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湖心亭看雪
【基础练习】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余拏一小舟 ( )
(2)拥毳衣炉火 ( )
(3)雾凇沆砀 ( )
(4)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
(5)客此 ( )
(6)莫说相公痴 ( )
(7)焉得更有此人( )
(8)焉得更有此人 ( )
2.下列句子划分节奏有误的一项是
( )
A.湖中/人鸟声/俱绝。
B.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C.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D.余拏/一小舟。
3.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上下一白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B.余住西湖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C.是日更定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D.及下船 及郡下
4.写出含有与加点词意义相同的成语。
(1)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
(2)湖中人鸟声俱绝 ( )
(3)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
(4)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
5.在文中,作者所表现的情感较为复杂,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
A.一个“痴”字,表达了痴迷于山水、痴迷于世俗之外的情趣。
B.借所描写的雪景,寄托了人生天地两茫茫的深沉感慨。
C.字里行间流露出与民同乐的情怀。
D.委婉地传达出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怀念故国的淡淡愁绪。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试链接】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西湖七月半①,一无可看,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
…………
杭人游湖,巳②出酉③归,避月如仇。是夕好名,逐队争出,多犒门军酒钱,轿夫擎燎④,列俟岸上。一入舟,速舟子急放断桥,赶入胜会。以故二鼓⑤以前,人声鼓吹,如沸如撼,如魇如呓,如聋如哑。大船小船一齐凑岸,一无所见,止见篙击篙,舟触舟,肩摩肩,面看面而已。(选自张岱《西湖七月半》)
【丙】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⑥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⑦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选自袁宏道《晚游六桥待月记》)
【注释】①七月半:即农历七月十五,又称“中元节”。杭州风俗,游湖赏月。②巳:巳时,约为上午九时至十一时。③酉:酉时,约为下午五时至七时。④燎:火把。⑤二鼓:二更,约为夜里十一点。⑥午、未、申:指午时、未时、申时三个时辰,相当于现在从上午十一时至下午五时的这一段时间。⑦夕舂:夕阳。
7.【赏月景】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
8.【明时间】下列关于【甲】【乙】【丙】三文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 )
A.【甲】文开头简单地交代时间与地点,接着便切入描写的对象“雪”。
B.【乙】文中农历七月半,为了欣赏西湖月景,人们“逐队争出”。
C.【丙】文中“俗士”指的是“午、未、申三时”游湖的人。
D.【甲】【乙】【丙】三文中张岱、袁宏道游西湖的时间与“杭人”不同。
9.【品言行】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一入舟,速舟子急放断桥,赶入胜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辨虚词】联系上下文,体会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的丰富意味。
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止见篙击篙,舟触舟,肩摩肩,面看面而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析情感】同为游览西湖,张岱和袁宏道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请结合三篇选文内容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诗文课文拓展】
(一)河上送赵仙舟
[唐]王 维
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泣。祖帐注○已伤离,荒城复愁入。
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解缆君已遥,望君K伫立。
【注释】祖帐:送行时设的帷帐,喻指饯别。
12.下面是四位同学关于这首诗的理解,其中有误的一项是
( )
A.首联一“笑”一“泣”形成对比,蕴含着短暂相逢后又匆匆别离的伤感。
B.颔联直接点出伤离之愁,一个“荒”字使虚空怅然之感更为突显。
C.颈联采用寓情于景的手法,以苍凉阔远的秋色衬托出孤寂悲凉的情绪。
D.这首诗的韵脚为开口音,发音响亮而短促,有助于传达强烈的愁情。
13.尾联“K”处应填入下面哪一个字?结合内容说明理由。
A.犹 B.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徐文长传
徐渭,字文长,为山阴诸生,声名藉甚。薛公蕙校越时,奇其才,有国士之目①。然数奇②,屡试辄蹶③。中丞胡公宗宪闻之,客诸幕。是时,公督数边兵,威镇东南,介胄之士,膝语蛇行,不敢举头。而文长以部下一诸生傲之。会得白鹿,属文长作表,表上,永陵喜。公以是益重之,一切疏计,皆出其手。
文长自负才略,好奇计。然竟不偶④。文长既已不得志于有司,遂乃放浪曲蘖⑤,恣情山水。其胸中又有勃然不可磨灭之气,英雄失路、托足无门之悲,故其为诗,如嗔如笑,如水鸣峡,如种出土,如寡妇之夜哭。虽其体格时有卑者然匠心独出有王者气非彼巾帼而事人者所敢望也。文有卓识,气沉而法严,不以模拟损才,不以议论伤格,韩、曾之流亚也。文长既雅不与时调合,当时所谓骚坛主盟者,文长皆叱而怒之,故其名不出于越,悲夫!
卒以疑杀其继室,下狱论死。张太史元汴力解,乃得出。晚年愤益深,佯狂益甚。显者至门,皆拒不纳。晚岁诗文益奇,然文长竟以不得志于时,抱愤而卒。(选自袁宏道《徐文长传》,有删改)
【注释】①国士之目:一国之中杰出的人才。②数奇(jī):命运坎坷,遭遇不顺。③蹶:失败。④偶:遇,遇合。⑤曲蘖(niè):酒母,酿酒的发酵物,后遂以之代酒。
1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奇其才
( )
(2)会得白鹿,属文长作表( )
(3)卒以疑杀其继室,下狱论死( )
(4)晚年愤益深,佯狂益甚( )
15.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虽其体格时有卑者然匠心独出有王者气非彼巾帼而事人者所敢望也。
16.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公以是益重之,一切疏计,皆出其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余谓文长,无之而不奇者也。”袁宏道用一“奇”字道尽徐文长一生,请结合全文,谈谈徐文长的“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创意写作】
18.“雪”在不同人眼中是不一样的。有的认为它是超然脱俗的,比如张岱,他眼中的雪是“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的,这是从雪的神入手。也可从雪的形入手,如六角冰棱,美轮美奂,还可以从“雪”这个字形入手,去赏玩它。“雪”是个会意字,非常形象。下图显示的是其在不同时期、不同字体下的形象,请参照示例,在比较鉴赏的基础上,对该字的构思进行说文解字。
示例:“采”是会意字,分上下两部分,上半部为“爪”,表示“手”的意思,下半部为“木”,表示“树木”的意思,合起来表示“手在树上采摘东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2.
湖心亭看雪
1.(1)撑(船) (2)裹、围 (3)白汽弥漫的样子 (4)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 (5)客居此地 (6)旧时对士人的尊称 (7)哪能 (8)还
2.D(解析:主谓间断开,断在“余”后。)
3.D(解析:A项中第一个“白”译为“白色”,第二个“白”译为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B项中第一个“余”译为“我”,第二个“余”译为“剩下”;C项中第一个“更”译为“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第二个“更”译为“还”;D项均译为“到了”的意思。故选D。)
4.(1)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2)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3)人声鼎沸 (4)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5.C(解析:作者孤芳自赏,没有表达出“与民同乐”的情感。)
6.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天和云和山和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7.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
8.B(解析:名为赏月,实为“好名”,凑热闹,附庸风雅。)
9.(1)一上船,就催促船家迅速把船划到断桥,赶去参加盛会。
(2)这种乐趣只留给山僧和游客享受,怎么能够对那些凡夫俗子述说呢!
10.两句话中的“惟……而已”“止……而已”都是“只是……罢了”的意思。【甲】文中面对“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的辽阔、浩渺,“只是……罢了”突出了人在宇宙间的卑微渺小,蕴含了作者“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孤寂感。【乙】文中七月半这天晚上,人们争相而出,名为赏月,实为“好名”,凑热闹,只能人看人,根本无暇领略西湖月景之美,“只是……罢了”流露出作者对这些附庸风雅之人的讽刺。
11.相同:①张岱和袁宏道都有着与常人不同的独到的审美情趣以及对西湖美景的热爱之情。张岱“大雪三日”“更定”后“独往湖心亭看雪”,袁宏道“晚游六桥待月”,与人们“巳出酉归”“止午、未、申三时”游西湖的时间及“好名”的目的截然不同,都流露出两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卓尔不群的高雅情趣以及对西湖美景的热爱之情。②都表达了对世俗庸人的讽刺、批评。张岱认为七月半人们游湖因“好名”而“逐队争出”,“一无所见”却还“如沸如撼,如魇如呓,如聋如哑”;袁宏道称“午、未、申三时”游湖的人为“俗士”,嘲讽之意溢于言表。
不同:张岱游湖流露出淡淡的哀愁,袁宏道则有以山水为乐的情感。“崇祯五年十二月”流露出对亡国的哀思,“独往湖心亭看雪”的“独”写出了作者的孤寂,面对“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的辽阔、浩渺,流露出了人在宇宙间的卑微渺小,有一种“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孤寂感,全文弥漫着淡淡的哀愁;袁宏道认为西湖月景“别是一种趣味”,这种乐趣不能向凡夫俗子述说,作为趣味高雅的士大夫,作者颇以能探幽寻胜、受用此乐而自得。
【乙文参考译文】西湖七月半的时候,没有什么可看的,只可以看看七月半的人。
…………
杭州人游西湖,上午九点左右出门,下午七点左右回来,如怨仇似的躲避月亮。这天晚上爱虚名,一群群人争相出城,多犒赏给守城门的士卒一些小费,轿夫高举火把,在岸上列队等候。一上船,就催促船家迅速把船划到断桥,赶去参加盛会。因此二更以前,人声和鼓乐声恰似水波涌腾、大地震荡,又犹如梦魇和呓语,(周围的人们既听不到别人的说话声,)像聋子一样,(又无法让别人听到自己说话的声音,)像哑巴一样。大船和小船一同靠岸,什么也看不到,只看到竹篙敲打竹篙,船碰触着船,肩碰着肩,面看着面罢了。
【丙文参考译文】然而杭州人游览西湖,只在上午十一时到下午五时的这一段时间。其实湖光翠绿之美,山岚颜色之妙,都在早上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傍晚夕阳还没有落下时才最浓艳明媚。月景之美,更是难以形容。那花的姿态,柳的柔情,山的颜色,水的意味,更是别有情趣韵味。这种乐趣只留给山僧和游客享受,怎么能够对那些凡夫俗子所述说呢!
12.D
13.示例一:应填“犹”字。“犹”有“仍然,还”的意思,侧重表现诗人目送友人孤舟远渐,伫立时间之长,写出了对友人不舍的深情。 示例二:应填“空”字。“空”有“空荡,失落”的意味,侧重表现诗人望着朋友的孤舟在视野中消失,有一种失魂落魄的感觉,传达出诗人对友人离去的惆怅、失落之情。
14.(1)以……为奇 (2)同“嘱”,嘱咐 (3)最终,终于
(4)假装
15.虽其体格时有卑者/然匠心独出/有王者气/非彼巾帼而事人者所敢望也。
16.胡公因此更加看重他,(军中的)一切奏疏公文,都是由他来撰写。
17.①诗奇:徐文长的诗“如嗔如笑,如寡妇之夜哭”,诗境奇特。②文奇:徐文长的文章“有卓识”“韩、曾之流亚也”。③经历奇:徐文长“声名藉甚”,但“屡试辄蹶”;文才出众,受到赏识,“然竟不偶”;后差点下狱论死,虽被救,“抱愤而卒”。④为人奇:徐文长为人狂傲,面对统帅,“以部下一诸生傲之”;徐文长为人亦疏狂倔强,“当时所谓骚坛主盟者,文长皆叱而怒之”,绝交达官贵人,“显者至门,皆拒不纳”。
【参考译文】徐渭,字文长,是山阴的秀才,声望很高,声誉显赫。薛公蕙做浙江试官时,对他的才华感到震惊,视为一国之中杰出的人才。然而命运不佳,多次应试多次失败。总督胡宗宪听说后,聘请他做幕客。那时,胡宗宪统率着几支军队,威镇东南沿海,军人畏惧他以至跪着说话,匍匐在地像蛇一样爬行,不敢抬头。而文长作为部下一秀才却对他高傲自得。正逢捕得一头白鹿,(胡宗宪)嘱咐文长作贺表,表章上达,世宗皇帝看了很高兴。胡公因此更加看重他,(军中的)一切奏疏公文,都是由他来撰写。
文长深信自己才智过人,喜欢出奇谋妙计,却遇不到机会。文长既然不得志,不被当道看重,于是放浪形骸,肆意狂饮,纵情山水。他胸中一直郁结着强烈的不平奋争精神和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凉,所以他的诗有时怒骂,有时嬉笑,有时如山洪奔流于峡谷,有时如春芽破土,有时像寡妇深夜的哭声那样凄厉。虽然他诗作的格调,有时比较卑下,但是匠心独运,有大气象和超人的气概,不是那种如以色事人的女子一般媚俗的诗作可以望其项背的。(徐文长)对于文道有真知灼见,(他的文章)气象沉着而法度精严,(他)不为墨守成规而压抑自己的才华和创造力,也不漫无节制地放纵议论以至打破文章的严谨思路,真是韩愈、曾巩一流的文章家。徐文长志趣高雅,不与世俗合调,对当时的所谓文坛领袖,他一律加以愤怒地抨击,所以他的文字没人推重,名气也只局限在家乡浙江一带,这实在令人为之悲哀!
后来,(文长)因疑误杀他的继室妻子,下狱定死罪。张元汴太史极力营救,才得以出狱。晚年(的徐文长)对世道愈加愤恨不平,于是有意作出一种更为狂放的样子。达官名士登门拜访,他时常会拒绝不见。文长的诗文到晚年愈加奇异,但是徐文长因为不合于时,不得伸展抱负,抱着对世道的愤恨而死去了。
18.示列:“雪”字分上下两部分。上半部为雨,一横代表天,点和竖代表从天上落下的雨点。下半部为扫帚,表示虽然都是从天上下来的,但雨扫不起来,雪却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