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教案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教案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3.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6-29 18:55: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3
植树的牧羊人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了解牧羊人的故事。
2.通过文章词句,分析牧羊人的形象;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
3.提高环保意识,培养爱护环境的意识。
4.感受牧羊人对生命的渴盼与热爱,对幸福与希望的追寻,学习人物的精神品质。
【教学重难点】
1.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分析牧羊人的形象;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
2.提高环保意识,感受牧羊人对生命的渴盼与热爱。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一个孤独的农夫,数十年如一日,在荒原上种植着树木,仅凭一个人的体力与毅力,把荒凉的土地变成了流着奶与蜜的田园,这是怎样的一个人?让我们走近《植树的牧羊人》,走进牧羊人的世界。(板书课题、作者)
二、自主学习
走近作者
让·乔诺(1895—1970),法国作家、电影编剧。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当过步兵,在经历惨烈场面后成为坚定的和平主义者。让·乔诺的作品获奖很多,部分作品被搬上银幕,被认为是法国20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
写作背景
《植树的牧羊人》描述了一战至二战时期法国普罗旺斯地区一个孤独的牧羊人,将内心对家人的思念,转化为对大自然的关爱。将余生倾注在阿尔卑斯山上荒原的植树工作。用自己的双手和坚韧的毅力,将荒芜之地变成了人们可以安居乐业的田园。
这部作品,在1987年被著名的加拿大动画大师弗烈德瑞克制作成一部动画片。并荣获第六十届(1988)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在环境逐渐恶化的今天,《植树的牧羊人》所描写的“一个平凡人热爱大地”的精神更给人以启示。
字音字形
慷慨(kāng?kǎi)
帐篷(péng)
废墟(xū)
坍塌(tān?tā)
酬劳(chóu)
干涸(hé)
山毛榉(jǔ)
硬朗(lǎng)
水渠(qú)
刨根问底(páo)
词语释义
坍塌:建筑物或堆积物倒下来。
张扬:指宣扬;声张。
微薄:微小单薄;数量少。
硬朗:指老人身体健壮。
不毛之地:不长庄稼的地方。泛指荒凉、贫瘠的土地。
刨根问底:追究底细。
沉默寡言:指人不声不响,很少说话。
三、文本探究
整体感知
1.快速默读课文,说说这篇文章的大致内容。
【交流点拨】叙写“我”三次造访艾力泽·布菲老人,看到老人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着选种、种树的工作,使得荒山变成了绿洲,给当地人们的生活环境带来了勃勃生机。
2.再次默读课文,勾画能表现故事情节发展的语句,通过完成下面的表格,了解故事情节的进展。
【交流点拨】
牧羊人的情况
高原的变化
初遇牧羊人(2—12)
在荒山上默默地牧羊,选种、种树。
还是一片荒地。
再遇牧羊人(13—18)
改为养蜂,继续种树,而且
种的树的品种逐渐增多。
荒山变得绿树成荫。
最后一次相见(19—20)
他种树的初衷仍然没有动摇,继续种树。
已经变得生机勃勃,环境优美。
3.遇到牧羊人之前,作者为何描写了荒漠的毫无生气?有何作用?
【交流点拨】通过对比,突出牧羊人的贡献之大,同时也看出改造环境的艰难。
深层领悟
1.再次默读课文,找出你认为最为感人的情节,并说说令你感动的理由。(学生自由讨论、分享,教师点拨)
2.根据下列内容,说说牧羊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1)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炉子上,还煮着一锅热腾腾的汤。看得出,他刚刚刮过胡子。他的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
【交流点拨】细节描写。表明他是一个生活态度积极、勤劳、坚韧执着、一丝不苟的人。
(2)我们沿着山路,又向上爬了大约二百米。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然后,他轻轻地往坑里放一颗橡子,再仔细盖上泥土。
【交流点拨】动作描写。“爬”“戳”“放”“盖”这几个动词写出了牧羊人一丝不苟、执着忘我的劳动情景,同时也展现了植树过程的艰难。
3.课文第2段中,作者细致描写“在无边无际的荒野中”等环境,这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为后面写牧羊人的植树做铺垫,这大片荒凉的原野、废弃的家园、稀少的人烟、贫瘠的土地、干燥的气候都与后面呈现出来的绿色、富饶、滋润、美丽幸福的乐园似的情景形成鲜明对照,突出了牧羊人植树所创造的奇迹。
4.第5段中对老人进行了怎样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这一自然段是对老人的动作和外貌进行的细节刻画,老人细致、一丝不苟地擦拭猎枪和刚刮的胡子,以及自己缝补的细致,完全可看出老人是一个做事认真、一丝不苟的人,这也为后面叙写他常年坚持种树埋下了伏笔。
5.你认为是什么精神支撑着老人数十年如一日将荒山变成奶和蜜的田园的?
【交流点拨】能够支撑老人体力和毅力的精神支柱就是他的信念,他认为:如果山上没有了树,就没有了生命。我们也要从老人一生坎坷的遭遇进行思考,他身边的两位亲人相继离开了他,他孤独一人,他想通过种树,来种植生命,通过“再塑大山的生命”来寄托自己的追思。
6.本文用第几人称叙事?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交流点拨】第一人称。“我”作为牧羊人植树的见证人,对植树人平凡而伟大的一生给予了高度评价;让这个故事显得更加真实可信,产生打动人心的力量;“我”并未和植树人朝夕相处,对植树人的生活了解不全面,但由荒漠到绿洲的巨变确实令“我”震撼。
7.本文表达了怎样的主旨?
【交流点拨】本文通过“牧羊人”坚持种树改变环境的故事,赞美了他慷慨无私、不图回报的精神品质和勤劳执着、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同时也在告诉我们只要心存美好的愿望并长期不懈地努力去做,人一定可以改变恶劣的生存环境,大自然也一定会给予丰厚的回馈,人类的可悲命运最终会被改变。
8.你由植树的牧羊人想到了哪些在现实中为改变中国生态环境而努力奋斗的“植树”人?
【交流点拨】杨善洲曾任云南省保山地委书记。自1988年6月退休以后,扎根大亮山,义务植树造林,一干就是22年,带领大家植树造林建成面积5.6万亩的树林。黑龙江省铁力林业局马永顺多次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共采伐原木36500棵,他坚持上山植树造林来还上。经过马永顺的不懈努力,绿色一年年扩展。他风里来雨里去,爬山翻坡植树造林。
四、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