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辛亥革命
人教版 《中外历史纲要 上》
知否 知否
通往“革命之路”?
天朝危机
民族危亡
自救图强
探索图存
导学
——时空变换视野下的历史叩问
辛亥革命
概念
狭义:辛亥年(1911年)发生的武昌起义。
广义: 指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而进行的一系列的努力。
课标要求:
1.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
2.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局限性。
本课结构
一、尽失民心清王朝,激情革命赴共和
(背景)
二、充满投机革命猛,旧邦新造共和难
(过程与成果)
三、回望共和思革命,民主还需共奋斗
(意义与局限)
课前完成预习提纲,构建知识框架,提出疑惑
一、“尽失民心清王朝,激情革命赴共和”(背景)
思考1:20世纪初中国面临着什么局面?面对时局清王朝统治者的态度如何?做了哪些改革调整?结果如何?
思:
清末新政内容
清末新政主要包括下列内容:改革官制,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新设商部、学部和巡警部等中央机构;编练新军,拟在全国编练新军36镇,并要求各省设立督练公所;倡导创办工商企业,颁布了一系列工商业规章和奖励实业办法;推行教育改革,废除科举,兴办学堂,建立起一套较为完整的学校制度。
预备立宪
(1)1906年9月,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立宪派成立了预备立宪公会,积极推进立宪运动。
(2)1908年8月,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作为制定“宪法”的准备。
?《钦定宪法大纲》
思考2:孙中山作为革命的先导,为革命做出了哪些准备贡献?创办了什么组织?提出了什么思想?其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有何关系?
《民报》发刊词
民族主义
民权主义
民生主义
推翻清政府统治
推翻君主制
建立共和国
解决土地问题
三民主义
同盟会革命纲领
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创立民国
平均地权
三民主义是辛亥革命的理论基础
前提
核心
保障
?
局限性:带有明显的时代局限和阶级局限。
材料二 据统计,从1902年到1911年,各地起伏生灭的的民变多达1300余起,平均每两天半发生一次。这些民变席卷全国各地各民族,触及了城乡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 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有了比较迅速的发展。1901年至1911年,全国新设立的厂矿有320多家,资本总额1亿多元,是以前三十余年的两倍多。——人教版《中国近现代史》(上册)
材料4 吾幸夫吾同胞之得与今世界列强遇也;吾幸夫吾同胞之得闻文明之政体、文明之革命也;吾幸夫吾同胞之得卢梭《民约论》、孟德斯鸠《万法精理》、弥勒约翰《自由之理》、《法国革命史》、美国《独立檄文》等书译而读之也。是非吾同胞之大幸也夫!是非吾同胞之大幸也夫! ——邹容《革命军》
材料二、三,勾画标记,回答革命前经济上军事上以及思想上有哪些准备?
(5)结合图片,总结分析辛亥革命的必然性和偶然性。
展:1、辛亥革命爆发的必然性与偶然性(背景、条件)
(1)必然性:
①社会现实:内忧外患,民族危机加深。清王朝的新政与立宪、维新运动的失败说明改良道路走不通。
②物质和阶级基础: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的较快发展,提供了民主革命的物质基础和阶级力量。
③思想基础:清末民权意识增长,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为辛亥革命爆发作了舆论准备。
④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广泛建立和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形成,为辛亥革命爆发作了组织准备。
⑤群众基础:“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使得清朝统治危机步步加深,各地人民的抗捐抗税斗争、收回利权运动等,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奠定群众基础。
(2)偶然性:
①四川爆发保路运动。
②革命党人不慎点燃炸弹,革命不得不提前爆发。
二、“充满投机革命猛,旧邦新造共和难”(过程与成果) 1、阅读第二子目【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1)阅读课文2、3、4段,按时间顺序简单列出革命进程。 (2)辛亥革命三大成果是指哪几个事件?最终革命果实落于何处?
(3)阅读第4段,归纳《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四大原则,及意义。
思:
1、观察课文《辛亥革命形势图》及《革命后中外势力态度图》,谈谈为何为革命奋不顾身的将士们,却将革命成果拱手相让?
议:
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展示结果
小组合作探究1 观察课文《辛亥革命形势图》及下图,谈谈为何为革命奋不顾身的将士们,却将革命成果拱手相让?
施压
进攻汉口和汉阳
政治讹诈
军事威胁
外交孤立
经封济锁
革命党人
立宪派和旧官僚
帝国主义列强
袁世凯
革命阵营
清政府
革命派的无奈?——妥协中的智慧
三、回望共和思革命,民主还需共奋斗(意义与局限)
任凭你像尧舜那样贤圣,像秦始皇、明太祖那样强暴,像曹操、司马懿那样狡猾,再要想做中国皇帝,乃永远没有人答应。
——梁启超
吾人于共和国体之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思: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辛亥革命的意义?(提示:从政治,经济,思想,社会风俗等角度分析)
展:1.辛亥革命的成功及意义
(1)政治: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自由的权利,推翻了“洋人的朝廷”,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2)经济:解放了生产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3)思想文化: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为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创造了条件;对中国教育的改革和社会习俗的进步都起了积极的作用。
(4)世界影响:它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成为这一时期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力的推动力量。
2.辛亥革命的失败
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果实;辛亥革命没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2、根据材料,归纳辛亥革命更多的局限性,并试着列出辛亥革命后中国救亡图存探索道路中的相关史事。
议:
合作探究
材料一 直到今天为止,中国人虽然经过一些改革甚或革命的尝试,他们仍是依然故我……他们可以把政体变了,把衣冠改了,但将?不可能在几个星期内改变民族的精神面貌。它的文化较征服者们优越,所以它的文化一直到今天并没有受到任何严重的打击。——?高第:《中国通史》第4卷 材料二 除了推翻满人以外没有共同的目标。反对帝国主义还没有能成为一种促进团?结的共同意志而广泛传布,也没有用它来作为一种动力。这事实无疑地说明一个更基本的因素,民族意识的迟迟不发展。?而且革命党人在他们秘密策划中不能,而且也很少设法在城?市和乡村里动员群众和争取他们的支持。——(费正清:《美国与中国》,第157—161页,孙瑞芹译。)
小组探究2 根据材料,归纳辛亥革命更多的局限性,并试着列出辛亥革命后中国救亡图存探索道路中的相关史事。
思考作业:
民国时期作为中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一个特殊时期,无论是社会结构,还是社会运行机制(包括社会生活等)都在急剧地发展、变化着,是这段历史的总态势和总特点。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民国史的相关知识,围绕“民国时期中国社会转型的特征”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对所拟定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练:
◎课堂总结
背景
爆发
结果
辛亥革命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清末新政
民主革命的兴起和发展
预备立宪
武昌起义
中华民国的建立
意义:政治、经济、思想、风俗文化
局限性
背景
内容
认识
兴起
发展
建立共和政体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袁世凯窃取革命成果
原因
清帝退位
就任临时大总统
谢谢观赏
欢迎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