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古诗词诵读
峨眉山月歌
自主研习
原文赏析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明时令是秋天。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是“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乡故人不免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流露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
主题思想
这首诗涉及五个地名,渐次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的复杂情感及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特色赏析
这首诗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描绘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除“峨眉山月”而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二字外,也没有更多的抒情。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穿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即,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
巩固练习
1.李白《峨眉山月歌》一诗中,点明远游路线,抒发依依惜别情思的两句是: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2.《峨眉山月歌》中作者连用五个地名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将纪行、写景、抒情融为一体,描绘出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借月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3.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答:连绵的峨眉山夜色正浓,半轮明月悬挂山间,有如青山吐月,皎洁的月影映入湛蓝的江水,随着江水缓缓流动。前两句点明了写作的时间和地点,作者运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不仅描写了月映清江的美景,也暗示了行船之事。
4.赏析“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答:诗人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用不了多久,就将要到达渝州。作者运用拟人手法,把月亮人格化,并当作亲密的朋友看待,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5.这首诗构思精巧,历来为人称道。其精巧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
答:连用五个地名构成一种清朗秀美的意境。
6.第二句诗用“入”“流”两个动词写出了峨眉山月怎样的一种“动”中之景?
答: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江南逢李龟年
自主研习
原文赏析
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追忆昔日长安繁华时期与李龟年的情谊。“寻常”“几度”体现了诗人与歌唱家李龟年当年正值人生盛时,同处权贵之家的经历,表达了诗人对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写今日与友人重逢的季节,暗喻唐朝由盛而衰的局面。“落花时节”比喻国运衰微,人生落魄,盛世不再。用江南美景反衬离乱世事和沉沦身世,表达了诗人对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对国运衰微现实的无限感慨,对自身身世飘零的深切感伤。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西)人,唐代诗人,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诗人追忆往昔与李龟年的接触及书写现实中与李龟年的相逢,流露出诗人对唐王朝盛衰变化的苍凉感叹以及对彼此现状的悲叹。
特色赏析
这首诗前两句言过去之盛,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寄托了诗人对开元初年鼎盛的眷怀,为下文做了铺垫。后两句作者写现在之衰,是对国事凋零、人民颠沛流离之状所抒发的无穷感慨。全诗并无直接抒情之语,但现实的凋敝与人生之凄凉却尽在诗中。
巩固练习
1.诗人追忆往昔盛况的诗句是: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2.流露诗人无限沧桑之感的诗句是: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这种感情是通过哪种手法表现的?
答:本诗中蕴含的是作者对于世道衰落的苍凉感慨以及对彼此现状的悲叹之情。是通过对比表现的,将昔日的盛况与现实的凄凉形成对比。
4.“落花时节”有什么特殊含义?
答:既是说明相逢的季节,又暗喻唐帝国由盛入衰的局面,作为人生的岁月,两人又到了落花时节的暮年。
5.赏析后两句诗的表现手法及思想感情。
答:表现手法是反衬,用江南美景反衬离乱世道和沉沦身世。抒发对现实之凋敝丧乱与人生凄凉飘零的感慨之情。
6.清朝蘅塘退士评说:“世运之治乱,年华之盛衰,彼此之凄凉流落,俱在其中。”请举例说明诗人是用什么手法表现出上述意思的。
答:对比手法。地点对比,开元时期京都长安的王侯宅第和江南;时间对比,四十年前与四十年后;荣辱对比,过去是特承顾遇,现在是流落江南;盛衰对比,过去是开元盛世,现在是大历年间,国运衰败。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自主研习
原文赏析
强欲登高去,
无人送酒来。
“强欲”二字,表现出强烈的无可奈何的情绪。结合题目“思长安故园”来看,诗人流露出浓郁的思乡情绪。
遥怜故园菊,
应傍战场开。
“遥”渲染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烘托了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怜”不仅写出诗人对故乡之菊的眷恋,更写出诗人对故园之菊开在战场上的长长叹息。
作者简介
岑参(约715—770),江陵(今湖北荆州)人,唐代边塞诗人。与高适并称“高岑”。
主题思想
这首诗叙写重阳节,是诗人的所遇所感,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寄托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
特色赏析
首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劈头一个“强”字,则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景况。第二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实际是在写行军途中的凄凉萧瑟。
第三句一个“遥”字,渲染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而更见思乡之切。第四句承接第三句,是一种想象之辞,这样的想象扣住诗题中的“行军”二字,结合安史之乱和长安被陷的时代特点,写得新巧自然,真实形象,使我们仿佛看到了一幅鲜明的战乱图。此处的想象之辞显然已经突破了单纯的惜花和思乡,而寄托着诗人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
巩固练习
1.这首诗写了重阳节这一中国传统节日,从本诗“九日”“登高”“酒”“菊”等词语中可以看出。
2.重阳节大家都喜欢登高,首句为何要说“强欲”?
答:“强欲”二字,表现出强烈的无可奈何的情绪。结合题目“思长安故园”来看,诗人流露出浓郁的思乡情绪。
3.第二句运用了什么手法,效果如何?
答:化用陶渊明的典故。写旅况的凄凉萧瑟,无酒可饮,更无菊可赏,暗寓题目中“行军”的特定环境。
4.请从艺术手法和表达的情感方面赏析“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两句诗。
答:作者运用想象的手法,描绘了战场中开放的故园菊花,表达了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以及对饱经战乱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平定战乱的渴望。
夜上受降城闻笛
自主研习
原文赏析
回乐烽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诗的开头两句写景,营造了一种寂寥、凄清的征人思乡的典型环境。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后两句正面写情。写出了诗人月夜闻笛的怅惘心境,映衬出夜景的空旷寂寞。“不知”两字写出了征人内心的迷惘,“尽”字又写出了他们无一例外的乡愁。“一夜”和“尽望”道出征人思乡之情的深重和急切。
作者简介
李益(748—约829),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唐代诗人。
主题思想
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思乡愁情的七言绝句。从多个角度描绘了包括吹笛人在内的戍边战士浓烈的乡思与心中的孤独、哀愁之意。
特色赏析
从全诗来看,前两句写的是色;第三句写的是声;末句抒心中所感,写的是情。前三句都是为末句直接抒情做烘托、铺垫。开头由视觉形象引动绵绵乡情,进而由听觉形象把乡思的暗流引向滔滔的感情的洪波。前三句已经蓄势有余,末句一般直接抒情。李益却蹊径独辟,让满孕之情在结尾处打个回旋,用拟想中的征人望乡的镜头加以表现,使人感到句绝而意不绝,在戛然而止处仍然漾开一个又一个涟漪。这首诗艺术上的成功,就在于把诗中的景色、声音、感情三者融为一体,将诗情、画意与音乐熔于一炉,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意境浑成,简洁空灵,而又具有含蕴不尽的特点。因而被谱入弦管,天下传唱,成为中唐绝句中出色的名篇之一。
巩固练习
1.发挥合理的想象和联想,描绘一二句所展现的画面。
示例:举目远眺,蜿蜒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回乐烽前的沙漠如同白雪飞舞,烽火台上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描绘出两个比喻句“沙似雪”“月如霜”所展现的画面)
2.这首诗被推崇为中唐边塞诗的绝唱,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芦管”发出幽怨的笛声,触动征人“尽望乡”,抒发了诗人浓烈的思乡之情。
3.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认为,“吹芦管”是理解本诗思想的关键,你同意这一说法吗?为什么?
答:同意。“吹芦管”是在“沙似雪、月如霜”的受降城上听到的,由末句的“一夜征人尽望乡”可知,这芦管所吹的曲子正是思乡之曲,本诗的自然环境与芦管曲调融为一体,表达了无限的思乡之情。
4.前两句为什么把“沙”比喻成“雪”、而把“月”(光)比喻成“霜”?
答:沙漠并非雪原,诗人偏说它“似雪”,月光并非秋霜,诗人偏说它“如霜”。诗人如此运笔,是为了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正是这似雪的沙漠和如霜的月光使受降城之夜显得格外空寂惨淡,也使诗人格外强烈地感受到置身边塞绝域的孤独,情景交融,生发出思乡情愫。
5.诗歌的前两句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技巧?
答:(1)诗人采用比喻的修辞,将月下大漠比作白雪,将明月比作严霜,生动而形象地写出了大漠的荒寒和月色的凄冷;(2)对偶;(3)上句仰观,下句俯视,俯仰之间,上下交映,突出了大漠和月色的白光一片,寒气侵人,描绘了边地的寥廓和苦寒;(4)诗歌前两句通过写如雪的大漠和如霜的月色,交代了环境的凄清与寒苦,为下两句写戍边将士思乡奠定情感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