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下第23课 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 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下第23课 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 学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1.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6-29 17:06: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134110012039600第 23 课 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本单元学习了解冷战结束后世界发展的特点以及出现的全球性问题,认识人类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理解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时代潮流;牢固树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共同促进全球的和平与发展。
【核心素养】
【唯物史观】运用唯物史观及辩证分析看待历史的有关理论,认识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的科学性和必然性;运用辩证和联系的观点分析认识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关系,辩证认识和平与发展中所隐含的问题,认识在合作共赢中促进全球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意义。
【时空观念】借助时间轴、地图,了解不同国家与地区的发展,理解世界和平的进程,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类国际治理组织的及成就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引入历史史料,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史料认识当今世界和平发展的条件、特点、影响,人类面临的问题;“一带一路”的成就。认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意义
【历史解释】认识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表现;认识20世纪80、90年代以来人类在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及应对措施;认识和平与发展的关系。认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内涵及意义。
【家国情怀】知道当今世界全球治理的新现象和中国方案的提出,明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意义,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现今中国的大国情怀和责任担当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时代潮流
难点:在世界相互依存日益紧密的今天,将采取怎样的措施来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从而牢固树立共同担当,同舟共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时空坐标】
【知识梳理】
一、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一)“和平与发展”的含义与提出
1.提出
1985年邓小平在北京会见由日本商工访华团,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
两大主题。
2.含义
⑴和平是指世界的总体和平,至今为止没有发生第三次世界大战。——关系人类的命运走向
⑵发展是指世界的繁荣与发展。——关系人类的生存品质
⑶关系:和平是发展的前提,没有和平就没有发展,发展是和平的保障,两者相辅相成。
世界形势:总体和平,局部战乱;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
(二)确立的依据
⑴国际局势: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尽管发生了冷战和多次局部战争,但没有发生过新的世界大战。(核恐怖平衡)
⑵国际维和:从1948年联合国开始实施维持和平行动以来,对控制局部战争扩大、解决地区冲突发挥了有效作用。
⑶世界发展:世界范围内的经济、政治、社会、科技、文化等各方面都获得了惊人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各国和整个世界的面貌。
⑷发展中国家的崛起:二战后亚非地区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纷纷获得独立,经过几十年的和平发展,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政治生活中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⑸联系加强:世界多极化继续发展,经济全球化不可逆转,全球和区域合作方兴未艾,各国之间的相互依存日益紧密。(世界多极化各国互相制衡;经济全球化各国依赖加深)
⑹世界人民吸取战争教训,世界各国人民反对战争、要求和平的运动(和平主义思潮)日益高涨。
⑺二战中后期反法西斯同盟国建立的雅尔塔体系,为战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留下了空间。
二、人类发展面临的问题
面时全球性问题的挑战,各国人民应携手解决和平、发展、安全等难题。
领 域
挑 战 表 现
发展方面
⑴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依然不足,发达经济体需求萎缩,经济复苏乏力,对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影响巨大。
⑵南北差距和贫富分化日益严重。
和平与 安全方面
⑴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民族、种族、宗教、领土)
⑵核扩散、恐怖主义、网络安全、重大传染性疾病、跨国刑事犯罪、气候变化等安全威胁持续蔓延
⑶海洋权益和极地资源争夺等日趋激烈;
⑷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等等
三、在合作共赢中促进全球共同发展
(一)二战后的全球治理方案:
①为了维持世界和平与安全,反法西斯同盟国家建立联合国。
②为了促进世界经济在战后有序发展,美、英等国建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贸总协定(世界贸易组织)。
当今治理全球问题的方案
1.重视二战后建立的国际组织,如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世贸组织等
2.改革全球治理机制,加强国际协调;出现了一些不同层次的国际治理组织和相应的治理机制
⑴ 全球层面:二十国集团发挥积极作用。
⑵ 地区层面: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及新开发银行
(都有中国的积极参与)
人类命运共同体
⑴内涵与目的:
人类命运共同体(a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是一种全球价值观,包含相互依存的国际权力观、共同利益观、可持续发展观和全球治理观。
旨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⑵依据
①(理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基于中国对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大势的准确把握;是缘自中华文明“以和为贵”“协和万邦”的和谐理念。(中国传统文化的营养)
②(现实)是中国为推动世界和平与可持续发展给出的一个可供选择的、理性可行的方案;是为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③中国深受不平等、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的压迫和剥削。
④中国作为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和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了自己的方案。
2.指导思想与目标
⑴(指导思想)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
⑵(目标)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实践:“一带一路”
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是一个长期、复杂和曲折的过程,中国政府已经率先身体力行。2013年中国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秉持开放包容的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为中国与相关国家的经济合作、共同繁荣提供新的平台与新的动力。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已经六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从基础建设到民生改善,从贸易往来到文化交流,“一带一路”惠及世界,赢得信赖。
成就:
合作协议
截止2019年7月底,中国政府已与136个国家和30个国际组织签署195份政府间合作协议
重大项目
“六廊六路多国多港”。如中老铁路、瓜达尔港、空中丝绸之路、中俄原油管道等。
经济走廊
以中巴经济走廊为例,截止2018年底,走廊框架下已启动或建成项目19个,总投资近200亿美元。
中欧班列
截止2019年6月底,中欧班列累计开行数量近1.7万列,国内开行城市达62个,境外达16国家的53个城市。回程列车以达99%,重箱率达88%。
贸易投资
2013—2018年,与沿线国家货物贸易额超六万亿美元;
2013—2018年,对沿线国家直接投资额约900亿美元。
资金保障
2014年11月中国设立丝路基金,对“一带一路”建设给以资金支持。截止2019年6月底,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在沿线国家累计实现约7704亿美元,支付赔偿约28.7亿美元;丝路资金实际出资额近100亿美元。
人文交流
与沿线国家互办艺术节、电影节、音乐节、文物展、图书展等活动,合作开展图书广播影视精品创作互译平台。
高峰论坛
2019年4月2日,北京 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出席38人,6000余名外宾参会,各方达成了 283项务实 成果,签署了总额640多亿美元的项目合作协议。。
②设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投行”
2015年12月,中国倡议设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正式成立,简称“亚投行”,总部设于北京。到2019年7月,亚投行已有100个成员。宗旨在于促进亚洲经济可持续发展、推进区域合作、应对发展挑战等。
③亚洲文明对话大会
2019年5月15日,中国倡议的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在北京召开;在这次大会上,习近平发表《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这次大会,旨在传承、弘扬亚洲和世界各国璀璨的文明成果,搭建文明相互理解、相互尊重、互学互鉴、 共同发展的平台,增强亚洲文化自信,激发亚洲创新活力,为亚洲命运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提供精神支撑。
④各国携手抗疫——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生动诠释
这些具体措施,表明了中国正在以自己的发展惠及世界。
全球携手应对挑战是实现共同美好发展的必由之路。
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意义
①“人类命运共同体”汲取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实现了理论的坚持和继承。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继承马克思主义“自由人联合体”理想,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和合”思想,将实现全人类的幸福作为终极目标。
②“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取人类价值认同的最大公约数,倡导公平合理的新型国际关系。秉持和而不同的价值观,倡导多种文明和谐发展,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观基础,是各国人民共有精神家园的最大公约数。
③“人类命运共同体”超越“文明冲突论”“文明优越论”,倡导全球新型文明观。文化多样性是世界文明的本质特征之一,“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文明的交流互鉴,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牢固纽带。
④“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升中国的国际话语权,为塑造大国形象持续提供议题、设置空间。“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把握世界未来发展趋势,主动设置“和平发展、共同繁荣”议题,易理解、可接受,是融通中外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知识拓展】
1.影响和平的因素有哪些
⑴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威胁和平与发展的主要根源)
⑵国际恐怖主义
⑶贫困、环境恶化、毒品等问题(补充)
⑷宗教、民族、种族矛盾、领土、资源纷争
2.影响世界经济发展问题的因素:
⑴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没有根本改变。
⑵落后、贫困、债务的阴影困扰着许多发展中国家。内乱
⑶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
3.为什么“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历史因素 :两次大战、冷战、局部战争的经验教训
时代要求
(1)维护、促进和平与发展是世界人民的普遍愿望。
(2)解决全球性问题(人口、环境等)的需要。
(3)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全球和区域合作,国家之间相互依存的程度日益加深,国际上各种力量相互制约,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
具体原因
(1)雅尔塔体系,为战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留下了空间。
(2)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1948年)在控制局部战争扩大、解决地区冲突方面发挥了独特而有效的作用。
(3)二战后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彼此势均力敌,都不敢轻易动武;
(4)核武器的“双刃利剑”的制衡。
4.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及其对策
问题:
(1)发展问题:一些发展中国家经济的严重恶化。(原因: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存在,发达国家垄断着世界商品市场、金融市场和科技市场,左右着国际经济“游戏规则”的制订;一些发展中国家内部政局动荡,债台高筑,其经济接近崩溃。)
(2)其他问题:环境污染、人口爆炸、能源危机、粮食短缺、毒品泛滥、传染病横行、恐怖组织活动猖獗等问题日益突出,直接危及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影响着人类的根本利益。
对策:
总体上说,经济全球化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只要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建立起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就能达到世界各国的共同繁荣与稳定 。
5.全球治理是指顺应世界多极化趋势,对全球事务进行共同管理。该理论最初由社会党国际前主席、国际发展委员会主席勃兰特于1990年在德国提出。核心要素包括:一是在全球范围内所要达到的理想目标——全人类的普世价值;二是维护国际社会正常秩序,实现人类普世价值的规则体系;三是制定和实施全球规制的组织机构——各国政府、正式的国际组织、非正式的全球公民社会组织;四是已经影响或者将要影响全人类的跨国性问题——全球安全、生态环境、国际经济、跨国犯罪、基本人权等;五是国际规制的有效性等。
6.二十国集团 宗旨:促进工业化国家与新兴市场国家对话;加强国际金融体系框架;促进经济稳定持续增长。在促进世界经济增长、协调各国宏观经济政策、推动全球经济治理改革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上海合作组织 宗旨:维护地区和平、安全与稳定;开展经贸、环保、文化等领域的合作;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有效维护欧亚地区的安全
金砖国家宗旨:开放透明、团结互助、深化合作、共谋发展;“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等。
是金砖国家合作共赢、维护新兴市 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利益的平台。
7.中国作为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和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了自己的方案。
一方面,中国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 協的旗帜,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
另一方面,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冷战结束后国际秩序存在的混乱现象和全球治理岀现的各种问题,中国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一步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
角度
改革和完善全球治理体系的努力(主要表现)
继续发挥主要国际组织的作用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等,仍然发挥着全球治理的作用
改革全球治理机 制
全球层面
1999年组成的二十国集团正在促进世界经济增长、协调各国宏观经济政策、推动全球经济治理改革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地区层面
⑴2001年成立的上海合作组织正在有效维护欧亚地区的安全;⑵2009年首次召开的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以及时2015年成立的新开发银行,是金砖国家合作共赢、维护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利益的平台;⑶在这些组织中,都有中国的积极参与
影响
改革原有的全球治理机制,加强国际协调,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关心和正在解决的问题
中国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⑴2013年,中国提出建设“一带一路”的合作倡议;⑵2014年11月,中国设立丝路基金,对“一带一路”建设给以资金支持;⑶2015年12月,中国倡议设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正式成立。这些举措进一步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
中国方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
■坚持对话协商,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
■坚持共建共享,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
■坚持合作共赢,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
■坚持交流互鉴,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
■坚持绿色低碳,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
——习近平2017年1月18日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
8.为什么是人类命运共同体
(1)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以来,所有国家都把自己的国家利益以及国家的权力作为它的核心。也是因为这个因素,产生了所谓世界霸权体系。但是,当世界到了今天,如果还在继续用传统的西方权力概念来塑造国际体系的话,世界将面临更大的灾难。
(2)世界发展到今天,所有的国家相互依存,相互连接,没有一个国家可以置身于世界体系之外。当大家连接在一起、依存在一起的时候,就产生了共同利益,它需要各国共同维护发展。当许多国家在一起的时候,只有把共同利益确认了,这些国家才有可能合作,才有可能共赢。
(3)全球化到今天,出现了一个转折,就是全球化的负面因素占比开始上升,也就是各国都面临着挑战。比如说,世界热钱流动、国际恐怖主义、国际犯罪,还有气候变暖。这些问题是世界共同面对的,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单独解决。这就需要全球治理。
(4)世界的资源、世界的发展空间,比如太空、深海、极地等,这些过去在许多国家和国家之间是不接触的,现在各国纷纷进入这些领域,这就是全球公域。对于这些新空间,怎么使用,怎么管理?也需要大家一起来协商,制定新的规则。
9.放眼世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时代背景: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期,一方面,世界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和平与发展的大势不可逆转;另一方面,世界局势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依然突出,人类面临许多共同的挑战。
提出过程:2013年3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中,首次向国际社会提出命运共同体理念。此后,中国政府和领导人通过重要国际组织、系列主场外交、多边峰会等不同层面,在全球范围内积极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2015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发表《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 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演讲,首次向国际社会全面阐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呼吁国际社会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不懈努力。2017年2月10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首次被写入联合国决议,此后又多次被写入联合国大会、安理会、人权理事会、社会发展委员会的决议中。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对“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了全面、深刻的阐述。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重要思想,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条基本方略,回答的是“中国追求建设什么样的世界”这一重大问题。这既是对新时代中国外交作出的顶层设计,又是中国为应对全球共同挑战和建设美好世界而提出的中国方案。
10.对全球治理含义的理解及中国对全球治理的态度
对全球治理含义的理解
联合国全球治理委员会在其著名的 1995 年报告中给出的定义是:“治理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由此可见,全球治理的基本特征包括:
一是全球治理的实质是以全球治理机制为基础,而不是以正式的政府权威为基础。
二是全球治理存在一个由不同层次的行为体和运动构成的复杂结构,强调行为者的多元化、利益多元性和方法多样性。
三是全球治理的方式是参与、谈判和协调,强调程序的基本原则与实质的基本原则同等重要。
四是全球治理与全球秩序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全球秩序包含那些世界政治不同发展阶段中的常规化安排,其中一些安排是基础性的,而另一些则是程序化的。
中国对全球治理的态度
中国对全球治理的态度做出了一系列新分析、新回应,包括全球治理是当代中国对外战略的基石与轴心,“一带一路”倡议要服从于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总战略;提供更多全球公共物品是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的理性选择;整体治理观是中国认知和推进全球治理的理念支撑;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推进全球治理的特殊责任与贡献。
11.“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三大实践平台
(1)“一带一路”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落地生根的伟大实践。在互联互通的目标下,中国与沿线国家的联系加强,不断推动地区与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形成全球化的积极效果。
(2)区域双边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落实推进的地缘路径。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细化至区域、国别命运共同体,把握人类利益和价值的通约性,在国际关系中寻找最大公约数。
(3)新机构机制、主场外交等多边合作平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创新实践。近年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新机构机制的建立,“一带一路”峰会、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等主场外交的开展,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创新的平台。
【思维导图】
同课章节目录