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课件(共2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课件(共2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6-29 15:21: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清乾隆 金瓯永固杯
金瓯一词,自古被视作“江山社稷”的代称。金瓯永固,寓意国家疆域完整、牢不可破。这是古往今来无数帝王的愿望与目标。
乾隆年间的金瓯永固杯代表了康乾盛世的鼎盛局面,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版图在这一时期得以奠定。
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清朝疆域的奠定
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统治危机的初显
明朝形势图
清朝疆域图
思考:两幅图对比有哪些明显不同?反映出什么信息?
西北疆域拓展,长城不再标注
清朝经略边疆的政策与明代不同
阅读教材第二目内容并结合地图,总结清朝经略边疆的具体措施
收复台湾,
设府,隶属福建
雅克萨之战
中俄《尼布楚条约》
平准噶尔,设盟旗
平大小和卓
设伊犁将军
驻藏大臣与班禅、达赖共治
法律文件确认管辖
改土归流
理藩院
专管民族事务
平定三藩
一、经略边疆的举措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
地区
经略边疆
疆域的奠定
台湾
击败郑氏割据政权,收复台湾(1683),设一府三县,隶属福建省
中央设理藩院专管民族事务
东北
抗击沙俄入侵,签订《尼布楚条约》(1689)
西北
平定准噶尔(1757),设盟、旗
新疆
平定大小和卓,设伊犁将军(1762)
西藏
中央册封达赖和班禅,派遣驻藏大臣(1727),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1793)
南方
平定三藩(1681),改土归流(1726)
一、经略边疆的举措
思考:清朝经略边疆的举措有何特点?
因地制宜,尊重各民族习俗信仰
二、经略边疆的范围
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在清朝前中期最终奠定
北接西伯利亚
东北至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和库页岛
东临太平洋
南至南海诸岛
东南到台湾及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屿等
西跨葱岭
西北达巴勒喀什池
西南抵喜马拉雅山脉
唐蕃会盟碑
元宣政院印
明册封西藏僧俗首领为法王




清《钦定藏内善后章程》
清驻藏大臣衙门
金瓶掣签
问题:①历代中原王朝对西藏的关系和治理的变化中反映出何种历史趋势?
中央对边疆的控制加强,治理更细化和深入
②该时间轴是从什么视角观察历史?
相对小的特定空间 长时间
清朝以前,我们中原地区跟各个边疆地区关系长期以来就很密切了,不但经济文化方面很密切,并且在政治上曾经几度和中原地区在一个政权统治之下……清朝的统一,实际上是先统一了满族的地区……再统一汉族的地区……再统一蒙古族和蒙古族所统治的地区。
——谭其骧《历史上的中国和中国历代疆域》
比起前代,清代的贡献就在于:清朝政府继承中国历代疆域的基础上,进一步完成了对边疆地区的统一,对边疆地区行使主权,进行有效管辖,在近代以前奠定了中国疆域的版图。
——成崇德《清代前期边疆通论(上)》
三、经略边疆的意义
思考:清朝版图是如何形成的?
历史上统一多民族国家不断发展的结果,
也是清朝在前代基础上进一步开拓和巩固的结果
思考:
①清朝经略边疆的成效如何?(可以从清朝疆域范围及地方管理体制方面考虑)
②清朝经略边疆具有哪些重要的历史意义?
③清朝经略边疆的历史经验能给我们当代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提供什么启示?
确立了辽阔版图,对边疆实施了因地制宜的有效管理
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促进了民族交融和边疆开发,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版图
用一切手段包括武力来维护国家统一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问题①同一时期世界形势发生了什么变化?
②面对中国周边政治形势的变化,清王朝巩固疆域的措施有何积极意义?
③你认为清王朝巩固疆域的措施有没有什么隐忧?
西方殖民扩张
稳定内陆边疆,抵御西方侵略扩张
不够重视海防
四、对清朝经略边疆的思考
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清朝疆域的奠定
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统治危机的初显
一、奏折制度
清朝之前地方与中央沟通方式
清朝地方与中央沟通方式
地方官员
中央官员
皇帝
地方官员
皇帝
朕体安。近日闻得南方有许多闲言,无中作有,议论大小事。朕无可以托人打听,尔等受恩深重,但有所闻,可以亲手书摺奏闻才好.……
——康熙48年珠批李煦奏折
朕安。尔虽无知小孩,..特恩至此,虽不管地方之事,亦可以所闻大小事,照尔父密密奏 闻,是与非朕自有洞鉴。就是笑话也罢,叫老主子笑笑也好.....
——康熙57年朱批曹類奏折
所批殊笔谕旨皆出朕手,无代书之人。此番出巡,朕以右手病不能写字,用左手执笔批旨,断不假手于人。故凡所奏事件,惟联及原奏人知之.....
——康熙
问题:奏折制度有哪些特点?
迅速
保密
广泛、
全面
二、君主的勤政和专断
康熙皇帝:“朕每日听政,必于辰刻中御门,闻部院奏事大臣,每日于黎明时集齐午门外久候,方始入奏,迄奏毕,复各归署理事,无乃过劳……。”
——《清圣祖实录》卷一百六十一
雍正皇帝:“朕自朝至夕,凝坐殿室,披览各处章奏,目不停视,手不停批,训谕诸臣,日不下数千百言。”
——《清世宗实录》卷四十九
皇帝事必躬亲,乾纲独断
三、军机处
军机处
养心殿
军机处本内阁之分局……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保直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军机大臣)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赵翼
军机处成为清朝君主集权的得力工具
四、文字狱
清朝翰林学士胡中藻有句诗曰“一把心肠论浊清”,乾隆看到后大发雷霆:“加‘浊’字于国号‘清’字之上,是何肺腑?”胡中藻遂因一“浊”字被杀,并罪及师友。
雍正时期,查嗣庭出“维民所止”的考题,被疑心是砍“雍正”的首级,查嗣庭本人被杀,浙江省会试一度停止。
清朝的频繁制造文字狱,严重摧残文化发展
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清朝疆域的奠定
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统治危机的初显
何炳棣对17、18世纪中国人口的估计(约数) :
万历二十八年(1600) 1.5亿
康熙三十九年(1700) 1.5亿
乾隆四十四年(1779) 2.75亿
乾隆五十九年(1794) 3.13亿
人多之害:山顶已植黍稷,江中已有洲田,川中已辟老林,苗洞已开深菁,犹不足养,天地之力穷矣!种植之法既精,糠核亦所吝惜,蔬果尽以助食,草木几无孑遗,犹不足养,人事之权殚矣!
——汪士铎
传统的小农经济对于自然资源的开发已达极限,人地矛盾严重
一、内部危机
川、楚之役,竭宇内之兵力而后定之。
——《清史稿》
白莲教、
天理教起义
(镇压叛乱的)破费对帝国的国库是毁灭性的。乾隆后期的盈余约七千八百万两因镇压叛乱而消耗净尽,镇压叛乱耗资达一亿二千万两。
——《剑桥晚清中国史》
二、外部世界剧变
以西方为核心的新国际形势
1662 康熙 1722
雍正
1736 乾隆 1795
1785
瓦特改良蒸汽机
18世纪
启蒙运动
1492年
哥伦布到达美洲
17世纪
英国开始殖民印度
1644
(马戛尔尼使团来华)使团乘坐那么多的船只远道而来,中国人见了一定非常得意,因为在长幡上用中文写着几个大字:“英吉利贡使”。无论在旗上还是在英使提供的礼品清单上,中国官吏都把“礼物”改为“贡物”。
——《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
思考:“礼物”“贡物”之争反映了清朝统治者怎样的心态?
这种心态在对外政策上是怎么体现的?
导致了什么样的后果?
顺治时期:颁布“禁海令”、“迁海令”
康熙时期:四口通商
粤闽浙江
乾隆时期:一口通商
广州十三行
以天朝上国自居
闭关锁国,限制交流
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1661
1722
1735
1795
收复台湾,设一府三县隶属福建
《尼布楚条约》
平准噶尔设盟旗
平大小和卓设伊犁将军
册封班禅
驻藏大臣
《钦定藏内善后章程》
平定三藩
改土归流
1840
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
奠定现代中国版图
东南到台湾及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屿等
东临太平洋
东北至外兴安岭和库页岛
北接西伯利亚
西北达巴勒喀什池
西跨葱岭
西南抵喜马拉雅山脉
南至南海诸岛
理藩院
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西方殖民扩张,工业革命,世界逐渐从分散走向整体
康熙时期
雍正时期
乾隆时期
君主专制强化
君主勤政 奏折制度 文字狱
军机处
统治危机
人地矛盾,农民起义
闭关锁国,落后世界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