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17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课件(共2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第17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课件(共28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6.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6-29 15:29: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第17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
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1840
洋务运动
1856
1851
1860
1860
1864
1875
1883
1885
1894
1895
1884
天平天国
左宗棠收复新疆; 新疆建省
中法战争
台湾建省
鸦片战争
第二次
鸦片战争
新疆危机
英俄干涉
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帝国主义
瓜分狂潮
甲午战争
容闳近代中国寻梦之旅

容闳(1828.11.17-1912.4.21)被称为“一个与晚清历史巨变脉络相吻合的探索者”,容闳是第一个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的中国留学生,是中国留学生事业的先驱,被誉为"中国留学生之父" 。
情景一 1859年容闳要会见洪仁玕,请你帮助他了解此时太平天国运动的进展。
网络洪仁玕像
金田起义
永安建制
定都天京
北伐西征
1
2
3
4
5
天京变乱
走向何方?
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杨秀清在广西桂平金田村起义
洪秀全称王
1853年改南京为天京,定都于此
军事上达到鼎盛
1856年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内讧,由盛转衰。
材料一 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杂以九等。如一家六人,分三人好田,分三人丑田,好丑各一半。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彼处不足,则迁此处……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 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
——《天朝田亩制度》
材料二 一、发展交通。造火车、轮船,修筑省、郡(相当清制的府、直隶州)、县、市镇、乡村大道,整理街道,疏浚河道,以兴车马和舟楫之利;二、国家设立邮亭,办理邮政;三、发展近代工矿生产,开采金、银、铜、铁、锡等矿及制盐等,主张"兴宝藏"、"兴器皿技艺";四、兴修水利;五、主张保护私有财产,鼓励私人投资,奖励技术发明;六、开办银行和保险事业。
——《资政新篇》
参考答案:通过对两个文件经济方面内容的分析,可以看出《天朝田亩制度》要建立一个大同社会,而《资政新篇》则提供资本主义发展的方案。两个文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都不能实施。因为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预示了太平天国必然走向失败。
材料 不图此行(南京之行)结果,毫无所得。曩(以前)之对于太平军颇抱积极希望,庶几此新政府者能除旧布新,至是顿悟其全不足恃。以予观察所及,太平军之行为,殆无有造新中国之能力,可断言也。
——容闳:《西学东渐记》
情景二 容闳离开南京,他认为太平天国必然失败,你认为他说的有道理吗?
容闳仁玕之前想要了解一下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情况,请
参考答案:容闳的看法有一定道理,他通过对太平天国的了解,认识到太平天国运动不能改变中国社会的现状,因此失败是必然的。但是作为当时的历史人物,他只是从太平天国的统治现象中得出结论,无法认清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才是这场运动结果的决定性因素。
情景二 容闳离开南京,他认为太平天国必然失败,你认为他说的有道理吗?
容闳仁玕之前想要了解一下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情况,请
太平革命最大的意义, 就在于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政治、经济、民族、男女四大平等的革命运动, 自从太平天国革命揭开了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序幕, 陈胜、吴广以下数千百次的旧式农民起义, 面目为之大变。太平革命是中国历史划时代的大事件, 与五四运动同为一百年来历史上两大转变时代的标志, 它的光荣成就永不会磨灭, 它的伟大精神在继续和发展。
——范文澜《太平天国革命运动》
参考答案: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引起政治和权力结构的变化。同时也是中国在西方侵略的背景之下的农民运动,带有鲜明的反殖民侵略色彩。这既体现了太平天国运动的特点,也显示出太平天国运动在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地位。
材料一 今则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阳托和好之名,阴怀呑噬之计。一国生事,诸国构煽,实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轮船电报之速,瞬息千里。军器机事之精,工力百倍……又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
——李鸿章《筹议海防折》
材料二 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率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
——曾国藩《复陈购买外洋船炮折》
参考答案:材料体现出清政府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开展了以“自强” “求富”为目标的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兴办了一批近代工业,并加强海防,建立近代海军等促进中国社会近代化。
京师同文馆
轮船招商局
汉阳铁厂
参考答案:洋务运动是在内有太平天国运动,外有西方文明冲击的背景之下进行的。社会矛盾尖锐,清政府的统治面临着巨大的危机所作出的积极应对。以“自强、求富”为口号,“中体西用”为指导开展的经济、军事、外交和教育等领域近代化的活动。虽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危机,但是对中国近代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材料 在他们(留学生)中间,从事工矿、铁路、电报业者30人,其中工矿企业负责人9人,工程师6人,铁路局局长3人;从事新式教育者5人,其中大学校长2人;从事外交、行政公务者24 人、以上外交官12 人,外交次长与公使2人,外交总长1人,内阁总理1人投身海军建设者2O 人,其中海军将领14 人;从事商业活动者7人。

——郭世佑《容闳:一个与晚清历史巨变脉络相吻合的探索者》

参考答案: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不仅使中国的生产方式发生了变革,其兴办新式学校、派遣留学生等活动培养了一批人才。这些人活跃在中国近代的政治、经济、外交、军事领域起到了重大影响。
情景三 70年代容闳了解中国面临哪些危机?
危机
措施
少数民族上层分子反清内乱; 英国支持阿古柏占领南疆和北疆;
俄国出兵占领伊犁。
1875年,左宗棠发兵新疆平乱;
1878年2月,收复新疆南北两路;
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正式建省。
1883年8月,法国控制了清朝的藩属国越南,把侵略矛头对准了中国;
1884年8月,法国偷袭马尾军港,炮毁福州造船厂;
1885年3月,清军在冯子材率领下取得镇南关大捷,法军败退。
1885年,李鸿章与法国签订中法《越南条款》,承认法国占领越南。
1885年,台湾建省,清政府强化了对台湾的管辖。
?
参考答案
情景四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时,容闳向张之洞提出筹款购舰以长期对日作战的计划,但未实施,而战争也以中国失败告终。结合材料说明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
材料一 "依宗方之见,中国之革新虽为世人看好,以为必将雄起东方,成为一等大国,但实非如此。……今中国之外形,犹如老屋废厦加以粉饰,壮其观瞻,外形虽美,但一旦遇大风地震之灾,则柱折栋挫,指顾之间即将颠覆。”
——宗方小太郎《中国大势之倾向》
材料二 倭人于近十年来,一意治兵,专师西法,倾其国帑,购制船械,愈出愈精。中国限于财力,拘于部议,未能撒手举办,遂觉相形见绌。海军快船快炮太少,仅足守口,实难纵令海战。
——李鸿章《据实陈奏军情折》

材料三 在整个战争期间,法国、英国和其他外国观察家一再赞许日本人精于战略和战术,赞扬他们有效的训练、纪律、勇敢善战、集体主义精神,以及他们在运输、军粮供应和医药设施方面的突出表现。
—— 费正清、刘广京《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
参考答案:日本明治维新后综合国力迅速提高;对外扩张蓄谋已久,建立近代化军队,战前准备充分。清政府腐朽没落的封建统治,政治腐败。战前不做认真准备;战争过程中指挥不当; 对可能发生的侵略战争缺乏预见,准备不足;一味依靠外国调停,没有把立足点放在自身力量上。
教材学习拓展:
洋务运动后期,少数“官督商办”的民用企业发展为独立经营的商办企业,从而产生了早期民族企业。由于《马关条约》允许外国人在中国设厂制造,清政府不得不放开民间办企业。甲午中日战争后,一批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起来,早期民族资产阶级由此产生。民族资产阶级是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下产生的,先天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中国工人阶级的产生要早于资产阶级。洋务运动前,近代产业工人就在外资里诞生。甲午中日战争前后,近代产业工人虽然人数不多,但代表了新的生产力,是近代中国最革命的阶级 。

国家出路的探索
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教材问题探究:
帝国主义列强侵入中国的目的,决不是要把封建的中国变成资本主义的中国。帝国主义列强的目的和这相反,它们是把中国变成它们的半殖民地和殖民地。
帝国主义列强为了这个目的,曾经对中国采用了并且还在继续地采用着如同下面所说的一切军事的、政治的、经济的和文化的压迫手段,使中国一步步地变成了半殖民和殖民地。
上述这些情形,就是帝国主义侵入中国以后的新的变化的又一方面,就是把一个封建的中国变成一人半封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中国的血迹斑斑的图画。
——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1898年发表在香港报纸上的漫画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