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猫》 导学案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6课《猫》 导学案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6-29 16:50: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6 猫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识记并理解文中的生字、生词。
2.学习本文的写作特色,揣摩生动的细节描写。
3.体会作者对三只猫的感情,感悟作者在第三只猫死后的悔恨之情,思考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4.学会关爱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感受作者对三只猫的不同情感和态度。
2.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及蕴含的人生哲理。
课前导学
走近作者
郑振铎(1898—1958),笔名西谛,福建长乐人,作家、翻译家、文学史家,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著有《取火者的逮捕》《中国俗文学史》等,译著有《新月集》《飞鸟集》等。另有《郑振铎文集》传世。
写作背景
《猫》是郑振铎从事文学创作的早期作品,适逢五四运动时期要求自由平等、个性解放等问题,他认为即使对不会说话的猫也应如此。他在这一时期的作品中,表现出新思想、新观念,表达出同情弱小无辜,谴责专制霸道,弘扬公道、民主、博爱的思想。
结构图解
主旨点睛
本文写了“我”三次养猫的经历,表达了“我”热爱小生命,同情弱小者和敢于自责之情,同时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凡事不可主观臆断,否则难免出现谬误,甚至造成无法弥补的悔恨。
字音字形
消耗(hào) 忧郁(yù) 懒惰(duò)
sǒng yǒng(怂恿) 安xiáng(详) 乞丐(qǐ)
预警(yù) 怅然(chàng) 叮嘱(zhǔ) 红绫(líng)
蜷伏 (quán) 惩戒 (chéng) 虐待(nüè) 畏罪qián逃(潜)
词语释义
污涩:肮脏且不光滑。
红绫:一种红色的丝织品。绫,一种丝织品。
怂恿:鼓动别人去做某事。
怅然:因不如意而感到不痛快。
蜷伏:弯着身体卧着。
悲楚:悲伤凄楚;悲苦。
惩戒:通过处罚来警戒。
妄下断语:随便地下结论。
畏罪潜逃:犯罪后害怕被制裁而偷偷逃走。
自主探究
1.文中一共写了三次养猫,删去写前两只猫的文字可以吗? 为什么要重点写第三只猫?
答:三次养猫的故事层层推进,写花白猫、小黄猫是为详写第三只可怜猫做必要的铺垫,也是为了与第三只猫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布局,有利于更好地刻画形象、凸显中心。第三只猫最能表现主旨,因此重点描写第三只猫。
2.文中最后“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刺我良心的针”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比喻。把“我的暴怒”“我的虐待”比作“刺我良心的针”,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的痛心,表现了“我”冤枉了猫后的内疚、自责、痛悔的思想感情。
3.“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这句话也是全文的结尾,它在内容上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答:“我”目睹了前两只猫的不幸后,又亲自制造了第三只猫的悲剧,深感内疚,痛苦自责后做出的决定,为了不再看到这样的悲剧重演下去,“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这句话与文章开头遥相呼应,在结构上首尾呼应,总结全文。
4.本文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采用这种叙述方式有什么好处?
答:作品中的“我”是三只猫的主人,他喜欢前两只猫,厌恶第三只猫;他既是前两只猫悲剧的目击者,又是第三只猫悲剧的制造者。这样,作者可以极自然地利用“我”在文章中的地位,借“我”之口,抒发作者的真情实感,揭示作品的真正含义。
课后提升
积累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
A.忧郁(yù) 懒惰(duò) 怂恿(sǒng) 妄下断语(wàng)
B.惩戒(chéng) 悲楚(cǔ) 消耗(hào) 丝丝缕缕(lǚ)
C.预警(yì) 怅然(chàng) 叮嘱(zhǔ) 花团锦簇(cù)
D.安详(xiáng) 乞丐(gài) 虐待(nüè) 畏罪潜逃(qiǎn)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D )
A.冤枉 安详 提心掉胆 活泼乱跳
B.倚靠 辨诉 咄咄逼人 默默无言
C.逗留 咕噜 喜出望外 莫不关心
D.耸立 迂回 人声鼎沸 头晕目眩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B )
A.孩子成绩的好坏,不能只凭一两次考试就妄下断语,要从全面考虑,作出正确评价。
B.这份试卷很简单,但是他考得一塌糊涂,妈妈还没有回来,他就畏罪潜逃了。
C.国破家亡的杜甫,面对破碎的山河怅然若失,不禁老泪纵横。
D.终于到了周末,他小心翼翼地告诉爸爸想出去玩,爸爸还是把他骂回去了。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
A.核心素养是个人终身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党和国家教育方针在新时期的具体体现。
B.我们的祖先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
C.好的演讲材料不是抄来的,而是演讲者对事实、数据等进行认真研究、整理、搜集的结果。
D.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后,可以捕捉到用户心情、体温的变化,为用户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服务。
5.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C )
①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他从生命最高处发源,冰雪是他的前身。
②一路上他享受着他所遭遇的一切。
③他聚集起许多细流,合成一股有力的洪涛,向下奔注。
④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
⑤他曲折地穿过了悬崖峭壁,冲倒了层沙积土,挟卷着滚滚的沙石,快乐勇敢地流走。
A.①②③⑤④ B.④①②③⑤ C.④①③⑤② D.①⑤③④②
6.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D )
A.仁爱是儒家文化的核心观念,孟子有言:“仁者爱人”“爱人者,人恒爱之”。
B.现在的孩子在听什么音乐?是《大鱼》《听妈妈的话》,还是《雪绒花》《孤独的牧羊人》,或是贝多芬和莫扎特的作品呢?
C.一所安静的学校,一间安静的教室,一位心情平静的教师和一群能自由思想的学生,是我对教育的期待。
D.中国桥、中国车、中国路、中国港;墨子“传信”、北斗“组网”、超算“发威”、“天眼”探空……,新变化新成就值得浓墨重彩地宣扬。
综合运用
7.【核心素养:珍爱生命】寒来暑往,四季更替,动物界也经历着春夏秋冬的变化,周而复始。不经意间,我们发现,我们与动物界是那么贴近,我们的生活因有动物的陪伴而显得异常精彩美丽。来吧,同学们,参与我们班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亲近动物”吧,让我们走进自然,亲近动物,感受美好。
(1)也许你在亲近动物的过程中看到了一些迫害动物的现象,请对此写一两句宣传标语,倡导人们爱护动物。
示例:保护动物就是善待自己;动物是朋友,保护你我他;关爱动物,关爱我们共同的朋友;保护动物,共建和谐家园。
(2)保护动物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请你为保护动物提几条合理化的建议。
示例:①封山育林,禁止乱砍滥伐,保护动物的家园。②植树造林,防止土地荒漠化,给动物一个温馨的家园。③全民携手,保护动物,与一切伤害动物的行为作斗争。
阅读迁移(2018红河期末考)【核心素养:健康生活】
怀念蜂
①我怎么也不敢相信,那个喜欢冒险捣蜂窝的孩子会是我,我又是从哪里来的那么大的勇气。
②捣蜂窝虽属少儿顽劣行为,但也需要勇气和智慧。大人捣蜂窝常需头顶麻袋,而我却光头,只穿一个大裤衩。捣蜂窝的工具极其简单,只要一根长长的玉米秆儿和一把新鲜的马齿苋即可。我是同伴中捣马蜂窝的主将,好多大蜂窝都是我捣下来的。
③马蜂窝筑在屋檐的两端附近,捣起来最安全。下手之后,只要迅速往墙角一缩,便平安无事了。但倘若筑在屋檐正中间,那可就危险了。因为捣过之后,你离墙角还有一段危险的距离,这可全在马蜂的攻击范围之内啊。每逢遇到这样的蜂窝,扁头都会吓得小腿发抖,不敢上前。而我却一伸手,夺过他手中的玉米秆儿,雄赳赳地向马蜂窝走过去。
④马蜂中有哨兵,它们见我拿着家伙靠近蜂窝,立刻飞过来。我光头一低,马蜂弯翘的尾部就擦着我的头皮,“嗡”的一声,斜射了过去。一步,两步,三步……离蜂窝越来越近,我举起了手中的玉米秆儿,蜂窝上的哨兵又“嗖嗖”射过来几只。我一哈腰,躲过哨兵的攻击。眼睛盯着蜂窝上翅膀乱炸的蜂群,屏气凝神,四周静悄悄的,阳光晒得背部发烫,光脚板被地面烫得微微发麻。眼见着玉米秆离蜂窝只有两寸了,我瞄准蜂窝根部用力捣过去,身子随着趴了下来,伏在地面。蜂群炸开,四散飞去,一只马蜂的哨兵飞到我拿玉米秆儿的右手两指远外,像是一粒枫树的种子。它没有袭击我,只爬了几步,就飞走了。
⑤抬头看屋檐,蜂窝只被捣偏了半个,依旧钉在屋檐的竹竿下。我回头看看,我的兵马一个个全趴在不远处的地上,愣愣地看着我。不大一会儿,炸窝的马蜂又缓缓停聚在歪斜的蜂窝上,还有几只马蜂又径直飞射向高空,似乎在向我抗议,又像是在无奈地悲鸣。我静伏片刻,轻轻将玉米秆儿掉过头来,用粗大的根部作为矛头,微弓起腰,使出了捣蜂窝的绝招——空投神矛。玉米秆儿投出去了,它顶着蜂窝纵向顺屋檐飞离而去。——我刚想伏地躲藏,眼前猛然一暗,一团黄云带着“嗡嗡”的叫声,狂风般罩了过来。我感觉到脸部像是被针扎进又迅速上挑般的疼痛起来。
⑥撤至安全地带,那尖锐的疼痛已经开始扩展,像要把整个脸部的肌肉都拽离骨头一般。扁头、二狗、三毛、阿胖都围上来了,轮流为我向外挤马蜂刺进去的毒水,直到挤出通红的血来,这才将马齿苋揉搓出的汁液涂抹在马蜂刺出的伤口处。
⑦因为捣马蜂窝,我脸上、背上、头上不知被马蜂蜇过多少回,屁股上不知印上了父亲多少个手指印儿。可是,我是属老鼠的,爪子一落地便忘记疼了。有时,眼皮上被马蜂蜇了,眼睛肿得只剩下了一条细线。
⑧二十多年过去了,现在乡下的马蜂窝依旧很多,但儿时的那种敢于冒险的胆略,以及不怕蜂蜇的精神,早已随着年龄的增长消失得无影无踪了。这让我大为遗憾和困惑,同时也更加想念起儿时的那个我了。
(节选自《羊城晚报》,有删改)
8.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答:文章主要写儿时的“我”和小伙伴们去捣马蜂窝,“我”被马蜂蜇伤后小伙伴们帮“我”疗伤的故事。
9.揣摩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我一哈腰,躲过哨兵的攻击。
答:运用动作描写,形象地写出了“我”躲避马蜂攻击时的动作敏捷,反应迅速。
(2)一团黄云带着“嗡嗡”的叫声,狂风般罩了过来。
答:这个动词形象地写出了马蜂来势猛,数量多的特点。
10.第②段中“我”和小伙伴带上一把新鲜的马齿苋去捣蜂窝,这一情节在文中有何作用?
答:设置悬念,为下文小伙伴们用马齿苋的汁液涂抹“我”被马蜂蜇伤的伤口埋下伏笔(做铺垫)。
11.第③段写道:“而我却一伸手,夺过他手中的玉米秆儿,雄赳赳地向马蜂窝走过去。”请展开想象,写出“我”此时的心理活动。
略。(紧扣“雄赳赳”一词,用第一人称,生动形象写出“我”捣马蜂窝的勇敢与胆略即可)
12.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让我大为遗憾和困惑,同时也更加想念起儿时的那个我了”这句话的理解。
示例:作者怀念的是儿时的冒险胆略与勇敢精神、小伙伴们与“我”纯真的情谊,遗憾和困惑的是这一切早已随着年龄的增长消失得无影无踪。
创新写作
13.打开你记忆的闸门,想一想,你是否也曾经错怪过别人或被人误解呢?以“误解”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小随笔。
略。
书海拾贝
14.如何分析文章线索?
第一步,明确几种常见的线索。常见的线索有:(1)以核心人物为线索;(2)以核心事物为线索;(3)以核心事件为线索;(4)以时间为线索;(5)以地点为线索;(6)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需要注意的是,线索的类型及其在具体文章中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文章线索单一;有的文章线索双重,或虚实结合,或纵横交叉,或一主一次,或平行发展。
第二步,关注文章标题。有的标题本身就是文章的线索,有的标题包含线索的因素。
第三步,关注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这些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的目的是突出强调文章的主题,同时也显示了文章的脉络层次。
第四步,找文中的议论抒情句。因为散文中的“情”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
线索的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成一体,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