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走一步,再走一步
【教学目标】
1.默读全文,掌握重要的字词;感知课文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
2.理解文章蕴含的哲理,培养学生从生活的小事中感悟哲理的能力。
3.激发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
【教学重难点】
感悟文章蕴含的哲理;培养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945年1月,在英格兰的空军基地。一个飞行员接受了一项特殊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飞机深入到德军本土执行侦察任务。他觉得几乎无法完成任务,想象着飞机被炮弹击中,自己鲜血飞溅,连跳伞的力气都没有。
第二天,他驾机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诫自己,现在只是起飞,飞起来就行。升到两万五千米高空时,他又告诫自己,现在所要做的,只要飞行20分钟,就可以到达荷兰,这个不难做到。就这样,他不断告诫自己,下面只是飞越荷兰,这并不难,然后是飞临德国,根本不需想更多的事。就这样,这个飞行员终于完成了任务。当他接受奖励时,他说,我之所以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小时侯的一段经历的启示。
这个孤胆英雄是谁呢?他就是美国作家莫顿·亨特。那他小时候有过一段怎样的经历呢?他的经历会给我们怎样的启示呢?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莫顿·亨特写的《走一步,再走一步》中去寻找答案。(板书课题、作者)
二、自主学习
走近作者
莫顿·亨特(1920—2016),美国作家、心理学家,是一位擅长写励志类文章的作家。先后求学于坦普尔大学和宾夕法尼亚大学,曾担任空军飞行员,后成为《纽约客》等知名报刊的专栏作家,代表作有《宇宙间》《可怜的动物》《痛击》等。
字音字形
灼人(zhuó)
厌倦(juàn)
附和(hè)
突兀(wù)
晕眩(yūn?xuàn)
凌乱(líng)
恍惚(huǎng?hū)
畏惧(jù)
抽噎(yē)
嗓子(sǎng)
呻吟(shēn?yín)
哄然大笑(hōng)
天旋地转(xuán)
词语释义
耸立:高高地直立。
呻吟:指人因痛苦而发出声音。
突兀:高耸的样子;突然,出乎意外。
抽噎:一吸一顿地哭泣。
恍惚:神志不清,精神不集中。
参差不齐:本义为长短、高低、大小不一致。形容很不整齐或水平不一。
惊慌失措:指吓得慌了手脚,不知如何是好。
三、文本探究
整体感知
1.自由阅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2.再次默读课文,勾画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根据以上要素复述故事情节。
【交流点拨】(1)时间:酷热七月里的一天。(2)地点:美国费城。(3)人物:内德、杰里等5个小伙伴,“我”,父亲。(4)起因:游戏玩厌了,商议一起去爬悬崖。(5)经过:被困悬崖,进退两难。(6)结果:经父亲指引,爬下悬崖。
3.根据故事情节,理清文章思路。
【交流点拨】第一部分(第1至第17段):冒险。体弱多病的“我”在伙伴们的怂恿下爬上了悬崖,终因体力不支,被抛弃在半悬崖上直到深夜。第二部分(第18至第28段):脱险。父亲在朋友的引领下找到了“我”,在父亲的鼓励和指导下,“我”抛开恐惧,一小步一小步走下了悬崖。第三部分(第29段):感悟。写作者由小时候爬山的事感悟出的人生哲理。
4.父亲是怎样指导“我”爬下悬崖的?你如何理解父亲的做法?
【交流点拨】父亲并没有责备不听话的“我”,也没有表现出丝毫的慌张,先是安慰“我”,他要和“我”一起回家吃晚饭;接着用“这个你能做到”鼓励“我”,给“我”信心和勇气;然后一步一步指引“我”怎么迈出第一步;当“我”踩到了岩石后,他还夸奖“我”,说“很好”,并告诉“我”如何做下一步。“我”在爸爸的安慰、鼓励、夸赞、引导下,获得信心和勇气,一步一步独自爬下悬崖。可见“父亲”教导有方,才让“我”终于有了人生第一次成功攀爬悬崖的经历!
深层领悟
1.从课文内容看,题目“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
【交流点拨】课文通过作者幼年时一次爬山的经历而由此悟出的人生道理,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说明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会迎刃而解的人生哲理。
2.文章一开头为什么要突出“酷热”?
【交流点拨】正是因为天气闷热,所以才想到去悬崖上透透气,凉爽凉爽。为下文故事的发生做铺垫。
3.阅读第17、18段,文中对暮色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1)描绘了一幅悬崖暮色的图画;(2)渲染了一种阴森、荒凉的气氛;(3)烘托了“我”当时紧张、害怕、绝望的心情;(4)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4.在第27段中,为什么爸爸不让“我”有机会停下来思考“下面的路还很长”?
【交流点拨】在人生道路上,“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种人生经验,给人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信心。面对巨大的困难时,只要不时时想着这巨大的困难,勇敢地迈出第一步,走了第一步继续走下一步,坚持不懈,当某天蓦然回首时,困难就已化为乌有了。作者从悬崖上习得的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人生经验。
5.你认为杰里是真正的朋友吗?你怎么评价其他四个小伙伴?
【交流点拨】我认为他是“我”真正的朋友。虽然他一开始抛弃了“我”,但那也是迫不得已的,因为他若等“我”,会显得不合群,遭到其他伙伴的嘲笑,所以“我”理解他。另外他也想锻炼“我”的胆量,让“我”自己克服恐惧,他以为这么点悬崖,“我”总会下来的。而且他一时也帮不了“我”。天色渐晚,见“我”没回来,杰里告诉了“我”的父亲,寻求大人的帮助,把“我”从危险的边缘救了回来。杰里虽然有做得不对的地方,但我认为他是“我”真正的朋友。而其他四个小伙伴的做法不妥当,当自己的朋友遇上困难的时候,他们不仅不去拉自己的朋友一把,反而雪上加霜地嘲讽朋友,把“我”一个人留在危险的石架上,这也是拿“我”的生命开玩笑。所以他们根本不是“我”真正的朋友。但是“我”很佩服他们的勇敢,也感谢他们的嘲笑,让“我”成长。
6.假如“我”的父亲急忙赶到悬崖下面,一面安慰“我”,一面急忙爬上石架,把“我”扶下来,这种做法和文中父亲的做法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交流点拨】孩子的路终究要靠自己去走,总靠别人扶,不是长久之计。父亲指导儿子独立走下来,恰恰是让儿子经过这种历练增加独立克服困难的勇气和经验。
7.归纳课文的写作方法。
【交流点拨】(1)以小见大、富有哲理;(2)巧用伏笔和照应,记叙周密、结构严谨(体弱多病、母亲叫“我”不要冒险的训诫为下文写“我”胆小、被困于悬崖埋下伏笔;杰里不放心——为杰里带爸爸找“我”埋下伏笔);(3)自然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心理;(4)详略得当,重点突出。略写:开头交代、结尾点题、其他小朋友的活动、父亲的指导;详写:攀爬悬崖、爬下悬崖的回忆;“我”的动作和心理、“我”爬悬崖的过程。
四、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