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信息技术发展脉络与趋势
目录
/ CONTENTS
信息技术发展趋势
02
信息技术发展脉络
01
信息技术发展脉络
Part 1
自电子计算机问世以来,信息技术沿着以计算机为核心、到以互联网为核心、再到以数据为核心的发展脉络,深刻影响着社会的经济结构和生产方式,加快了全球范围内的知识更新和技术创新,推动了社会信息化、智能化的建设与发展,催生了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并存的信息社会。计算机与网络通信技术是信息技术的核心技术。
信息技术发展脉络
3.以数据为核心
1.以计算机为核心
2.以互联网为核心
1.以计算机为核心
世界上第一台现代电子数字计算机埃尼阿克(ENIAC),诞生于1946年2月14日的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并于次日正式对外公布。
ENIAC长30.48米,宽6米,高2.4米,占地面积约170平方米,30个操作台,重达30英吨,耗电量150千瓦,造价48万美元。它包含了17,468根真空管(电子管)7,200根晶体二极管,1,500 个中转,70,000个电阻器,10,000个电容器,1500个继电器,6000多个开关,计算速度是每秒5000次加法或400次乘法,是使用继电器运转的机电式计算机的1000倍、手工计算的20万倍
曾有误传ENIAC是第一台计算机,实际上,真正的第一台电子计算机是阿塔纳索夫-贝瑞计算机(Atanasoff–Berry Computer,简称ABC计算机)。事实上ABC计算机不可编程,且非图灵完全,只能进行线性方程组的计算。它的价值是确定了一些现代计算机设计思想,如采用二进制、可重用的存储器等。所以说ENIAC是第一台通用计算机。
计算机发展的四个时代是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
用电子管作为主要元件的计算机,称为第一代计算机。特点:体积大,笨重,运算速度慢。
兴起于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晶体管为主要元件的计算机称为第二代计算机
晶体管与电子管相比:体积小、寿命长、功耗小,可靠性高。
六七十年代,集成电路迅速发展。以集成电路为主要元件的计算机称为第三代计算机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微电子技术迅速发展。出现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作为基本电子元件的计算机称为第四代计算机。
2016年,我国自行研制的超级计算机“神威?太湖之光”在国际超级计算大会(ISC)上亮相。
“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安装了40960个中国自主研发的“申威26010”众核处理器,该众核处理器采用64位自主神威指令系统,峰值性能为12.5亿亿次/秒,持续性能为9.3亿亿次/秒。
计算机的发展阶段
2.以互联网为核心
互联网始于1969年美国的阿帕网。
美军在ARPA(阿帕网,美国国防部研究计划署)制定的协定下,首先用于军事连接,后将美国西南部的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斯坦福大学研究学院、UCSB(加利福尼亚大学)和犹他州大学的四台主要的计算机连接起来。这个协定由剑桥大学的BBN和MA执行,在1969年12月开始联机。
计算机网络是由许多计算机组成的,要实现网络的计算机之间传输数据,必须要做两件事,数据传输目的地址和保证数据迅速可靠传输的措施,这是因为数据在传输过程中很容易丢失或传错,Internet使用一种专门的计算机语言(协议),以保证数据安全、可靠地到达指定的目的地,这种语言分两部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传输控制协议)和IP(Internet Protocol网间协议)sure网络营销理论。
互联网、因特网、万维网三者的关系是:互联网包含因特网,因特网包含万维网,凡是能彼此通信的设备组成的网络就叫互联网。所以,即使仅有两台机器,不论用何种技术使其彼此通信,也叫互联网。国际标准的互联网写法是Internet,因特网是互联网的一种。因特网可不是仅有两台机器组成的互联网,它是由上千万台设备组成的互联网。
3.以数据为核心
很多人还没搞清楚什么是PC互联网,移动互联来了;我们还没搞清楚移动互联的时候,大数据时代又来了!
——马云
大数据其实就是海量资料巨量资料,这些巨量资料来源于世界各地随时产生的数据,在大数据时代,任何微小的数据都可能产生不可思议的价值。
大数据渗透于各行各业,它在广告行业、制造行业、旅游行业、体育行业、农业、新能源、汽车行业都有不俗的表现,相信大数据在未来会更好的服务于社会。
探究活动: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其所处理的内容、所依赖的设备设施均具有阶段性特征,与小组中的同学一起查阅相关资料,分析提炼,填写表1--3.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信息技术发展脉络
处理内容
设备设施
以计算机为核心
以互联网为核心
以数据为核心
信息技术发展趋势
Part 2
1.从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的角度
网络互联的移动化和泛在化
信息处理的集中化和大数据化
信息服务的智能化和个性化
对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具有重要作用。
云计算将服务器集中在云计算中心,统一调配计算和存储资源,尽量满足更多用户需求并挖掘大数据的价值。
始终处于不断向前发展的计算机技术的前言,具有自学习和自适应功能。
2.从计算机用户界面发展的角度
现在更多的自然用户界面,将机器与计算机更加紧密地和生活、工作、学习情景融合。未来的人机触觉控制,正在创建科学探究的新领域。
(1)体感技术:
是指在于人们可以很直接地使用肢体动作,与周边的装置或环境互动,而无需使用任何复杂的控制设备,便可让人们身历其境地与内容做互动的一种技术。
举个例子,当你站在一台电视前方,假使有某个体感设备可以侦测你手部的动作,此时若是我们将手部分别向上、向下、向左及向右挥,用来控制电视台的快转、倒转、暂停以及终止等功能,便是一种很直接地以体感操控周边装置的例子,或是将此四个动作直接对应于游戏角色的反应,便可让人们得到身临其境的游戏体验。
日本电视台推出的歌星DiKi,不仅歌声迷人而且风采翩翩,引得无数歌迷纷纷倾倒,许多追星族欲亲睹其芳容,迫使电视台只好说明她不过是虚拟的歌星。
(2)虚拟现实技术
虚拟现实技术是指由计算机生成交互式仿真情景的人工世界。人们戴上特殊的头盔和数据手套,可以和人工世界的仿真情景进行交互。多媒体计算机和仿真技术,使人们置身于虚拟实景世界中,获得亲身体验的知识。
基本特征是三个“I”:沉浸(Immersion)、交 互 (Interaction) 和 想 象(Imagination),强调人在VR(虚拟现实技术)系统中的主导作用,使信息处理系统适合人的需要,并与人的感官感觉相一致。
资料源自百度百科
(3)增强现实技术
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简称 AR),是一种实时地计算摄影机影像的位置及角度并加上相应图像的技术,是一种将真实世界信息和虚拟世界信息“无缝”集成的新技术,这种技术的目标是在屏幕上把虚拟世界套在现实世界并进行互动。 这种技术最早于1990年提出。随着随身电子产品运算能力的提升,增强现实的用途越来越广。
AR技术不仅在与VR技术相类似的应用领域,诸如尖端武器、飞行器的研制与开发、数据模型的可视化、虚拟训练、娱乐与艺术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而且由于其具有能够对真实环境进行增强显示输出的特性,在医疗研究与解剖训练、精密仪器制造和维修、军用飞机导航、工程设计和远程机器人控制等领域,具有比VR技术更加明显的优势。
3.从典型技术驱动发展模式向应用驱动与技术驱动相结合的模式转变的角度
(1)虚拟计算:计算机的各种实体资源转化呈现,用户以比原本组态更好的方式来 使用这些资源。
(2)通信技术:通信传输也向高速、大容量、长距离不断发展。
(3)传感技术:传感技术与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一起被称为信息技术的三大支柱。
(4)微电子和纳米技术:使得电子器件的尺寸不断缩小,集成度不断提高,性能得到提高。
(5)3D技术:彻底改传统制造方式,为制造业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6)信息安全:信息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感器:能够自动检测信息并传输的设备。
传感技术与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一起被称为信息技术的三大支柱。
从仿生学观点看,计算机比作处理和识别信息的“大脑”
通信系统比作传递信息的“神经系统”
传感器就是“感觉器官”,也是连接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桥梁
传感技术是关于从自然信源获取信息、并对之进行处理(变换)和识别的多学科交叉的现代科学与工程技术。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