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论教养》同步练习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8课《论教养》同步练习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6.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6-29 20:36: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8.
论教养
【基础练习】
1.根据拼音写汉字。
随心所yù(  )      
自吹自léi(  )      jiǎo(  )揉造作
附yōnɡ(  )风雅
bīn(  )bīn(  )有礼
2.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读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典范(diǎn)
恪守(ɡè)
箴言(jiān)
B.涵养(hán)
允诺(yǔn)
妨碍(ài)
C.愚蠢(chǔn)
遗憾(hàn)
尴尬(ɡān)
D.谦让(qiān)
积淀(diàn)
谚语(yàn)
3.艾青诗歌中有着丰富的意象,有的已经形成系列,带上了诗人独有的气质,如“土地”“太阳”等,请从以下两个意象中任选一个,结合你的阅读感受,分析它所蕴含的感情。
参考诗句:
土地: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我爱这土地》)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我爱这悲哀的国土,古老的国土——这国土/养育了为我所爱的/世界上最艰苦/与最古老的种族。(《北方》)
太阳:若火轮飞旋于沙丘之上/太阳向我滚来……(《太阳》)
我听见/太阳对我说/“向我来/从今天/你应该快乐些呵……”(《向太阳》)
当雄鸡最后一次鸣叫的时候我就到来/请他们用虔诚的眼睛凝视天边/我将给所有期待我的以最慈惠的光辉
(《黎明的通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合性学习。
中国是礼仪之邦,礼仪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为弘扬中国的礼仪文化,学校准备举行以“礼文化”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
(1)【礼貌用语我知晓】从括号中选出恰当的词语填写到横线上。
你被评为校“礼仪之星”,学校委托你邀请市礼仪专家梁教授来校举办讲座。见面时,你会说:“梁教授,①________(久违 久仰)大名!”
呈邀请函时,你会说:“梁教授,敬请②________(莅临 光临)指导!”
临别时,梁教授赠书一本,你会说:“您的大作我一定认真③________(阅读 拜读)!”
(2)【礼节风俗我评说】聪聪家来客人时,妈妈总是喜欢给客人夹菜以表示热情。这种待客礼节你赞成吗?说说你的看法。(10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代诗阅读欣赏】
建议用时:16分钟 实际用时:__________ 满分:11分 实际得分:__________
教养,就是要让别人舒服
①很多年前,余世维在“管理思维”课中讲过一个案例。他说他有一个习惯,每次离开酒店时,他都会把床铺整理一下,把摊在桌面上的东西整理好,尽量把房间恢复成他进来时的样子。这样进来清扫的阿姨会对住过的客人刮目相看。
②也许客人和阿姨永远不会见面,阿姨高看这一眼也并不会对客人有什么影响,但这就是教养,在看不见的地方更显宝贵。
③研究生入学考试后等成绩的那段时间,我在一家麦当劳参加见习经理培训,培训的第一课就是倒餐盘。餐盘上有餐盘纸,只要不是被打湿或者故意破坏得很严重,清理餐盘是很容易的。只需要把餐盘倾斜45度角插进垃圾桶,餐盘纸和餐后垃圾就会全部滑进垃圾桶,自己的手一点也不会被弄脏。
④可据我的观察,就是这简单的动作,国内大部分用餐者都不会做。父母更不太会鼓励孩子吃完麦乐鸡和开心乐园餐之后把餐盘清理了。用好习惯换别人高看一眼?很多人还做不到。
⑤有一次跟同事一起搭飞机出差,吃完飞机餐,我看见他把餐盒、纸杯、废弃物都一样一样整理好,铺平,然后把擦过手的餐巾纸摊开,均匀地盖在餐盘上,再交给空姐。我坐在邻座,瞬间觉得自己之前是多么粗鲁。垃圾本身不是美好的东西,但我们在丢弃它时却可以显示出个人教养。
⑥看得见的教养是容易的。因为迫于群体的压力,但凡有些自尊心的人,都会努力接近自己跟文明的距离。在干净的环境里,你不好意思乱丢垃圾;在安静的博物馆,你不敢高声喧哗;在有序的队伍中,你不好意思插队;在清洁的房间,你不会旁若无人地点燃香烟。所谓的教养,真实存在于环境感染力中。
⑦难的是看不见的教养。在乌合之众中,谁能保持优雅和教养?在群体无意识中,谁能保持清醒和判断?在舍生取义的时刻,谁能像一个绅士,把生的机会留给妇孺老人?这不是作秀和异类,这恰恰是最能体现教养作为品德的可贵之处。
⑧更难的是那些“慎独”的教养。日本有一种文化,叫作“不给别人添麻烦”。比如不小心把水洒在了地铁座位上,即使下一站就要下车,也要想办法擦干净,这样下一位乘客就不会觉得麻烦。
⑨虽然没擦可能也不会被人批评,虽然大部分时候并没有机会跟下一位乘客认识,但这种谨慎独处、保有敬畏的态度,恰恰是最能考验有无教养的地方。
⑩再比如之前说到的整理房间、清理餐盘和盖上餐巾纸,听起来都是细微小事,难就难在明知道没有“好处”,还依然坚持,这就比“被称赞的道德模范”好得多,也可持续得多。
教养不是道德规范,也不是小学生行为准则,也并不跟文化程度、社会发展、经济水平挂钩,它是一种体谅,体谅别人的不容易,体谅别人的处境和习惯。
不因为自己让别人觉得不舒服,这就是关于教养的简单道理。
5.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第①段的作用是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慎独”指什么?请你为第⑧段补充一个自己身边的事实论据。(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结合文章和自己的理解,谈谈“教养”是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诗文课文拓展】
(一)武威①送刘判官赴碛西②行军
火山五月行人少,看君马去疾如鸟。
都护行营太白③西,角声一动胡天晓。
【注释】①武威:今甘肃武威。②碛(qì)西:沙漠以西,这里指安西都护府。③太白:指金星。古人认为太白星主管西方,在某种情况下能预示敌人的败亡。
9.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行人少”写出了火山的炎热,而那正是赴军必经之地,征程的艰难显而易见。
B.第二句意在表现马之神勇和一往无前的气概。以鸟喻马,表现马之迅疾及地之辽阔。
C.第三句运用夸张的手法,给人更加庄严、威风的感觉,“太白西”写出了都护行营的遥远。
D.这首诗没有直接表达依依惜别之情,而是对征程进行了想象和描写,不落窠臼。
10.简要赏析诗歌最后一句的意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张友正自少学书,常居一小阁上,杜门不治他事,积三十年不辍。有别馆,直三百万,尽鬻①以买纸。其书笔迹高简,有晋宋人风味。故庐在甜水巷,一日忽弃去,赁小屋于水柜街,与染工为邻。众人异之,或问其故。友正答曰:“吾欲假其素绢学书耳。”与染工约:凡有欲染皂者,先假之,一端②酬二百金。如是日书数端,笔未尝停。有以纸馈之者不问多寡入手即书,至尽乃已。
素与苏子瞻相善。元祐末,子瞻自扬州召还,友正乃具饭邀之。既至,则对设长案,各以精笔、佳墨、纸三百列其上,而置肴其旁。子瞻见之,大笑。就坐,二人每酒一巡,即展纸挥毫。一二小僮磨墨,几不能供。饮酒终,纸亦尽,俱自以为平日书莫及也。
友正未尝仕。其性直,恐为名声所累,少与人交,故知其书者少。(选自《避暑录话》,有删改)
【注释】①鬻(yù):卖。②端:长度单位,布帛二丈(或六丈)为一端。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积三十年不辍   (    )       
(2)众人异之  (    )
(3)吾欲假其素绢学书耳
(    )
(4)凡有欲染皂者
(    )
1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其性直,恐为名声所累,少与人交,故知其书者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有以纸馈之者/不问多寡/入手即书。 B.有以纸馈之者不问/多寡入手/即书。
C.有以纸/馈之者不问/多寡入手即书。
D.有以纸/馈之者不问多寡/入手即书。
14.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张友正从小学习书法,并专心练习。为了购买纸张,他卖掉了价值三百万钱的别馆。
B.张友正搬离旧居,与染工为邻,是因为染坊里有染过的绢,可以用来练习书法。
C.苏子瞻应邀到友正家吃饭,看到长案上放置着笔、墨、纸等,而饭菜放在旁边,大笑起来。
D.友正、子瞻二人每饮一巡酒,就展开纸张,进行书法创作,酒喝完了,纸也用完了。
参考答案
8.
论教养
1.欲 擂 矫 庸 彬 彬
2.A(解析:A中“恪”应读“kè”;“箴”应读“zhēn”,故选A。)
3.示例一:“土地”这个意象,凝聚着诗人对祖国以及对大地母亲深沉的爱,对祖国命运深沉的忧患意识。 示例二:“太阳”这个意象,表达了诗人对中国光明前途的希望、对中国必胜的信念;对于光明、理想、美好生活热烈不息的追求。
4.(1)①久仰 ②莅临 ③拜读 (2)我不赞成。主人不知道客人的喜好,如果客人不喜欢吃,又不好拒绝,会觉得尴尬。而且用自己使用过的筷子给客人夹菜,也不卫生。最好能使用公筷给客人夹菜,这样既卫生,也能让客人有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
5.教养,就是要让别人舒服。
6.列举余世维离开酒店整理房间的事例引出本文论点,(举出事例1分)并具体有力地论证了教养就是让人舒服的观点。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点出作用2分)
7.“慎独”就是谨慎独处。(1分) 事例:当在街上吃完零食,要扔垃圾时,不管离垃圾箱有多远,不管有没有人看见,都坚持把垃圾扔在垃圾箱里。这为清洁工、其他的路人都提供了方便和舒服。(举例2分)
8.教养是一种体谅,体谅别人的不容易,体谅别人的处境和习惯。教养也是个人的修养,是为人处世应遵循的原则。(答出一点得2分,答出两点得3分)
9.B(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能力。“看君马去疾如鸟”使读者如睹这样的景象:烈日炎炎,黄沙莽莽,在人烟断绝的原野上,一匹飞马掠野而过,向火山扑去。可见那骑者身手是何等矫健不凡。以鸟形容马,不仅写出其疾如飞,又通过其小,反衬出原野之广阔。本是“鸟飞千里不敢来”的火山,现在竟飞来这样一只不避烈焰的勇敢的“鸟”,令人肃然起敬。这就形象地歌颂了刘判官的神勇和一往无前的气概。)
10.字面意思:一声号角响起,军营的天就亮了。蕴含的深意:只要唐军一声号令,便可决胜敌军,使西域重见光明,实现边地安定。
11.(1)停止 (2)对……感到诧异 (3)借 (4)黑色
12.他的性格刚直,担心被名声所连累,很少和人交往,所以知道他书法成就的人少。
13.A(解析:断句要以理解句意为基础,画波浪线句子的意思是“有人把纸给他,(他)不问多少,拿到手里就开始写”,据此句意可断句。)
14.B(解析:张友正搬离旧居,与染工为邻,不是因为染坊里有染过的绢,而是为了跟别人借将要染成黑色的白绢来练习书法。)
【参考译文】张友正从小学习书法,常住在一间小阁楼上,闭门不管其他事,连续练习了三十年也不停止。(他)有一所别馆,价值三百万钱,(他)全卖了来买纸(写字)。他的书法笔迹清高简约,有晋宋时期文人的风味。(他)原来的家在甜水巷,有一天(他)忽然抛弃房屋离开,在水柜街租了一间小屋,和染工们成为邻居。大家都感到奇怪,有人问他这么做的原因。张友正回答说:“我(不过)想要借他们的白绢学写字罢了。”(他)和染工约定好:所有想要染成黑色的绢,先借给他,二丈给二百金的酬劳。就像这样每天写好几丈白绢,不曾停笔。有人把纸给他,(他)不问多少,拿到手里就开始写,一直到写完才停止。
(张友正)一向与苏子瞻交好。元祐末年,苏子瞻从扬州被召还,张友正就准备了宴席招待他。(苏子瞻)到后,就将长案相对摆放,上面都摆着好笔、好墨、三百张纸,却把菜肴放在旁边。苏子瞻看到这种情形,大笑。
就座后,两人每喝一遍酒,就铺开纸写字。一两个小侍者负责磨墨,几乎供应不上。酒喝完了,纸也写完了,都自认为比平日里写得好。
张友正没有做过官。他的性格刚直,担心被名声所连累,很少和人交往,所以知道他书法成就的人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