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 导学案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 导学案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9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6-29 16:46: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3 植树的牧羊人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了解牧羊人的故事。
2.通过文章词句,分析牧羊人的形象;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
3.提高环保意识,培养爱护环境的意识。
4.感受牧羊人对生命的渴盼与热爱,对幸福与希望的追寻,学习人物的精神品质。
教学重难点
1.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分析牧羊人的形象;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
2.提高环保意识,感受牧羊人对生命的渴盼与热爱。
课前导学
走近作者
让·乔诺(1895—1970),法国作家、电影编剧。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当过步兵,在经历惨烈场面后成为坚定的和平主义者。让·乔诺的作品获奖很多,部分作品被搬上银幕,被认为是法国20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
结构图解
主旨点睛
这篇文章通过讲述牧羊人用双手将法国普罗旺斯地区阿尔卑斯山的荒芜之地变成人们安居乐业的乐园的故事,赞美了牧羊人慷慨无私、不图回报、坚持不懈、乐观向上的精神,也表达了一种人定胜天的思想。
字音字形
kāng kǎi( 慷慨 ) 帐péng( 篷 ) 废墟( xū ) tān tā( 坍塌 )
呼啸( xiào ) 滚烫( tàng ) 酬劳( chóu ) 流淌( tǎng )
干涸( hé ) 山毛榉( jǔ ) 硬朗( lǎng ) 水渠( qú )
词语释义
坍塌:建筑物或堆积物倒下来。
张扬:指宣扬;声张。
微薄:微小单薄;数量少。
硬朗:指老人身体健壮。
光秃秃:形容没有草木、树叶、毛发等盖着的样子。
不毛之地:不长庄稼的地方。泛指荒凉、贫瘠的土地。
刨根问底:追究底细。
沉默寡言:指人不声不响,很少说话。
自主探究
1.课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记叙的线索是什么?为什么以此为线索?
答:课文是按时间顺序记叙的。记叙的线索是由荒地到绿洲的变化。以此为线索使文章脉络清晰,且更具感染力,使读者在巨大变化中感受人物创造的奇迹。
2.课文第2段中,作者细致描写“在无边无际的荒野中”等环境,这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答:为后面写牧羊人的植树做了铺垫,这大片荒凉的原野、废弃的家园、稀少的人烟、贫瘠的土地、干燥的气候都与后面呈现出来的绿色、富饶、滋润、美丽幸福的乐园似的情景形成鲜明对照,突出了牧羊人植树所创造的奇迹。
3.“牧羊人拿出一个袋子,从里面倒出一堆橡子,散在桌上。接着,一颗一颗仔细地挑选起来。”这个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试分析有什么作用?
答:动作描写(细节描写),写出“牧羊人”选橡子时一丝不苟的态度,生怕有一颗发不了芽,与下文种橡子时“轻轻地放”“再仔细盖上泥土”相照应,也为下文橡树长大成林做了铺垫。
课后提升
积累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C )
A.坍塌(tān) 慷慨(kǎi) 缝隙(xì) 不毛之地(máo)
B.废墟(xū) 流淌(tǎnɡ) 浇灌(ɡuàn) 刨根问底(páo)
C.呼啸(xiào) 干涸(gù) 湿润(rùn) 沉默寡言(ɡuǎ)
D.微薄(bó) 薄荷(bò) 挑拣(jiǎn) 一丝不苟(ɡǒu)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D )
A.帐蓬 琢磨 东倒西歪 咄咄逼人
B.张扬 溜达 无边无际 联锁反应
C.滚烫 干躁 狂风呼啸 人烟稀少
D.荒地 废弃 风吹雨打 不图回报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 )
A.全校同学聚精会神,目不暇接地聆听着科学家精彩的学术报告。
B.在被环境污染和自然灾害破坏之后,这里由曾经的绿洲变为了一片不毛之地。
C.老师应该鼓励学生对周围感兴趣的事物刨根问底,乐于探究。
D.在电视上看到不法分子伤害了那么多无辜的人时,他顿时义愤填膺。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C )
A.读了《植树的牧羊人》,难道我们没有不为孤独老人的精神所感动?
B.他添置了大约100个左右的蜂箱,改养蜜蜂了。
C.这个孤独的牧羊人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D.孩子们的笑声又开始在热闹的乡村聚会上飘扬。
5.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B )
①媒体是正能量传播的主渠道,要为和谐社会的创建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而不是让暴力和“负能量”动摇民众的信念。
②而正能量的传播需要传播者负责任的态度。
③正能量只有得到及时、广泛地传播,才能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
④同时,个体传播者也需要有正确的态度。
⑤只有每一个网络参与者都守住道德、法律的底线,才能与媒体合力用正能量坚固人们的精神高地。
A.①②⑤④③ B.③②①④⑤ C.①⑤③④② D.③⑤①④②
6.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秋天的怀念》中秋天的萧条景象衬托了“我”遭遇不幸后的绝望心情,反映“我”的人生一直是“秋天”。
B.《再塑生命的人》的作者海伦·凯勒,是19世纪美国盲聋女作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1964年她被授予“总统自由勋章”,主要著作有《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的生活》《我的老师》。
C.《金色花》通过写一个儿童把自己想象成一朵金色花,并由此引发联想,表现了家庭之爱、母子之爱以及人类天性的美好和圣洁。
D.《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朝花夕拾》,是鲁迅的散文,表现了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
综合运用
7.【核心素养:国家认同】(2018云南中考)2018年5月1日起,我国正式实施《英雄烈士保护法》。人民日报新媒体中心联合多家网络媒体发起“崇尚英雄 精忠报国”大型网络互动活动,部分中小学也同步开展“崇尚英雄 精忠报国”主题班会活动。请你根据下列材料,完成(1)~(2)题。
【材料一】某中学开展“崇尚英雄精忠报国”主题班会活动,对全校同学做了中学生了解英雄人物情况的问卷调查,以下是调查结果的数据统计:
【材料二】《现代汉语词典》中“英雄”的解释如下:不怕困难,不顾自己,为人民利益而英勇斗争,令人钦佩的人。
【材料三】川航机长刘传健,在万米高空客机驾驶舱玻璃脱落的危急情况下,驾驶飞机奇迹返航。中国民航局表彰他具有“高超的技术水平和职业素养”。能够在生死一线之际成为英雄,源于他日常工作中精益求精的专业精神和出类拔萃的专业能力。
(1)请简要概括材料一中图表的主要信息。
示例一:中学生对古代英雄、革命英雄、动漫电影英雄的了解程度远高于当代英雄。示例二:中学生对古代英雄、革命英雄的了解率均超过80%,对动漫电影英雄的了解率为80%,对当代英雄的了解率仅有33%。示例三:中学生对当代英雄了解较少。
(2)主题班会“论英雄”环节,同学们展开了自由讨论。请你结合所给材料,对同学们的讨论作总结发言。
小辉:古代的民族英雄如岳飞、戚继光等,勇武过人,谋略超群,实在值得钦佩。
小丹:那些动漫电影里的英雄,超人、钢铁侠才叫厉害,每次都能拯救地球。
小薇:那些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而流血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才是真英雄。
小波:现在是和平时期,基本不打仗,也没有外星人入侵,这些英雄再厉害都没用啦。
小梅:那我们今天还要不要英雄?
总结发言:示例:同学们,我们今天仍然需要英雄。当今时代,全国上下都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认真做好本职工作,在各自行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就是当代英雄。
阅读迁移【核心素养:社会责任】
匠心
杨一凡
①穆爷爷是镇上的木匠。听说他从小便没了父母,被一个好心的木雕师傅养大。木雕师傅本是紫禁城里头修缮宫殿的匠人,几经辗转流落到了这穷乡僻壤的地方。他刻刀下的凤凰漂亮得像是要飞起来一样。穆爷爷承袭了他的手艺,木雕水平出神入化。无奈战乱年代无人欣赏木雕,他便转了行,做了个普通的木匠,平日里干些简单的木工活计。
②穆爷爷住在镇外的一座废园子里,废园已有好些年头了,其间换了数任主人,最终荒芜破落至今。别人都不懂为什么穆爷爷要住在这么个坍塌了大半的地方。只有我明白,穆爷爷是为了这园子里的木雕。
③穆爷爷时常在园子里抚摸着那些染上尘埃、疲惫不堪的雕花,就像很多年前那位木雕师傅所做的那样。木雕师傅在这园子里叹惋了半辈子,最终也未能见到它焕然一新的模样。听闻这位老人临终时还拉着穆爷爷的手嘱咐:“老头子我这一辈子,最遗憾的就是看着那帮洋鬼子打了进来,毁了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当年我没出息,自个儿跑出了京。老天爷发善心,让我到了这儿,安安稳稳活了几十年。可我这心里头难受啊!小穆啊,老头子有私心,舍不得这门手艺跟着我埋进土里。你把那园子修修好,就当是圆了老头子的一个梦。”
④我不懂那是怎样深重的愧怍和念想。我时常觉得,穆爷爷做木匠,不过是为了让自己活下去,而活下去,则是为了修复那些木雕。
⑤我清晰地记得那个看见过千百回的画面:旧屋,木凳,暖阳。穆爷爷眉头紧锁地伏在案上,他似乎听到了那些花鸟的不甘,不甘湮没灰尘,如秋虫敛鞘翅,在枯叶下瑟瑟忍冬。于是,他布满皱褶的手一丝不乱地刻下起死回生的诏令。他的脚边堆满木屑,空气里有陈旧却不曾霉变的木香。好像一个世界的种子就在那把刻刀下,破土成芽。
⑥时光荏苒,岁月静默。穆爷爷一天天地变老。他的腰杆不再挺直,一头白发如废园里的荒草,整个人犹如一枚失水皱缩的橘核。那双眼睛染上一点点浑浊,目光却依然专注而执着。
⑦他开始加快了修复木雕的速度。以往我去时,还能见他在做着不知哪家的木凳,现在却已看不到了。他一心扑在了他的木雕上。他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在消瘦着,好像把所有的气血都注入了刻刀。但我没有试图阻止穆爷爷的废寝忘食。那样的专注,仿佛最轻微的扰动都是一种罪过。
⑧我隐隐约约地感觉到,有什么事要发生了。
⑨那一日,我到废园时,静寂的园子里隐有人声。我并没有进去,而是转了个弯,去了废园一个偏僻的角落。那里有一座小亭,四根红木柱子上游龙蜿蜒,昂首奋飞,栩栩如生。昨日我来时,穆爷爷指着那条失了双眼的游龙,道:“这是园里最后一处需要修复的地方了。”语调兴奋如孩童。“了却这桩心愿,我也能安心地入土了。”谁料一语成谶。
⑩那以后我再未去过废园。不,现在它已不叫废园了。省城来的专家见到它后如获至宝,听闻修复它的老人已过世,又是好一阵扼腕叹息。废园的名字被从古籍中翻了出来。它叫匠园。木匠的匠,工匠的匠。镇上的几个老人一拍脑袋,笑叹道:“我说老穆怎么总守着那个园子呢。你还记得不,他单名一个匠字啊!”
穆匠。木匠。匠园。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8.根据提示,将A、B两处小说情节补充完整。
穆爷爷从小被木雕师傅收养,并承得手艺——A 穆爷爷秉承了木雕师傅的遗愿,专注而执着地修复园子里的木雕 ——穆爷爷修复好了园子,安心死去——B 被穆爷爷修复的废园受到专家重视,并命名为“匠园” 。
9.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分别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
(1)木雕师傅在这园子里叹惋了半辈子,最终也未能见到它焕然一新的模样。
答:“叹惋”是嗟叹惋息的意思,表现了木雕师傅面对废园里染上尘埃、疲惫不堪的雕花没能将它们焕然一新而惋惜的心理。
(2)穆爷爷眉头紧锁地伏在案上,他似乎听到了那些花鸟的不甘,不甘湮没灰尘,如秋虫敛鞘翅,在枯叶下瑟瑟忍冬。
答:“眉头紧锁”是遇到什么不开心的事或难事,皱着眉头,形容为难犯愁的意思,这里表现了穆爷爷想用自己的刻刀让那些木雕重获新生,想完成木雕师傅的遗愿,在未完成之前有所担忧的心理。
10.文章第⑥段的画线句子运用了何种描写方法?请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运用了外貌(肖像)、神态描写,用“白发”如“荒草”,“整个人”如“失水皱缩的橘核”两个比喻,生动传神地塑造了穆爷爷衰老的形象,眼睛染上浑浊,目光依然专注执着,表现了穆爷爷执着坚毅的性格,体现了他专注、锲而不舍的精神。
11.请简要分析第⑧段在文中的作用。
答:承上启下,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承接了上文穆爷爷加快修复速度,日渐消瘦,“我”担忧却又不忍打扰,引出穆爷爷修复完园子安心死去这一情节。
12.“目前,中国正迎头赶上世界制造强国,要成功实现中国制造2025目标,就必须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职业精神。”请结合本文内容,说说你对“工匠精神”的理解。
示例:穆爷爷终其一生,传承木雕师傅的手艺和遗志,在别人认为的废园里一心修复木雕,用自己的刻刀将老祖宗留下的东西赋予新的生命,他的废寝忘食,他的专注,正是“工匠精神”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