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课件(共3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8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课件(共3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2.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6-29 16:34: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十单元 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认识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和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
义;认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
各个领域取得的成就、综合国
力及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高,
认识“一国两制”对实现祖国
完全统一的重大意义。
第28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
二、改革开放进程
三、“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两年间,党和国家工作有所前进,一些领域的拨乱反正已经开始,经济建设、社会各项事业和外交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恢复和发展,但由于“左”的指导思想没有得到根本纠正,党和国家工作出现了徘徊中前进的局面。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提出和贯彻“两个凡是”错误方针。这种拒绝对事物作任何分析的方针,在理论上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实践上为新形势下坚持真理、修正错误设置了障碍。……要解决这个问题不可避免地会引发实事求是与“两个凡是”的争论。
——《<中外历史纲要>(上)教师教学用书》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1.十一届三中全会
基本史实(1978年12月)
背景
政治:“左”倾错误没有得到根本纠正;
经济:党和国家工作出现了徘徊中前进的局面;
思想:思想理论准备——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指导思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
结一致向前看》。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1.十一届三中全会
基本史实(1978年12月)
主要
内容
·决定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全会重新确立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审查解决了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
问题探究:为了迎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任务,会议回顾了建国以来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实践证明,保持必要的社会政治安定,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我们的国民经济就高速度地、稳定地向前发展,反之,国民经济就发展缓慢甚至停滞倒退。现在,我们实现了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恢复和坚持了长时期行之有效的各项经济政策,又根据新的历史条件和实践经验,采取一系列新的重大的经济措施,对经济管理体制和经营管理方法着手认真的改革,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努力采用世界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并大力加强实现现代化所必需的科学和教育工作。
——《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
(1978年12月22日通过)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唯物史观,阐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的历史意义。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唯物史观,阐述党的十一届
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
·对促进全党和全国人民解放思想,端正思想路线,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解决了1957年以来没有解决好的工作重点转移问题;
·全会推动我国开始了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
·推动了我国的民主法治建设;
·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
基本史实
2.平反建国以来的冤假错案
党和国家按照 、 的原则加快平反冤假错案的步伐。
3.指导思想
上的拨乱反正
1981年6月在北京召开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审议和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科学总结了新中国成立32年来的历史,对统一全党思想,开展 新的伟大革命,打下了重要的 。
4.民主政治
建设进入新阶段
1982年底,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部宪法增加了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规定,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 进入新的阶段。
实事求是
有错必纠
改革开放
思想基础
民主政治建设
二、改革开放进程(对内改革 对外开放)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在党和国家面临何去何从的重大历史关头召开的。当时,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而“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导致我国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人民温饱都成问题,国家建设百业待兴。党内外强烈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使党和国家从危难中重新奋起。邓小平同志指出:“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 ——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
基本史实
背景
国际背景: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
国内背景:我国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人民温饱都成问题,国
家建设百业待兴。
知识拓展
改革,其实质就是改变中国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不适应性;开放的实质则是改革原来封闭的系统,使封闭系统转变为开放系统。……为了适应开放的大环境,我们必须改革,改革的目的就是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使中国大陆企业经过改制强大起来,在全球经济中占得一席之地。于是,计划经济体制便向市场经济演绎。
——摘自宋学勤《改革开放40年的中国社会》
经济体制改革:
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
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知识拓展
回顾改革开放40多年的历程,中国的发展实现了三大历史性突破。第一大突破,从1978年到1992年中共十四大,解决了“松绑发展”的问题。松什么绑呢?松社会主义传统观念和教条主义束缚之绑。第二大突破,从中共十四大到中共十七大前夕,解决了“借力发展”的问题。借什么力呢?就是借从上世纪90年代蓬勃发展起来的经济全球化大潮之力。第三大突破,从中共十七大开始,主要是解决“转轨发展”的问题。转什么轨呢?就是要从以高污染高能耗为代价、以总量倍增为目的的传统发展方式,转变到……实现国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摘自李捷《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展的三大历史性突破》
学习延伸
1978年12月,陈云在一次中央工作会上说:“我们不能到处紧张,要先把农民这一头安稳下来。农民有了粮食,棉花、副食品、油、糖和其他经济作物就都好解决了。摆稳这一头,就是摆稳了大多数,七亿多人口稳定了,天下就大定了。”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2
二、改革开放进程(对内改革 对外开放)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
基本史实
背景
国际背景、国内背景
成就
松绑发展阶段
改 革
开 放
农村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各地逐步推广开来。
到1983年,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近8%,农民
收入明显增加。
城市 按照逐步扩大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实行政企分
开原则,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综合试点。
思想 1982年十二大、1987年十三大。
1980年5月,中央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
设立经济特区。
1984年,中央进一步决定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1978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生产队社员签订的全国第一份包干合同书,他们冒着极大的政治风险,自发实行了一包到底的责任制。
二、改革开放进程(对内改革 对外开放)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
基本史实
背景
国际背景、国内背景
成就
松绑发展阶段
改革
农村、城市、思想
开放
经济特区、沿海港口城市
借力发展阶段
改革
开放
·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为中共十四大的召开
作出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准备。
·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二、改革开放进程(对内改革 对外开放)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
基本史实
背景
国际背景、国内背景
成就
松绑发展阶段
改革
农村、城市、思想
开放
经济特区、沿海港口城市
借力发展阶段
改革
南方谈话、十四大
开放
·我国还建立起一批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保税区,形成从
沿海到沿江,从沿边到内陆,多层次、多渠道、多种形
式的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2000年10月,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引进来”和
“走出去”相结合的开放战略。
·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使中国更深层
级地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
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示意图
二、改革开放进程(对内改革 对外开放)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
基本史实
背景
国际背景、国内背景
成就
松绑发展阶段
改革
农村、城市、思想
开放
经济特区、沿海港口城市
借力发展阶段
改革
南方谈话、十四大
开放
转轨发展阶段
改革开放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稳步推进,国民经济迈上新台阶。到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40万亿元,经济总量跃升至世界第二位,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
形成对外开放的新格局、实施“走出去”战略会、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二、改革开放进程(对内改革 对外开放)
2015年9月1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六次会议时强调,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改革发展的成功实践。改革和开放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改革必然要求开放,开放也必然要求改革。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六次会议》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
基本史实
背景
国际背景、国内背景
成就
松绑发展阶段、借力发展阶段、转轨发展阶段
关系
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二、改革开放进程(对内改革 对外开放)
中国国内生产总值(1978—2018年)
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78—2017年)
二、改革开放进程(对内改革 对外开放)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
基本史实
背景
国际背景、国内背景
成就
松绑发展阶段、借力发展阶段、转轨发展阶段
关系
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巩固了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
·伟大觉醒,孕育了从理论到实践的
伟大创造。
·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
大飞跃。
·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
二、改革开放进程(对内改革 对外开放)
问题探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及其经验。
原因 ·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经验 ·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这是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根本保障。
·必须有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精神。
·必须积极借鉴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
·必须顺应人民追求和平、追求美好生活的内在诉求。
知识拓展
1962年,周恩来把毛泽东的对台政策概括为“一纲四目”。“一纲四目”的具体内容是:“一纲”是:“只要台湾回归祖国,其他一切问题悉尊重总裁(指蒋介石)与兄(指陈诚)意见妥善处理。”“四目”是:第一,台湾回归祖国后,除外交必须统一于中央外,所有军政大事安排等悉由总裁与兄全权处理。第二,所有军政及建设费用,不足之数,悉由中央拨付。第三,台湾之社会改革,可以从缓,必俟条件成熟,并尊重总裁与兄意见协商决定,然后进行。第四,双方互约不派人进行破坏对方团结之事。“一纲四目”的主张得到台湾国民党政府决策层中一部分人的呼应,和平解放台湾的工作开始取得成效。但由于当时某些外国势力的干扰,又加上国内原因,特别是“左”倾错误逐渐抬头和“文化大革命”,中国共产党对台统战工作陷于停顿,丧失了祖国统一的极好时机。
——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三、“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
1.“一国两制”方针
(1)提出:
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
(2)内容:
在一个中国前提下,国家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
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
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3)意义:
“一国两制”成为我国解决祖国统一问题的基本方针。
三、“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
2.港澳回归
1997年7月1日,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
正式成立。1999年12月20日,中国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
别行政区正式成立。香港、澳门的回归,标志着祖国统一大业向前迈出重要一步。
三、“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
三、“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
3.台湾问题的进展
台湾问题事关中国核心利益和中国人民民族感情,不容任何外来干涉。中国的统一只会给亚太地区和世界繁荣稳定注入更多正能量,只会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和平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习近平在《告台湾同胞书》40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
问题探究: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解决“台湾问题”,1979年以来祖国大陆采
取了哪些针对性的重大措施?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国两制”政策在香港和澳门的相继实践以
及所取得的成就对最终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带来哪些启示?
(3)综上,指出中国致力于解决台湾问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意义有哪些?
本课小结:
1978年以来,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创并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都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中国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大幅度提升、科技实力、国防实力显著增强。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生活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中共十九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并描绘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宏伟蓝图,进一步指明了党和国家事业前进的方向。我们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只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改革开放这条正确之路、强国之路、富民之路,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
【反馈练习】
1. 1978年以后,在全国普遍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的
责任制,这一举措( )
A.扩大了对外开放 B.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C.提升了钢铁产品质量 D.促进了家庭手工业的发展
2. 下图为我国某省1978年、2017年的产业结构情况。这一发展变化
的背景是( )
A.改革开放的全面深入
B.三大改造的进行
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D.“一五”计划的实施
B
A
材料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钢产量迅速增长,1983年达到4002万吨,1986年达到5205万吨,至2002年达到18224.89万吨,钢
产量已连续7年保持世界第一。2002年全行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比
2001年增长39.30%,2002年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科技活动经费筹集
总额比2001年增长33.82%。钢材品种结构继续改善,国民经济发展
需要的特殊品种和高附加值品种大幅增加。
——摘编自《中国统计年鉴》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钢铁业发展
的主要原因。
投资大幅度增加;科技水平的提高;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大幅增加;
对外开放、引进外资;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
【反馈练习】
部编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十单元 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谢 谢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