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课件(共3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6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课件(共3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0.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6-29 16:30: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九单元
红日初生,其道大光
第26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及向社会主义过渡
目录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初生之光:新民主主义国家的成立
巩固之光:新民主主义政权的巩固
制度之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
第三章
外交之光:周边良好发展空间创设
第四章
其道大光
红日初生
课标: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概述新中国巩固人民政权的主要措施,认识新中国为民主政治建设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所作出的努力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主题
问题链
红其
日道
初大
生光
一、初生之光——新民主主义国家的成立
1、解放战争胜利后,我们最迫切的目标是什么?为此召开了什么会议? 新中国的成立有何历史意义?
二、巩固之光——新民主主义政权的巩固
2、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巩固政权?这些措施效果如何?分别有何意义?
三、外交之光——周边良好发展空间创设
3、新中国为了营造更好的发展环境,我们做了哪些事情?谈谈我国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的意义?
四、制度之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
4、在外部环境改善的同时,我国是如何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有何重大意义?
初生之光:新民主主义国家的成立
问题1:
解放战争胜利后,我们最迫切的目标是什么?
为筹建新中国,需要讨论协商一下,为此召开了什么会议?
初生之光:新民主主义国家的成立
1.筹备阶段:政治协商会议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时间
1949年9月21日
地点
北京中南海怀仁堂
参会
人员
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人民解放军、各地区、少数民族、国外华侨以及特邀代表等662人
内容
1.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2.选举毛泽东为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为副主席;
3.作出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都、国旗、国歌、纪年的决议;
4.选举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和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1949年9月21-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举行。参加这次会议的有各民主党派、团体、无党派民主人士和特邀代表662人……经过充分的民主讨论,代表一致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共同纲领》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国家政权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人民用普选方法产生;国家最高政权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问题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谈谈《共同纲领》对新中国建立的作用
初生之光:新民主主义国家的成立
初生之光:新民主主义国家的成立
2.成立阶段:开国大典
1949年10月1日下午三点,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在北京隆重举行,史称“开国大典”。
材料三:这一伟大事件,彻底改变了近代以后100多年中国积贫积弱、受人欺凌的悲惨命运,中华民族走上了实现伟大复兴的壮阔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一: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在北京隆重举行。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启了中国历史新纪元。
——《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事件,也是二十世纪世界最伟大的事件之一,掀开了中国历史新篇章,根本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方向,也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发展进程,具有伟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
——《光明日报(2019年5月29日)》
问题3:结合材料,说说新中国成立有何历史意义?
初生之光:新民主主义国家的成立
开国大典时,凑不齐需要的20架飞机,只得用17架飞机完成检阅,一些飞机飞了两遍
开国大典上由骡马拖拽的美式战防炮
问题1:从这些材料我们可以看出些什么?结合教材谈谈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严峻局势。
巩固之光:新民主主义政权的巩固
1、建国初的严峻形势
经济上:
政治上:
军事上:
经济上千疮百孔,财政困难,市场混乱
约三分之二的农民依然被束缚在封建土地制度下
美国发动侵朝战争,对中国虎视眈眈
华南、西南有大量国民党军队
问题2:面对国内外错综复杂的局势,党和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巩固政权呢?效果如何?
土匪等反革命武装众多,众多领土尚未解放
巩固之光:新民主主义政权的巩固
2、巩固政权的措施
(1)经济方面
A、没收官僚资本主义企业,初步控制国民经济命脉;
B、颁布《土地改革法》,新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
翻身农民热烈欢呼《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实施
巩固之光:新民主主义政权的巩固
C.稳定物价.统一财经
①背景
新中国财政困难,投机商人趁机抢购物资囤积居奇,拒用人民币,倒卖银元,加剧物价飞速上涨。
为制止投机资本制造的市场混乱,巩固人民政权。
②举措:
“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
实现了国家财政经济的统一。
③影响
全国物价趋于稳定,结束了连续十几年物价暴涨的局面,人民政府赢得了全国人民的信任。
到1952年年底,解放前遭到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
解放军进得了上海
人民币进不了上海
只要控制了‘两白一黑’(大米、棉纱、煤炭),就能置上海于死地。”
巩固之光:新民主主义政权的巩固
2、巩固政权的措施
(2)政治方面
西藏和平解放
人民群众夹道欢迎剿匪部队
实现国家的基本统一,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巩固之光:新民主主义政权的巩固
2、巩固政权的措施
(3)军事方面
A:肃清国民党残余军事力量
追歼残敌,向全国进军!
巩固之光:新民主主义政权的巩固
2、巩固政权的措施
(3)军事方面
B: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时间:51-53年
结果:美国不得不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
意义:保卫了中朝两国的独立和安全;为新中国的发展赢得了相对安全的环境。
巩固之光:新民主主义政权的巩固
外交之光:周边良好发展空间的创设
问题1:结合背景,谈谈国内政权巩固的同时,党和政府为了营造更好的外部环境,做了哪些事情呢?
外交背景
冷战的开始,两大阵营的对立和斗争
美国对我国的孤立、封锁和包围
1950年北京市军管会就收回或征用外国在华兵营地产发布的布告
1950年2月14日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问题2:在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指导下,我们制定了什么具体的方针,对我国有什么影响?
建国初期部分建交国家及时间
国名
时间
国名
时间
前苏联
1949.10.3
越南
1950.1.18
保加利亚
10.4
印度
4.1
罗马尼亚
10.5
印度尼西亚
4.13
朝鲜
10.6
雅典
5.9
匈牙利
10.6
丹麦
5.11
波兰
10.7
缅甸
6.8
蒙古国
10.16
瑞士
9.14
阿尔巴尼亚
11.23
列支敦士登
9.14
外交之光:周边良好发展空间的创设
1、制定外交方针,取得初步成就
2、维护周边安全,参加国际会议
(1)参加日内外会议
参加日内瓦会议
时间
1954年4月
特点
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讨论国际问题的重要会议。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 越南 、 老挝 、 柬埔寨 )
结果
因美国的阻挠,会议并未解决朝鲜问题。由于中国的努力,印度支那问题得以政治解决。
作用
显示了新中国通过谈判解决国际争端、维护世界和平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
外交之光:周边良好发展空间的创设
(2)参加万隆会议
参加万隆会议
时间
1955年,印度尼西亚万隆
特点
战后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
主题
讨论亚非国家发展问题
影响
使亚非国家对新中国有了更多的了解,为进一步发展友好合作关系提供条件;
推动同阿富汗等越来越多的周边发展中国家建交;
倡导的反帝反殖、友好团结、求同存异思想影响深远
外交之光:周边良好发展空间的创设
材料:周恩来在亚非(万隆)会议的补充发言中说:中国代表团参加会议的目的“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而存异”。
——《 周 恩 来 年 谱 (1949—1976)上卷》
问题3:周总理的“同”和“异”分别指什么,参加的这两次会议对我国有什么意义?
外交之光:周边良好发展空间的创设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问题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对我们构建和平环境有何意义?
外交之光:周边良好发展空间的创设
制度之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问题1:在内部稳固、外部环境改善的情况下,需要迅速的将我国变为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又是如何实现这种过渡的呢?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准备阶段。从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中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发展方向是社会主义。我们需要建立与社会主义相符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思想体系。
1、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条总路线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各项工作离开它,就要犯右倾或‘左’倾的错误。
——毛泽东1953年
材料四:1952年底中国的工农业结构图
80%
9%
11%
农业
重工业
其他工业
据《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1949-1978)》整理
(1)总路线的提出
问题2:结合材料及所学分析总路线提出的原因?
制度之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1、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
(2)工业化的开展——一五计划
沈阳第一机床厂
第一汽车制造厂
武汉长江大桥
鞍山第一钢铁厂
宝成铁路
川藏公路
青藏公路
“一五计划”取得的成就
新疆公路
时间:53-57年
特点:重工为主,多分布在东北地区
结果:提前完成,奠定了我国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意义: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制度之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1、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
(3)社会主义改造
对象:
方式:
意义:
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
农业和手工业方面成立合作社(集体经济)
资本主义商业采取公私合营(公有制经济)
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了
问题3:我国是如何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
一化三改完成后,我国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制度之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2、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
第一章 总 纲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第三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各民族一律平等。……
第四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确立:1954年一届全国人大召开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特点:人民当家作主;民主集中制原则;一院制;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制度。
意义:是我国根本政治制度。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一切权利属于人民)。
制度之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2、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
(2)政治协商制度
确立:1949年举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初步建立;1954年,政协第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政治协商制度成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代行人大职能结束
方针:1956年党的八大,中共中央正式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职能:参政议政,民主监督
制度之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2、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概念 :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地位: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意义:实现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我国相继建立的5个民族自治区
制度之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3、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建立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历尽艰辛获得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1945年召开的党的七大将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七大概括阐述了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对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予以充分肯定。1981年,在邓小平主持下,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作出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作出了科学的、实事求是的评价。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重大发展。
毛泽东思想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毛泽东思想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财富。
——摘自新华社《永远的丰碑?红色记忆: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制度之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问题4:回顾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容,并比较分析我国社会主
义政治制度和西方资本主义制度有何异同?
中国的昨天已经写在人类的史册上,中国的今天正在亿万人民手中创造,中国的明天必将更加美好。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要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把我们的人民共和国巩固好、发展好,继续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习近平
谈一谈:当今我们该怎样沿着前辈们开创的社会主义制度继续前行?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往开来
本课小结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及向社会主义过渡
一、初生之光:
新民主主义国家的成立
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
新民主主义
社会
社会主义
社会
二、巩固之光:
新民主主义政权的巩固
四、制度之光: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
1.政协会议
2.开国大典
1.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2.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3.社会主义思想体系
1.经济方面
2.政治方面
3.军事方面
三、外交之光:
周边良好外部环境创设
1.提出外交方针
3.和平共处原则
2.参加国际会议
随堂练习
1、在开国大典及以后的国庆等节日中,“新中国”的标志——五星红旗、北京天安门、《义勇军进行曲》等核心元素所构成的国家形象符号体系,在仪式的操演中实现了合法化、神圣化。这些措施
A.提升了新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B.标志着中华民族已经站起来
C.强化了新政权的民众认同感
D.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
随堂练习
2、下图是1957年刊出的新闻漫画《特快列车》。其折射的历史是

A.土地革命的开展
B.国民经济的恢复
C.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D.工业化建设的起步
C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