在国家繁荣的基础上。
②其实,换个角度想,中国梦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
③它使人联想到民族奋进的滚滚大潮,气势磅礴的宏伟蓝图。
④所以,我们每一天都向着自己的梦想出发,其实也在缔造中华民族的复兴之梦。
⑤“中国梦”即中华民族的复兴之梦,是十三亿中华儿女共同拥有的伟大梦想。
A.⑤④②③① B.③⑤①④② C.②①④⑤③ D.⑤③②①④
6.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B )
A.史铁生是我国的著名作家,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散文《我与地坛》等。
B.《秋天的怀念》中的“我”不懂感恩,重病缠身的母亲无微不至地照顾、鼓励“我”,“我”却暴怒无常,对她大发雷霆。
C.《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左迁”即降低官职。古代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
D.马致远是元代戏曲作家,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
综合运用
7.【核心素养:人文底蕴】依据语境,仿写画线句子。(要求:语意相联,结构相似,字数相等)
告别是一种心情,告别也是一种决定。南飞的大雁是对北方寒冷的告别;秋天的落叶是对夏天炎热的告别。告别不是遗忘,而是转身;告别不是放弃,而是开始。
示例:飘飞的雪花是对秋天萧瑟的告别;亭亭的荷叶是对春天落花的告别;欢畅的河流是对礁石阻挡的告别;肥沃的土地是对沼泽荒芜的告别。
阅读迁移【核心素养:人文情怀】
老海棠树
史铁生
①如果能有一块空地,不论窗前屋后,我想种两棵树:一棵合欢,纪念母亲;一棵海棠,纪念奶奶。
②奶奶和一棵老海棠树,在我的记忆里不能分开,因为奶奶一生一世都在那棵老海棠树的影子里张望。
③老海棠树近房高的地方,有两条粗壮的枝丫,弯曲如一把躺椅。儿时我常爬上去,一天天地在那儿玩,奶奶在树下喊:“下来吧,你就这么一天到晚待在上头?”是的,我在那儿看小人书、射弹弓,甚至写作业。“饭也在上头吃?”她又问。“对,在上头吃。”奶奶把盛好的饭菜举过头顶,A我两腿攀紧树丫,一个海底捞月把碗筷接上来。“觉呢,也在上头睡?”“没错,四周都是花香呢。”奶奶只是站在地上,站在老海棠树下,望着我。她必然是羡慕,猜我在上头都能看见什么。
④春天,老海棠树摇动满树繁花,摇落一地雪似的花瓣。奶奶坐在树下糊纸袋,不时地冲我唠叨:“就不说下来帮帮我?你那小手儿糊得多快!”我在树上胡乱地唱歌。奶奶又说:“我求过你吗?这回活紧!”我说:“有我爸妈养着您,您干吗这么累啊?”奶奶不再吭声,直起腰,喘口气。
⑤夏天,老海棠树枝繁叶茂,奶奶坐在树下的浓荫里,又不知从哪里找来了补花的活儿,戴着老花镜,一针一线地缝。天色暗下来时她冲我喊:“你就不能劳驾去洗洗菜?没见我忙不过来吗?”我跳下树,洗菜,胡乱一洗了事。奶奶生气了:“你上学也这么糊弄?”奶奶把手里的活儿推开,一边重新洗菜,一边说:“我就一辈子得给你们做饭?就不能有我自己的工作?”我不敢吭声。奶奶洗好菜重新捡起针线,或者从老花镜上缘抬起目光,或者又会有一阵子愣愣地张望。
⑥有年秋天,老海棠树照旧落叶纷纷。天还没亮,奶奶就起来主动扫院子,“刷拉——刷拉——”邻居都还在梦中,那时候她已经腰弯背驼。我大些了,听到声音赶紧跑出去说:“您歇着吧,我来,保证用不了3分钟。”可这回奶奶不要我帮:“咳,你呀!还不懂吗?我得劳动。”我说:“可谁能看见?”奶奶说:“不能那样,看不看得见是人家的事,我得自觉。”她扫完院子又去扫街了。
⑦我这才明白,曾经她为什么执意要糊纸袋、补花,不让自己闲着。她不是为挣钱,她为的是劳动。什么时候她才能像爸和妈那样,有一份工作呢?大概这就是她的张望吧。不过,这张望或许还要更远大些——她说过:“得跟上时代。”
⑧所以在我的记忆里,几乎每一个冬天的晚上,奶奶都在灯下学习。窗外,风中,老海棠树枯干的枝条敲打着屋檐,摩擦着窗棂。一次,奶奶举着一张报纸小心地凑到我的跟前:“这一段,你说说,到底是什么意思?”我不耐烦地说:“您学那玩意儿有用吗?就算都看懂了您就有文化了?”奶奶立刻不语,只低头盯着那张报纸,半天目光都不移动。我的心一下子收紧,但知已无法弥补。“奶奶。”“奶奶!”“奶奶——”B她终于抬起头,眼里竟全是惭愧,毫无对我的责备。
⑨但在我的记忆里,奶奶的目光慢慢地离开那张报纸,离开灯光,离开我,在窗上老海棠树的影子那儿停留一下,继续离开,离开一切声响,飘进黑夜,飘过星光,飘向无可慰藉的迷茫……而在我的梦里,我的祈祷中,老海棠树也随之轰然飘去,跟随着奶奶,陪伴着她;奶奶坐在满树的繁花中,满地的浓荫里,张望复张望,或不断地要我给她说说这一段到底是什么意思。这形象,逐年地定格成我的思念,和我永生的痛悔。
8.从全文看,以“老海棠树”为标题有什么好处?
答:“老海棠树”既指家里的那棵海棠树,又象征着奶奶和“我”之间浓浓的祖孙情,全文以老海棠树为线索,贯穿全文,题目点明了文章线索,暗示了文章的中心。
9.第③段写“我”在老海棠树上的活动,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内容上,表现“我”在老海棠树上的快乐,衬托奶奶对“我”的关心;结构上,为下文进一步写“我”和奶奶的亲情做铺垫。
10.文中有A、B两处画线句,请按要求赏析。
(1)A句中“海底捞月”一词有何表达效果?
示例:“海底捞月”生动地体现了“我”敏捷的动作和顽皮淘气的个性。
(2)请从人物刻画的角度品评、赏析B句。
示例:B句是对奶奶的动作、神态描写,准确形象地写出了奶奶此刻惭愧、沮丧、失落的心理。
11.品读第⑧段画线部分“‘奶奶。’‘奶奶!’‘奶奶——’”,从语气的角度分析“我”心理变化的过程。
答:第一声陈述的语气写出“我”有一点不安,知道伤了奶奶的心;第二声感叹的语气写出“我”急于想得到奶奶的原谅;第三声无奈的语气写出“我”的哀求。
12.选择文中最触动你的一个场景,写一段80字左右的感想。
略。要求:感想明确,围绕中心,理由充分,语言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